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導引性標題,讓觀眾先入為主
如果你看到
「全民政府,信用破產?」
「台灣亂否,總統一念間?」
這樣的標題你會想到什麼?政府和總統有問題,已經到了該罷免的地步了?這就是所謂的引導性標題,讓觀眾在未看議題討論前已經有了預設立場。
長久以來TVBS2100和中天、東森等電視Call
In 節目就是用這樣的標題,再強化人民對特定政黨的反感,這也就是標籤論的一種長期宣傳手法。
商業包裝意識型態,一舉兩得
然而這些節目的惡劣不止如此,他們用商業手法包裝要灌輸給民眾的意識型態,利用Call
In的人數來製造節目的收視率,利用大眾對議題的爭議,從中獲取高額的廣告收益,因為不管哪方在電話投票上勝利,最大的贏家還是節目本身,主持人還可以塑造一種超然公正的形象。
為特定對象壯大聲勢
至於請來的政壇人士或學者,來來去去就那幾個,不管是哪個黨,只會強化他們在選民心中的印象,等於是免費宣傳,所以有些人爭著要上該節目,自然也讓節目的聲勢更壯大,廣告更佳,而且可幫特定的政黨拉抬聲勢,明明是小黨也會變成所謂關鍵的少數,新黨和親民黨給一般大眾的印象往往大於他們在立院的作用好幾倍就是這個原因。
時間、人數永遠不對等
至於來賓講話就更有學問了,主持人利用技巧,讓特定人士的發言往往能夠多的時間表達完整的意義,並常常在另一方辯解時利用進廣告,來製造觀眾無法即時聽到反方辯解的說法,而在潛意識中先被說服,因為觀眾無法在廣告後還能聚焦在另一方說法上的破綻。
至於人數的安排就更妙了,永遠只有一方的人數較多,我不用說,大家也看的出來。
在時間不對等,人數不對等,你想這樣的辯論結果還會公平嗎?
電視是對社會大眾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所以他更需要被監督,尤其在廣電法的立法精神「頻道為公眾所有」的基礎下,電視節目特別是新聞及討論重大議題的節目,更應該信守公正、客觀的原則,這樣的原則具體化就是對重大議題應該有讓正反雙方有同時段、等時間的意見發表,同時不能用引導性標題預設立場。
這就是我們用來評量電視新聞及政論性節目的基礎,我們希望所有的朋友能響應這樣的訴求,要求那些佔用公有頻道的媒體,不能在獲利的同時還污染我們的視聽。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