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總統陳水扁、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終於在昨天會面了。
前不久,南北韓舉行兩國元首的會面,國內媒體順勢炒作,甚至有兩韓能,「兩岸」為什麼不能的議論﹔媒體應負有社會的教化功能,若撇開炒作「兩韓」會談的可能意圖不談,單純是以化解歧異邁向區域和平的心態來看,媒體站在頌揚良善的政治作為,實在是做到了為人類催化善意智能盡了心力,如果媒體能在這方面多所著墨,相信當下人類社會的暴戾之氣會有所改善(起碼會有緩和的可能性)。
台灣政治的對抗性有其歷史的背景,也有政治結構的因素,更有族群的社會境域,總的來說可歸結「意識型態」的認知差異(將核四議題簡化為「意識型態」那是扣帽子的手法不足取)﹔歷史的背景已經過去,就將她當歷史來加以反省﹔政治結構已經有了接近「清洗式」(誇張語調)的調整,讓我們以理智的方式讓現實的狀況更趨於合理﹔目前最為棘手的是族群在意識上的對立並非一般比較單純的歧視,而是高層次的國家認同問題,是「意識型態」的殺戮。
市民社會在正常情境之下,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的公平性與生活品質的提昇﹔政治層次的「意識型態」極致是國家認同,台灣、台灣人民何其不幸需接受這等紛擾﹔台灣、台灣人民又何其有幸的面對「統一」與「開創新國家」的高智慧挑戰。
資本主義民主體制,採行的是精英式的代議制,作為台灣的政治菁英份子若真有智慧,應該為人民以理智引領風潮,以面對「統一」與「開創新國家」的高智慧抉擇與挑戰,而不該是代中共來詰問我們自己「你是不是中國人」,你承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我認為比較理智且恰當的做法是,民進黨人或獨派的政治精英,應該道德勸說他的支持群眾,「統一派」是我們的同胞,不是我們的死敵,不應該以激烈的言詞或污衊的言詞相刺激,比如林義雄曾說:『我們願意給中共對台灣人民推銷統一的機會』。
「統一派」的政治精英也應該做類似的道德勸說,另外還可以跟中共傳遞善意訊息說,我們是主張和平統一的,但事關全民的福祉,台灣是一個採行民主多數決的國家,統一目前並非多數認同,我們必須給人民以時間來調整觀念﹔這才是政治精英、政治家應有的智慧與風範﹔媒體作為大眾傳撥工具,更應扮演著這股風氣的導正功能,政治精英應負起這樣的社會責任,媒體亦然。
台灣一直以來處於激情式對抗性的政治,我們期盼,這次扁、宋會雖然在表面上相互尊崇下亦有交鋒,但乃稱得上是具有開創性的正面意義,希望在這次扁、宋會後,能漸漸的走向良性的政黨競爭,並期待能藉此以引領群眾政治的理性,如此才是台灣社會之幸。
──────
PS:媒體的政治評論難道不能採類似上述的方式來評論政治嗎?難道如 夏珍今天(2000.10.20
)在 中時晚報〈扁宋會誰輸贏?〉 一文中所採取的方式會比較有建設性嗎?媒體對政治事態的評論著重於輸贏的競逐,有沒有設想過可能導致社會更趨於功利,媒體當知道對「受眾」的價值觀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難道媒體從業者不擔心有可能被「反饋」作用所傷?
〈扁宋會誰輸贏?〉一文引述如下:
夏珍
大選辯論沒辦成,選後王見王,還是很精采。政治這玩意,就是要交鋒,火花四射不打緊,就怕彼此迴避,隔空放砲,打的都還是空包彈,徒然製造口水爭議,無益解決問題。
第一回合,扁總統小讓三分,宋楚瑜略佔上風,朝野對話,共創雙贏,場邊國民黨,只能做觀眾,是唯一沒得分的一方。果然,即時民調,國、親兩黨勢均力敵,國民黨的算盤,得重新撥撥。
想當年,民進黨主席黃信介要見李總統,得大舉抗爭,被抬離凱達格蘭大道,才有機會成為總統府的座上賓;如今,扁總統迎賓,給足面子,當總統,不怕沒氣魄,就怕不敢做。宋楚瑜說,扁總統做得好,他能等,坦白說,阿扁做得好,他也只能等。
大選前的陳水扁,以帶領民進黨轉型為己任,引領風潮;當選後的陳總統,卻受限於民進黨執政視野,努力不少,膽識不夠,核四與兩岸的癥結,打不開,與扁總統自我退縮有關,台獨自決黨綱不再提,國統會運作不敢碰,面對兩岸競爭壓力,在野政黨必須一起加把勁,推他一把。
全民政府的左右護法,唐飛已然繳械,李遠哲孤單而辛苦。宋楚瑜上陣,拉扁抬己,有利無害;戰場上,連戰豈能缺席?維持對手的競爭力,強化自己的戰鬥力,三分天下的政黨版圖,機會均等,扁總統坐莊,賽事未到終局,不搏,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其他百分之六十的選民!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