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斷李國鼎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Simon 於 2002/06/14 22:20 | |
如何評斷李國鼎 | |
如何評斷”李國鼎與台灣經驗”? 寫在經發會召開前 主導台灣財經政策多年,迄今仍影響台灣甚巨的李國鼎最近過世, 回應李國鼎加工出口區跟竹科給台灣兩次轉型, 有人即提出如果當時不是由李國鼎 孫運璿而是由台獨人士當時作決策,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嗎?我非常確定的,有非常非常大的機會, 讓當時的台獨人士作決策絕對比李國鼎 孫運璿好太多了, 為什麼? 這就是公共政策選擇的基本結構問題, 為什麼具有平等僱用, 社區意識, 崇尚公平競爭的民主國家, 經濟發展跟生活品質水準都比集權國家共產國家好的原因, 全球好幾百年來這方面的實驗都證明了這點.. 拿台灣與競爭國家比較, 也同樣證明這點. 就以李國鼎出任經濟部長 (1965)起算比較, 孫運璿資歷還在李國鼎之後. 1965 那年對台灣是很有多意義的一年, 美國介入越戰帶給台灣巨大商機就像韓戰之於日本, 美國經援台灣在前一年結束,當年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恢復戰前水準, 而人家日本在 1950 那年就已恢復, 中華民國對台灣人民而言, 害台灣在 1945-65 短短20年當中, 使得原本跟日本同水準變為落後日本 15 年, 衰敗如此之快這真是”國民黨台灣奇蹟”. 對李國鼎 孫運璿 趙耀東等, 不便於把 1945~~65這段時間算在他們的帳, 但是1965~~2000 他們絕對有相當程度的責任.. 具體的證明就是這批”專業財經官僚”讓台灣的人均 GDP 在 2000 年時落後了日本 28 年( 假設年成長4%差距), 算他們的帳在 35年內使得台灣再多落後日本 13 年, 而日本還歷經近十年的停滯. 非量化綠色資本 社會資本都還沒算進去. 再拿新加坡跟台灣比較, 70年代被大馬聯邦驅逐, 原本各方面落後於台灣的何以現在大幅超過台灣? 香港也是如此. 還有台灣獲利於美資日資.冷戰.越戰. 1966文革港資來台等因素, 加上台灣熟悉英日語, 比起其他國家更能接近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優勢, 考量種種促進台灣發展的外在因素, 李國鼎 孫運璿主導下台灣的經濟發展有 out perform 合理水準嗎? 要歌頌李國鼎的人就要拿出可在測試平台做檢驗比較,不是說白色恐怖一黨獨裁專政, 學術閹割加上少數得利財團跟媒體的長期洗腦作用 , 就可以永遠欺矇人民. 網友 庚 所提加工出口區向墨西哥取經一事完全屬實, 當年美國第一大電視機廠(Zenith) 就設在美墨邊界附近的加工出口區, 李國鼎在高雄前鎮設立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是根據 “第四期經濟建設計劃”而來, 這計劃是由美援會在美國總統顧問羅斯陶及經濟學者顧志耐等所建議, 並為當時聯合國所推薦的數百個計劃之一.(孫震), 要全歸功李國鼎就是對國際社會薄情寡義, 也真的抹煞台灣這片土地當時人民所具備的相對其他開發中國家優越條件, 這不外乎是一個外來政權的統治手腕, 非理性的造神運動以掩飾篡奪人民成果的行為. 當年的設立加工出口區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策略, 先天條件跟後天機會都非常好, 陳誠在 1953 年四大公司民營化時就強調要把公營事業民營化, 但是到1966年 以資本額計, 公營事業 1278億仍遠大於 民營事業的 899億, 與陳誠當初的方向顯然有別,當時牢牢掌控國民經濟 ”管制高地” 的生產 流通及金融三大部門的全都是公營企業, 即使大民營企業如台塑 遠紡 新光 永豐餘 台泥等, 也受限於產業鍊上游原料或下游客戶的關係, 成為官僚封建支配經濟的一環. 李國鼎不去改革台灣資產最大的那一塊, 設立加工出口區如果要說TRADE-OFF, 那就是維持外來政權把持官僚宰制的龐大公營事業不放, 再利用此控制民營企業. 部份出口的成果被統治機器吞噬. 李國鼎所 Trade Off 的就是讓蔣幫特權繼續把公營資產當禁臠,延宕改革., 這被多數經濟學者認為台灣何以落後日本 新加坡 香港的主要原因, 看中國的國企及台灣公營企業困境就可想而知. 竹科也是神話如果會計算 Trade-Off 的話. 抹煞事實的是對李國鼎吹噓歌功頌德的人.直到現在所有台灣的重大病因幾乎全部與李國鼎 孫運璿不當的發展策略有關, 最大的徵結就是榨取式.過度管制經濟的殖民體制.. 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真的是李國鼎主導而發展嗎? 40% 靠股票市場 40%靠機器設備投資 , 勞力技術力只佔 20%, 這是中研院院士鄒至莊今年一月的研究報告. 實務上投資抵減.免稅.員工配股加上非營業預算支應, 也早就知道這事實. 沒有一大票 PC 組裝業系統廠商附加卡廠商,沒有 system engineering ,能有 IC Design? 晶圓廠能那麼強? 科技教父是太恭維了, 其中有太多簒奪人民成果的因素. 資策會我的看法是: 資策會只是一個與民爭利的特權機關. 資策會每年由經濟部拿了十幾億預算, 誰敢不買 KT 的帳, 設立時把國防部駐美採購團果芸中將請來當執行長, 辦資迅展,出版刊物這種事情民間都可以做, 幾年前台北市電腦公會才好不容易爭回主辦權. 每年爆滿擺明是有利可圖, 出版刊物也是讓民間限於不公平競爭. 再說資策會的統計調查, 海關統計資料有長達十幾年是資策會獨家才能取得. 資訊應用方面? 那一重要 application segment 資策會有 contribution, name it. 網路股狂飆時, 資策會衍生公司 Seednet一堆資策會人員從果芸開始, 還跟經濟部拿翹, 稅金培育股權卻淪為果芸等人主導. 資策會具體貢獻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們前後花了納稅人百億台幣. 當時一大堆國家也都很窮,為什麼只有少數國家脫穎而出呢? 當 1950 60年代所謂全球綠色革命增產糧食防止饑荒, 台灣靠戰前打下的糖米經濟基礎除了使台灣不需向中國大躍進增產, 還可以大量外銷, 成為 60年代 外匯收入的大部份, 雖然工礦製造業被無能官僚蹧蹋, 這跟其他原殖民地國家與中國差別很大.工業化基礎早就在了,或是早就工業化了. 另外人力資源部份, 1968 9年國教前, 台灣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已超過 40年了, 這跟其他國家也是大大不同. 新竹科學園區,排擠掉台灣太多的產業機會了, 不深入看事情只有人云亦云, 集特權於一身跟區外廣大同產品同質性廠商的不公平競爭...台灣今天的困境很多是因為 KT幫錯誤的政策, 人民如果肯定KT 孫運璿的財經政策, 政府跟民代只會停在原來的 trail 上. 李國鼎政策是成功的軌跡?欺世盜名, 轉移焦點, 為的是遂行殖民體制, 讓公部門產業繼續為惡剝削, 或至少掩飾李國鼎 孫運璿經營上的無能改革. "綜觀台灣經濟發展史,第一次轉型乃是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充分發揮台灣低廉的勞力成本優勢,使得台灣從第一波的農業社會慢慢轉向第二波工業社會。 而第二次轉型乃是由竹科發展所帶起,使得台灣在第三波資訊社會中,扮演重要的代工角色。" 1930 年代末期台灣已進入工業化, 農業產值小於 50%, 是因為二戰後中華民國劫收台灣日產及民間重大企業, 全部轉為外省籍禁轡的所謂"公營企業",佔當時 資產總值 80% 以上,全台工礦生產總值 70%以上(這是李國鼎自己說的,見李國鼎著{台灣民營工業的成長} 1961, page 11).無能又貪瀆,歪哥變賣, 使得工業製造急速萎縮.連陳誠在 1950年代都還在痛罵, 人家日據時期這些企業績效良好, 被我們接管後從每年有盈餘到變賣資產還沒有盈餘... 把第二次轉型說是由竹科發展所帶起.那就更可笑了. 檢查方向可以從竹科廠商細項行業別, 或產品別著手. 該行業該產品是否起源於竹科, 竹科區內區外同產品廠商發展有什麼差別? 錦上添花集特權於一身的竹科罷了. 晶圓廠與竹科確實有高度正相關,但是如果沒有區外螞蟻雄兵的 超過數千家PC 關連廠商(10 幾年前台灣光主機板附加卡就有七八百家), 聯電等也不會有今天即使租稅抵減優惠名堂一大堆, 國民黨把鎂光燈聚焦在竹科跟加工出口區, 是為了掩飾他們在其他更廣泛地方的無能缺失, 好遂行宣揚他們對台灣經濟貢獻的神話, 藉此正當化, 鞏固外來政權殖民體制. 內需一直是國民生產毛額最大的部分, 李國鼎 孫運璿的高度官僚控制影響的, 現在都是台灣最落後的產業, 以前有公營事業的產業, 一直是最沒國際競爭力, 台灣公營事業的規模在李國鼎 孫運璿掌權時,比現在大太多了, 他們真的對台灣經濟有功?看現在的官股 公營企業就知道了, 我們現在都還在為李國鼎 孫運璿當年政策在還債. 對經濟發展的認識太浮面, 蔣皇朝文宣後眾口鑠金, 三人成虎. 不建立比較完整的經濟史觀, 侈言發展政策, 先去污染再說吧! |
讀讀樂 於 2002/06/14 23:00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嗨~~~~ simon大哥, 好久不見了! 怎麼大哥也來這啦!。。。小弟在kiss已經被封id和ip了!。。。555 |
讀讀樂 於 2002/06/14 23:04 | |
大哥,小弟也曾收藏了大哥這篇喔~~~ccc | |
如何評斷”李國鼎政策對台灣經濟有否貢獻”? /Simon 最近在外獨版回應李國鼎加工出口區跟竹科給台灣兩次轉型, 有人即提出如果當時不是由李國鼎 孫運璿而是由台獨人士當時作決策,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嗎?我非常確定的,有非常非常大的機會, 讓當時的台獨人士作決策絕對比李國鼎 孫運璿好太多了, 為什麼? 這就是公共政策選擇的基本結構問題, 為什麼具有平等僱用, 社區意識, 崇尚公平競爭的民主國家, 經濟發展跟生活品質水準都比集權國家共產國家好的原因, 全球好幾百年來這方面的實驗都證明了這點.. 拿台灣與競爭國家比較, 也同樣證明這點. 就以李國鼎出任經濟部長 (1965)起算比較, 孫運璿資歷還在李國鼎之後. 1965 那年對台灣是很有多意義的一年, 美國介入越戰帶給台灣巨大商機就像韓戰之於日本, 美國經援台灣在前一年結束,當年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恢復戰前水準, 而人家日本在 1950 那年就已恢復, 中華民國對台灣人民而言, 害台灣在 1945-65 短短20年當中, 使得原本跟日本同水準變為落後日本 15 年, 衰敗如此之快這真是”國民黨台灣奇蹟”. 對李國鼎 孫運璿 趙耀東等, 不便於把 1945~~65這段時間算在他們的帳, 但是 1965~~2000 他們絕對有相當程度的責任.. 具體的證明就是這批”專業財經官僚”讓台灣的人均 GDP 在 2000 年時落後了日本 28 年( 假設年成長4%差距), 算他們的帳在 35年內使得台灣再多落後日本 13 年, 而日本還歷經近十年的停滯. 非量化綠色資本 社會資本都還沒算進去. 再拿新加坡跟台灣比較, 70年代被大馬聯邦驅逐, 原本各方面落後於台灣的何以現在大幅超過台灣? 香港也是如此. 還有台灣獲利於美資日資.冷戰.越戰. 1966文革港資來台等因素, 加上台灣熟悉英日語, 比起其他國家更能接近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優勢, 考量種種促進台灣發展的外在因素, 李國鼎 孫運璿主導下台灣的經濟發展有 out perform 合理水準嗎? 要歌頌李國鼎的人就要拿出可在測試平台做檢驗比較,不是說白色恐怖一黨獨裁專政, 學術閹割加上少數得利財團跟媒體的長期洗腦作用 , 就可以永遠欺矇人民. 網友 庚 所提加工出口區向墨西哥取經一事完全屬實, 當年美國第一大電視機廠(Zenith) 就設在美墨邊界附近的加工出口區, 李國鼎在高雄前鎮設立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是根據 “第四期經濟建設計劃”而來, 這計劃是由美援會在美國總統顧問羅斯陶及經濟學者顧志耐等所建議, 並為當時聯合國所推薦的數百個計劃之一.(孫震), 要全歸功李國鼎就是對國際社會薄情寡義, 也真的抹煞台灣這片土地當時人民所具備的相對其他開發中國家優越條件, 這不外乎是一個外來政權的統治手腕, 非理性的造神運動以掩飾篡奪人民成果的行為. 公共政策的本質當然有很大部份的『取捨』(TRADE-OFF),但是千萬不要就此停住, 如果就此停住, 稱頌李國鼎 趙耀東不過是傳聲筒, 只有比口號誰叫得響. 要先問 What is the purpose of policy itself, and Trade for What, 就拿有人歌頌李國鼎任經濟部長設立的加工出口區來比較是不是有理性計算的TRADE-OFF. 當年的設立加工出口區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策略, 先天條件跟後天機會都非常好, 陳誠在 1953 年四大公司民營化時就強調要把公營事業民營化, 但是到1966年 以資本額計, 公營事業 1278億仍遠大於 民營事業的 899億, 與陳誠當初的方向顯然有別,當時牢牢掌控國民經濟 ”管制高地” 的生產 流通及金融三大部門的全都是公營企業, 即使大民營企業如台塑 遠紡 新光 永豐餘 台泥等, 也受限於產業鍊上游原料或下游客戶的關係, 成為官僚封建支配經濟的一環. 李國鼎不去改革台灣資產最大的那一塊, 設立加工出口區如果要說TRADE-OFF, 那就是維持外來政權把持官僚宰制的龐大公營事業不放, 再利用此控制民營企業. 部份出口的成果被統治機器吞噬. 李國鼎所 Trade Off 的就是讓蔣幫特權繼續把公營資產當禁臠,延宕改革., 這被多數經濟學者認為台灣何以落後日本 新加坡 香港的主要原因, 看中國的國企及台灣公營企業困境就可想而知. 竹科也是神話如果會計算 Trade-Off項目 的話. 抹煞事實的是對李國鼎吹噓歌功頌德的人.直到現在所有台灣的重大病因幾乎全部與李國鼎 孫運璿不當的發展策略有關, 最大的徵結就是榨取式.過度管制經濟的殖民體制.. |
Simon 於 2002/06/16 01:02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讀讀樂君 這篇不知道是那位仁兄仁姐貼上來的. 感謝各位的器重. 冒昧問一下, 我們有見過面嗎 ? |
讀讀樂 於 2002/06/16 01:50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現實生活沒見過∼∼∼ 小弟以前在網路上不叫讀讀樂啦∼∼∼ 以前叫aacc呀~~~ 宋a文化,monkey應該大哥都認識吧∼ |
路人T 於 2002/06/16 02:08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不知道Simon大曾講過的 「國民黨政府的剝削台灣經濟」方面有沒有電子檔呢? |
讀讀樂 於 2002/06/16 02:24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國民黨政府的剝削台灣經濟"的資料可以到中國網站去查。。。有很多的~~~ google打’蔣介石’或’蔣軍’看看 |
路人T 於 2002/06/16 02:26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讀讀樂大,謝謝! |
讀讀樂 於 2002/06/16 02:35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沒幫上什麼忙啦~~~ 這種資料看到中國網站看比較會找到不同國民黨宣傳的而已~~~ |
讀讀樂 於 2002/06/16 02:48 | |
喔~~~~剛看到這篇中國的舊新聞刊的 | |
蔣軍抵台後對台灣的經濟剝削 從日本投降至同年十月廿五日陳儀接管台灣這段時期,台灣行政其實還由日本人管理,在相當困難的環境下,仍然經營得相當有條有理。可是一旦由陳儀接管,問題就接踵而至了。在經濟方面,「毫無羞愧、毫無節制的掠奪」、「乾脆偷」、「光天化日之下搶掠」、「各色各樣的詐取」,以及「經濟崩潰」等字眼皆是美國觀察家用來形容中國官員在台灣的經濟行為與其後果。Kerr不客氣的說陳儀這班人的行為,總括一句,是向台灣「經濟強姦」。 幾位美國見證者與學者都很清楚,中國領台的時候,台灣的經濟發展遠比中國的任何地區進步,而其生活程度之高也遠非中國任何地區所能比擬。可是在台的中國官員並未將台灣看成「被解放」了的中國領土,反而將之視為「征服地」,因此,就像蘇聯在滿州的行為一樣,他們事實上把台灣島上的資源、財產當作中國的戰利品。有了這種心態,他們當然就對於中國軍在城市、鄉下肆無忌憚的掠奪視若無睹了。 而官員本身的貪婪原是家喻戶曉。他們規定任何行業都需要有牌照,因而「給予公務人員很多貪污的機會」。他們特別喜好食品與金屬品。Kerr活生生的描繪這些官員為了要金屬到處搜取金屬管、窗框以及工業器具,他說中國官員為了取得埋在地下的金屬管(水管或煤氣管),不惜派人把好好的城市街道挖得滿目瘡痍(甚至早上才埋設的管線夜裡就被拆走),他們將掠奪品大量運至大陸黑市轉賣牟取厚利。 陳儀以為運輸必須由政府統制,結果卻造成奸商合作、居奇牟利,狡猾者趁機舞弊,造成百物騰貴之慘狀。以往陳儀在福建省實施的統制經濟最後是失敗的,到台後,卻帶來同樣的統制思想,不僅繼續日人建立的專賣制度,又設了控制省內外運輸的「貿易局」,幾乎壟斷民生貿易與工業各層面,一般私人企業無從發展,顯然與民爭利。因此,二二八事件期間,「專賣局」與「貿易局」便成為改革者要求廢除的目標。 這種明目張膽的官方腐化行為已足令人痛心,但美國觀察家認為更令台灣人痛恨的是官方有系統、有計劃的兩大剝削。根據Russell Fifield的統計,「將近九成的工業及農業都被政府的一些部門控制…私人與自由企業現在已經很迅速地在中國人統治下消失了」。日據時期的專賣制度不但被陳儀採用,更多項的物品也被列入公賣制度之下。諸如香煙、酒、火柴、樟腦等利潤率較高的物品全由政府專賣。茶、糖、米等被政府控制,連與台灣經濟息息相關的貿易也完全受到政府的壟斷。Kerr更進一步說陳儀依照宋美齡在中國的作法,將國際救濟、救援品轉為國有,私下圖利。陳儀將聯合國贈送台灣的化學肥料據為己有,依照壟斷方式高價售給農民。根據聯合國救濟重建會的估計,陳儀在肥料上面就淨賺一千八百萬美元,其部下官員也依樣畫葫蘆,在其他救濟品裡打腦筋。 這種政策顯然是陳儀一夥人在福建時所施行的「國家社會主義」的延伸。當時這制度給予其他官員很多貪污、發財的機會。根據美國人的觀察,台灣人相信這種制度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控制台灣的經濟,由生產至內銷、以至外銷,而將民生置於不顧。美國知情的官員深信,這種有計劃的剝削是為了援助蔣介石在大陸與中共的鬥爭。漁民藉以維生的漁船大半被政府充公,替政府運送掠奪品至中國大陸。 當時台灣經濟危機的發生,主要源於通貨膨脹。中國人的掠奪、中國官員的貪污、台灣資產外流大陸,加上中國人的經營不善,使台灣經濟在中國領台後十個多用內抵達破產的地步。各種物品都鬧荒,甚至一向有盈餘的稻米也在二二八時期鬧不足。糧價居高不下,台灣原以產米著稱,卻因二次大戰,不少農田受損、肥料不繼、勞動力欠缺,生產銳減。光復後初期天災肆虐、人口遽增,糧荒現象無法解除。 由於台灣行政的特殊化,長官公署相當排斥外來者,拒絕四行二局或任何私立銀行來台設立經營。台灣因而走上自我封鎖局面,造成貨運無法暢通。政府自營貿易,貨物卻無法順利流通,物價隨之飛漲。從三十四年十月底至三十五年十二月,上漲了一百倍,糧食問題尤其嚴重。生活費用直線上升,失業人數急劇增長,而通貨膨脹已達不能控制的程度。『白皮書』指出,以一九三七年六月為基數,「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一月這段時期,食品價格指數從3323增至21058;衣物指數從5741增至24483;燃料指數從963增至14091;肥料指數從139增至37559;建築料指數從949增至13612」。Kerr說中國人向台灣經濟施行強暴並非誇大,這就是二二八的經濟背景。 |
讀讀樂 於 2002/06/16 02:57 | |
剛在台電網站找到這篇...雖然離題了...但滿有趣的~~~ | |
台灣電力80大慶 誕生於大正民主時代的會社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打敗了清俄兩帝國,整体日本國民展現了自信,在科學與文化的學習,更是飛躍進展。1914年世界大戰,1917年11月7日列寧建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宣言,提出民族自決,作為大戰後世界新架構,帶給全球殖民地的人民很大的激勵,此年日本由原敬組閣,是一個政黨內閣,他主張總督應由文官擔任,1918至1932年,史稱大正民主時代,台灣也在這民主時代氛圍下百花齊放。1913年清水王學潛霧峰林獻堂與民權運動領袖板桓退助伯爵認識,而有1914年至1917年同化運動。1921年蔣渭水成立文化協會、農民組合、工人聯盟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六三法撤廢運動、成立民眾黨。1923年關東大地震,損失50億元,憲兵甘粕正彥殺害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1927年3月發生金融大恐慌,4月台灣銀行因收不回鈴木商店1億元貸款而宣告破產。提出台灣獨立、台灣民族的台灣共產黨於1928年成立。10月6日日共渡邊政之輔在基隆被警察包圍中自殺。1930年10月27日霧社事件,台灣人原住民只殺害日本人不殺其他台灣族群。1931年開始鎮壓所有政治運動團體,大正民主時代終於結束。順便一提的是,視台灣電力為其紀念事業,在任內死亡的總督明石元二郎,返日洽公時,病歿於博多(福岡),依遺言,遺體運回台灣,葬於台北市郊三板橋(南京東路、林森北路、新生北路間公園內違建下)。以上這些都發生在這段時間,深深影響台灣人的思考!如果想進一步了解這些事件,請詳台灣人反抗史。 籌備經過 1919年4月律令第1號是台灣電力會社令,此令共34條,其主要內容為:會社除了經營電力供給外,也經營總督認可事業(瓦斯及木材防腐),資本額3000萬元,其中1200萬元是總督府原已建設完成發電所折價投資台電。會社經營年限是百年,但總督府得延長。它是株式會社,社長副社長任期5年,由總督任命,電氣供應料金(電費)由總督認可,總督監督一切。會社令發布後,5月9日明石總督任命了民政長官法學博土下村宏為會社設立委員長,中央研究所所長醫學博土高木友枝等12名為委員。5月14日下村宏在長官官邸招待台灣側(台灣方面,此處側意為分別、對手)民間委員,5月20日明石總督在東京帝國大飯店招待日本側民間委員。5月24日委託任命池田謙三等78名為委員。 (l)下村宏向台灣側民間委員發表祝賀詞(摘要) 由於時局的影響,台灣的各種產業非常勃興,造成動力不足,為了滿足這種動力需求,日月潭水電第一期計畫的必要性就在此,它能有13萬馬力的動力,而第二期有5萬馬力。第一期發電所之落差千餘尺,平均流量900箇(立方尺),有13萬馬力的電力出來,是東洋第一大水力發電所。從姊妹原(曲冰)取水口畫三條引水隧道,確定以中間那條為施工線,長約5里,原500甲水面上升75尺,水面變成750甲。堰堤只要在河道極窄部位築造,此事由內務技監神保理學博士調查證實可行。問題是如此大電力是否能消耗得了?依過去在台灣的經驗可知,電力的消化沒有問題,甚至於第一期完工後,第二期馬上就得動工。如能有便宜的電力,以後精製品不但能在台灣南洋銷售也能回銷日本。這個發電所另有一好處就是水利權所涉及要補償的範圍很小,也減少成本。 (2)明石元二郎招待民間委員談會社使命(摘要) 會社創立的目的是以興建日月潭水力電氣開始,漸次發展業務,經營台灣全島水力電氣供給事業,進而南支南洋行銷路線的進展。供給各種製造業有廉價動力,振興國產事業之使命,分別說明如下: A.完成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建設工事之使命。 B.電氣事業之統制。由民營電業與官營電業共存之割據局面,有急迫改成統一經營。 C.供給低廉豐富電力,以助長台灣產業發展。 1918年台灣的貿易狀態如下:輸出總額1億3700萬元(1935年激增為3億5000多萬元),其中75%是糖、米、茶的農產物。輸入總額8800萬元,肥料1000萬元,輸入額百萬元以上者:棉布、乾魚(鹹魚)、鐵材、阿片、小麥粉、燐寸(火祡)、爆發藥、火藥品類、日本米、木材、石油、紙、鐵道材料、魷魚乾、紅毛土、鐵製品、豆類。其中乾魚、磷寸、棉布為再輸出品。如果有低廉且豐富的電力,台灣工業能發展,不但能供台灣消費,且可外銷南支南洋。 設立委員 1919年8月1日會社創立登記。會社設立委員分官吏側及民間側二大類,如下: (1)官吏方面委員 委員長:下村宏(民政長官) 委員:馬場金英一(法制局參事官) 立花俊吉(拓殖局次長)森俊六郎(大藏省理財局長) 高木友枝(研究所長醫學博士)高橋辰次郎(臨時工事部技師) 高田元治郎(殖產局長)角源泉(土木局長) 末松偕一郎(財務局長)山形要助(工事部技師工學博士) 楠正秋(參事官)大越大藏(工事部技師) 堀見末子(工事部技師)得能佳吉(拓殖局書記官) 御廚規三(南投廳長)小西恭助(事務官) 關口泰(工事部事務官) (2)民間側委員 A.在台灣者 櫻井鐵太郎,中川小十郎,木村匡,三村三平,赤石定藏,イろ本素魯哉,松岡富雄,南新吾*,佐田家年*,小松楠彌*,赤司初太郎*,後宮信太郎*,富地近思*,川原義太郎*,古賀三千人*,李景盛,林熊徵,顏雲年,簡阿牛,林獻堂,陳中和,許延光,林鶴壽*,辜顯榮*,郭春秧。(*表5月14日未參家下村宏的宴會) B.在日本者 麻生二郎,串田萬藏,池田謙三,大倉喜八郎,賀田金三郎,團琢磨,高田釜吉,高島小金治,田中長兵衛,相馬半治,中村啟次郎,村井古兵衛,野澤源次郎,津村秀松,安田善三郎,柳生一義,山成喬六,山本悌二郎,安場末喜,山下龜三郎,松方巖,松方正熊,馬越恭平,木真哲,牧田環,吉河虎之助,藤山雷太,藤瀨政次郎,淺野總一郎,荒井泰治,安部泰之助,佐佐木勇之助,木村久壽彌太,柵瀨軍之助,木村久太郎,志村源太郎,下イろ藤太郎,土方久徵,平田初熊,須田利信,鈴木梅四郎,堀啟次郎,イろ野鐵次郎,小山健三,松方正雄,金子直吉,內田信也。 5月28日10時在東京巿築地精養軒由高木副委員長召開設立委員會,議決了6條設立委員會事務章程。同月30日,由下村宏報告在東京所召開設立委員會及專務委員會之開會經過。有4條決議案。5月30日正式向總督提出申請認可手續,6月2日以指令第15303號認可會社定款(公司章程)45條。 6月5日午後2時在東京帝國大飯店召開第二回專務委員會,討論非公開募股(21萬股)的分配問題。7月21日午後2時在東京台灣銀行支店召開第三回專務委員會議討論股份分配問題。 會社創立 1919年7月31日午後2時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會社創立總會。下村宏為主席,報告創立經過,修正會社定款,下村委員長指定理事為大越大藏、南新吾、永田隼之助、高橋辰次郎、山成喬六、阪本素魯哉。監事為大倉喜八郎與山本悌二郎。委員長指名中川小十郎與木村匡為檢查役候選人,中川檢查役被刻意選出來。任命高木友枝為社長,角源泉為副社長(總督府土木局長),拍手通過任命。 資本及股東 台電會社資本金3000萬,一股50元共60萬股。其中1200萬(24萬股)為政府出資,1800萬(36萬股)為民間出資。總督府經營電氣、瓦斯、木材防腐,以一切財產充當資本。第一回繳款金額12.5元,1919年7月3日認可,11月24日繳款取股票。第二回繳款金額20元,1920年3月20日至25日,歐洲大戰結束時經濟恐慌時代,8月31日、9月1日很多股東失權,有1569股失權,年底在法院競標,全部被認購。第三回繳款金額12.5元,1922年5月1日起3日內繳款,1922年9月6日法院競標,也繳款完畢。 |
CW 於 2002/06/16 05:56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Thanks the contribution of Simon. |
goodman 於 2002/08/24 23:12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好與壞,根據老子的理論,是比較出來的。 今天民進黨執政,你所謂的海外台獨人士紛紛進入政府, 結果怎樣,很快就會有答案。 |
Lee 於 2002/08/25 12:10 | |
Re:如何評斷李國鼎 | |
Simon, 你是不是對幾十年來大肆歌功頌德的所謂[土地改革]寫過評論﹖可否貼出來共賞。記 得看到統計數字說[改革]結果得地戶數與失地戶數比約2比1﹐即使真把地主不當人﹐ 這算啥[改革]﹖來個所有公司企業行號一律資產平分給員工﹐得產失產戶數比例也 要高得多。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