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 經 觀 點

    

對台灣的認同不足是目前台灣產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五股陳  於 2001/03/28 10:50
發表內容:

對台灣的認同必需分作三方面﹕一是政府、二是國民消費者、三是廠商.

當然廠商都會以降低生產成本的考量﹐會考慮以各種方式來因應﹐這是台灣產業外移的因素.

最要命的台商對中國存有莫名其妙的幻想﹐想到那邊卡位去賺取那邊的內銷.這種不確實際的夢想﹐也是拜這一個腐敗的國民黨政的教育所賜(大中國主義).

廠商總是這樣的想﹐中國(大陸)的市場是無限的﹐比台灣大很多很多﹖真的是這樣嗎﹖或者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得遠低於8000美元﹐其國民所賺90%只能夠用於生活的必須品!相反的國民所得越高的國家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多賺一塊錢就多一塊錢可以花!

這也就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的小傷風!卻是台灣的極重度感冒!再加上我們台商十幾年來到中國的過度投資(例如MITAC在順得投資的沖壓廠約60部大型的沖壓機﹐在台灣是委外加工的)﹐台灣廠商到中國投資的規模是本國的數倍以上!兩邊分食加工大餅﹐這也是台灣景氣差的因素! 目前在中國廣東的台商也是面面臨不景氣的衝擊(有消息說英誌的狀況不穩、鴻海大量的裁員台幹)

另一方面也是台灣的消費者的心態!我長期的在台灣各地走動.台灣的消費者對於本國的產品﹐給予的信任程度和台灣的產品品質﹐不成比例!

就人口數而言﹐台灣比瑞士多!也不輸加拿大.但是我們台灣有反本土的泛國民黨長期的反本土教育!這也使得我們台灣的廠商只能作一些代工業.

即使是台積電這類的高科技產業﹐也是代工業而已.如果情況不變﹐我們也只能永遠作這類的接單OEM及ODM賺取微薄的利潤!

如果我們這種情況不變﹐我們廠商的的生存命脈永遠都掌握在外國的廠商手裡.就如同我有一個客戶﹐他的上游廠商說明年的量我們已經爭取到了﹐但是你們的沖壓品﹐必須再調降20%!

會產生對台灣認同不足﹐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正是泛國民黨這群人嗎﹖

有機會再和你談一談"台灣廠商"與"中國勞工"的關係﹐我的意思是說!由他們的文化背景來作切入!下次再聊!

〈我有意見〉

 

談機電整合與造型的附加價值這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台商口中的中國勞工﹐探討中國的思維模式

(一)產業外移與台商

目睹台灣基金界黑幕與內幕

對台灣的認同不足是目前台灣產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在此後工業時代技術高利潤就比較好嗎﹖

(之九)中國對台商的策略

(之八)台商投資中國的風險

(之七)如何挽救台灣的經濟﹖

(之六)產業外移了﹐服務業就註定蕭條

(之五)那一個行業是龍頭老大﹖

(之四)台灣的產業結構

(之三)為什麼台商往中國跑﹖

(之二)我所瞭解台商為什麼往中國跑

(之一)我所瞭解的台商情況

別期望資金回流機制,先把資金流向中國做好有效管理

與中國經貿<統合>危害台灣經濟發展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三)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一)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天天見鬼日子當然苦ㄚ《評工商小社論》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三)

評台商投資中國的困頓兼談EMS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一)

苦日子早已到來,請中時別害大家苦上加苦

工商時報社論快變成”秧歌隊”了

異哉,如此工商時報社論

談經濟成長率〈兼評工商時報社論〉

怎麼老是〝意識型態〞掛帥〈評工商時報社論〉

專業性欺瞞〈評中時社論〉

評新新聞717期郭正亮專欄關於中國政策

評明日報 12/5 社論 的錯誤認知

膚淺與挑逗,從唐湘龍江丙坤的悲觀,台灣的未來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