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論  媒  體

    

【與媒體對幹!!】之18

評〈這就是「新路」嗎?〉


路犁  於 2000/09/03 23:07
 
發表內容:

台灣實施的民主政治,是以選票作為取得政治權力的依據,而選票所反映的民意精準度,是坊間的民意調查機構的民意調查結果所無法比擬的。

台灣的輿論媒體,都以極高的共識賦予陳水扁總統以台獨的標籤,若以此作為論證台灣選民結構的衡量尺度,那麼,就選票的反應上來看,台灣就起碼有39.3%的台獨支持者,你可以說它不是多數,但你絕對不能說它不是具有決定性的多數,因為是──事實上也是──這39.3%的多數決定了誰才是台灣的總統當選人。

2000.08.30  中時晚報 論壇 〈這就是「新路」嗎?〉一文說:『 「統一不是唯一選項」,於是,使台獨也成為一個選項。』

作者雖然語焉不明,但就語意上看,不難看出作者心有不甘意味﹔我要說的是『台獨也成為一個選項』,是從國民黨李登輝主政的「應然」反映而不反映,到陳水扁主政的今日才將「應然」反映落實成為「必然」反映﹔民選政府貴在反映民意,作為一個民選的政府,她“應該”反映民意,但她不“必然”會反映民意,當一個民選政府以「必然」反映民意來回應民意的時候,我認為這才符合了民主政治的尺度標準。

〈這就是「新路」嗎?〉一文通篇充斥著主觀好惡的添加物,該文說:『 陳總統對兩岸問題的態度突趨強硬,以數落國統會的正當性,企圖為台灣前途另闢「新路」。但僅一天時間,外界就有了不良反應。』

陳總統並沒有『對兩岸問題的態度突趨強硬』,陳總統只不過(也應當)以台灣民意作為回應兩岸問題的依據﹔陳總統也不是『數落國統會的正當性』,而是“點出”國統會的卻“缺乏正當性”﹔ 『為台灣前途另闢「新路」』更不是陳總統的『企圖』,而是民意並不認為「統一」是台灣的“唯一”之路,陳總統只不過作出了民意的「必然」反映而已。

從上述的再詮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企圖』的不是陳總統,有『企圖』的是──〈這就是「新路」嗎?〉一文的──作者本身,真是像極了「小偷喊抓賊」。

至於外界是否真如該文作者所言:『有了不良反應』,等一下我們就可以窺知並戮破作者這個牛皮的確是用吹的。

現在讓我們來引述一下作者所謂的『有了不良反應』,到底是如何個『不良反應』法,作者說:『 二十九日的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國際版報導,認為新政府對兩岸關係立場的倒退,將觸怒中共當局。』

『 中共副總理錢其琛也在廿九日接見親民黨訪問團時表示,「最近傳出台灣當局有意修改國統綱領,這把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變成了問題。」』

作者是這樣解讀上面兩段話的,他說:『 所謂「倒退」、所謂「問題」,其溢於言表者,即是疑慮台獨成為選項』,看來連作者本人都無法自圓其說他所謂的『有了不良反應』﹔因為──也只是因為──美國華爾街日報只不過是如實的報導事態的發展規律而已,至於錢其琛的反應,以過去中共統治階層的反應模式而言,應該算是超溫和、超低調的反應了﹔由此觀之,『有了不良反應』的不是別人,『有了不良反應』的恰恰就是作者本身,挾美、中霸權以捏造、扭曲事實手法來恐嚇讀者,其心真是可誅。

作者下面這段話,如果不指明出處,我相信大半的台灣人或一些中國人看了之後,還以為是中共新華社的批台八股社論呢,不信請看:

『 所謂「倒退」、所謂「問題」,其溢於言表者,即是疑慮台獨成為選項。這使得陳水扁上任之初因身段柔軟所帶來的平穩,有可能成為曇花一現;而如果這才是陳水扁的真面目,則其玩弄權謀的笑臉攻勢因此戳破,從此會對他小心,會對他重作評估。』

這就是台灣大多數文字工作者的普遍調調,具體的說,就是站在對立面的立場,專門從事貶抑台灣的一貫調調,你可以無視於國格的存在,但你卻也因此而喪失了作為一國人民應該具有的人格定在,這種人應被歸類為「無恥」的同義詞,具有「無恥」特質的人。

對這類的文章,有了以上的批判就已經足夠了,否則如『 從外國轉了一圈回來的陳總統,應該更清楚台灣根本沒有爭取獨立的空間。』這類與馬維敏相濡語沫的空話,有何直得一駁的意義存在呢?


2000.08.28  中時晚報 論  壇〈告別百日「唯新」〉全文引述如下:


 新政府到位百日前夕,發生高屏大橋斷裂意外,這個「禮物」對陳水扁總統而言,該是啟發還是警訊,阿扁應是點滴在心頭。

 原本應該是一張「百日維新」亮麗成績單,但是百日來在國人的感覺上,新政府卻未脫「百日唯新」的心態,執政到位之後堪稱一路踉蹌,幾乎都在認錯、道歉中度過,遇上麻煩更動輒搬出「新手上路」作擋箭牌,先把責任推給舊政府再說。國人顯然無法接受這種態度,對新政府從寄予厚望到失望不耐,不僅躊躇滿志的新閣員進退失據,陳水扁的聲望更一度跌破及格標準。

 八掌溪事件的發生,狠狠給新政府打了一巴掌,更讓沉溺在執政夢鄉的「新手」驚醒,從碧利斯颱風到高屏大橋斷裂事件,新政府的確展現了高度的警覺心與動員力,也不再動不動就端出「新手上路」的藉口,更不會一古腦兒的怪罪在舊政府身上,「百日維新」的表現或許欠佳,但是願意告別百日「唯新」的心態,開始像個執政者的樣子,國人其實不會吝於肯定的。

 執政百日只是個時間指標,各種意外事件的因素更屬複雜,新政府如果夠了解民意,就應該知道人民不會有新舊之分,政府就是政府,新政府「概括承受」舊政府的行政疏失,原本就不該唯「新」是問,而應視為未盡本分、怠忽職守,所幸經過幾次慘痛教訓,總算有了一些心得,其實也不算晚。

 橋斷了,從橋墩補強;人民失望了,從根本做起。百日過去了,只要新政府徹底告別「唯新論」,一步一腳印實現對人民的承諾,人民心中那把尺,自有分寸。

陳世昌(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我有意見〉


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第四頁

唐湘龍在邏輯上的無知

夢囈獨白的馬氏快感!

競逐馬屁記者獎的秦蕙媛

明日報為何要挑起省籍情結?

中時社論越來越不行了

小幹一番(台灣日報)

為謝長廷辯?不用了

他是「鬥爭、分化工作室執行長」

評〈李郝又「交手」〉

馬維敏的〈兩岸政策的格局〉在哪裡?

評〈渡盡劫波兄弟在〉

戮破〈維持政策一貫 不要重啟波瀾〉一文悖論

評〈這就是「新路」嗎?〉

評〈告別百日「唯新」〉

評〈國統綱領妙用無窮〉

這位政研所博士生應該死當

批自瀆的[中晚評論]

評8月27日tvbs台南運河案張市長記者會報導

徐宗懋「莫名的低級趣味」

點出〈司法動起來了〉一文的幾處悖論

【與媒體對幹!!】新聞播報台──關於澄社〈萬言書〉

未跳脫舊思維的〈中時社論〉

俄國八掌溪事件─談庫斯科號沉沒事件中的殘酷噬血媒體報導

只要有同理心,加一點獨立思考,那就是媒體的專業道德

評〈小白兔的啟示〉

低水準的〈社論〉

洛城功過

東森簡余晏評論

三批馬維敏「反扁的激情」

【與媒體對幹!!】新聞播報台──宋的嘴皮不靈了

批 徐宗懋之掃除黑金的兩項指標

媒體又“拐”到了炒作的好題材

再批馬維敏「反扁的激情」

再批徐宗懋

批軍事盲寫軍事新聞分析(1)

「超級扁迷』馬英九

妖人 吾爾開希

理性的角度

評馬維敏〈危機處理的危機〉

對幹之前,檢視媒體:媒體該有的規範在哪裡?

【與媒體對幹!!】之牛刀小試

媒體是台灣最大亂源

反制媒體的兩層思考

也談八掌溪事件

媒體的「八掌溪事件」、阿扁的困境、網路媒體小兵

八掌溪事件的時間進程和網友應注意事項

當台灣人弱智嗎?

媒體之於臺灣民主的前途, 其威力如此

從八掌溪的悲劇談責任歸屬

台灣媒體選擇性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