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唐湘龍在2000.09.12
中時晚報 論壇 〈新中國人在哪裡〉一文中,談到:『謝長廷的統一論,「邏輯上」和阿扁沒有不同』。
真是太好了!輿論之所以能夠轉化成為一股力量,主要是──尤其新聞媒體更應該是──以事實根據,以及嚴謹的邏輯論證,如此才能取得讀者的信賴,也才能使得監督政府的輿論因而有力量。
換句話說,輿論力量取決於事實根據以及嚴謹的邏輯論證之上,台灣的輿論之所以無法取得讀者的共鳴,難於形成輿論力量,不在於台灣人民對政治議題、社會議題的冷漠,而在於台灣人民對於新聞輿論的不信任,與視新聞輿論為八卦的製造所使然。
之所以如此,因為──也只是因為──台灣的新聞輿論不但經常不以事實為根據,甚至還經常出現以捕風抓影的非事實為根據,再加上論述上的欠缺邏輯嚴謹度,最惡劣的要算是將事實加以扭曲或將八卦當事實,並在論述過程中加以主觀性的誤導,使之善惡模糊、是非顛倒,媒體之惡莫此為甚。
唐湘龍說:『 民進黨的統一論述出現後,接下去,是對應的族群論述。』
謝長廷提出的「不排除統一」,只是說出了民進黨除台灣獨立主張之外另一個台灣前途的可能選項、走向(至於黨主席這麼說是否恰當,下面將會提到),民進黨有的只是台獨的論述以及〈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論述,民進黨哪來的『統一論述』?
唐湘龍硬將民進黨沒有的東西加在民進黨的身上,嚴格的說,這叫栽贓,就邏輯上說,這叫偷換概念﹔“同一律”作為形式邏輯的第一定律,為許多人所知曉,但唐湘龍卻在講求新聞道德的媒體所發表的文章中,將它棄置一旁,當然也就免不了被鐵的邏輯力量推入“偷換概念”的泥潭。
至於他說:『…….接下去,是對應的族群論述。』,根本就談不上邏輯,簡直不知所云。他的不知所云還不僅於此,他的不知所云在於他接著說:『 「新台灣人」是長期共同發展經驗所蓄積的族群意識。「新中國人」的概念是否成熟,「新中國人」指涉的特質是什麼,將是決定一套完整統一論述出現的條件。』
夠吐血了吧,有誰能夠天才的將他這短短幾句話加以合理的聯繫起來,「新台灣人」始創於前總統李登輝,不僅造成流行,台灣社會也曾經為這一概念提出熱烈討論與論述﹔就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實發展邏輯上說,前總統李登輝的「新台灣人」概念的提出,有其“台灣政治發展史”的邏輯必然性﹔而唐湘龍的「新中國人」概念是甚麼呢?以甚麼現實發展的邏輯為依據呢?什麼也沒有,就他個人長期以來的言論看,有的只是他內心主觀的情感期待,然而硬將個人的主觀期待與台灣的現實邏輯相聯繫,除了讓人感受其猴急(取得具有正當性的中國人地位)的模樣兒之外,他是甚麼也得不到的。
唐湘龍說:『 謝長廷說「民進黨不排除統一」,引來黨內一陣撻伐。這是怪事。黨內同志認為黨主席的步調不應該比總統快,這更是怪事。』
民進黨是一個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政黨,謝長廷是民進黨的黨主席,一個主張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政黨主席提出「民進黨不排除統一」,這是何等的不符邏輯唐突言論,『黨內一陣撻伐』這是何等的符合邏輯反應,而唐湘龍的『怪事』感受,所反應的恰恰是他那缺乏邏輯的主觀驚恐,顯然真正『怪事』的是唐湘龍本身。
至於他對:『黨內同志認為黨主席的步調不應該比總統快,這更是怪事。』的論證邏輯是:『 過去,國民黨黨政一體,又一黨獨大,政綱即黨綱。黨的立場,直接透過大陸政策去體現。民進黨黨政分家,又是朝小野大,黨綱與政綱的各自表述,不但是理之所當然,也是勢所必然。黨走在政的前面,不但可以測風向,更可以發揮「兩手策略」的效果。簡單講,國民黨是「以黨領政」,民進黨應該是「以黨引政」,一個政治論述前進、多元的政黨,才是阿扁最好的防護罩。』
這裡出現了許多顛倒事實的謊話與邏輯錯謬之處,比如他說:『國民黨黨政一體,又一黨獨大,政綱即黨綱。黨的立場,直接透過大陸政策去體現。』
事實上是“國民黨黨政一體,又一黨獨大,黨綱即政綱。黨的立場,直接透過大陸政策去體現。”這才是符合事實也符合邏輯的論述。
又比如他說:『民進黨黨政分家,又是朝小野大,黨綱與政綱的各自表述,不但是理之所當然,也是勢所必然。』
事實上是“民進黨黨政分家,又是朝小野大,黨綱與政綱的各自表述,不但是理之所當然,也是勢所必然,但黨主席如果提出與黨綱相衝突的「民進黨不排除統一」觀點,那就非理所當然,也更非是所必然了。”
剩下的那些渣渣,除了玩那不怎麼在行的文字遊戲之外,我看不出有何邏輯的必然性,確切的說更毫無一提的價值性可言了。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