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9/24/聯合報 】社論〈待客之道:是風度的問題,也是能力的問題〉,又是一篇李光耀的馬屁文章,中時與聯合報系撰寫馬屁文章堪稱一流,然就是獨獨缺乏新聞媒體必備的新聞專業,這兩個報系隻所以撰寫馬屁文章堪稱一流,應歸功於蔣氏父子的調教有方,想必不久的將來,這兩報系將追隨他們的偉大領袖蔣氏父子遺臭後世。
聯合報對於李登輝任職總統期間,是批判最力、最勤的媒體,尤其當中國以蠻橫作風對待台灣,李登輝以不假詞色對其做出必要的批判之時,或在李登輝講到台灣人心聲的時候,聯合報必然以中國人自居,站在李登輝的對立面痛批李登輝,以捍衛他們思維中的「神聖家族」,聯合報已然在台灣媒體中搶得這塊「色調鮮明」的頭彩,因此聯合報修理李登輝已經差不多成了它的天然屬性,一有機會哪有不修理李登輝的道理,所以〈社論〉一開頭就執行了他的天然屬性──修理李登輝──他說:『那位曾經「灼傷他耳朵」的李登輝總統已然下台』
看到了吧,通常「下台」是比較屬於不光彩(起碼是不很光彩)的貶抑詞,但如果在「下台」之前加個「任滿」,成為「任滿下台」或「已然下任」這就屬於比較中性的敘述,不過該文用「下台」的字眼來暗貶李登輝總統,無形之中卻也顯露了聯合報社論它那不很光彩的心境﹔至於所謂的「灼傷他耳朵」事件也大有探討的必要,其探討重點在於這位「被灼傷耳朵」的人是否為縱火族?我們來看看他(李光耀)縱了什麼火?他縱的火叫「中國強大論」、「兩岸統一論」、「不談人權的亞洲價值論」、「幫中共武赫台灣論」……等等,這種燒人籬笆所導致的「灼傷他耳朵」,不是恰恰符合辯證的因果規律嗎?
〈社論〉說:『甚或可以這麼說,民進黨甚至覺得,連與李光耀見一面,都可能會影響對於他們自己信念的純淨度。然而,這樣的姿態究竟是顯示堅決,或反而是映現了一種軟弱?會不會顯得,民進黨的主張甚至禁不起與李光耀一談?』
果真是“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奇談怪論,民進黨不與李光耀見面與民進黨的『純度』、『堅決』、『軟弱』根本毫無關聯,也與『民進黨的主張甚至禁不起與李光耀一談』無關,真正有關的是聯合報熱烈逢迎拍馬的李光耀那塊「老臀」,民進黨人深深的知道,這塊被聯合報視為瑰寶的「老臀」,在台、中兩國之間是起不了power的「老臀」,尤其民進黨人熟知這「老臀」在台灣散發出的騷味還真讓人說不出的厭煩,不過這騷味對聯合報而言倒是魅力無窮,這大概就是導致聯合報“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主要原由吧。
〈社論〉以吹牛的方式拍馬屁,還真不愧中國五千年的馬屁文化,比如他說:『李光耀作為亞洲深具影響力的政治家』、『李光耀的發言位置更是不容質疑』、『不免被此間人士賦予一定的期待』等等,真是洋洋灑灑的拍、口沫橫飛的拍、忘情已極的拍。
李光耀夠格當政治家嗎?就聯合報的尺度來衡量當然夠,因為被共匪趕出中國大陸的蔣介石是聯合報的民族救星,所以新加坡的李光耀施行言論的管制、打壓異己的政治風範,恰恰符合聯合報那一類政治家的規格。
李光耀的發言位置真的是不容質疑嗎?是的,因為聯合報將李光耀的統一論調、以中國的馬首是瞻的眼界,這些剛好符合聯合報的胃口,因而聯合報也就樂於將這些當成是發言的位置看待,已聯合報的尺度規格來看,當然也就不容質疑啦,是吧。
所謂的『不免被此間人士賦予一定的期待』,這真是再清楚不過的了,那就是符合了與聯合報相同「意識型態」屬性的媒體、政黨的期待嘛。
這種把特殊當成普遍,把普遍當作全面的做法,不是吹牛是什麼?既是吹牛,那當然就是“抓不準政治現實面”囉。
〈社論〉最“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莫過於這段話了:『他不會不了解李光耀在李登輝執政之初,曾在穩定兩岸關係上給予相當協助,也應該清楚二李的破裂是源自對兩岸未來走向的立場分歧。李登輝選擇公然決裂,以貶抑「亞洲價值」去挑戰李光耀在華人世界的地位,並藉此合理化其決裂的動作。』
這段話最大的錯誤在於將李光耀誤當成台灣的太上皇,而不是將李光耀當客人來看待﹔如果〈社論〉不是將李光耀當成是台灣的太上皇,何以有『李登輝選擇公然決裂,以貶抑「亞洲價值」去挑戰李光耀在華人世界的地位,並藉此合理化其決裂的動作』,這段話用「公然」、「挑戰」等等下對上的語彙﹔〈社論〉如果不是故意將李光耀當成台灣的太上皇,那麼顯然只能免強解釋為是在吃李登輝豆腐,否則不管你是站在台灣的立場或站在客觀的立場,事實上這句話的角色是應該對調成『李光耀選擇公然決裂,以貶抑「台灣的地位」來挑戰台灣人對於台灣未來走向的選擇權,並藉此合理化其決裂的動作』,這才符合政治現實面的客觀評斷﹔作為“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聯合報來說,當然不願也不會這麼做,因為一但這麼做就稱不上是“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聯合報了,不是嗎?
〈社論〉這段“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內容真是幼稚到了極點,他說:『儘管新政府動輒抬出台灣主體性的說法,強調台灣前途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可決定,外人只能建議,不得干預;但是,眾所周知,其實卻有雙重標準。新政府上台後,自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不知多少次表達希望美國及日本能介入兩岸平衡的期待……….』
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有哪個國家會白痴到期待對自己有害的「外力介入」,任何一個國家當然都是期待對己有利,起碼是對己無害的「外力介入」,就算是〈社論〉提到用以證明所謂的「雙重標準」的『美國及日本』,也曾經因為做出不利於台灣的言行,而難以避免的遭到政府與民間的譴責不是嗎?如此何來雙重標準之有?果真“抓不準政治現實面”的〈社論〉。
〈社論〉最後總結的說:『待客之道,不只是有沒有風度的問題,其實也反映了有沒有能力的問題!勿作沒有風度的主人,勿作沒有能力的主人!』
其實〈社論〉如此長篇大論,都反覆的停留在以扭曲方式來奚落台灣的待客之道上,卻偏偏避談或不去撿視李光耀應有的「為客之道」,不懂得「為客之道」,當然也就『不只是有沒有風度的問題,其實也反映了有沒有能力的問題!』(〈社論〉語),在此我們不僅奉勸李光耀不要做個欠缺風度的客人,也別做個不懂分際的客人,至於聯合報硬要做個“抓不住政治現實面”的〈社論〉,那就由他去吧,誰在乎他呢。
為方便網友對照本人對社論的批判,全文引述如下:
〈待客之道:是風度的問題,也是能力的問題〉【2000/09/24/聯合報 】社論
時隔六年,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再度訪台。那位曾經「灼傷他耳朵」的李登輝總統已然下台,台灣的政壇幾已人事全非;媒體上出現對於來客質疑的消息,副總統呂秀蓮謂客人不宜主導,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更婉拒與他會面。
台灣政壇這種待客之道,顯得李光耀好像是一位不速之客似的,不知他會如何解讀這種奇異的冷暖氛圍。不過,從陳水扁總統與民進黨的應對方式,以及他們與李光耀之間出現的微妙尷尬,卻也能窺得出扁政府在兩岸問題上之侷促處境。由於島內政治氣候與外在的大氣候落差甚鉅,作主人的似乎對於來客的立場已有成見,他們不認為有能力改變李光耀的觀點,但也擺明了不願受李光耀的影響。甚或可以這麼說,民進黨甚至覺得,連與李光耀見一面,都可能會影響對於他們自己信念的純淨度。然而,這樣的姿態究竟是顯示堅決,或反而是映現了一種軟弱?會不會顯得,民進黨的主張甚至禁不起與李光耀一談?
李光耀作為亞洲深具影響力的政治家,應當有資格對區域安全問題表達一定看法;而從兩岸近十年的互動淵源來談,李光耀的發言位置更是不容質疑。即使是北京當局,也不能否認李光耀在一九九三年前後對辜汪會談等一連串促進兩岸領導人互動的努力。也因此,李光耀表達有意在扁政府執政後訪台,不免被此間人士賦予一定的期待,希望李氏能充分理解扁政府推動兩岸關係正常化的誠意,並傳達給北京高層。但諷刺的是,實際上從陳總統到民進黨,似乎都無意積極藉此管道改善現況,反而是在安排李氏的行程中,一再凸顯預存立場,不啻是將一位已經登門造訪的友人拒阻於室外。若說這就是民進黨的外交身段,則台灣的外交不但未必「走得出去」,甚至連別人「走上門來」時,竟也如此手足失措地不知如何招架!
陳水扁總統從台北市長任內就刻意結識李光耀,他不會不了解李光耀在李登輝執政之初,曾在穩定兩岸關係上給予相當協助,也應該清楚二李的破裂是源自對兩岸未來走向的立場分歧。李登輝選擇公然決裂,以貶抑「亞洲價值」去挑戰李光耀在華人世界的地位,並藉此合理化其決裂的動作。但是,這卻不是現在陳水扁應有的態度,亦不應當是執政黨民進黨應有的表現。因為,李光耀畢竟是來客,陳總統及民進黨不宜讓客人有召他前來登門受辱的感覺,這非但「不合國際禮儀」,更是一種最拙劣的外交手法。民進黨為何不能藉此機會以理性溝通來贏取李光耀的友誼,反而要扮演一個失態的主人?
待客之道演成如今這般詭異離奇的地步,連外交部都說「與我無關」,李光耀來訪似乎成了諱莫如深的政壇禁忌,真是匪夷所思。儘管新政府動輒抬出台灣主體性的說法,強調台灣前途只有兩千三百萬人可決定,外人只能建議,不得干預;但是,眾所周知,其實卻有雙重標準。新政府上台後,自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不知多少次表達希望美國及日本能介入兩岸平衡的期待,甚至希望美方作客觀調人,也不諱言美方在軍事安全上的支持,是台灣推動兩岸交流談判的信心所在,更遑論當今政府高層亦不乏寄望美方支持台灣獨立的人物。可見,不希望外力介入是假,希望外力朝向符合我方期望的方向介入才是真。
李光耀從區域利益為出發點,主張台灣領袖應避免走向獨立或蓄意擴大兩個社會的距離,但也沒說不尊重台灣人民的抉擇;同樣的,連美國人都說兩岸問題的解決要尊重台灣人民意願,但亦沒說容許台灣人民的意願與區域安全利益背道而馳。那麼,其實不妨冷靜地將李光耀在這樣的政治光譜上作一比對,看一看他的觀點究竟是不是全無可取之處,而竟至於必須在他上門時給予如此對待。李光耀甚至曾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中國」。他只是勸告台灣的朋友不要輕易更換國家的「憲法稱謂」,不要強求走在歷史的前面,而應當順應歷史。平情而論,李光耀作為一個重量級外國政要,抱持此種觀點,其實是相當理性與友善的。我們看不出李光耀的理論,在輪廓上與主張「三不支持」的美國有太大的差異,亦看不出他的主張與若干我們花錢收買的「友邦」有什麼差異。民進黨難道希望李光耀前來支持「台灣建國」,才願表現出掃徑倒履的待客熱情?
從陳總統及外交部回應李光耀來訪所表現的奇異手法,顯示出當局不知珍惜外交資源的離奇態度。民進黨當局更是用一種「內爭」的身段,來處理這一重大的「外交」事件。這不但是外交儀節上的失態,甚至也是外交手腕上的低能。何況,如果以李光耀這樣的人物,還要受到台灣當局及執政黨的如此待遇,台灣將如何能擴展國際友誼及開拓外交資源?
民進黨不願與李光耀這樣的人物接觸,主要的原因或許是認為甚至連見一面都會影響自己在基本教義上的純淨度;相對而言,似乎也顯示民進黨所想維持的純淨度是多麼禁不起考驗,這算不算是一種色厲內荏的表現?這是民進黨成為執政黨後首度接待元首級的外賓,卻演出這樣的水準,是否只是暴露了民進黨沒有與李光耀折衝樽俎的能力,也沒有擺平內部爭議的能力。何況,民進黨一直主張江澤民來訪,如今李光耀來訪已經擺出這樣的陣式,那麼,還能邀江澤民來訪嗎?
待客之道,不只是有沒有風度的問題,其實也反映了有沒有能力的問題!勿作沒有風度的主人,勿作沒有能力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