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馬維敏在2000.10.16
中時晚報 發表題為〈政治豈有無本生意〉,文章一開頭就以『喊了好幾個月的政黨圓桌會議到現在還開不成,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會一開,陳水扁就是最大贏家。』
如果說,政治人物的任何政治動作,都是以做生意的腦袋來評量,哪一個政治動作比較能夠積累個人的政治資本,而不管人民的死活,或者把人民的死活擺在極次要或次要的地位,這樣的一個現象,如果我們把他稱之為政治人物的墮落,那麼馬維敏這篇〈政治豈有無本生意〉的政治評論文章,也犯了類似的政治墮落症。
馬維敏在〈政治豈有無本生意〉一文中,嚴重的犯了上述政治人物的政治墮落症的慣性思維,整個文章的鋪陳,猶如在分析三家政治公司在圓桌會議這一政治市場上的損益表。
如果說,台灣政治人物的唯利是圖(當然還有其他更墮落的),是人民普遍且深刻的嫌惡印象,作為第四權的輿論從業者,也隨著政治人物這類墮落的思維路徑緊跟在後,這樣的政治評論就如同土匪在罵強盜一樣的滑稽可笑。
媒體輿論作為第四權,所要發揮的是針貶時政,就以馬維敏這篇討論圓桌會議為例,討論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圓桌會議到底對國家、人民的利弊在哪裡?
如果是弊,那麼阿扁的不良居心是什麼?
如果是利,那麼宋楚瑜、連戰的不參與的是非對錯在哪?
如果是利,應針貶開不成的癥結所在(其實這些原則政治評論寫手應該都清楚),而不是像馬維敏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出的那樣,猶如拿著度量衡般的為政治人物計量,誰積累了多少政治資本,誰虧損了多少政治本金,這是政治食客在幹的勾當,而不是從事輿論第四權者所應有的表現。
引述馬維敏於2000.10.16
中時晚報 論壇 全文如下:
政治豈有無本生意 馬維敏
喊了好幾個月的政黨圓桌會議到現在還開不成,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會一開,陳水扁就是最大贏家。會議形式已經表現元首的虛心與氣度,會議結論則是總統的政績,即使沒有結論甚至破裂,陳水扁也先贏了面子,而在政治運作中,面子往往也是裡子。反觀在野黨,除了抽象的大局為重之名,圓桌會實在沒帶給他們太多實質利益。
當損益如此不平衡,要讓在野黨上桌只有兩種方法,一是給對方甜頭。例如,國民黨朝思暮想的聯合內閣。不過陳水扁顯然不願意在國民黨還有國會過半席次的情況下,讓對方控制行政權,免得國民黨實質復辟。
捨不得釋出權力,另一個選擇就是用政治操作,使在野黨沒有理由拒絕與會,否則一頂無視全民利益的帽子,就讓他們吃不消。
猶記陳水扁上任之初曾一一拜訪大老,並滿口各種美好形容詞,身段之低,儘管有些人覺得肉麻,但也成功營造難得的和諧氣氛。然而如今未見陳水扁將這招用於在野黨,反而是開口舊政府、閉口舊官僚,冷嘲熱諷加怒斥。不參加圓桌會,反倒成了國民黨聊以自慰的一點骨氣。
當國民黨擺明了不捧場,親民黨的口頭支持圓桌會越積極,越像是在吃陳水扁的豆腐。於是陳總統想開的會開不成,國民黨卻沒有不得不來的壓力,親民黨則光動嘴就已經贏了面子,而陳水扁卻還在少數政府困局中脫身不得,一個可以掌握主動的場面,竟落得如此,問題豈是政治技巧不足而已。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