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日的工商時報社論:「陳總統必須傾聽民間聲音化解核四風暴」一文可能有斷章取義,忽視主流民意之憾。
該文為強化陳總統應傾聽民間聲音,以化解核四風暴的意見時,進一步引述「民進黨昨日發布行政院作出停建核四決策後的民調反應」。
工商時報指出,「三成二的受訪民眾傾向支持行政院的停建決定,但有高達四成八的民眾不表支持。顯然,民間對行政院遽然提出停建核四,不只對程序、時機的選擇上有意見,對存廢的實質問題,也出現反對比例大於贊成者。」
因此,當工商時報以陳總統所屬的民進黨民調結果,說明陳總統應傾聽民間反對行政院停建核四的政策時,不僅大大地強化社論的主張,更增添該篇社論的正當性。
然而,根據中國時報十月三十日何榮幸記者的報導,民進黨該份民調事實上還有一個重要訊息:若不缺電或有替代方案時,反對續建核四的民眾則逆轉上生為五成八,形成主流民意。何記者還指出,因此「民進黨表示,這顯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是影響民眾核四態度的重要變項,也是經濟部應該努力的方向。」
正如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打造非核家園唯一的選擇」宣言全文所稱:
一、「不建核四、不會缺電」,本人(張俊雄院長)必須請全國民眾摒除任何的擔心,台灣的電力供應在不建核四,又無替代方案的狀況下,到民國96年以前都不會缺電,根據台電估計,到民國94、95、96年我們電力仍然保有19.2%、17.7%、12.5%的備用率,甚至比過去10年來任何一年的備用率都高,民國82年只有4.2%,民國85年只有5.6%,85年只有7.7%的備用率)因此,即使在不建核四是無替代方案狀況下,至少我們仍保有7年供電無虞的環境。
二、「具體可行的核四替代方案」,為供應穩定且不虞匱乏的電力,政府會積極推動經濟部替代方案的實施;開放民營電廠經營,推動電業自由化,協助排除非理性抗爭。替代方案不但能分散電力供應的風險,力圖區域電力平衡,更有擴大產業內需及增加就業的景氣效果。
因此,除非工商時報能夠推翻行政院所提之停建理由(不建核四不缺電、且有替代方案),否則,五成八民眾反對續建核四的主流民意豈非受到工商時報社論所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