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我實在看不出2000.09.17
中國時報(社論)〈施政錯亂 信心喪失〉,這篇文章從哪個地方看都不像是社論的樣子,倒是像極了一個患了輕微失憶症人,所表現出的是前言接不上後語的症狀,這種不將內容的重點放在命題的論證上,強以拼湊取代論證,太不專業,也貽笑大方。
社論說:『 台灣的股市又創新低,七千點關卡岌岌可危。想起總統大選時民進黨的口號「阿扁當選、股市上萬點」,不少投資人失望之餘,開始懷念起國民黨了。』
社論這段話最嚴重的謬誤之處,在於將“競選口號”提升到“政策”的高度,然後再以股市的下跌來評擊這一被(社論)“政策化”了的“競選口號”﹔問題是目前股市的七千點對於我這位曾經從八千點玩到一萬兩千點,再從一萬兩千點玩到兩千多點的投資經歷的人看來,阿扁上任迄今,股市也不過下跌兩千多點,然而從平面媒體到電子媒體,幾乎有志一同的將股市描繪成猶如哀鴻遍野的景象,這種「媒體詮釋」雖然不具說服力,但卻達到了打擊股市投資人信心的目的。
『不少投資人失望之餘』,是肇因於媒體這隻看不見的手,將股市下跌加以聳動化,其聳動化的字眼就是「大跌」、「暴跌」、「重創」,舉凡股市下跌超過一百點以上,就必然會看到各媒體以這類字眼來形容﹔以目前股市的加權指數下跌上限7%來計算是500點,下跌超過一百點以上就以「大跌」、「暴跌」、「重創」等聳動化詞彙來形容,其打擊股市投資戶買入股票的信心,以達到打擊阿扁總統的目的與居心,至此昭然若揭,李遠哲院長在阿扁當選初期的一次記者提問時說得好:「媒體對阿扁是不會太客氣的」。
所以(社論)說:『開始懷念起國民黨了。』我們從推論中是大致上能夠理解這樣的心情,只是不理解其懷念的具體意涵是什麼?是懷念國民黨的公關部門呢?還是國民黨黑金政治呢?或者是國民黨股市下跌一萬點這創紀錄的刺激性呢?
社論以『 蘇聯解體、東歐民主化的浪潮之後,不少曾經參與推翻共黨政權的民眾,眼見社會失序、民生凋敝,一度也曾喪失改革熱情而懷念起共產黨來,並在後來的選舉投票中,再以選票迎回共黨政權。東歐、蘇聯等政權更替的例子,如果對照目前台灣一些民眾的失望和不滿情緒,對新政府和民進黨當然是嚴重的警訊。』
這又是一種過度簡化的錯誤性類比,其錯誤處在於東歐是共產體制之崩潰與民主體制之興替,而台灣是同一體制之政黨輪替,這種捨棄重要的過程與內涵,只拿結果的表象做比對,這種比對有何意義可言,這就是這篇(社論)的水準。
(社論)在最後做出了這樣的論斷,他說:『 四個月來,民眾看到的是一個遇事拖拉不做決定的新政府,是一個施政腳步混亂頻頻道歉認錯的新政府,是一個股市下跌投資人荷包縮水的新政府,』
(社論)這樣的論斷別說毫無說服力,根本就毫無理性可言,關於新政府道歉、認錯的問題,我在本版之前的文章中就已經說過:「政府有錯,認錯道歉總比不道歉好,國民黨主政時期,道歉認錯的少,並不表示國民黨犯的錯少,相反的是國民黨犯的錯實在太多了,只是國民黨沒有道歉的文化是國民黨主政的文化。」
至於(社論)說:『難怪有人後悔「除舊布新」,有人感嘆「新不如舊」。』
我認為這一點也不新鮮,因為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不也有人懷念嗎,馬可仕的腐敗不也是同樣有人懷念嗎,如(社論)之前所言,共產的獨裁統治也一樣有人懷念不是嗎。
今天選擇這篇社論作為解構的對象,不是這篇文章有解構的價值,相反的,這篇文章是連一讀的價值也沒有,他之所以被本人列為解構的對象,只因為台灣媒體有志一同的以鋪天蓋地之勢,以扭曲台灣當前的政治為能事,使得這篇不具價值的社論因而具有了值得解構的價值,如此而已。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