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論  媒  體

    

唐湘龍的『兩「岸」』鬼扯


路犁  於 2000/10/10 23:36
 
發表內容:


有一次聽到唐湘龍在廣播主持的節目,在節目中聽他提到說:「本來昨天晚上打算看一本比較硬一點的書,後來因為如何…….如何…….所以就沒有看了…..」

所謂比較硬一點的書,大概是指學識比較深厚一點的人才看得懂的書,聽其言中之意,此人在看這類書的時候似乎必須選在比較靜的環境,而且它似乎也不常看這類的書﹔不過是否常看,或是否看得夠多,以及懂得多少,其實從它的文章中並不難得到答案。

唐湘龍發表文章雖然不算多,但每個月總會在中時報系看到幾篇他的文章,就其文章的內容來看,別說在新聞媒體介排不上一流,即使是在台灣網路政論版最多也祇能免強當個二流角色而已,真不知道他這總編輯的位置是怎麼幹上的。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在2000.10.10  中時晚報兩「岸」併「陳」〉一文中能鬼扯出幾流的內容。


該文的第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核四兩案併陳,中文譯音也兩案併陳。事關民生,討論起來卻是意識形態先行,流於情緒。說文解字一下。新政府這麼喜歡「兩案併陳」,一是因為兩「岸」併陳的外部政治現實,一是希望兩案併「陳」的內部政治現實。一有爭議,部會首長的立場、風骨都鬆動,晾著等解套。』

一是斷句斷得凶﹔二是前句與後句經常出現有如淡水河般的鴻溝﹔三是整段話聯繫起來看,你很難精準的詮釋出他真正表達的意涵是什麼?這就是具有「唐氏特色」的文章,借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鬆動』。

『 核四兩案併陳,中文譯音也兩案併陳。』這叫不預設立場。

因為『事關民生』,所以必須『討論』﹔『意識形態』之所以被認同,是因為它有一套足以說服人的理論,因而才能成為眾人奉行的一種價值觀──「意識型態」﹔比如反核之所以成為反核團體的『意識型態』,是因為核電所產生的核廢料,迄今為止在人類科技技術上,依舊是一個無法有效解決的嚴重污染問題,這一論斷就當代科技水準而言,它是與「真理」站在同一位置上,而唐湘龍將核四興廢問題說成是一般的所謂:『意識形態先行,流於情緒。』根本是知是貧乏症患者的鬼扯蛋。

真正『意識形態先行,流於情緒。』者是國民黨,尤其在國民黨當政時期,根本不存在『核四兩案併陳』的問題,因為在國民黨當政時期的政策思維中,不論民生決策或政治決策,只有「霸權專斷」或「多數暴力決」,在那個時期,所謂的民主機制,真是如大旱之望甘霖,求之而不可得也。

唐湘龍對於中文譯音系統這一當紅議題有如下議論,他說:『 語言、文字都是溝通工具,基本上,以實用為主。使用者主權。在國語如此普及的情況下,給外國人使用的中文譯音,以國際化、電腦化為主要考量,大可不碰觸「本土化」的意識形態上綱。扯到鄉土語言教學需求,其實已經倒置本末。難免讓人覺得,一切的爭議,只是不讓「漢語」成為「國語」,所以讓「通用」變成「獨用」?』

還是相同的毛病,文章猶如切菜般,斷句連連,此人的思維邏輯,由此可見一般。

『語言、文字都是溝通工具』,這樣的觀點基本上沒有錯﹔『以實用為主』的提法,基本上有沒錯﹔但他犯了一項嚴重且不可原諒的疏漏,他遺漏了「語言、文字」所表現出的是一個社會的文化根基,否則如果單純就實用的觀點來看待語言、文字,那我們大可採用更實用的國際語言──英語──作為本國的語言,如果語言、文字不是與文化那麼緊密的相連,那麼瑞士大可以不必採用四種官方語言,如果語言、文字與文化價值無涉,那麼新加坡也無須採雙語(英、華語)教學。

所謂『以實用為主』,作為語言的使用主體──人──而言,其所謂「實用」與否,當然是以該「語言、文字」的使用者作為考量的重點,而現在我們所討論的「語言、文字」,是台灣人使用的「語言、文字」,其所考量的當然是以台灣人各類語言使用上的「實用性」為主,而不是像唐湘龍所說的那樣:『給外國人使用的中文譯音給外國人使用的中文譯音,以國際化、電腦化為主要考量』,這是犯了相當嚴重的本末倒置的幼稚病觀點。

另外唐湘龍說:『大可不碰觸「本土化」的意識形態上綱』,就這一點而言,如唐湘龍、龍應台等反「通用拼音」法的人,才是犯了「反本土化」與擁護「大中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上綱﹔而倡議採用「通用拼音」者,所考量到才是唐湘龍開宗明義就提到的符合「實用性」。

「通用拼音」之所以叫「通用拼音」,是因為它對於不論原住民語、客語、台語、國語都可以共用的一套拼音法,而所謂的「漢語拼音」是專為中國的「普通話」或我們所說的「國語」而設定的一種拼音法,因此就「實用性」而言,捨「通用拼音」而遷就「漢語拼音」才是真正本末倒置的選擇,是「反本土化」與擁護「大中國主義」的意識型態上綱的病態。

至於唐湘龍所謂「國際化」的無理取鬧提議,台灣研究語言的專家學者也寫了不少文章加以駁斥(附錄:〈通用拼音利於與世界接軌〉 ☉江文瑜、黃宣範)。

唐湘龍這段話更是嚴重的鬼扯:『 先天環境不具特別優勢,台灣要維持國際競爭力,必須建構一個對國際人士都很「友善」的內部環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環境的建構,要善體人「異」,賓至如「歸」不可能,但起碼也不能講不通,走不通,讓賓至如「龜」。真這樣,那些亞太什麼中心的,都是空談。』

如果說,以「漢語拼音」作為路標的拼音,假設(注意!是假設)真的是能讓外國人來台灣時比較能「講得通,走得通」,這只是犯了本末倒置的病,事實上不論「通用拼音」或「漢語拼音」,對於外國人來台灣時是否比較能「講得通,走得通」的差異不大,重點在於將路標的拼音與地圖上的拼音一致,那麼就能達到「講得通,走得通」的目的。

唐湘龍的上述說法,等於是說,我們到國外時,也期盼外國的道路名稱,能夠與我們中文譯音相一致,也就是說,外國路標也必須(或者希望能)標上中文譯音,這樣對我們而言也才是「講得通,走得通」,是這樣子的嗎?真是鬼扯,最卑劣是還把「兩案」與「兩岸」相牽扯,真是嚴重的病態性鬼扯。

 


2000.10.10  中時晚報(論壇)原文引述如下:
 

兩「岸」併「陳」

唐湘龍


 核四兩案併陳,中文譯音也兩案併陳。事關民生,討論起來卻是意識形態先行,流於情緒。說文解字一下。新政府這麼喜歡「兩案併陳」,一是因為兩「岸」併陳的外部政治現實,一是希望兩案併「陳」的內部政治現實。一有爭議,部會首長的立場、風骨都鬆動,晾著等解套。

 改組的新內閣,完全少數執政。行政院長成為「幕僚長」,部會首長自然只能算是「幕僚短」。幕僚長、幕僚短,結果不是仰體上意,就是一切等阿扁。這是部會首長的「戒急用忍」。

 語言、文字都是溝通工具,基本上,以實用為主。使用者主權。在國語如此普及的情況下,給外國人使用的中文譯音,以國際化、電腦化為主要考量,大可不碰觸「本土化」的意識形態上綱。扯到鄉土語言教學需求,其實已經倒置本末。難免讓人覺得,一切的爭議,只是不讓「漢語」成為「國語」,所以讓「通用」變成「獨用」?

 先天環境不具特別優勢,台灣要維持國際競爭力,必須建構一個對國際人士都很「友善」的內部環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環境的建構,要善體人「異」,賓至如「歸」不可能,但起碼也不能講不通,走不通,讓賓至如「龜」。真這樣,那些亞太什麼中心的,都是空談。

 一是國際使用方便,二是全國統一標準,這是譯音系統選擇的原則,快做決定,不要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裡,老以為把別人擋在外面,其實是把自己關在裡面像溫水裡的青蛙。

 

〈我有意見〉

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第四頁

馬維敏以偷換概念『作文』章

言論自由與媒體

對抗媒體的公民教育意義

媒體不是第四權

周玉蔻如不道歉並收回發行的書,TVBS 碟電台應予解約

徐宗懋的真面目

媒體修辭的巧辯,電電陳文茜

文明的倒退

這是他媽的什麼媒體﹖﹗

歡迎媒體繼續激發「意識型態」對立

為什麼我們要反對電視Call In節目?

就教中時總主筆室,11/3社論批審計長有理嗎?

台灣人,你怎麼還能不生氣

扇陰風點鬼火

「笨蛋」社論的長相

工商時報(中時報系)是否該傾聽民意?

反「本土意識」才是主題

看到網路業者PC Home的作法,更憂心了

如果這事情,發生在台灣....

一起加入監督媒體的「種子教官」

〈扁、宋會的社會意義〉對照〈扁宋會誰輸贏?〉

假貨時報

國家認同錯亂的中時社論:叫中國人太沉重?

中時的消息來源?

敗德媒體聯合報最新舔共媚洋力作

請給命運共同體一條生路好嗎?

中立的媒體人真的那麼難嗎?

記者王榮章的大風車

政治墮落一族──評馬維敏的〈政治豈有無本生意〉

妖言惑眾的徐宗懋

由職棒弊案談起媒體的自律

教育部長痛批媒體扭曲、臆測他的言論想法

唐湘龍的『兩「岸」』鬼扯

喇乎臭

政治白痴也能寫政治評論

披著『加強本土精神教育』羊皮的狼

邏輯套用與「物質實踐」

評〈希望會有幫助〉

以「昨非」來否定「今是」居心何在?

抓不準現實的「社論」胡謅

「民族主義」幼稚病患者

批判這篇吹捧李公光耀的馬屁文章

批〈李光耀訪台效應〉一文的謬誤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解構「省籍情節」作祟的偏激文章

請先藏好自己的「罩門」

濫竽充數的中時社論

這位親民黨辯護士的輿論曲調

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考證!中央社駐俄張大記者別再騙人了!

鼓吹「和平」立論必須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