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以人口比例或土地面積做比例,毫無疑問,台灣擁有媒體的數量應為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國家,照理說一個國家媒體多,對於人民或國家而言都應該稱得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台灣卻恰恰相反,之所以相反,不得不從政治史中尋找軌跡。
台灣歷經40年的獨裁統治,在獨裁統治下,媒體只能扮演統治者的宣傳工具,是統治附庸的性質﹔平面媒體以中時、聯合報系獨大,電子媒體被台視、中視、華視寡頭壟斷,這些「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在獨裁者經過長年累月的把持之下,培植與複製了大量「意識型態」一致性極高的從業人員。
媒體開放後,台灣的媒體業幾乎成幾何數量倍增,乍看之下猶如百花齊放,事實不然,原因在於經過40年來獨裁統治的「意識型態」陶冶之下,表面上的媒體家數增加,但它並不意味著因此而產生媒體的多元角度。
恰恰相反,因為這些新增的媒體從業人員──起碼掌控媒體主導方向的主要幹部──都是由原來的那幾家媒體分散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不論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不論是哪一家的報導,其詮釋角度都大同小異,原因在於這些從業人員的「意識型態」有極高的一致性。
這「意識型態」的內涵是什麼?就是以中國的觀點看台灣事務,就是以「統一」作為信仰的中心思想。因此,我們所看到的新聞,都是經過他們「意識型態」折射鏡加工後的產品。
有人說,媒體有它自己的「意識型態」是可被接受的,如果這裡所謂的「意識型態」僅只是單純的價值觀,這樣的說法可以成立,但如果這「意識型態」涉及的是國家認同、國家否定,那不僅是不可接受,因為這根本就是一種叛賣,而今台灣的大多數媒體,不管是一般的政治性議題或是國家性質的議題,所呈現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叛賣。
今天(2000.10.07) 中國時報 社論 〈誰在喊失火?〉一文,不僅只是『喊失火』,而是媒體自阿扁當選以來,採取「遍地烽火」策略中的一個小火點而已。
〈社論〉提到:『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在典禮上(彭明敏資政監交致詞全文)要求所有媒體:「不要危言聳聽,自己嚇自己」,「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千萬不要在人滿的戲院中亂喊失火,引起恐慌」。 彭明敏熱愛鄉土、人民,這段話當然是心所謂危,有感而發。』
彭明敏資政絕對不僅只是針對媒體現象有感而發,而是說出了一大部分人民對媒體現象的反感,是足以產生共鳴的客觀事實,絕不是單純的主觀感受﹔或許我們可以舉個具體的例子,那就是曾經有一篇標題為〈錯也罵 對也罵〉的文章,其內容寫出了台灣政治與媒體的一個普遍現象,而這個普遍現象的背後卻隱藏著一種不單純意圖,這個普遍現象的背後就是政客與媒體結合成一股反動勢力,這股反動勢力姑且稱之為「反扁軍團」,其意圖就是發起「遍地烽火」的猛烈攻勢。
其發動猛烈攻勢的基調,是以「隱蔽正面突顯負面」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達到擴大製造政局不安的假象,最終的目的在於摧毀具有指標意義的台灣政治人物,首先是李登輝(或許他們並沒有達到最高標的目的,但起碼已經達到屈辱李登輝的基本目的),之前是李遠哲,現在是陳水扁,我上述這些指控都是媒體無法否認的具體事實。
上述這樣的一種具體事實,歸根究底在於之前所言,媒體工作者的「意識型態」作祟,而媒體這一「意識型態」的發作,恰恰吻合中國對台灣的作戰策略,也因為出於這種彼此之間的一致性,台灣媒體也就樂於扮演著為中國在台灣「扇陰風點鬼火」的附庸角色,這符合他們曾經是獨裁政權下的輿論附庸的“慣性”﹔就後者而言,媒體是扮演著反民主角色,就前者而言,媒體是扮演著反本土的角色﹔一句話,「反動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