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2000.08.22
中國時報 社論〈民進黨應以積極作為證明有能力解決兩岸問題〉 中時報系出現這類舊思為的〈社論〉,就我個人而言,並不覺得(也不應該覺得)驚訝,原因在於,一直以來該報都是──未來也還會是──以舊「意識型態」、舊「政治思維」的模式,作為評論政治的衡量尺度,幾天前我就在【與媒體對幹!!】之九當中,直指中時的〈社論〉為低水準的〈社論〉。
難道會有人期待這種以舊「意識型態」、舊「政治思維」的模式,來評論當今的政治事務,其〈社論〉水準會有可能向上提昇嗎?才怪!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兩岸問題」在台灣的政治史當中,是作為“政治工具”在起作用的,還是作為“考驗政治人物的能力”在起作用的。
「兩岸問題」對台灣的政治領域,一直以來都發揮著──更被特定政黨利用著──它應有的決定性影響力。
國民黨蔣介石父子利用「兩岸問題」宣佈戒嚴,大搞黨國體制、個人獨裁、白色恐怖,國民黨的李、連體制利用「兩岸問題」恐嚇台灣選民,以利於國民黨繼續黑金統治的目的,從國民黨出走的新黨更是利用「兩岸問題」,不僅恐嚇台灣選民,更進一步藉此來打擊李登輝各項有利於台灣的國家政策與外交作為。
國民黨從蔣氏父子的威權體制到李連的黑金體制,為了鞏固政權,除了不擇手段的利用「兩岸問題」之外,我們看不到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積極作為』,而綜觀整個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史,更充分的『證明』了50多年來,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毫無能力。
確切的說,「兩岸問題」在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史當中,是作為“政治工具”在起作用的,而不是作為“考驗政治人物的能力”在起作用的。
中時報系長期以來,與其說是扮演著依從統治者的媒體腳色,不如說是威權體制下的輿論打手、統治階級的辯護士、打擊民主人士的輿論先鋒隊。
中時報系大老闆余紀中在其老長官蔣經國主政時期,哪敢對兩岸問題置於媒體的輿論之上,而今其經營的媒體產業何以獨對「兩岸問題」的熱切關懷,一般具有普通政治常識的人都相當清楚,因為民進黨的執政,導致該報(中時報系)舊意識型態有崩解的危機感,不言而喻,是舊有價值崩解前的垂死掙扎與困獸之鬥、是典型的舊意識型態的反動。
事實的發展並不以個人主觀思維為轉移,而中時這篇〈社論〉的論證內容,恰恰就是以純粹的主觀思維邏輯作為論證的依據,而不是依據現實的發展規律來加以論證,以下我將針對〈社論〉內容的錯亂與謬誤作出必要的批判。
〈社論〉認為陳水扁總統對中國曾做出『多次的善意表述』,然而『都在民進黨的掣肘與牽制下被抵消』。
事實是這樣子的嗎?真正的事實是,在野的國、親、新三黨,砲口一致的以中共的標準SIZE批判陳水扁總統「了無新意」,並譴責其迴避「一個中國原則」,猶如代表中共向陳水扁發出具有中共特色與立場的第一炮。
當陳水扁總統『對彼岸多次善意的表述』,台灣內部的在野政黨都不認為這樣是一種善意的那個時候,我也不曾看到中時報系在當時曾獨排各在野政黨的眾議,並極力的大加讚賞陳水扁的善意,何以現在卻對陳水扁總統作出這樣的解讀呢?
其實說穿了,其主要目的不過只是想把『兩岸關係終未見突破』的所有責任推在民進黨的身上而已,我甚至在想,如果中時 社論 練就了通天的本領的話,或許它還想把50幾年來的『兩岸關係終未見突破』一古腦的推給民進黨也是可能的,可惜的是,中時 社論 是不可能有此通天的本領的。
接著〈社論〉又以『陳水扁是否要兼任國統會主委為例』。
然後又說:『陳水扁確曾一度傾向出任國統會主委,並有幾項考慮的前提,包括第一、對岸對此應有善意的回應;第二、有助內部民意的整合,特別是在野黨共識的凝聚;第三、有助與跨黨派小組的互動。由這三項前提所考量的周全與適切看來,陳水扁確實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念,也確實以追求兩岸避戰為先。也可以說,出不出任國統會主委,是以踐履元首的責任與義務為考量,而非囿於一黨之偏私。』
中時報系今天這篇〈社論〉,似乎忘了在2000.08.16
中國時報 〈最不甘願的成員〉這篇 社論 中曾經是怎麼在質疑陳水扁出任國統會的﹔〈最不甘願的成員〉一文,其中一段話是這麼說的:『現在的兩岸及國內情勢,陳總統其實沒有不出任主委的空間。只是,當誰都看得出來他是打鴨子上架時,陳水扁的善意宣示便容易遭到懷疑,而國統會對兩岸關係的功能也會降低。』
在兩相對照之下,實在讓人產生困惑,到底我們該相信今天 中時 社論 筆下的陳水扁呢?還是2000.08.16
中國時報 〈最不甘願的成員〉這篇 社論 筆下的陳水扁呢?就我個人對中時 社論 的認知來看,中時 社論 筆下的陳水扁,都不可能描繪出真實的陳水扁,為什麼?
因為中時的 社論 在我的認知當中它不叫 社論,我將它稱之為“謬論”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