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讀讀樂 於 2002/10/03 23:41 | |
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臥雲先生 鄭成功當時趕走荷蘭人起初的動機是要以台灣海峽為界來先建立較穩固的偏安政權,鄭成功在趕走荷蘭人之後原本為了擴張版圖而想更進一步攻佔呂宋(菲律賓),只因當時發生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和乳母通姦,鄭成功大怒決定不把繼承權給鄭經而要給弟弟鄭襲,結果鄭經和鄭襲內鬥導致鄭成功憂慮成疾而在台灣不到一年就死掉,鄭經最後奪得皇位繼承延平郡王。 鄭成功家族來台灣根本沒想好好建設台灣,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只是把台灣當成海盜巢穴,而鄭成功佔領台灣之後就像蔣介石一樣只是把台灣當成反攻大陸的墊腳石而對台灣的居民比荷蘭人還橫征暴斂,等到鄭經和三藩串通失敗而失去金門廈門而只能擁有台灣澎湖,這時鄭經就不做反攻大陸的打手槍大夢而不奉行明朝正朔改國號稱為東寧王國,這時鄭經和鄭克塽也只把台灣當成鄭家的禁攣而繼續壓榨台灣的居民(所以劣者想如果當時有美國,鄭經和鄭克塽會不會效法宋楚瑜和宋鎮遠),直到康熙派施琅佔領台灣,對台灣沒真正認同的鄭克塽終究把祖父鄭成功和父親鄭經的骨骸遷葬到福建(就好像栽培許多外省高級科技人才的外省權貴李國鼎,他也不認同台灣,所以他在遺書叫後代要把他和他老婆的遺骸放在中國南京安葬) 雖然當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有值得後人考證的確切動機(例如柏楊在中國人史綱就很不客氣指出鄭成功並沒有把明朝朱姓皇室的後人帶來台灣,柏楊認為鄭成功可能以反清為名而藉機要建立自己的勢力,柏楊還說最後鄭經改國號為東寧王國更可看出當時鄭成功決心要佔領台灣的曖昧動機),我們有時也不得不緬懷鄭成功當時無心插柳但被後人所歌頌的民族大義,但是誠如TVBS主播詹怡宜引述孟子之言當她從事新聞工作的座右銘:見大人則藐之。我們對任何事物都多少要保持批判和質疑的態度,這樣台灣人才不會繼續讓外來政權欺淩! |
讀讀樂 於 2002/10/03 23:47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招討大將軍延平王臣鄭克塽謹奏: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 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註1)之緒,有乖傾向(註2)之誠。邇者,樓船(註3)西來,旌旗東指;簞壺(註4)緩迎於周旅,干羽(註5)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誠為莫贖。 然思皇靈之赫濯(註6),信知天命有攸歸。逆者亡、順者昌,迺覆載(註7)待物之廣大;貳而討(註8)、服而舍,諒聖王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註9)以勿失,永作屏翰(註10)於東方。業有(註11)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註12)來書,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註13)印一顆、忠誠伯臣馮錫范(註14)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齎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註15),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王宇,百餘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註16)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區之襁負恐後(註17)。 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註18);本係南人,不諳北土。合無(註19)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註20)以啣結(註21)。 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註22)綏柔(註23);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註24);籍沒(註25)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情允愜(註26),共鼓舞於春風;萬彙(註27)熙恬(註28),同泳游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為此,激切具本奏聞,伏候【來力】旨(註29)。 。 ──選自高拱乾(註30)《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志》 鄭克塽(1670∼?),鄭經第二後生,鄭成功e5孫仔,福建南安人。1681年(康熙20年),鄭經過身,伊e5丈人馮錫范等共謀殺害監國鄭克【臧】(克塽大兄),扶才十二歲nia7-nia e5克塽做嗣延平郡王。內政佮軍事分由馮錫范、劉國軒主掌。1683年,清國大敗澎湖鄭王朝水師,台灣不保,經過劉國軒e5勸說,降清,當時伊十四歲。 本篇降表雖然由鄭德瀟撰寫,但實際代表鄭氏王朝的e5意見,所以oan-na3將鄭克塽當做作者。(編案:【臧】:合上臧下土成字,下同) 一六八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舊曆),施琅率領清軍艦隊猛攻澎湖,大敗鄭王朝水師;閏六月十七日,寧靖王吊脰自殺,群臣想beh投降,鄭克塽(鄭成功孫)同感,七月初五,命鄭德瀟寫降表,十五日,送交澎湖e5施琅。八月十三,施琅進入台灣受降,十八日,鄭克塽率領已經薙〔the3〕髮e5「偽」文武百官投降,結束在台二十三年e5統治。鄭克塽佮眾大臣e5家眷攏被遷往北京;克塽封做漢軍公,隸屬正黃旗。 這篇降表正式hou7台灣全島陷入中國外來政權e5統治,是三百年來台灣歷史悲劇e5開始,伊e5意義值得特別重視。 1.創垂:創建流傳。 2.傾向:心肝倒向、向向〔ng3-hiong3〕kui-peng5,就是歸附e5意思。 3.樓船:多層e5船,定定指戰船。 4.簞壺:《孟子》:「簞食壺漿以迎王師」,ti7 chia指對統治者e5輸誠投降e5表示。 5.干羽:干是盾,羽是扇,攏是舞者所gia5〔舉〕e5物件;武舞gia5干,文舞gia5羽。尚書大禹謨:「舞干羽於兩階。」,ti7 chia ma7是指對統治者e5輸誠表示。 6.赫濯:顯赫光大。 7.覆載:天覆地載,ti7 chia指天地。 8.貳而討:反背、心懷兩心,就ka討伐。 9.宗祧:宗廟。祧〔thiau〕,奉祀遠祖e5廟。 10.屏翰;屏障護持,就是保護e5意思。 11.業有:已經有。 12.施琅:1621∼1696,福建晉江人。原底是鄭 芝龍部下,芝龍降清了後改屬鄭成功;後來琅擒治標兵,成功命令mai2 thai5,琅m7聽,spah將伊thai5掉,成功怒,殺琅e5老父佮小弟,琅就偷走去中國降清,積極進行攻台籌畫。1683年如願攻破澎湖,逼鄭克塽獻地投降,功封靖海侯。 13.劉國軒:福建汀州人,清漳州城門把總,鄭成功攻漳州,開城門歸降。1662年隨鄭成功奪取台灣。鄭經嗣位,剿撫北路諸「番」有功,又隨鄭經進攻中國湖州等地,晉升大將,掌握軍中大權。鄭克塽繼位,升武平侯,掌軍國大權。1683年,澎湖之役,被施琅大敗,逃回台灣,隨鄭克塽降清。 14.馮錫范:福建晉江人。鄭成功部將,鄭經繼位時做待衛,參與軍事。伊嫉妒監國鄭克【臧】丈人陳永華受重任,就設計將伊排除。1681年,鄭經死,奪權殺掉鄭克【臧】,扶立子婿鄭克塽繼位,主掌內政大權。1683年隨鄭克塽降清。 15.籍土地人民:指將土地人民清單登記成冊,thang好投降交接。 16.遵海:沿海邊。 17.襁負恐後:將子兒抱--leh aiN--leh,爭beh khah緊變做順民。 18.孺呱:孺,幼兒;呱(kou),紅嬰仔出世啼聲。ti7 chia指鄭氏家族人丁幼弱。 19.合無:意思是講「敢be7當」,參詳拜託e5語氣。 20.誓丹青:朱紅佮青色無簡單褪色,引伸是堅貞不變e5意思;所以阮籍有詩講:「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 21.啣草:啣環結草,攏是感恩圖報e5意思。啣環:傳說東漢楊寶放生黃雀,暗時有穿黃衫e5囡仔送伊四個白環,講伊e5後代會清白做大官,後來果然佮伊講e5無增差,子、孫、kan-a2孫頭尾四代龐是做大官。結草:春秋時代魏武子病,命令in囝魏顆將愛妾改嫁,臨終iu7改變主意,命令殉葬;等伊 死了,魏顆將hit-e查某改嫁。後來有一擺魏顆佮秦國e5大力土杜回相戰,危急中間有老人結草hou7杜回跋倒才ka伊擒拿起來;hit暗,顆夢見一個老人ka伊講:「余,爾所嫁婦之父也。」 22.軫念;深深懷念。 23.綏柔:二字皆安撫之意。 24.蠲除:赦免除罪。 25.籍沒:登記沒收。 26.允愜:真正滿意。 27.萬彙:萬類、萬物也。彙,品類。 28.熙恬:幸福舒適。 29.【來力】:即「敕」,敕旨皇帝詔令。 30.高拱乾:字九臨,陝西榆林人,1692年 (康熙31)來台就任分巡台廈兵備道。纂有《台灣府志》。 1.這篇降表的敘述角度為何,它表現出台清之間何種對待關係? 2.從末二段可看出投降者所最關心的的課題什麼? 3.這篇降表具有何種歷史意義?你從其中得到何種啟發? 1.楊雲萍〈鄭氏三世與台灣〉,收於楊雲萍《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10 2.楊雲萍〈鄭克臧螟蛉子考〉,收於楊雲萍《南明研究與台灣文化》,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93.10 |
讀讀樂 於 2002/10/03 23:52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蔡智鏗 在讀了鄭克塽降表和康熙敕諭鄭克塽等這兩篇文章後,心中不免有很大的感嘆,看著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 以及這塊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們,在絲毫無法表達心中聲音的情況下,就被當作是談判的籌碼,不論是即將投降的明鄭對清,或者是挾著戰勝高傲姿態的清對明鄭,都只是在幾張談判的文章中,便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他們的手中似乎毫無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看著鄭克塽降表這篇文章,有一個很深的感受,那就是鄭克塽的無大將之風 ,在中國的歷史上, 有多少令人欽佩的將領,在戰至敵方招降時吻劍自剔,然而在這這篇文章中,卻看見鄭克塽為了自己、大臣以及往後的利益,而稱自己為寇,讓人不禁覺得他在最後的無勇,也許是因為當時他只是一位十四歲的少年,尚無足夠的能力去判斷這樣的一個大勢吧。 在康熙敕諭鄭克塽等 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戰勝國,採取非常高傲的姿態,來和一個戰敗國談條件, 文中不外乎宣稱自己的所作所為,乃為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威脅的口吻。 然而和鄭克塽降表這篇文章中,完全相同的就是,不把這塊土地上的百姓當作是一回事,讓人覺得收回這塊土地的目的,只是為了告訴他人不得與我為敵這種鴨霸的心態。 看著清朝和明鄭,拿著台灣這塊土地當籌碼,不禁讓我們聯想到當前台灣以及中國的關係。在今日, 國際間以利字當頭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傾向於選擇中國,以前一直指示著要反攻大陸的國民黨政府, 也因為受到了國際間的壓力,以及中國的孤立政策, 也不得不慢慢的放低自己的身段,甚至於還有人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口號,但在這樣的一個國際情勢間,我們不禁要想到, 台灣真的是中國不可切割的一個領土嗎?還是又是國民黨政府和中國政府之間, 為了彼此的面子而又一次的政治角力呢?而在他們如此的角力時,我們這些多年來為了這塊土地默默耕耘的百姓們,是又會再一次的成為談判的籌碼, 還是我們應該站出來, 讓國際間聽到我們的聲音。我想,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居住在這塊土地的人們應該要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方鳳琪 從〈鄭克塽降表〉到〈東吟社序〉,經由這幾篇攸關台灣歷史發展的古典散文,令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更具有宏觀的思考方向。以下便從清朝對台灣的態度,做一歷史性意義的解釋; 即經由強權之間的轉移,來看台灣當時的處境,從而探討台灣的主體性與當今台灣人的意識覺醒。 1、台清關係 在〈鄭克塽降表〉與〈康熙敕諭鄭克塽等〉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不對等的地位,大中國的強權充斥其中。〈鄭克塽降表〉中的卑微角度與仰望姿態,孰強孰弱顯而易見,在軍事脅迫之下,卑屈語言充滿降表之中。而在〈康熙敕諭鄭克塽等〉中,儼然以統治者面對叛亂組織的口吻,宣示其軍威,是由上往下的姿態,文中諸多用語,在在顯示其無主體性的思考方式。由這兩篇文章來看當時的台清關係是處於非常不平等的位置上,雙方的主權者,真正關心的是個人的利害問題,而忽略了真正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由歷史的脈絡來看,這幾篇台灣古典散文具有其歷史意義,對於當前台灣的處境而言,以此作為我們思考的主線源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2、強權轉移下的台灣 從葡萄牙、荷蘭、滿清、日本等的強權統治下,台灣一直處於受宰割的地位,能真正關懷這塊土地的統治者,可以說微乎其微,或許有些作為是有利於台灣發展的建設或措施,但深究其出發點,無非是為統治者的個人利益打地基。從老師上過的這幾篇文章即可找到許多線索,無論是滿清亦或明鄭,都為自己的統治階層謀求利益,切入點都是攸關自身利害的角度,而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民呢?即使是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時,亦是如此。從以前到現在,台灣被犧牲掉許多東西,或許是我們這一代再也無從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心裡怎不無限惋惜呢?或許當我們意識到的同時,我們會更用心去關懷台灣的事物,更珍惜這塊土地的種種。 3、台灣的主體性 台灣的主體性這個主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忽略的。因為沒有對於台灣的感情與關懷,所以便不會去思考這個主題,如同滿清與明鄭的態度,在當時,台灣是沒有聲音的,不被聽覺的。國民黨當權時期,台灣的主體性深深被壓抑著,甚至試圖用暴力淹沒這些聲音,血染與監視的白色恐怖,或許現在依然存在。台灣的主體性這個課題,是生活在這塊小島上的人們應該重視和發覺的,無論是所謂的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事實上,這些區別已屬多餘了,重點是對台灣的關愛吧!凡事多付出一些,或許也就不那麼計較蕃薯或芋仔的稱呼了。 4、台灣的意識覺醒 要產生對台灣的意識,我想,首先得先去認識它吧。或許會說從小生長在此,怎麼可能不認識呢?但是對於這小島深刻的體認與了解,對於台灣過去和未來的處境,真正認識的,又能有多少?以往強權政治的掩蓋,今日已見輪廓,而要真正喚起意識的覺醒,還是一貫的態度--關愛。無可否認的,現在我們擁有許多比以前更寶貴的資源,因為有著許多人的耕耘與努力,但是如果不真正付出的人,永遠也不能認識和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台灣的意識需要被喚醒和茁壯,還有許多辯證與方向的問題亟待我們去澄清與摸索,台灣的意識便會逐漸建立了,是一步一腳印的走著。 /陳怡華 很巧,在閱讀上課的文章之前,拜讀了吳濁流先生的亞細亞的孤兒,矛盾的情感糾結在字裡行間,就好像台灣一直以來在國際社會中的曖昧定位,台灣結,中國結,對話仍然持續,結卻越來越難化解。 可不是嗎?西班牙人及荷蘭人先後來台殖民,鄭成功趕走了他們,台灣成為抗清的根據地,鄭氏王朝還來不及光復明朝,施琅就領軍進攻了澎湖,取下了台灣。清朝以台灣地處偏遠本想遣送鄭克塽等回內陸也就了事。施琅即使後來力保台灣,也未能使清廷積極治理台灣,屈辱的呈出降表,一開始就註定了台灣的命運。 日本倒是覬覦這塊土地許久,否則清廷不會因為牡丹社事件而改變對台灣的態度,但即使改變,清朝在堅決不割讓遼東半島的情況下,竟答應割讓台灣的要求。日本人佔據台灣五十年,戰敗迫於情勢,又把台灣還給了中國。這麼一長段的歷史描述,台灣是籌碼,是禮物,也是外交工具。但到底是誰有權力,把台灣放在談判桌上論斤計兩? 人民,是不是就真像吳濁流先生所說的,在亞洲,在國際社會上是孤兒? 仔細探究,開羅會議內文規定使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然而開羅宣言的決定事先未與台灣人磋商,1955年2月4日,當時的英國外長艾登曾發表如下看法: 第一。今天台灣的主權實際上究屬何人這個問提,只能說不明白或不確定。 第二,戰後蔣介石曾獲協約國委以台灣的施政權這個事實,和任何變更主權的問題均無關連。 第三。在對日合約中,日本放棄一切對台灣的權限,但這樣並非說領土權就移交國民政府或中共管理。 這樣,台灣如何說是中國的一部份? 我總是以為台灣的悲情不單單只是台灣人或台灣本身的問題,更迭輪替的統治階級亦要負起很大的責任,降表也好,割讓的條款也好,其中沒有人民自決的聲音;反抗也好,不反抗也好,最終都改變不了統治者已然決定的既定事實。然而人民亦是有責任的,總會有人無可避免的在更現實的利益考量下,出賣了台灣。 史明先生在其著作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自序中提到:台灣在四百年的歲月裡,已然確實凝聚成一個固有的民族社會了…當然,史明先生有其自己的政治主張,姑且不論,然而他卻是中肯的道出台灣未來該走出自己的方向,這個方向,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 台灣未來會如何?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這個問題在問什麼?這才是重要的。而我說,即使我改變不了現狀什麼,我有自己對台灣的情感及認同,這就是我堅持的了。 |
讀讀樂 於 2002/10/03 23:55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唐慧音 從最早有記載台灣的歷史開始,台灣始終沒有自己的聲音。所有殖民在這塊土地上的統治者不是將她視為異域棄之不理就是把她當作殖民地予取予求,要不就把她當作暫時的家從來沒有好好永續經營的打算。 荷蘭人是這樣,日本人是這樣,連鄭成功也不過將台灣視為暫時的根據地。(這樣情形令我很容易連想起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撤退來台不也是這樣﹗)外來政權輪番踩在台灣的土地上,為了保障自己的私利,眼光根本不曾落在台灣這塊土地或是老百姓身上。戰敗了寫降表讓渡統治權利,所有的勝負成敗不過是統治者在玩的遊戲,從古到今,皆是如此。那麼這樣的降表又有什麼意義? 對台灣歷史來說,鄭克塽的降表代表著台灣落入另一個殖民系統,對鄭氏王朝來說,是王朝的崩解,對中國來說只不過是將版圖擴大了一些,無關痛癢。但對台灣人民來說呢?不也只是換了另一種獨裁方式不公平的對待?降表永遠都是這樣的模式的,只要是“降”,就代表輸贏尊卑,不管是鄭克塽的卑躬屈膝或是康熙的高高在上假仁假義,統治者循著固定的模式玩他們自己的遊戲,卻沒有想到賭注是許許多多塵百姓的生命。 一直以來永遠都是少數人把玩著政治的遊戲,不過他們的確操縱著許許多多人的命運。這樣的降表並不代表多數人的心聲,也許對於歷史來說是有其重要的里程意義,但是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降表代表的是另一種獨裁方式和統治伎倆,人民仍然是沒有被看重的。 看了這兩篇文章會不由自主的生氣起來,那些既得利益者竟然可以厚著臉皮的要求本身利益,拿來做談判的籌碼和條件。而對於台灣從來是不聞不問的康熙,還大言不慚的說:朕念中外兵民皆屬赤子,何忍聽其久罹水火,不加拯救。這樣矯揉不真切又沒有多大支持力的公文不僅不能讓人信服,讓人對於當時台灣人的狀況更覺悲哀無奈。 現在的情況呢?是否台灣還是必須要再寫一次降表,再經歷一次被出賣的情境?看看現在台灣整個政治社會狀況,人民的台灣意識已經比以往更開闊了,我們開始為自己的命運發聲開始為這塊土地爭取應有的尊重和自主。台灣和其他國家是平起平坐的,沒有優與劣、勝與敗、尊與卑、主與從之分,絕對沒有降與不降之分的。而且所有居於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有發聲的權力,也有為她決定更好的將來的義務。如果每個台灣人都以台灣為本位為母親,又怎麼會有出賣的事情發生呢?每每想這都是再簡單、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為什麼總是有些人還是那樣一意孤行?
|
讀讀樂 於 2002/10/03 23:58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洪惠敏 1683年,鄭克塽遞出了降表,台灣人民面臨了中國外來政權的統治,面對那遙不可及的皇帝以及併入大中國的版圖,身為台灣人會有中國人的驕傲 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吧! 就降表而言,全文看不出人民的反應,也沒有關於人民福祉的言論,所看到的,只是既得利益者的權力協商與交替,是一個敗者對一個勝者的乞求;同時再從康熙的敕文中更可明顯的看出一個勝利者對一個失敗者主觀的宣示,那,台灣人民呢?我看不到一絲一毫的文字是提到這一點的。事實上,這種外來政權與外來政權的交涉,人民是無任何意見可言的,降清時,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尚未生根,沒有反抗行動。這與後來的反日有極大的區別。 1895年,滿清把台灣割給了日本,全台人民憤慨,於是發表了獨立宣言。姑且不論此篇獨立宣言成事與否,它都證明了台灣人的意識。雖然自降清以來,台灣內部凝聚力就不夠,先後有朱一貴與林爽文的起義(或是叛亂),再加上台灣地形的關係,無法取得便利的通訊,互動不夠。但這一次的獨立宣言促成了短暫的合作,一起抗日。可是這代表台灣人民有民族意識嗎?這是對滿清的民族意識或是對台灣的呢?恐怕連台灣人民自己都搞不清吧! 從降表到獨立宣言,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時間,而我們現今的情況,也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來運作嗎?我們可以避免這種恐懼嗎?而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定位在那裡?認同的是什麼? 像清初時的渾沌,或是清末時的萌芽,可是這股芽也不知要長向何方,又是一百年過去了,我們還要醞釀多久?住在這片土地上,不認同它,要走向何處呢?歷史是一面鏡子,我想應該有很多可以學習吧! /陳于倩 正如老師所說,鄭克塽降表一文,正式使台灣全島人民淪入中國外來政權統治,是三百年來台灣歷史悲劇的開始,其意義匪淺。因此身為台灣人民的一份子,更不得不對此降表做進一步的了解。 在此降表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降者將主要訴求著重於何處,末二段中,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關士……;文武百官……;前附將領……在在可看出此降表純粹是外來政權與原統治者間的交涉,其間並未與台灣人民協商,或許這是因為那時台灣意識未興,因此台灣人民未反抗;或許是因為台灣人民未有落地生根之感覺;也或許是因為在當時主政者當權下,人民根本沒有說話的餘地,更別說是反抗了。統治者真正在乎的仍是他們自己,也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想現今台灣真是民主多了,人們爭來爭去就為了統不統一獨不獨立,就連在古時候毫不被重視的勞工階級朋友也能走上街頭,追求平等福利;甚至當我們高階長官對外發言時,總是須以台灣兩千萬人民……,而非降表中竊惟臣……獨念臣……,因此此降表雖謂之降表,但若以現今民主角度來看,應是不被接受的。 再看由康熙回給鄭克塽的康熙敕諭鄭克塽等,文中以宣示當時清朝軍威為始,反親出台灣已無軍力及威嚴可言,並同時對降者強調識時務者為俊傑,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如同呼應於鄭克塽降表,此文仍舊未提到老百姓,在大清主政者心中並無台灣人民,他們在乎的並非台灣百姓的服或不服,而是原統治者的降或不降,此乃顯示出專制時代中,政權的轉移只是統治者的轉移。 此外,我們可發現整篇敕文乃是康熙宣示其勝利者的意願,其主觀意願的宣示,充斥著強辭奪理與威脅利誘,雖是說服與說理,但採取的卻是非理性的邏輯道理,且其用詞如指稱鄭經茍延歲月……頑梗怙終,又如文中提及朕念中外兵民皆赤子,何忍……。台灣自古在清廷眼中不過就如班上同學說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然而康熙在此又說此話,不免讓人感到其言不由衷虛情假意,諸如此類之強辭奪理,真是令我們現今讀者為當時的台灣人民叫屈。 ************ 鄭克塽降表讀後/翁育惠 南明本是明朝的延續,而鄭家的意圖則在於反清復明,清廷之所以趕盡殺絕,也不過是想確立整個大帝國的建立。康熙皇帝是真的意識到台灣地位的重要而攻取嗎?事實證明他日後並未著力建設台灣,那麼,這〈降表〉究竟代表什麼?它將台灣捲入什麼樣的命運之中?現在正值辜江會晤之時,我發覺思考這篇降表頗具意義。 由鄭德瀟使用的文字能夠察覺許多有趣的問題。首先,我覺得疑惑的即是「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這裡的「舉國」,是指什麼?代表台灣全民的利益和主權嗎?抑或僅指那一小部份的「移入者」?因此可見連同鄭克塽在內,均不將台灣放在眼裡,他只想維護自身的利益罷了。鄭家盤據台灣,與清朝對抗,完全是為了爭權,根本上與台灣無關;然而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規畫郡縣、訂定法律…等,對台灣而言,都是影響深遠的,這篇降表更是將台灣帶入另一個「外來政權」,開啟另一段關於台灣的歷史。 既然各自只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足以奇怪清朝收納台灣入版圖之後,卻採放任不管之態度,而鄭克塽更在這篇降表的末兩段企求確保鄭家家人及明王室遺民的安全;所提之人,均是一些既得利益者。至於前面段落,採極卑微的態度,懊悔自己效法祖先之謬行、推諉自己年幼無知,另一面又盛讚清廷之宏大光輝,為天地之授與。此外,也提出保證不再為亂,誠心歸服。這些不外是為了末兩段的請求,冀望清廷的允諾。 察覺了來龍去脈,不禁讓我聯想現在的台海關係,是否再面臨下一個政權轉移,其中是否也牽涉許多政治利益?那麼台灣人民將如何面對?我想,絕不能再漠視不管、任人宰割了。相較於當代的社會,今日台灣跟以前已大大不同,許多事情依賴著媒體的傳播、取決於輿論的力量,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關心我們國家的未來走向,我覺得這是對我們民主化程度的大考驗;台灣人民是否能夠認真思考並表達自己的意見,使我們得以堅持自己的立場、掌握自己的命運。 /顏卲璇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一直是這四、五十年來大家所注目的問題,很多時候常常是在一番辯論後仍舊找不著自己的定位點;這次台灣古典散文的課所研讀的這篇降表,讓我將自己的視野拉回明末清初,更深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台灣一直以來很少去想到自己的定位為何,總是以中國大陸為主體,要不就是淪為殖民統治。當時鄭成功到底是如何看待台灣?據說當時鄭成功的腦子裡根本沒有台灣,對他而言,當時之所以進攻台灣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也是無路可退之下,才採取這樣的政策,沒想到竟還贏得了日後「民族英雄」的稱號。事實上,鄭成功開拓台灣的治世實在過於短暫,他來台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主要還是鄭經在位時的一些政治措施對台灣較具有重大的影響力,還有陳永華在當中自然是功不可沒。其實仔細想想鄭成功對台的心態,他並沒有想要好好的經營台灣,他只是「暫居台灣」,而不是「立足台灣」,跟當初國民政府剛播遷來台時的心態好像頗為類似,台灣人一向在這樣的政治遊戲底下,成為最後被犧牲的一只棋子。 鄭氏政權直到最後也只是為自己家族向清朝搖尾乞憐,謀求獲得厚待,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從來不為台灣人民仔細思考過。鄭經獨立建國於台灣的政權,對於當時的台灣原住民來說,不過是另外一個異於荷蘭人的外來政權,只是讓台灣人民較感親切的統治政權罷了。 其實這四、五十年來,台灣在生活上已經日益富足,也越來越民主化,才讓我們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去省思,其實到了我們這一代,也沒有什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了,大家都是在台灣出生的台灣人,對台灣這塊土地自然有更深的一層認同感,只是我們真的必須把她當成是一塊我們永遠的家鄉來經營,而非把自己當成過客,去嚮往別人的家,別人的文化。大家都知道,台灣人的歷史要靠台灣人自己來創造,台灣人的命運要由台灣人自己來決定,台灣人在這時代潮流下要找回自己的自尊,也才能在國際舞臺上受人尊重,也才有可能脫離過去受人掌控的悲哀命運! /蘇筠雯 讀完這一篇鄭克塽降表後,我有悲傷的感覺,戰敗國遞呈降表予勝利的一方,雖是天經地義的一種形勢,但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信仰全數推翻時,返觀回來自己也所剩無己了。鄭經被害身亡後,鄭克塽在馮錫範等的輔佐下,繼承從鄭成功以來便根深蒂固的反清復明志業,可是這份信念在清軍大舉壓境時便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將自己的信仰一一反駁來表示投降的忠誠,一再否定過往的經驗痕跡,只盼能俾免流移之苦。而康熙對這篇降表的回覆,也順應著對方卑躬屈膝的悲微,用高高在上的姿態陳述一件必會發生且在他掌握中的事實,派遣軍隊來台彷若是一件再輕鬆不過的舉動,在這一來一往的交涉中,台灣被當成一種輸誠籌碼、附屬財產來換得鄭氏另一種方式的利益,幾乎聽不到為台灣人民的訴求;當然也無台灣人說不、自己選擇統治者的的機會與權利。 如今台灣又面臨了類似的尷尬處境,中共政權口口聲聲不放棄武力犯台,治台策略也不脫一國兩制,明顯在國際間貶抑台灣的地位,而我們也是用另外一種出賣自己的方式,派遣農耕隊,大量贊助金錢給我們的盟國,以求留住友邦,在國際間求得實質承認的地位。剛剛結束的辜汪會談中我方雖一再強調和平統一的立場,可是我們又有多充沛的籌碼與對方會談?在如此無奈的形勢下,如果我們也必須遞呈一份降書,我們是否應該有自覺,有尊嚴的為台灣鋪設未來,而不是像這篇降表全盤將過往的歷史歲月抹煞。? 歷來的統治階層都只是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藉由人力.物質資源來達到某種目的,鄭氏王朝驅除荷蘭人之後也是用一種君臨的姿態,和開拓者的社會劃開界線,康熙十九年鄭經從廈門退守台灣之後,無法繼續在大陸沿海籌措軍隊糧食,鄭克塽同馮錫範商量的結果便是有土便有財,再勻派百姓車稅毛丁等類,將負擔都轉嫁到台灣人民身上,一但戰敗,降表上幾個字眼便草草決定台灣的命運,出賣台灣人民的未來,我覺得真像另一種變相的狡兔死走狗烹。 康熙皇帝在回覆降表之敕諭的文章內,也以台灣人民來當交涉的幌子,以朕念中外兵民皆屬,何忍聽其久罹水火,不加拯救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剿討,一旦鄭氏投降,清朝即出現棄台論,台灣只不過是達成目的的手段,台灣人民的地位更視為微不足道,被冠上逃犯.賊的烙印,即使後來在施琅的力爭下納入版圖,也未積極治理甚至課比內陸更重的稅。 國共戰爭後,國民黨退守台灣,同樣也如鄭氏的對台策略,建立神話的王朝,將台灣當作戰略的跳板,作為反攻大陸的棋子,探其究底都是一種剝削、殖民的統治,咀嚼台灣的歷史,我不禁想問到底誰是真正發自內心無目的地治理台灣,為這塊土地好? 我無力去改變歷史,也無法預測台灣未來的路,但是我可以堅持在愛台灣的路上,一直努力下去。 |
讀讀樂 於 2002/10/04 00:01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王意惠 讀了鄭克塽降表、愛新覺羅之敕諭後,內心感受萬千,思及當時的台灣處境如此不堪,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無非想藉此地的人、物力來圖求一己的私欲(從降表的末幾段就可得知),完全無視於當時生活在此片土地人民的訴求,雖然他們無任何的要求。歷代的中國人民總以默默地承受在上位者有理、無理的要求,而來台的明朝遺民亦有同樣的民族性情,這樣柔順的順民、這樣鴨霸的統治階層配合的剛剛好。「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在中國的朝代轉換中不斷的上演著,勝利的一方大可大言不漸地用不「正統」、叛亂誤國、寇賊等等醜陋的字眼批判敗者,敗者一方有的壯烈成仁、有的苟延殘喘、卑躬曲膝以求下半輩子的好過活。這裡指的「一方」都是所謂的領導者所組成的權力集團,彼此私相授受、交換利益或者大開戰事以禍民。 若以當時的清朝和中共相比,以鄭氏皇族和今日曾經有過的某氏台灣皇族相比,確有其共同處。清朝和中共雖說體制各有不同,一者為專制獨裁的君主政權,一者為馬列無產階級的愛戴者。但都承襲中國自古以來的專制獨裁的政治思想,且看中共倡行的「人民民主專政」就可解讀為人民的主人來主導政權,主人是誰?就是中共所屬「人民代表大會」中的幾位黨老級的高幹,這不就像是以往似曾相識的權力中心?至於兩者皇族的相像,更可輕而易舉的看出,都擁有龐大的權力,足以號召世人,只不過當時是指軍隊、現在指的是豐厚的財力;儘管二者之間仍有些許的不同。如今台灣皇族的勢力已無法左右人民去向,因為時代潮流的改變,生活在斯地的民眾或多或少也有了自覺性。(註一) 但是反觀台灣人選出來的台灣總統是否可以代表兩千一百萬台灣人民大多數的心聲?為我們傳達自覺後的心願期盼給對岸呢?此間就延伸出許多問題。台灣人民的訴求誰能代表?是民進黨、國民黨抑或是新黨?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願又是什麼?是台獨、獨台、還是統一?我們自己本身又是分裂的狀態,產生的訴求自然又多樣化。(分裂的原因有省籍因素、政治理念不同、歷史因素)。這些尚待我們解決,但我們也無須灰心,凡是生活在此地的人民認同這片土地,為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就有希望來解決問題。 目前看來,台灣人民大多贊同執政者以「民主」的理念來貫徹政治的運作,以利自己在物質、精神上的自由追求,但彼岸的中國對於這樣的要求定無法做到,因為如此一來,不得不割捨自己既得的權力,如果果真登陸來台接收,會不會有再次的十年文革重演?二二八事件重演?這些的慘烈歷史如今連想像都不敢,何況再次上演。如今香港已回歸大陸一年多,大陸當局承諾以50年維持不變、港人治港的條件以安人心。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可以靜觀其變以求因應之策。 大陸當局以一國兩制來拉攏人心,又以不放棄武力犯台來威脅,此地所指的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不同的政治體制,是不對等的體制,一高一低式的體制。「台灣當局」是以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作為要求。在相互的爭鋒不讓的情況下,處在台灣的我就越發困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樣的困局矛盾相信也困住了不少人,思想上的受困,會導致人心潛意識的惶惶不安,不知道現在所掌握的幸福是不是能長久?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消失? 註一:台灣人的覺醒過程是一連悲愴的歷史,「二二八」死事之慘,影響之深。經濟成長的奇蹟,政治意識的覺醒,及鄉土文學的提倡,這些豐碩的成果都是前人流血、流汗培育而成,今後的台灣子民所要接手的就是持續讓這些果實的種子再發芽、成長、茁壯以庇蔭下一代如同上一代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參考文獻: 李喬著,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 黃國昌著,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 張富美編,台灣問題討論集
|
讀讀樂 於 2002/10/04 00:05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台灣首次有記錄為漢書地理誌, 記載於會稽東冶(今福州市附近海外)有東荑人(台灣原住民), 文獻中未提到島上住有中國人, 亦未提到此島是中國的一部份. 十七世紀(1624年)荷蘭人最初佔領台灣台南, 並以高砂族部落TAI-WAN成為全島名稱, 三年後西班牙人於台灣北部之基隆淡水登陸後有了台灣的歷史, 最初開拓台灣島的是歐洲人, 而非中國人. 當時滿州人的第一位皇帝為努爾哈刺(當時中國地區仍為明皇朝), 而1636年內蒙古的成吉思汗子孫與滿州人同盟成立所謂” 大清帝國 “(入境中國前的王朝). 1644年明皇朝皇帝自殺, 大清帝國派年僅六歲的順治至北京登基, 從此中國漢族大統斷絕, 因為本於中國領土外成立的大清王朝, 自此竄奪中國漢民族的統治權, 爾後大清王朝繼而併吞戈壁沙漠以北的外蒙, 征服西藏消滅中亞的準葛邇帝國, 如此形成了大清帝國( 並非中華帝國 )!! 當時滿清時期, 中國漢民是不能參與大清帝國的統治權, 除非通過科舉考試, 但實際行政決策, 仍舊屬於滿州人與蒙古人( 而大清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滿州語, 然後才是蒙語和漢語 ). 十九世紀初, 日本琉球群島漁民漂流至台灣南部, 被高砂族部落斬首祭神, 而發生牡丹社事件,當日本明治皇帝向大清帝國交涉時, 大清政府回答: 台灣為化外之地, 非我領域…!! 以後的台灣是由明皇朝遺臣鄭成功建立流亡政權, 但後來被清康熙大帝消滅, 只成立海防守備隊.但並未設置政府單位治理台灣島, 而清雍正皇帝曾註語台灣政治地位而言: 我父康熙大帝征服台灣將其納入大清版圖… 由此可知, 當時大陸地區(中原)整個為大清帝國的殖民地, 所以中國決非清朝, 清朝政府亦非中華帝國, 因為在當時清朝是滿州人國家, 大清帝國是一種聯邦, 滿州是滿州, 蒙古是蒙古, 中國是中國, 西藏是西藏, 新疆是新疆, 分別各有各自的法典, 例如新疆人有維吾爾族法典, 新疆是不受中國漢族法典制約的. 所以甲午戰爭交戰雙方的國家實際上為大日本帝國與大清帝國, 史家稱為”日清戰爭 “( 並不是獨裁蔣版歷史的所謂中日戰爭 ).
在 l943 年以前, 中共一直把台灣人民(包括居住在台灣與居住在福建省的台灣人)當作一個與漢族有區別的「民族」, 中共把台灣人當作一個民族, 主要是從文化上來說的, 而不是從血緣或種族觀點來說的. 中共僅在 l93l 年憲法大綱裡面, 把台灣人當作一個「種族」, 其餘場合則從文化, 政治的獨特性來談台灣「民族」. 整個說來, 在當時期文獻裡面, 台灣民族宛如朝鮮民族, 安南民族一樣, 都被視為應該爭取完全獨立的民族國家的地位. 二次大戰前後, 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台灣民族自決是理所當然的事, 所以對於外國人在鼓勵全世界被壓迫民族自救的原則下來提倡台獨, 不但不譴責其為干涉中國內政, 反而視其倡台獨有如倡導中國獨立一樣, 表現了崇高的國際道義. 這種觀感, 中國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與當時中國其他黨派, 以及無黨派人士都差不多抱持同感.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太平洋戰爭失敗後, 並未將台灣歸還給中國, 在舊金山條約的條文中對朝鮮規定, 日本放棄對朝鮮的主權, 一切權源與請求權, 將之歸屬於朝鮮人民. 而對台灣僅規定日本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一切權源與請求權, 也就是說明日本只是放棄台灣而已, 並未將其歸還給任何國家, 原來台灣是由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的, 如果要歸還也要歸還給滿州人的國家, 而不是中國( 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 日本不是從中國奪取台灣, 所以台灣不須要也無必要回歸中國~!! 雖然中華民國與日本曾於一九五二年單獨簽訂和平條約, 要求繼承台澎的主權, 但是美國東亞助卿艾利森在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表示, 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對台澎的主權主張, 卻沒有言明領土歸還對象, 從國際法的角度或許令人不滿意, 但卻解決了許多沒有答案的問題. 而且波茨坦宣言是唯一一份在處理領土爭議上, 獲列強共識, 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條約. 英國外相伊登於一九五五年二月在議會答詢時也指出:「一九五二年的和平協定, 日本正式放棄對台澎的權利和主張, 但並沒有自動轉讓到中國人的主權之下, 不管是宣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國國民黨. 因此,英國政府認為,法律上(dejure)的主權問題還不確定, 或者尚未決定.」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 基本上也是以一九五二年的和平協定為基礎, 所以美中建交時,美國僅「認知」兩岸均主張一個中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卻從未” 承認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即使中國從尼克森, 卡特到雷根時代, 中國不斷嘗試企圖混淆竄佔其對台灣主權, 但美國也從未鬆動~!! 先前少數中國人至台灣島上享有統治台灣人民的偽權, 完全靠著當初中國大陸境內國共內戰的機緣而得, 中國國民黨軍隊政權因一九四九年內戰失敗, 從南京遷往廣州, 然後轉向重慶,…同年十二月逃亡於台灣台北成立其獨裁政權, 其統治台灣政權維持的方法除了一九四七年的228大屠殺台灣菁英份子之外, 還有長期的白色恐怖政策, 限制新聞資訊流通自由與強制北京話政策, 使得保護其甚為囂張之中國政策( 如軍事反攻大陸, 政權代表中國…等), 導致台灣島內的所謂國民百姓現況仍舊無法成為聯合國所承認, 且台灣國民百姓之國際法理地位未定至今~!!! |
西拉亞 於 2002/10/04 00:05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看看鄭家三父子與國民黨是否挺像樣的. 鄭成功,扛著明朝神主牌來台灣,將台灣當成反清跳板,每天所想就是打回大陸. 蔣中正,扛著中華民國神主牌來台灣,將台灣當成反共跳板,每天所想就是打回大陸. 難怪有人說:歷史總是不斷重覆的. |
讀讀樂 於 2002/10/04 00:18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發言人:LKK 歷史證實 1. 蔣介石 在1922年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五日在上海永安大樓「大東飯店」舉行,由張靜江證婚,戴季陶為蔣介石的主婚人,律師江一平經辦 蔣介石 34歲 陳潔如 15歲 陳潔如婚後 感染了性病 終身不孕 性病是蔣介石傳染給他的 因為蔣介石常常去婊雞 2.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結婚 1927 毛福梅才同意 蔣介石跟她離婚 證明了 蔣介石跟陳潔如 1922年的婚姻 是重婚罪 3. 孫文 不顧宋家宋美齡的父母反對 到日本結婚 私奔 宋慶齡是女樸的幫忙下 被軟禁禁止與孫文結婚 用床單撕成條繩索 由兩樓下來搭乘往日本輪船 當年 孫文49歲 宋慶齡23歲 1915年10月日 在日本律師 和田瑞的見證下 橫濱結婚 ~~~~~~~~~~~~~~~~~~~~~~~~~~~~~~~~~~ 馬市長 如抓到患性病的蔣介石在婊未成年少女 不知道馬市長 敢不敢來抓一個蔣光頭//???? 姦淫未成年 重婚最 賭博罪 患性病的蔣介石 做成銅像放在校園 這是臺灣人永遠的奇恥大辱
至於 販賣毒品 蔣介石也靠販毒籌軍款 ****************回信發言人:送廚餘 ****************回信發言人:coapman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t群龍無首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Taylor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Taylor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Taylor Taylor ***************回信發言人:Taylor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Taylor *********回信發言人:Taylor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吳 ************回信發言人:新高山 ***********回信發言人:李熬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新高山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228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V **********回信發言人:LKK *******回信發言人:228 PS.不論統獨的各位~~~此篇請保存....真正的歷史討論記錄也.....PAPAPA |
Tai-oan-lang 於 2002/10/08 22:48 | |
Re:劣者對鄭成功的看法 | |
清國是滿洲人建立的,不是中國人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