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有什麼不好? 作者﹕林濁水
近來,台灣的「本土化」,在中國民族主義的大一統偏執之下,被兩岸統派統一口徑地一口咬定為「
去中國化」,甚至扣上了「文化台獨」的帽子,彷彿本土化就是罪大惡極一般,問題是去中國化有什
麼不好?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回憶錄裡有這麼一段故事,他對江澤民說道:「打個比方說,大陸曾
於一九五八年在狹窄的金門海峽和馬祖同台灣交火,如果大陸當時成功統一台灣,中國現在不會享有
目前這個有利的地位,正因為當時它並沒有統一台灣,現在才能汲取兩千萬台灣人透過同美國建立聯
繫而取得的經濟和科技資源。」「江澤民點頭表示同意」。
換句話說,連北京領導人也不得不承認,脫離中國控制而得以獨立發展的地區,如今,反過頭來對於
中國起了莫大的貢獻,然而,李光耀再問道:「讓台灣繼續作為一個分隔的實體,不是更好嗎?那麼
歐美就能在接下來的四、五十年裡,繼續讓台灣接觸它們的科技和知識,中國就可以繼續透過台灣的
投資進一步獲益。 」「他搖頭表示反對。」這也顯示出中國民族主義的大一統偏執。
從歷史的經驗與全球化趨勢來看,偏執於中國的大一統,所帶來的結果往往是政治、經濟與文化各個
層面的僵化與停滯,反之,類似像新加坡、香港、台灣等等地區,甚至是曾為租界的上海,由於它們
脫離了中國的控制,能夠各自依其地區與人民的特性發展,如今,反過頭來對於中國起了莫大的貢獻
,甚而有利於整體的華人世界。
首先,就政治經濟的現代化來看,新加坡作為一個脫離中國的華人國家,傾全國之力開發蘇州工業園
區,如今為中國引進現代化的科技與管理制度,而香港更是中國外資的最大來源國,它在脫離中國之
後,一方面熟悉如何與華人世界互動,一方面得以汲取西方的現代價值與世俗概念,如今扮演起中國
與西方的中介角色。
台灣對方中國的貢獻更加不在話下,包括高達四百五十億美元的投資金額,五百二十萬個就業機會,
以江蘇省為例,台灣提供了百分之十三的製造業人口,百分之三十七的總出口,以福建省為例,台灣
提供了百分之二十五的製造業人口,百分之四十三的總出口,更重要的是,中國得以透過台灣同西方
建立聯繫,進一步取得西方的技術與資源。
反過來說,如果當初新加坡、香港或台灣等地只是中國的另一個城市或地區,同其他中國城市或地區
無異,它們對於中國可說是毫無價值,無法發揮今日的貢獻,因此,就政治經濟的現代化來看,他們
必須繼續保留自己的特性,繼續發揮中國對外往來的不可取代的橋樑作用。
其次,就華人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來看,全球化時代的來臨,連帶也使得在地文化獲得全球性的舞台,
不再受到壓抑,因此,正由於在地文化的重新強調,使得華人文化圈得以跳脫出西方後殖民文化霸權
,而新興的網路科技更促成新的華人文化平台的出現。
另一方面,也正由於在地文化的重新強調,華人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也有賴於分離而發展出來的文化
特色,豐富其中的形式與內涵,否則,中國大一統的偏執,所呈現出來的大一統的文化理念,它帶來
的結果是文化的僵化與停滯。而脫離中國控制得以獨立發展的文化主體性,提供了多元的題材與創新
的可能。
也就是說,脫離中國控制的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地,由於各有自己的在地文化傳承,甚至中國內部
的北方、內地、蘇杭、兩廣也都有自己的在地文化差異,而藉由分離而發展出來的文化特色,才能使
得區域之內的在地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學習、甚至欣賞,對於豐富華人文化的創造與發展,才能發揮
貢獻。
將台灣的「本土化」一口咬定為「去中國化」,甚至是「文化台獨」的作法,乃是以粗暴的意識型態
取代了理性的思辨討論,大一統的偏執往往帶來僵化與停滯,而華人文化傳統雖有不錯的特質但也問
題叢生,這類關於去中國化的檢討,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面對西方衝擊時就該告一段落,就如
同脫亞入歐方有明治維新的日本,而如今兩岸統派又拿出來再吵一遍,實在顯示他們不肯誠心面對的
心虛與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