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看了中時晚報 論壇 2000.09.09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讓我想起了過去在課本中經常讀到的:「共匪以鬥爭、分化的技倆…………」,讀完〈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才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了甚麼叫做「共匪以鬥爭、分化的技倆…………」。
攻擊!攻擊!再攻擊!
主子的敗選,讓徐宗懋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傷痛與狂亂之中,歇斯底里的傷痛從他那狂亂的攻擊!攻擊!再攻擊!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徐宗懋從1999.12.25中時晚報的時論中發表的〈「流血」暴力論〉,到2000.07.29 中時晚報〈以李登輝為師〉,再到2000.08.05
中時晚報 徐宗懋〈不能只靠開槍〉,以致今日 中時晚報 論壇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都在在的顯現其還深深的陷於宋楚瑜敗選的傷痛與強烈的報復仇恨之中。
我們從他上述一系列的憤懣文章中,不難發現其瘋狂的攻擊對象,都圍繞著影響宋楚瑜無法登上總統寶座的主要人士。
然而更彰顯其歇斯底里的,莫過於連「台灣」本身都成為他情緒發洩與攻擊的對象(2000.08.19
中時晚報 論壇 〈父親的名叫中國〉),一個仇恨心如此之重的人,配上「台灣文史工作室執行長」這樣一個頭銜,真是台灣文史界的恥辱。
敗選的仇恨印記
從今天 中時晚報 論壇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的內容觀之,徐某人那種難以擺脫敗選夢饜的烙痕,在文章中處處標記著那樣的烙印:
『 總統大選期間有一幕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當李遠哲院長決定站出來支持陳水扁時,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獲得此關鍵性支持的阿扁興奮異常,他在群眾大會上向台下高呼:「我們以後讓李院長來主導兩岸關係好不好!」 阿扁「好不─好」尾聲特別長,成為他演說的特色,台下自然大喊「好」作為回應』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的內容中上述這段相當寫實的描述,讓我們相當的慨歎徐某人能打下這麼深刻的烙印,這當然是烙印,而不是好記憶使然,因為這樣的好記憶,即使自命為扁迷者,都很難能有如此巨細靡遺的刻畫與描述,仇恨之能增強記憶是導致肝膽俱裂主因,君不見周瑜嘔血不也是導因於對諸葛亮才氣高過自己的難以適懷。
誇大其事為哪般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中,最為旁門左道的長舌之舉莫過於此:
『不過事隔多月,李院長在跨黨派小組第一次會議中發表演說後,總統府一名匿名者卻拋出一句冷到心頭的話:「那是李遠哲個人的意見。」對於這般的冷言冷語,阿扁不置一詞,沒有確定也沒有否定。這幾乎是一場八點檔的「精采好戲」,包含著人情冷暖,撼人心弦。』
這句「那是李遠哲個人的意見」,是否經過修改(2000.08.31
中國時報 社論 〈維持政策一貫
不要重啟波瀾〉就出現了這種不良的紀錄),我們不清楚,即使是未經修改的原話,就算你拿個溫度計來嚴格的加以度量,都不可能顯現出是『冷到心頭』的度數,既然如此,何以徐宗懋文中要以『冷到心頭』、『冷言冷語』這類誇張的主觀評量來形容那句話,我想其動機除了“分化”之外,我真的遍尋不著一個更正確的觀察點。
徐宗懋心中的「無敵鐵金剛」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一文中,就屬這段話最有意思:
『事實上,每個人都很清楚,即使興票案都沒有擊敗宋楚瑜,即使五棟房子也沒有改變局面,真正發揮關鍵作用的是李遠哲在最後關頭站到阿扁這一邊,一個有資格選總統的李遠哲在宋陳之間選擇了陳,決定了最後的結果。』
徐宗懋作為宋楚瑜的追隨者,要如何去將宋楚瑜美化成猛男、潘安、九命怪貓或東方不敗,我們不僅無從干涉,也深深的能夠體會到追隨者之所以為追隨者,不在於被追隨者是否真如潘安,而在於追隨者視被追隨者為潘安是心理上的一種必然﹔然而“總統大選時的民調”相當有意見的是徐宗懋『事實上,每個人都很清楚』這句話,事實上是“總統大選時的民調”反對了徐宗懋文中的那個『事實』。
而文中敘說李遠哲院長發揮了阿扁當選的關鍵力量,更印證了我說徐宗懋出於宋楚瑜的敗選,為文撰述一系列攻擊他認為導致宋楚瑜無法登上總統寶座的主要人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這是肇因於徐某人心態上認定東方不敗不該敗的武俠小說式的幻覺。
結語
我論斷的正確性是建立在他判斷的不正確性之上,不是我行,而是他不行,如此而已。
2000.09.09
中時晚報 論壇 〈李院長最重要的決定〉全文引述如下:
總統大選期間有一幕讓人印象十分深刻,當李遠哲院長決定站出來支持陳水扁時,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獲得此關鍵性支持的阿扁興奮異常,他在群眾大會上向台下高呼:「我們以後讓李院長來主導兩岸關係好不好!」
阿扁「好不─好」尾聲特別長,成為他演說的特色,台下自然大喊「好」作為回應;不過事隔多月,李院長在跨黨派小組第一次會議中發表演說後,總統府一名匿名者卻拋出一句冷到心頭的話:「那是李遠哲個人的意見。」對於這般的冷言冷語,阿扁不置一詞,沒有確定也沒有否定。這幾乎是一場八點檔的「精采好戲」,包含著人情冷暖,撼人心弦。事實上,每個人都很清楚,即使興票案都沒有擊敗宋楚瑜,即使五棟房子也沒有改變局面,真正發揮關鍵作用的是李遠哲在最後關頭站到阿扁這一邊,一個有資格選總統的李遠哲在宋陳之間選擇了陳,決定了最後的結果。李遠哲為什麼這麼做?他自己曾做出一些解釋,其中的一項是阿扁對他的「向上提升」的演說做出最迅速明確的回應,阿扁也同意他有關「國家利益超過黨派利益」的看法,因此他最終選擇了阿扁。這是李遠哲的判斷,也帶動了許多選民跟著走,然而對於堅決不投阿扁的選民來說,這種說法沒有說服力,原因是阿扁最擅長的正是政治短打,他的口號三天兩頭變一次,看得人眼花撩亂,他今天可以承諾一件事情,明天當然也可以承諾另一件完全相反的事情。說白了,阿扁與李遠哲攤牌是遲早的事,不過李院長仍有義務向大家解釋為什麼!
(作者為台灣文史工作室執行長)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