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Zeb  於 2002/06/20 07:58
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An age of razor-thin profits may have already arrived---meaning you don't earn much in most of commercial businesses.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uld give you a shocking look about what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we are in now. Although it is quite stimulating, the article has left plenty of room for further discussions:

----------------------------------------------------

微利時代來了 ----轉貼

作者:盧智芳、陳一姍 2002,5 /第252期 《天下雜誌》

一元手機、十元用品、百元商店......,低價風潮的威力背後,隱藏企業經營,進入前所未有的微利時代。微利的趨勢已經浮現:企業獲利屢創新低,《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平均獲利達到十七年來新低點;供過於求的失衡,正從全球蔓延到台灣,「中國價格」就要成為「世界價格」......,為什麼努力工作,加班時間愈來愈長,利潤卻日益微薄?微利時代將帶來哪些衝擊?微利時代下的企業、個人,又應該如何自處?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這樣,各行各業要獲利如此困難。


一方面,雖說「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是各種層出不窮的價格破壞,卻幾乎顛覆這項商業世界最古老的運行規則。

南投水里「梅子博物館」主人王國欽,家中從祖父開始種梅。每年三到四月,青梅成熟,採收後稍做處理,就可以賣給工廠做蜜餞。如此年復一年,王家平穩地度過了半世紀。

 但是最近幾年,貿易商透過香港、泰國,進口每台斤只有三到五元的大陸梅子,台灣梅子被打得節節敗退。「去年梅價一台斤跌到七、八元,工廠還不要,」王國欽感嘆。

如果按回本價每台斤15元計算,一對夫妻種一甲地,每年至少要虧20萬。

 南投是台灣唯一不靠海的縣份,然而當滿山梅花飄落、梅實纍纍,梅農王國欽的痛苦,卻同時也是很多企業家感到的痛苦。

 聲寶總經理何恆春就傳神地形容目前家電市場,簡直像「從臉盆倒出來給你用。」家電特賣一年到頭,再也不是年終專利。出清價二折、三折也不稀奇,去年開始,最流行的口號叫「一元競標」,冰箱、洗衣機……由顧客喊價,一元起跳。

 因為戰況太激烈,連向來高身段的日商如松下、夏普,促銷價都下到五折,買家電還招待住飯店。不過,這還不是極限,因為聲寶家電顧客服務處經理史蒂華說,她在大陸四川,已經看見電視機「秤斤論兩」賣。

 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汽車產業。過去車商推出新車款,價格向來只漲不跌。但是現在新車發表,配備、內裝都拚命提升,唯獨不敢輕易調漲車價。

 裕隆汽車副總經理韓正平就說,台灣已經是汽車買方市場。大家都期待汽車降價,只好「非推出低價車種不可」。

 拿裕隆的平價車代表「March」為例,韓正平分析,如果加上零利率貸款與各種售後服務,「賣March是不賺錢的,等於虧本在賣。」但是,「我們要卡市場每個segment (客層),」他指出。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企業有不得不然的無奈。

 而即使低價便當掀起熱賣風潮,業績表面看來風光,全家便利商店總經理潘進丁也表示,賣低價便當的毛利只有7%,其實是所有經銷產品中最低的。

 從農業到服務業,企業獲利急遽壓縮成為普遍的現象。根據《天下雜誌》最新出版的一千大企業調查,去年上榜企業平均獲利率只有1.3%,創下十七年來的最低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企業經營進入微利時代,已經成為世界共同的議題。

 在法國東部小城,標緻雪鐵龍汽車廠(PSA Peugeot Citroen)有一萬四千名員工。他們必須挑燈夜戰,每天工作二十二小時,用三班制才能應付訂單。整個歐洲車廠去年營收成長一成,但分析師預估獲利還縮減10%。

 在美國,當經濟學家欣喜汽車零售支撐去年第四季經濟復甦時,美國最大車廠福特,卻在去年十一月宣布重整計劃,全球裁員三萬五千人,可能關閉多達七家工廠,藉此讓產能由570萬輛減少到480萬輛。美國《商業周刊》分析原因指出,因為「大家都在打毫無利潤的折扣戰。」

 連續成長十年的藍色巨人IBM,則在四月初第一次調降財測,因為「顧客買氣持續縮減」。結果不但IBM當天股價下跌一成,連其他科技類股都受到波及。

全球微利的時代更不要提在日本,經過十年經濟衰退後,日本企業獲利普遍不如全球同業。去年,台灣經濟第一次出現負成長,伴隨物價下跌0.01%,即有輿論開始憂慮台灣會不會捲入如日本般,需求萎靡、物價下跌的陷阱。

 為什麼人人努力工作,利潤卻日益微薄?七○年代,金錢追逐商品雖然造成惡性物價上漲,但是到九○年代,物價卻開始不動如山,甚至下跌。

 以美國為例,從九七年開始,以國家為單位的整體獲利(National AccountsProfits )就一直停滯不前。

 這種情況下,美國聯儲經濟學家不禁發出警訊,物價一路走低,表示企業只能向下追求低成本,最後,利潤、勞工權益都會受到侵蝕。而企業不斷用價格破壞來提振需求的做法,更等於雪上加霜、飲鴆止渴。

 全世界都被被捲入低價漩渦,不能自己。但是追究漩渦的核心,不難發現,「中國價格」變成「世界價格」的壓力,正是造成失衡的主因。

中國價格=世界價格?要感受「中國價格」的威力,就到日本的「百元商店」、台灣的「十元商店」看看。不管在夜市或鬧區,它們都是現在人氣最盛的大賣點。裡頭從日常器皿、文具組,到各種化妝品,簡直是應有盡有。

 以台灣的生活水準,這些怎麼想都不夠本的產品,絕大部份都來自中國大陸。

 永和夜市一位「攏拚十元」的老闆就表示,到台北縣五股的批發倉庫進貨,靠大量採購,平均成本可壓到六、七元。但是貿易商從大陸的進口價其實更低,像原子筆、牙刷,成本都不到五元。

 目前大部份的十元商店,都是個人單打獨鬥的局面,不過很快就有人建立加盟系統。台北縣鶯歌一位盧姓商人,旗下就累積了七、八家加盟店,大大的招牌上寫著加盟專線,儼然具備新興行業的架勢。

 可預見的,隨著兩岸加入WTO,各種居間仲介產品的服務興起,大陸產品的衝擊只會愈來愈強。

 四月初,台灣的一家貿易公司「日光國際興業」,就與大陸光大集團對外貿易總公司合作,要在台灣成立第一家「兩岸商品採購中心」。董事長孫志成指出,日光興業除了獨家代理光大集團對台採購,也要提供台灣企業單一窗口,進口以日用品、雜貨為主的大陸產品。「在這些領域,大陸對台灣消費者習慣、口味、使用度都能掌握,價格又是很大優勢,」他預期。

 孫志成估計,初期,他代理的雙邊貿易額每年約一億美元。但是兩年後,業務很快就會變成台灣進口大於台灣出口。

 事實上,大陸對世界輸出的不只是低價產品,更是源源不絕的生產力。台灣在國際市場上佔極大比重的資訊產品,如滑鼠,電源供應器等,已有九成轉移至大陸。掃描器、顯示器、監視器、桌上型電腦和主機板,也有一半在大陸生產。

 有人形容,台商在大陸造廠的速度,簡直像進行「圈地運動」。問題是:生產這麼多,給誰用?

 野村研究所經濟學家辜朝明就曾指出,自由貿易體系之所以能夠維持到現在,完全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還沒有加入。而今,這股勞動力已經釋放,中國13億加上印度的10億人口,佔全球人口37%。

供過於求惡性競爭 大陸本身就有供過於求的問題。根據大陸國內貿易局的調查顯示,一九九九年底,440種受調查工業產品中,91%供過於求。大陸物價更是連續七年走低,甚至出現負成長。

 進一步看,或許大陸的加入,只是突顯了資本主義本身脆弱的結構邏輯。

 「資本主義本來就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中研院中山社會人文研究所經濟學家瞿宛文認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尤其是重工業,投資是一種防禦,也是一種攻擊。供過於求伴隨而生,成了常態與必要之惡。

 六、七年前,當總值一千億台幣、產能擴充達一百萬噸的十多個化學纖維廠投資案送入工業局時,紡織科科長洪輝嵩心頭一掂,就預知未來的難熬。「問題是企業家有企業家的想法,」洪輝嵩認為。

 企業家的想法是,供過於求只要撐得過,好壞只是個循環。但如果不加碼投資,就生死立判。「在這種規模產業,只有把產能擴大,成本降低,才不會被合併,才不會死,」他轉述遠東集團負責人徐旭東的計算。

 今年,七年不景氣稍歇,化纖價格只不過漲了三個月,就又有加工絲業者宣布要增加十億設備。

 同樣的遊戲規則,在科技產業更強烈。不管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或液晶薄膜顯示器(TFT-LCD),景氣一好轉,企業就忙著募資、擴廠。但市場需求從未以倍數成長。今年《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裡,六家上榜DRAM廠的虧損總額,高達612億台幣,就佔了一千大企業虧損總額的34%。

 分析企業的思惟,「每個人都以為這塊餅是我吃掉,不是別人吃掉,」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德珪說。大家動作一致的結果,當然拖長供需平衡的時間。

 殺手級應用遲遲不出現,尤其惡化這股趨勢。拿手機來說,3G發展不成熟,企業只好拚命對換機市場下工夫。即使如此,美國研究機構Garnter Group的調查還是指出,去年全球手機銷售量不到四億支,比起前年減少3.2%,聲勢如日中天的無線通訊產業,首度發生負成長。

 其實,當物質生活提升到一定層次,自然就有另一種心靈反省的聲音出現,希望回歸儉樸生活。

 住在新店溪畔,接近隱居狀態的畫家奚淞,去年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就提到,無窮的欲望,可能是反噬幸福生活的一種「蛇頭」。「你會發現你不需要的東西一大堆,然後你會把一大堆東西當垃圾丟掉,就有了大量的垃圾跟污染,」奚淞指出。鼓勵生,不正視死亡 撇開個體的因素,東和鋼鐵董事長侯貞雄則從宏觀角度來看產能過剩的問題。「所有國家的產業政策都只鼓勵新生,卻從不處理死亡,」他說。

而產業要靠自由競爭來淘汰,得花很長很長的時間。

 他以鋼鐵業為例說明,一條生產線起碼可以用十五年。舊廠機器設備攤提完後,生產成本就降到很低。使用新技術的鋼鐵廠,如果成本競爭力不夠,就被封殺,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九○年代前,非共產、共產陣營壁壘分明,各有各的產銷體系。如此的供需平衡卻被蘇聯瓦解全部打破。他們把攤提完後的鋼鐵原料,不惜成本向外賣。「鋼鐵佔蘇聯GDP 10%,他們就靠這些鋼鐵賺外匯,」侯貞雄指出。

 為了迎戰,其他國家被迫以貨幣貶值,來打這場低價硬仗。

 前政務委員、經濟學者鍾琴就曾指出,大陸從九一年開始策略性的貶值,原本一美元兌換3.7人民幣,到一九九五年可以換到8.7人民幣,幅度高達57%,是造成價格競爭力逆轉的始作俑者,這更成為亞洲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的遠因。 市場需求大減 九七年七月,泰銖宣布棄守後,引動馬來西亞、印尼、台灣、韓國紛紛棄守匯價,印尼盾甚至貶值75%,引發金融危機。雖然貶值後,東南亞各國原本的貿易逆差變成順差。但是包括南韓、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企業,獲利都低於金融風暴前的水準。國民消費能力頓時縮水五成至七成,跟著拖累全球第二大市場--日本。

 從另一個角度看,低價、微利的九○年代,正是國家保護導致的失衡狀態。

 然而,低價、微利一旦持續,未來各國政府都必須再介入處理全球化這個政治議題。亞洲金融風暴已經使反全球化、反微利壓迫的聲浪,在先進國家形成一股勢力。九九年底在西雅圖反世貿組織、二○○○年初在華盛頓反對世界銀行的龐大示威,都清楚顯現美國社會的憂慮。

 為了爭取工會支持,美國政府強力主張在世貿協定中加入勞動和環保標準。這樣一來,開發中國家的生產成本勢必升高,可以減緩美國企業面臨的成本競爭壓力。「這已經不只是一個經濟的過程了,」瞿宛文認為。

與微利共存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時期供需失調的問題,最後造成各國競築關稅壁壘,甚至催化兩次世界大戰。後冷戰時期的第二次全球化,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我想這次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鑽研經濟史的清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劉瑞華比較。他認為,這次包括中國大陸、蘇聯,都是自願加入全球體系。各國雖然需要慢慢學習、調整步伐,但基本上,還是朝向開放自由貿易的路走。

 東和鋼鐵董事長侯貞雄也觀察到,隨著蘇聯、中國大陸經濟成長與加入WTO,鋼鐵業供需差距逐步拉近,部分鋼材價格已開始上漲。

 對企業而言,學習與低價微利和平共處可能更為實際。工業局紡織科科長洪輝嵩以景氣循環明顯的化纖廠為例,因為賺一年賠四年的產業特性,有經驗的大廠如遠東,財務操作多半非常保守,因為只有撐得過虧損寒冬,才能嚐到甜頭。

 其實,要避開微利的威脅,只有朝創造價值的路走,這也是日商目前典型的因應之道。「便宜貨會選made in China,但是買MD(迷你隨身聽),還是要找日本貨,」台灣富士通董事長揚原浩認為,企業並不需要過度憂慮。

 最近,富士通特別擴大對台採購,也反映出將製造外包,集中全力在高階產品與服務的策略。

 不只是日本,台灣廠商逐漸有同樣的思惟。

 要把國產車推進高價位,裕隆繼Cefiro之後,喊出「Moving Value Chain」(行動生活)的口號,把衛星導航、電子地圖等先進通訊設備帶進汽車,希望改變消費者對裕隆產品的定位。「走得很辛苦沒錯,但一定要走這條路,」裕隆副總經理韓正平說。

 打自有品牌手機的明?電通總經理李焜耀,最近也改口強調,過去用「making money by saving money」(用省錢賺錢),未來得靠「making money by spending money」(用花錢賺錢),投入更多資源在差異化產品上。

 而在南投,雖然面對大陸梅子的強力威脅,但是梅農王國欽積極轉型。他設立梅子博物館、開放梅園,結合觀光與賞花,同時教消費者DIY健康梅餐。比起其他被迫荒蕪的梅園,王國欽成為鄉親眼中轉型成功的範例。

 即使在微利的時代,同樣有獲利的企業。企業只有學會與微利共存,沒有悲觀的權利。




NO:184_1
Zeb  於 2002/06/20 08:36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轉載-蕃薯藤 阿扁版)


*************台商啊,台商,下一次你要逃到哪裡~ ******************

rightxxyam /cc  06/20/02 

全世界都知道明年(日本經濟零成長),但日本人卻默默的努
力研發,生產,為日本經濟而努力。

而(台灣經濟)還有成長的空間,卻有媒體天天為匪宣傳,說
台灣沒救了,要大家移民大陸,要把(台灣經濟)連根拔起。

說台灣工資貴嗎?

1滿街的美國貨,日本貨,不是人人在買嗎?
美國,日本的工資都是台灣3倍以上。

2滿街的美國車,日本車,德國車,不是人人開嗎?
他們的勞工薪水,都比台灣貴好幾倍。

3日本人把廉價低利的東西,丟給台灣、大陸做,
高價位的MD隨身聽、高價位像機、V8、D8攝影機、可錄式DVD,留著自己做~

4而台商卻(連根拔起),全部拿去大陸做,只為多賺(一點)錢,真的只是(一點),
今天、放眼望去,台灣市面上的(高價位原子筆),pentel、pilot、清一色是日本製,一支4、50元以上,
而且還是賣得最好的,連小學生都在買,利潤高得嚇人~

反觀當初、台商的原子筆廠商,不肯花錢研發、說台灣工資高,逃到大陸去設廠,
到頭來落得(低價競爭),天天為了1支5元、10元的原子筆,(為了1、2元的利潤)、殺得眼紅。
-----------------------------------------------------

近年來,全世界的消費產品、普遍存在生產過剩,面臨所謂的(通貨緊縮)問題,生產愈多、愈不值錢~

台灣企業不爭氣,做不出好產品,不肯花錢研發,卻把氣出在台灣勞工身上,
說:台灣工資高,不適合生存,要錢進中國,債留台灣。

中國市場大?據大陸官方報導:中國97%的產品(生產過剩、低價競爭)而導致無利可圖,
大陸現在,不過是淪為一個廉價的(國際廠商-短期代工基地),如何號稱中國發展世界第一?

近年來,大陸的工資大幅上漲,現在還在漲,
一些大陸本土企業,為了壓低成本,開始把一些工廠外移到更落後的地區。

台商啊,台商,下一次你要逃到哪裡~


NO:184_2
絕處逢生  於 2002/06/22 02:48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Let's find a way for Taiwan to pull out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quagmire.


一念之間決定興衰

/楊憲宏

The discomposure of the mind

  台灣的經濟到底要走向何方?是路程無限寬廣,還是窮途末路?各種說法都有人主張。經濟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文化;台灣的經濟一向是在危機與轉機的相互激盪下,達成今日的成績。

 曾經,台灣是一個幾度要被放棄的地方,但每一次台灣都絕處逢生。今日之局亦同,台灣的經濟離不開政治,不能單獨分析;過去,在國際動亂中,台灣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今天,台灣同樣在新的世界秩序或失序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台灣今日的經濟模式,是過去一百年歷史經驗的合成。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必須看回一九四九年時代,六百萬受日本統治的台灣住民,與二百萬新移民的融合。這次國際大勢的轉變與人口大遷移,為台灣今日的經濟打下了基石。而這種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態度互相挑戰與激盪,所造成的新的競爭力,剛好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有成就的經濟樣態。

 想要看清未來台灣,最佳的眺望窗口是,過去一百年。也可以這麼說,走向未來最快的通路是面對過去。台灣過去是從廢墟中站起來,未來還是不斷在建設與破壞中求活。台灣人生活在一種不能長治久安的環境中,不但是三百年來移民社會的不安定感的承續,也是名列世界最重要生產線分工體系的動態感的壓力。守成非易,不進則退。

 這樣的大氣候,正作用在新的台灣未來,有些過去二十年得意商場的大亨,現在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把自己的不安想像成大眾的危機,把自己的無能為力,擴大成社會的成長極限。其實,這是新的動態感與不安定感的揮發。對於許多過去沒有機會的人,今日之局何嘗不是時機大好呢?

 台北高雄兩市市長的選舉,不能忽視這樣的政經樣態。看好台灣未來的李應元,挑戰看壞台灣未來的馬英九;看好台灣未來的謝長廷,對抗看壞台灣未來的施明德與張昭雄。

 澄社與陳水扁總統的對話,在報紙的報導上也呈現了不同的解讀,看壞台灣的人,認定新政府現在眾叛親離;看好台灣的人,認為新政府能虛心接納批評,陳總統與知識界的尖銳對話,正彰顯了台灣新的經濟、生活、文化的混合之後,一種全新的朝野交流經驗。

 態度與觀念決定我們的未來將更好還是變壞。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我們像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主角一樣,每天都在不安的情境下,與變化多端的環境對抗,當時,魯賓遜的感覺是,心理的不安是一種心靈的殘缺,它像肉體殘缺一樣的嚴重,甚至過之無不及(The discomposure of the mind must necessarily be as great a disability as that of the body ,and much greater)。對那些看壞台灣的人,認定台灣已達成長極限,而感到心理不安的人,這句話,應是十分具有提醒作用。(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06.20】

 


NO:184_3
(轉貼)Monkey  於 2002/06/23 07:35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這一篇文章有個重點大家不要忽略掉:

野村研究所經濟學家辜朝明就曾指出,自由貿易體系之所以能夠維持到現在,完全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還沒有加入。而今,這股勞動力已經釋放,中國13億加上印度的10億人口,佔全球人口37%。

供過於求惡性競爭 大陸本身就有供過於求的問題。根據大陸國內貿易局的調查顯示,一九九九年底,440種受調查工業產品中,91%供過於求。大陸物價更是連續七年走低,甚至出現負成長。

 進一步看,或許大陸的加入,只是突顯了資本主義本身脆弱的結構邏輯。

 「資本主義本來就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中研院中山社會人文研究所經濟學家瞿宛文認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尤其是重工業,投資是一種防禦,也是一種攻擊。供過於求伴隨而生,成了常態與必要之惡。

連中國自己都生產過剩,並因此拖累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時,台灣統派的卻邊天在靠夭要西進,我真不知道他們是嫌中國的生產過剩還不夠嚴重,台灣的經濟還不夠差,所以要努力把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一起毀掉才會爽?


-----外獨會 6/16/02


NO:184_4
(轉貼)CW  於 2002/06/23 07:45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供過於求惡性競爭 大陸本身就有供過於求的問題。根據大陸國內貿易局的調查顯示,一九九九年底,440種受調查工業產品中,91%供過於求。大陸物價更是連續七年走低,甚至出現負成長。
>>進一步看,或許大陸的加入,只是突顯了資本主義本身脆弱的結構邏輯。

很奇怪 中國供過於求的問題 本就是導因於政治指導經濟
市場供需無法產生作用 特別是國企業生產了一堆品質低
不具競爭力的產品 所以才 ”生產過剩 供過於求” 因沒人要買!

與一般 產業因對市場過度樂觀 頭資過度 或因競爭策略
括大投資以降低成本 而導致的供過於求 有很大的不同

以王永慶的電廠來說 原本中國官方答應的電價 因中國官方
政治指導經濟 過度招商 導致電力供過於求 王永慶被中國官方
要求以低於成本價賣電 所以他掛在那理

而 <大陸物價更是連續七年走低,甚至出現負成長>
就說明中國經濟一直有問題 經濟成長率有浮誇之嫌
統媒自己死不承認 還敢拿這個當供過於求的證據

還有 很多人喜歡資本主義東 資本主義西
很多事只不過是一般人的經濟行為
跟什麼主義一點關係也沒有



NO:184_5
(轉貼)Monkey  於 2002/06/23 07:47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CW兄:

你說的沒錯,中國生產過剩的確與他們以政治指導經濟有關!

章家敦在他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中就指出,中國的國企由於可以在政府支持下源源不絕的從國有銀行貸款,因此可以進行盲目的大量生產以及對外傾銷,這使得中國的國企不斷虧損,敗拖累了國營銀行,造成中國民眾購買力降低,國內消費趨於疲軟,中國的經濟發展因此自1996年"宏觀調控"後越差!


NO:184_6
Jane  於 2002/07/12 01:50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Wal-Mart has, after all, been stigmatized as Communist Chinas factory outlet by its detractors becaus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merchandise Wal-Mart sells is manufactured in China and other low-cost labour markets.....

See....... THE GREAT WAL-MART OF CHINA


NO:184_7
Thinker  於 2002/07/12 07:32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公正的國際貿易體系, 對初級產品和原料的價格壓得太底, 使得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購買發達國家的產品, 再加上對高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 使得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能出口. 比如說大陸想買大型計算機和衛星, 美國一直禁止出口,晶元加工設備也NO, 所以貿易平衡也達不到.
發展中國家是很可憐的, 一億雙鞋才能換一架波音飛機.如果沒有他們的血汗, 現在西方的老年化社會早就維持不下去了. 美國黑人靠救濟都能過上大陸中產階級的生活, 二房一廳, 一兩二手車, 太平常了. 這個世界是很不完美的. 大家都在存美元, 窮國把外匯都投在最發達的國家美國, 供他們超前消費, 搞風險投資, 造飛機軍艦控制全世界的石油儲備. 現在的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行的不是王道, 太自私了. 自私自利, 金錢至上是資本主義運轉的信條, 現在遇到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不能把原因都歸到受剝削, 做苦力的發展中國家.


NO:184_8
台客  於 2002/07/12 09:50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厚,沒見過大陸還有一元店ㄋ

㊣㊣㊣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


NO:184_9
阿幹久  於 2002/07/12 12:14
Re:在這個低價、微利的時代 我們能賺錢嗎?

一念之間決定興衰/楊憲宏
 台灣今日的經濟模式,是過去一百年歷史經驗的合成。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必須看回一九四九年時代,六百萬受日本統治的台灣住民,與二百萬新移民的融合。這次國際大勢的轉變與人口大遷移,為台灣今日的經濟打下了基石。而這種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文化態度互相挑戰與激盪,所造成的新的競爭力,剛好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有成就的經濟樣態。
===============================================================
二百萬支那賤種逃竄難民把六百萬高度文明的台灣住民
弄的跟支那難民一樣窮
剛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可笑的經濟笑話。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