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2000.09.07
中國時報 謝長廷:勿提前切斷未來一切可能性
專訪 全文內容如下:
何榮幸/專訪 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昨晚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述他提出「民進黨不排除統一」的整體兩岸關係思維。謝長廷表示,台灣未來的發展應該海闊天空,不要提前切斷統一等長遠可能的選擇。台灣也應該對中共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中共政權與領導人能否為台灣人民帶來幸福,民進黨與中共並沒有歷史仇恨,因此也不應再為下一代製造歷史仇恨與包袱。
謝長廷並強調,政治人物不能只看現在、要看長遠。他知道對於民進黨的傳統看法而言,這是非常重大的政治思想調整,但他身為黨主席,必須勇於說出自己相信的看法。如果黨內認為他的看法不對,他願意接受黨紀處分。
以下是謝長廷接受專訪紀要:
問:你在此時提出「民進黨不排除統一」的動機與時機考量為何?
答:政治人物不能只看現在、今天,要看未來、長遠。在兩岸制度、交流善意、經濟文化都還沒辦法拉近之前,兩岸勢必有一段時間會維持現狀,但兩岸之間的交流、談判則會愈來愈頻繁。所以我們不應該把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意識形態問題,當作台灣人民尋求長遠幸福的障礙,更不必要用現在的觀點,把未來包括統一在內的所有可能性都切斷。
我的主要考量,是認為民進黨必須承擔執政黨的責任,與民進黨籍總統的看法一致。陳水扁總統既然已經提出「統一不是唯一的選項」看法,民進黨就必須說服黨員去支持陳總統這項看法,因為陳總統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民意支持度,民進黨不應該與陳總統的看法有所衝突。
問:你認為就長遠來看,台灣前途何去何從?
答:我認為台灣的未來,是在「維持現狀」下,尋求讓人民更幸福的出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底線,是堅持「尊重台灣人民的抉擇」,民進黨過去主張要建立台灣共和國,因此不能出現統一這種自相矛盾的選項。但民進黨在去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全黨認為台灣已經獨立,這個獨立國家的名字就叫做中華民國,既然如此,台灣前途就應該更加海闊天空。
我認為「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理論基礎,其實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化」,也就是要想同時兼顧台灣人民的理性問題與感性問題。台灣人民的理性問題,是短時間內不必急於解決兩岸問題,也不可能接受立即統一;但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歷史情感,以及從大陸帶過來的中華民國憲法,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感性問題,台灣未來應該在兼顧理性與感性問題下尋找出路。
問:在「不排除統一」的思維下,民進黨未來應該如何看待中共政權?
答:我認為,未來除了要確保台灣人民的尊嚴、主權,也要尋求台灣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不應該只是中共高層對陳總統聽其言、觀其行,民進黨也應該對中共高層聽其言、觀其言。
我們也應該密切觀察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的風格,長期觀察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是不是可能帶給台灣人民幸福,是不是可能確保台灣的生存發展。如果有一天,台灣人民認為「統一」這個方向可以增進幸福與發展,我相信台灣人民到時候也會改變維持現狀的想法;如果台灣人民發現中共政權、中共領導人根本達不到這個目標,則台灣人民未來也不會贊成「統一」。
問:兩岸現階段制度、社會、文化差異如此巨大,中共領導人打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霸權作法也看不出來有任何改變,你認為中共政權有改變的可能嗎?
答:兩岸在制度等各方面的重大落差,短時間之內當然很難改變,但我要強調的是,不必把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反而拿來變成追求長遠幸福的障礙,更不必用勉強的人為方式來切斷未來所有的可能性。
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的最大差異,是國民黨與中共存在非常長遠而複雜的歷史仇恨與包袱,但是民進黨沒有這個問題,民進黨與中共並沒有歷史仇恨,所以民進黨不應再為下一代製造歷史仇恨與包袱。
而且,就我了解,中共高層對於台灣問題也有很多不同的主張與考量,有的人比較惡意,但也有的人比較善意,所以中共不同系統的涉台單位基調也很不一樣。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中共政權與中共領導人才更需要長期觀察。
問:你的這些主張與民進黨的傳統看法有很大差距,黨內也已出現反彈聲音,認為黨主席不應強調「統一」字眼,你對黨內反彈有什麼看法?
答:就因為這是非常重大的思想調整,所以黨主席才更不應該隱瞞自己政治主張,而應勇於說出自己相信的看法。我認為這些主張完全沒有違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如果黨內認為我的看法不對,我願意接受黨紀處分,但不能說因為我是黨主席,就不應該表達這些重大主張。
我最近開始展開與民進黨各縣市黨部幹部、黨員的座談,我把這些符合「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看法與基層黨工、黨員溝通時,也得到很多支持,所以我會繼續、全面性地闡述這些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