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這篇社論我覺得寫的很好:『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RIETI 於 2002/06/23 12:12 | |
聯合這篇社論我覺得寫的很好:『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 |
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社論
前年經建會提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時,也曾強調知識產業的重點將較偏重知識和生產的結合。在綠色矽島建設藍圖中經建會也提出適度維持勞力密集型傳統產業發展,以提供基層勞工更多工作機會之政策。以這樣的方向,目前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可以再多注意維持適度生產規模,以及讓各項研發及行銷面之努力能和生產相結合的政策。 研發設計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憑空而做的努力,而是由製造生產帶動出來的方向和成果。經濟學中強調邊做邊學的效果,生產中所累積的經驗常是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生產時所遭遇的問題也是研發設計最具體的方向。現代複雜的技術在初步研發出來之後,也常須在生產過程中一再調整才切實可行。研發人員必須和生產線上的技術人員交換意見或合作,有些小規模的高科技事業研發人員也要兼顧生產。這表示我們若只重研發而忽視生產面的障礙,許多研發工作可能不易成功。我們若以為研發和生產可以完全分割而放棄生產,則許多研發工作也可能逐漸會移到國外的生產基地。事實上已有不少廠商這樣做了。 生產除了協助研發,也會協助技術引進。我國以往以OEM方式幫外國廠商生產時,外國廠商為了他們本身的利益即曾提供我們很多技術。目前我國有些產業已在世界上取得領先的地位,但外國仍會有很多我們沒有或他們新發展的技術,而他們很可能會因為我們在生產上領先的地位而主動希望在技術和研發上與我們合作。例如我國TFT─LCD的世界市場佔有率最近已成為世界第一,而近日美國西北大學就因此表示想和我國合作奈米技術在LCD面板上的應用。如果我們沒有大量生產而侈談研發,這種合作機會必會少很多。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有一些研發工作幾乎可以和生產完全分離,而把研發的成果或智慧財產單獨出售。但我國目前技術能力一般說來仍不如先進國家,創造知識或智慧財產以直接出售仍不是我們主要之競爭力所在,而我國產業的製造能力卻有甚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技術研發的能力也有許多是在於生產上的應用,因此我們不宜好高騖遠,只強調研發行銷而忘了生產仍是我們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能力。 即使我們的研發、設計和行銷能力極高而且可以和生產分離單獨來營利,我們不可忘記仍有大量人民並沒有能力投入這些活動,為了他們的就業,我們必須維持相當多適合他們工作的生產活動。我們在傳統產業和農業方面的研發及行銷努力,都應該多注意這項功能。目前挑戰2008計畫中有一個南部產業創新研發示範區計畫說是要推動南台灣傳統產業轉型,其中所列產業卻多非傳統,而且還要把傳統產業轉型為「創新研發導向」。農業方面的計畫也列了幾個科學或科技園區,但未說明研究的成果如何用來創造農民工作機會。基於未來十年我國仍將面臨嚴重的就業問題,我們建議政府在重視研發設計與行銷運籌時,不要忘掉它們的主要目標仍應是幫助生產與就業,因此促進它們和生產結合的政策,以及生產環境之改善,也要同樣重視。 【2002/06/23 經濟日報】 |
Chiron 於 2002/06/23 21:14 | |
Re:聯合這篇社論我覺得寫的很好:『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 |
Good article! |
Chiron 於 2002/06/23 22:16 | |
Re:聯合這篇社論我覺得寫的很好:『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 |
經濟日報還算較專業的報紙, 不比工商時報;老政治掛帥. 記得約二,三年前,經濟日報社論常有對產業西進及三通政策之警示文章, 令人十分訝異之餘深深激賞. |
RIETI 於 2002/10/22 11:57 | |
Re:聯合這篇社論我覺得寫的很好:『生產和研發要等量齊觀』 | |
早已提醒此事何等重要,但到現在才有人提出來? ============================================================================= 產業界:生產外移研發留台 不可行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台灣產業界一窩蜂前往中國大陸投資設廠,高科技業也不例外,產學界憂心指出,全球佈局其實是中國化佈局,生產製造與研發一分為二將加速產業空洞化,且台商到中國投資總計已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由於到大陸投資的風險史無經驗可循,不僅產業界應停止繼續投資,政府更應採取「三通不能輕易開始,戒急用忍也不能貿然結束」的謹慎態度。 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昨天在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生活館舉辦一場「根留台灣、全球佈局」產業論壇,由竹科管理局局長、同時也是協會常務理事李界木主持,與談人包括米輯科技董事長林茂雄、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竹科產業公會監事長孫弘、交大教授李正福、工研院光電所副所長黃得瑞、文佳科技總經理吳啟昌。 林錫銘指出,製造與研發不能一分為二,生產製造外移、技術研發留台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電腦組裝業就是例證,當廠商將製造基地外移中國,怎可能獨留研發在台灣。 林錫銘認為,台商對中國投資總計已達一千五百億美元,產業空洞化令人憂心,中南部失業嚴重,解決高失業率問題應將製造本土化,台灣具備高附加價值、高效率的製造中心的好條件,即使是毛利率低及五%的製造業,但生產周轉率高,還是可賺很多錢,並能提供很多就業機會。 李正福指出,廠商固然不能失去到中國投資機會,卻也不能不考量其風險,中國政治風險可說是台商從歷史找不到的經驗,不管政府或民間產業,都該坦誠公開到中國的投資風險與利潤。他認為,三通僅有壞處,沒有好處,政府對三通不能輕易開始,戒急用忍也不能貿然結束。 黃得瑞認為,台灣仍有很好的發展機會,政府力量可適當引導發揮既有的優勢。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