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在正常的狀態下,「和平」可以說是人類亙久以來不斷追求的共同目標﹔然而在非常態的情況之下,「和平」就成為對理性的一種呼喚,“呼喚的對象”就是破壞和平的一方或雙方。
台灣媒體(包括中時報系)近日來出現了不少鼓吹「和平」的文章,文章內容五花八門,然幾乎清一色以台灣為鼓吹的設定對象,其類別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不加以論證就斷言台灣沒有獨立的條件﹔第二種是選擇性的挑出中國某一特定高層官員的抽象言論,並加以善意化,以此來要求自己的政府做出符合中國標準尺度的回應,來向中國表達善意以謀「和平」。
就第一種類型的文章,在評馬維敏的〈國統綱領妙用無窮〉一文中,就針對馬維敏的:『難道要修得獨一些嗎?以台灣目前的處境,似乎又沒這樣的本錢!』這一論調提出他應得的批判。
而第二種類型的文章,今天就借用2000.09.13
中國時報(社論)〈不可在兩岸和平的生機上退卻下來〉這篇文章作為批判的對象範例。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如同一個泅水即將滅頂之人,抓到一根朽木以為終於可以得救一般,緊緊的抓住『兩韓在同一面旗幟之下、唱同一首團歌聲中、穿同一款服裝與世界各國好手同台競技。』這一個和平假象,(社論)同時還引述『︿舊約﹀上所描繪』為他們高唱了一曲昇平的聖歌,也未免自慰過頭了。
這類以點來取代面的誇張虛浮手筆,出於新聞媒體的(社論),是我一向最為不齒與唾棄的行為﹔我在【與媒體對幹!!】之28一文中,我就曾對媒體提出如下的一段批判,我說:
“台灣的新聞輿論不但經常不以事實為根據,甚至還經常出現以捕風抓影的非事實為根據,再加上論述上的欠缺邏輯嚴謹度,最惡劣的要算是將事實加以扭曲或將八卦當事實,並在論述過程中加以主觀性的誤導,使之善惡模糊、是非顛倒,媒體之惡莫此為甚。”
而今天中時這篇(社論),就是以兩韓在奧運中的這一非常態事件,將它當成是兩韓的「和平」已是常態來加以歌頌﹔(社論)這麼做不是有意誤導是甚麼?以這種誤導的方式來作為鼓吹「和平」的範例,我只能說這篇(社論)的手法是集齷齪之大成。
兩韓之所以不如以前那樣的緊繃,並不是出於美國或兩韓的政治首腦對「和平」的渴望與努力,而在於北朝鮮經濟上的無能為力,我們不需要去探討兩韓的合併還有多麼的遙遠,光就指出目前南韓的現實狀態,就大約能預估出兩韓的合併有多麼的遙遠了。
首先舉出的是,如果你要去南韓洽商或旅遊,想說為聯絡方便起見,到電信供應商為你的行動電話辦個國際漫遊,此時電信供應商會告訴你,韓國的系統跟我們不同,你必須換手機,為甚麼韓國的行動電話系統會與一般的國家不同呢?因為怕北韓的間諜利用行動電話將它們在南韓竊取的情報直接傳回南韓,這是第一個事實例證。
再來就是南北韓雙方的人民要進入對方的國家,至今還受到嚴格的禁止管制,38度線依舊是雙方軍火逼視下的格殺區﹔僅就以上兩點,絕不是區區(社論)所舉的『兩韓在同一面旗幟之下、唱同一首團歌聲中、穿同一款服裝與世界各國好手同台競技。』這一奧運特例可以來粉飾太平的。
(社論)的這一粉飾太平的誤導範例一經摧毀,其通篇立論就頓時失去憑藉,喪失憑藉的立論,就猶如一個人喪失脊樑骨一樣的不具說服力,這篇(社論)目前的處境就是如此。
為方便網友對照本人對該篇社論的評擊,2000.09.13 中國時報(社論)〈不可在兩岸和平的生機上退卻下來〉,全文照登如下:
「和平養無限生機」是古之明訓。今天,和平養出最美麗的生機就是我們即將在奧運會上看到兩韓在同一面旗幟之下、唱同一首團歌聲中、穿同一款服裝與世界各國好手同台競技。一個劍拔弩張的朝鮮半島,如今已成︿舊約﹀上所描繪的:「這國不舉刀攻打那國,那國不舉刀攻打這國,彼此化干戈為玉帛」的福地。子子孫孫的生機,就可在和平的沃壤之上養得枝葉扶疏、果實纍纍。
然而,台灣海峽的和平依然邈不可期、戰爭的幽靈仍在海峽上空飄蕩盤旋,隨時可能鷹撲而下,擇人而噬。沒有和平,何來生機?生機不存,尊嚴、獨立又將焉附?
陳水扁總統在就職大典時提出「五不」,又在外訪時指出「避戰」是總統的天職,這都是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也是維繫台灣生機無可逃避的法門。果然,兩岸緊張應聲而弛,和平之鴿似正款款而降。然而,在民進黨內部分人士的壓力下,陳總統對國統會、國統綱領的態度開始搖擺,接下來兩岸關係乍暖還寒,緊張氣氛倏地高昇。白鴿遠去,兀鷹又現,此即柯林頓在柯江會談中指出陳水扁近期言論倒退之緣由。
錢其琛在前幾天接受香港鳳凰衛視的訪談中,重申「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提法,意指兩岸的平等對待關係,旨在為遭台獨壓力纏身的陳水扁解套,也為「一個中國」做出較能為台灣接受的新詮釋。應是對陳就職以來有意做出的「善意回應」。可是,錢仍然認為陳有善意、沒誠意,因此要繼續「聽其言、觀其行」,並表示「因為台灣領導人今天一個說法,明天一個說法,變化很多,到底那一個說法是他們真正的思想?」
總看兩岸關係近來的過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目前的兩岸政策需要思考,短視,近利,欠缺堅定性,搖擺而易受干擾的種種情形是有修正的必要。也就是本報在八月卅一日和九月三日的社論中,呼籲新政府務必「維持政策一貫,不要重啟波瀾」。
我們始終擔心,決策品質搖擺不定可能引發的危機。第一是國內共識破裂,朝野對重大政策失去基本規範與認同。第二是今天台灣朝野的態度,引起從北京到華府對台更少信任,不信任往往導向誤解,接近危機。第三不希望再見北宋悲劇:朝議未決,金兵業已渡河。 孟德斯鳩說過:「不正常的狀態,始於偏見」。兩岸的不正常狀態當然始於彼此間的偏見。然而,兩韓、兩德,甚至背負血海深仇的以、阿和北愛各造,偏見難道不深、宿恨難道不切?他們都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又為何台海兩岸不可?
一般的人知道東西的價錢,但不一定知道東西的價值。和平的價錢固然要講,和平的價值更值得重視。國內眾說紛紜,固然是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事實擺在面前,只有不摻雜任何情感的激動,完全依據冷靜和邏輯的思考,才是做決定的人能收到最佳後果的辦法。
蘇秦用連橫的主張去游說秦惠王時說:「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今天新政府大陸政策值得參考參考。美國某一學者說,兩岸關係之所以難好轉在於大陸太傲慢,台灣太算計,也是這個意思。方孝孺在「深慮論」中說,「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指的也是機關算盡因小失大的後果。
目前,和平是一切的根本,切不可在這與台灣生機有關的根本上退卻下來。政客與政治家的區別正在於:前者擔心的是個人與政權的利益,後者擔心的是整體與國家的利益。請為下一代的無限生機,栽下兩岸和平的種苗吧!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