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喇乎臭」不是創新語詞,是民間常用的通俗語彙﹔廣義的說,就是把一件事情故意往負面的意義延伸﹔狹義的說,就是刻意隱蔽正面突顯負面。
在蔣氏父子威權體制下,台灣新聞媒體只能有兩種腳色扮演:一是扮演著統治者宣傳工具的腳色﹔另外就是作為統治者打擊異己的輿論打手。
中時與聯合報系稱得上是最佳典範,這兩個報系當初還呼應統治當局對於言論自由的箝制,至於說扮演統治者打擊異己的輿論打手這一方面,不妨去查一查美麗島事件,當初中時與聯合報系是如何在「喇臭」美麗島事件中那些政治精英的,甚至將施明德描繪成如同江洋大盜,由此可知其反動性可見一般。
李登輝初掌政權,戒嚴令尤在,輿論箝制尚未鬆綁,中時報系依舊扮演著鞏固領導中心的反動旗手的角色,民進黨以及鄭南榕等一幫民主的倡議者,都是中時、聯合報系「喇臭」的對象。李登輝後期,報禁真正開放,言論自由得到彰顯,李登輝瞬間成為中時、聯合報系「喇臭」的對象,原因在於李登輝脫離了「統一」的軌道。
一言以蔽之,中時、聯合報系為首的台灣媒體,在威權體制時期,所扮演的是統治當局的宣傳角色,是以“隱蔽負面突顯正面”的方式,作為蔣氏獨裁政權的附庸。
輿論開放後,只因為他們(中時、聯合報系)對「統一」不逾的信仰,對台灣本位的政治人物(包括當時的總統李登輝)便採取刻意“隱蔽正面突顯負面”的「喇乎臭」戰略,甘做中共附庸,只因為中共是他們「統一」的同盟者。
2000.10.06
中國時報 社論〈內部衝突縮小
外部衝突擴大〉 這篇社論,就是自李登輝掌政後期尹始,所採取的「喇乎臭」戰略的一貫文章模式。
社論首先對唐飛以正面描述,然後以極盡惡毒的字眼來藐視「全民政府」這個概念(社論打起稻草人來一樣血脈憤張),這樣就達到他們為特定目標圖上鮮豔色彩的目的。
批判中時社論已經有好一陣子了,說實在的,中時社論已經不再注重其文章內容是否符合邏輯(事實上是從來就不注重是否符合邏輯),他們注重的是「喇乎臭」戰略這一最高指導原則,在這樣下去,要不是他們的讀者先患憂慮症,就是社論寫手先患精神分裂症,看到台灣的新聞媒體不再是以傳播新聞資訊職志,墮落至此,實在可悲!
引述2000.10.06
中國時報(論壇)原文如下:內部衝突縮小
外部衝突擴大 這兩天,政壇洋溢一股溫馨氣氛。朝野一致歌頌唐飛,讚美唐飛,獻花、吻、抱,在全民政府的屍體上,一起塗香料,做不成木乃伊,起碼別讓它太臭。
當然,很快大家會忘記,忘了唐飛上午還在立法院裡為核四辯護,難得強勢,晚上竟然收到了准辭的通知。那種溫馨,真是虛矯到讓人對政治反胃。
唐飛犯了幾個錯。第一、一衝動就想辭;第二、不只口頭,還寫書面;第三、寫了書面,還忘了加註有效期限。落得一個名為請辭待命,其實任人用退的局面。最重要的,唐飛涉世比章孝嚴還淺,竟然聽不出「尊重行政院決定」,其實就是要他「仰體上意」,結果,忠誠成了愚魯。幾個月前,三顧茅廬,以為自己真是塊寶玉,到現在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塊石頭。
石頭移開,新手是不是就能平穩上路?一個少數政府能不能運作?要看少數如何定義?如果是總統制,沒關係,像柯林頓與金瑞契,大家槓上等解套;但如果是雙首長制,一個在國會居少數,卻想完全掌控行政權的政府,是期待在野黨裝聾作啞,當一年瞎子,根本是緣木求魚。
這種遷就黨內派系壓力,既無政策理念,又昧於實力原則的政府組成方式,嚴格講,只是「團結少數,疏離多數」,「內部衝突縮小,外部衝突擴大」,再配合一個本位主義色彩鮮明,要求對手「捐棄成見」的道德勸說,一不小心,反而容易把政局推上一種不混亂,但壁壘分明,尖銳對立的態勢。
過去批評國民黨想「整碗捧去」,而今,自己整碗捧在手上,不知做何解釋?政治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最基本的,就是「識時務」。可是,要政治人物承認現實,往往就是最困難的事。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