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敏在 中時晚報 2000.08.07〈新官僚舊嘴臉〉一文中,赤裸裸的展現出讓人『反胃欲嘔』(馬維敏語)的「反扁的激情」。
一個人對某一特定事物產生激情,那麼這個人對這一特定事務通常就會作出非理性的評斷,而今天馬維敏在 中時晚報所發表的〈新官僚舊嘴臉〉一文,所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種非理性的病態評斷﹔本人對〈新官僚舊嘴臉〉一文下此評語,是依據該文的內容而不是以「反馬維敏的激情」為依據。
首先〈新官僚舊嘴臉〉一文提到:
『陳水扁過去在政壇上遭遇挫折或質疑,與他個人及某些親信幕僚往往不自覺顯露咄咄逼人、有理無理都不饒人的特質有相當關係。於是「鴨霸」這頂帽子也就常戴在陳水扁頭上。』
如果陳水扁(及其某些親信幕僚)在政壇的表現真如該文所言,那麼陳水扁的確是「鴨霸」,一個政治人物具有「鴨霸」行事風格上並不足為奇,蔣介石、蔣經國的「鴨霸」更是已經被歷史所證明了的。
問題是陳水扁真的「鴨霸」嗎?
如果該文為陳水扁戴上這頂「鴨霸」的帽子是恰當的,那麼問題就相當嚴重了,因為如果陳水扁的「鴨霸」在台灣社會是一項公認定論,那麼將為社會學與心理學造成難題,這道難題是台灣為什麼會有40%(阿扁的總統當選得票率)或也可以說是70%(阿扁總統與北市長執政時期的支持率)的民眾患了「被虐待狂」這樣一種病症。
其實只要對台灣媒體有深刻了解的人都清楚,絕不是台灣為有40%或也可以說是70%的民眾患了「被虐待狂」這樣一種病症,而是媒體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危機製造手法」外,還經常會刻意的為特定政治人物「打造標籤的手法」﹔比如媒體位馬英九所打造的標籤就是「溫和理性」﹔卻為李登輝打造「麻煩製造者」標籤,如此等等……。
綜觀以上分析,簡單的說,媒體為阿扁打造「鴨霸」的標籤,目的在於企圖與蔣介石、蔣經國的「獨裁」風格相等同,這就是我之前曾經說過的,媒體對讀者、觀眾在「意識」上的一種「強制」,而他們也的確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他們的成功從阿扁的支持者中經常不自覺的引述媒體的話說“阿扁鴨霸”就可以得到證明。
值得安慰的是,媒體對讀者、觀眾在「意識」上的這種「強制」企圖,大部分並未如願,這從阿扁的當選總統又是一項證明﹔更重要的是從我上述的解構中,也證明了媒體的種種企圖與其齷齪的本質。
〈我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