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論  媒  體

    

【與媒體對幹!!】之23

為謝長廷辯?不用了


路犁  於 2000/09/09 00:02
 
發表內容:

 何榮幸在2000.09.08  中國時報 論壇 〈民進黨戰略轉向了嗎?〉一文中,頗有為謝長廷提出「不排除統一」的看法一辯的意味。

何榮幸在文中提到:

『 謝長廷想要推動的務實轉型,簡單來說就是「民主精神重於預設價值」。他認為民進黨既然認定台灣已經獨立,國名叫做中華民國,則民進黨預設的統獨價值在現階段顯然已經實現,至於未來發展則應實質尊重公投結果,這才是民主精神的真正落實。』

在這段話中,出現了幾個嚴重的錯謬之處,那就是以簡化的概念,來扭曲實質的論述,同時也出現了把政黨具有主張性質的論述等同於客觀事實的違心之論﹔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是可能是因為何榮幸有為謝長廷辯的傾向,另一方面可能是何榮幸在專訪的過程中無法掌握謝長廷的邏輯錯謬之處,首先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上述這段話出現了哪些錯誤?


該文說:『 謝長廷想要推動的務實轉型,簡單來說就是「民主精神重於預設價值」。』

如果說,謝長廷的提出「不排除統一」的看法是『想要推動的務實轉型』,而其轉型的目標是『民主精神重於預設價值』,那麼顯然這樣的轉型是等於沒有轉型,為甚麼?

讓我們來看看《 民主進步黨•黨綱 》 一、基本綱領 -- 我們的基本主張 (一)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 中如下的一段話就知道了:

『…….基於國民主權原理,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事實上《 民主進步黨•黨綱 》中上述的一段話所彰顯的就是『民主精神重於預設價值』﹔因此,將謝長廷提出「不排除統一」的看法說成是:『想要推動的務實轉型,簡單來說就是「民主精神重於預設價值」』,說得通嗎?

至於何榮幸在文中所言:『 從謝長廷接受本報專訪時闡述的完整理念看來,「不排除統一」想法對他來說絕非偶然,而是在心中醞釀已久、伺機而動的必然。在面對黨內反彈聲浪時,謝長廷甚至說出不惜接受黨紀處分的重話,種種跡象顯示,在充分體認民進黨執政面臨的困境後,謝長廷在主觀上已有意帶動民進黨的戰略位置調整與另一波務實轉型。』

是否真是如此,讓我們也一併來檢視一下,〈謝長廷接受專訪的內容〉中到底說了些甚麼?

謝在專訪中說:
『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意識形態問題,當作台灣人民尋求長遠幸福的障礙,更不必要用現在的觀點,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

台灣是存在著統獨意識型態沒錯,但別忘了,它因為是──事實上也只是──懸而未決的「統獨意識型」,既然是懸而未決,怎麼能夠將他說成是『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呢?即使如東、西德這世所公認的兩個主權獨立國家,都不能夠『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更何況懸而未決的「統獨意識型」又如何能夠『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呢?

謝主席長廷兄,你也未免太高估自己的邏輯能力,低估人民的判斷能力了吧?

謝長廷在專訪中進一步解釋道:
『 我的主要考量,是認為民進黨必須承擔執政黨的責任,與民進黨籍總統的看法一致。陳水扁總統既然已經提出「統一不是唯一的選項」看法,民進黨就必須說服黨員去支持陳總統這項看法,因為陳總統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民意支持度,民進黨不應該與陳總統的看法有所衝突。』

只因為『陳水扁總統既然已經提出「統一不是唯一的選項」看法』,因而民進黨的主席就“必須進一步”的去延伸陳水扁總統的話說:「不排除統一」嗎?難道不這樣子去加以盲目的延伸,就顯現不出民主進步黨主席在思維觀念上的進步性了嗎?不是的,謝長廷在這一點上只是單純的在玩弄他的邏輯遊戲。

謝長廷在專訪內容中提到了以下的這個核心問題,他說: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底線,是堅持「尊重台灣人民的抉擇」,民進黨過去主張要建立台灣共和國,因此不能出現統一這種自相矛盾的選項。但民進黨在去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全黨認為台灣已經獨立,這個獨立國家的名字就叫做中華民國,既然如此,台灣前途就應該更加海闊天空。』

這段話中出現了一個與事實不符之處,以及一個違背現實邏輯必然性的說法。與事實不符之處在於,「台灣前途決議文」並不是從未獨立狀態走向宣佈獨立的狀態(更何況當初的民進黨只不過是個在野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只是敘述台灣符合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狀態﹔更別忘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只是民主進步黨對內的“主張”,而不是以政府的身分對外的宣示﹔如果現在的阿扁總統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內容向國際社會公開宣示,那麼謝長廷這一『但民進黨在去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全黨認為台灣已經獨立』的說法,這個『台灣已經獨立』才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的意義,沒有向國際宣示的手續就不具有『台灣已經獨立』的現實意義。

民進黨黨主席別妄想矇混,即使矇混得了台灣人民,也矇混不了國際社會﹔謝長廷此番「不排除統一」的說法,除了打了台獨支持者一拳,也打了民進黨黨綱一記重拳,更打擊了民進黨黨主席自己的威信,民進黨黨員應該罷免這為黨主席。


何榮幸在〈民進黨戰略轉向了嗎?〉一文的結尾中說:
『 無論如何,謝長廷對於兩岸現狀、台灣前途、中共領導人的看待與描述方式,確實與台灣人民習慣的「民進黨觀點」迥然不同』

不是的,不是『…..謝長廷對於兩岸現狀……..看待與描述方式…….迥然不同』,而是謝長廷在玩弄他那「不排除統一」的邏輯詭辯術。


附錄:一

2000.09.07  中國時報 謝長廷:勿提前切斷未來一切可能性
 
專訪 全文內容如下:

 何榮幸/專訪 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昨晚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述他提出「民進黨不排除統一」的整體兩岸關係思維。謝長廷表示,台灣未來的發展應該海闊天空,不要提前切斷統一等長遠可能的選擇。台灣也應該對中共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中共政權與領導人能否為台灣人民帶來幸福,民進黨與中共並沒有歷史仇恨,因此也不應再為下一代製造歷史仇恨與包袱。

 謝長廷並強調,政治人物不能只看現在、要看長遠。他知道對於民進黨的傳統看法而言,這是非常重大的政治思想調整,但他身為黨主席,必須勇於說出自己相信的看法。如果黨內認為他的看法不對,他願意接受黨紀處分。

 以下是謝長廷接受專訪紀要:

 問:你在此時提出「民進黨不排除統一」的動機與時機考量為何?

 答:政治人物不能只看現在、今天,要看未來、長遠。在兩岸制度、交流善意、經濟文化都還沒辦法拉近之前,兩岸勢必有一段時間會維持現狀,但兩岸之間的交流、談判則會愈來愈頻繁。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意識形態問題,當作台灣人民尋求長遠幸福的障礙,更不必要用現在的觀點,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

 我的主要考量,是認為民進黨必須承擔執政黨的責任,與民進黨籍總統的看法一致。陳水扁總統既然已經提出「統一不是唯一的選項」看法,民進黨就必須說服黨員去支持陳總統這項看法,因為陳總統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民意支持度,民進黨不應該與陳總統的看法有所衝突。

 問:你認為就長遠來看,台灣前途何去何從?

 答:我認為台灣的未來,是在「維持現狀」下,尋求讓人民更幸福的出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底線,是堅持「尊重台灣人民的抉擇」,民進黨過去主張要建立台灣共和國,因此不能出現統一這種自相矛盾的選項。但民進黨在去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全黨認為台灣已經獨立,這個獨立國家的名字就叫做中華民國,既然如此,台灣前途就應該更加海闊天空。

 我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理論基礎,其實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化」,也就是要想同時兼顧台灣人民的理性問題與感性問題。台灣人民的理性問題,是短時間內不必急於解決兩岸問題,也不可能接受立即統一;但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歷史情感,以及從大陸帶過來的中華民國憲法,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感性問題,台灣未來應該在兼顧理性與感性問題下尋找出路。

 問:在「不排除統一」的思維下,民進黨未來應該如何看待中共政權?

 答:我認為,未來除了要確保台灣人民的尊嚴、主權,也要尋求台灣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不應該只是中共高層對陳總統聽其言、觀其行,民進黨也應該對中共高層聽其言、觀其言。

 我們也應該密切觀察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的風格,長期觀察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是不是可能帶給台灣人民幸福,是不是可能確保台灣的生存發展。如果有一天,台灣人民認為「統一」這個方向可以增進幸福與發展,我相信台灣人民到時候也會改變維持現狀的想法;如果台灣人民發現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根本達不到這個目標,則台灣人民未來也不會贊成「統一」。

 問:兩岸現階段制度、社會、文化差異如此巨大,中共領導人打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霸權作法也看不出來有任何改變,你認為中共政權有改變的可能嗎?

 答:兩岸在制度等各方面的重大落差,短時間之內當然很難改變,但我要強調的是,不必把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反而拿來變成追求長遠幸福的障礙,更不必用勉強的人為方式來切斷未來所有的可能性。

 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最大差異,是國民黨與中共存在非常長遠而複雜的歷史仇恨與包袱,但是民進黨沒有這個問題,民進黨與中共並沒有歷史仇恨,所以民進黨不應再為下一代製造歷史仇恨與包袱。

 而且,就我了解,中共高層對於台灣問題也有很多不同的主張與考量,有的人比較惡意,但也有的人比較善意,所以中共不同系統的涉台單位基調也很不一樣。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中共政權與中共領導人才更需要長期觀察。

 問:你的這些主張與民進黨的傳統看法有很大差距,黨內也已出現反彈聲音,認為黨主席不應強調「統一」字眼,你對黨內反彈有什麼看法?

 答:就因為這是非常重大的思想調整,所以黨主席才更不應該隱瞞自己政治主張,而應勇於說出自己相信的看法。我認為這些主張完全沒有違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如果黨內認為我的看法不對,我願意接受黨紀處分,但不能說因為我是黨主席,就不應該表達這些重大主張。

 我最近開始展開與民進黨各縣市黨部幹部、黨員的座談,我把這些符合「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看法與基層黨工、黨員溝通時,也得到很多支持,所以我會繼續、全面性地闡述這些理念。


附錄:二

1999/05/09 民進黨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內容如下:

  壹、前言
  自民主進步黨於一九九一年通過〈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基本綱領以來,國內外政經情勢面臨了許多變化,本黨對台灣前途之主張亦面臨外界的挑戰與質疑。我們認為,為總結過去的成就與經驗,因應新情勢與新環境,展望未來可能的發展與願景,本黨有必要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與走向,向各界表明本黨對台灣前途的看法與主張,俾能在既有的基礎與成就上,迎向新世紀的挑戰。

  貳、主張
  民主進步黨主張:

  第一、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這項事實是不容置疑,任何關於台灣獨立現狀,或現行國家象徵符號如國旗、國號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

  第二、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

  第三、作為主權獨立國家,參與國際性事務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台灣應該廣泛參與國際社會,善盡國際責任,並以尋求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及其附屬國際組織為國家長期奮鬥的目標。

  第四、由於兩岸當政者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導致國際社會無法承認我國的國家地位。國民黨政府應該放棄追求兩國未來統一的立場,避免造成國際社會的誤解及中國宣傳的優勢,使我國自陷困境。

  第五、民主進步黨清楚的認為,台灣既然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就不需要另行宣佈獨立,也不需要以公民投票方式來創設台灣主權。然而,民主進步黨亦理解台灣人民強烈認為台灣前途應該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的立場,民主進步黨亦認同以公民投票以補代議政治之不足的直接民主理念,因此,民主進步黨將積極推動公民投票制度的法制化,既滿足人民對直接民主的需求,亦可作為在面對中國強大壓力時,凝聚國民共識、表達全民心聲的武器。

  第六、朝野之間應該在對外政策上建立共識,才能組成堅強的隊伍,整合國家有限的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過去,民主進步黨與各政黨或社會人士因為對台灣前途的看法不同,在中國問題上時有衝突。但是在當前內部矛盾逐漸消弭、外部矛盾則日益尖銳的情況下,〈聯合對外〉將是未來台灣處理中國問題的主流。唯有〈對內無分黨派,對外口徑一致〉,台灣才能面對中國強大的挑戰。

  第七、台灣應與中國展開全方位對話,建立平黨的互惠關係。對話的議題應該多樣化,雙方可以針對經貿往來、漁事糾紛、民主進展、人權狀況、司法協助、新聞交流,並對於雙方人民權益攸關之議題優先進行協商。民主進步黨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曾經有過重大的貢獻,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我們願以此經驗與中國人民分享,共創雙邊戶立的關係。

〈我有意見〉

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第四頁

唐湘龍在邏輯上的無知

夢囈獨白的馬氏快感!

競逐馬屁記者獎的秦蕙媛

明日報為何要挑起省籍情結?

中時社論越來越不行了

小幹一番(台灣日報)

為謝長廷辯?不用了

他是「鬥爭、分化工作室執行長」

評〈李郝又「交手」〉

馬維敏的〈兩岸政策的格局〉在哪裡?

評〈渡盡劫波兄弟在〉

戮破〈維持政策一貫 不要重啟波瀾〉一文悖論

評〈這就是「新路」嗎?〉

評〈告別百日「唯新」〉

評〈國統綱領妙用無窮〉

這位政研所博士生應該死當

批自瀆的[中晚評論]

評8月27日tvbs台南運河案張市長記者會報導

徐宗懋「莫名的低級趣味」

點出〈司法動起來了〉一文的幾處悖論

【與媒體對幹!!】新聞播報台──關於澄社〈萬言書〉

未跳脫舊思維的〈中時社論〉

俄國八掌溪事件─談庫斯科號沉沒事件中的殘酷噬血媒體報導

只要有同理心,加一點獨立思考,那就是媒體的專業道德

評〈小白兔的啟示〉

低水準的〈社論〉

洛城功過

東森簡余晏評論

三批馬維敏「反扁的激情」

【與媒體對幹!!】新聞播報台──宋的嘴皮不靈了

批 徐宗懋之掃除黑金的兩項指標

媒體又“拐”到了炒作的好題材

再批馬維敏「反扁的激情」

再批徐宗懋

批軍事盲寫軍事新聞分析(1)

「超級扁迷』馬英九

妖人 吾爾開希

理性的角度

評馬維敏〈危機處理的危機〉

對幹之前,檢視媒體:媒體該有的規範在哪裡?

【與媒體對幹!!】之牛刀小試

媒體是台灣最大亂源

反制媒體的兩層思考

也談八掌溪事件

媒體的「八掌溪事件」、阿扁的困境、網路媒體小兵

八掌溪事件的時間進程和網友應注意事項

當台灣人弱智嗎?

媒體之於臺灣民主的前途, 其威力如此

從八掌溪的悲劇談責任歸屬

台灣媒體選擇性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