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對台灣的認同必需分作三方面﹕一是政府、二是國民消費者、三是廠商.
當然廠商都會以降低生產成本的考量﹐會考慮以各種方式來因應﹐這是台灣產業外移的因素.
最要命的台商對中國存有莫名其妙的幻想﹐想到那邊卡位去賺取那邊的內銷.這種不確實際的夢想﹐也是拜這一個腐敗的國民黨政的教育所賜(大中國主義).
廠商總是這樣的想﹐中國(大陸)的市場是無限的﹐比台灣大很多很多﹖真的是這樣嗎﹖或者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得遠低於8000美元﹐其國民所賺90%只能夠用於生活的必須品!相反的國民所得越高的國家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多賺一塊錢就多一塊錢可以花!
這也就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的小傷風!卻是台灣的極重度感冒!再加上我們台商十幾年來到中國的過度投資(例如MITAC在順得投資的沖壓廠約60部大型的沖壓機﹐在台灣是委外加工的)﹐台灣廠商到中國投資的規模是本國的數倍以上!兩邊分食加工大餅﹐這也是台灣景氣差的因素!
目前在中國廣東的台商也是面面臨不景氣的衝擊(有消息說英誌的狀況不穩、鴻海大量的裁員台幹).
另一方面也是台灣的消費者的心態!我長期的在台灣各地走動.台灣的消費者對於本國的產品﹐給予的信任程度和台灣的產品品質﹐不成比例!
就人口數而言﹐台灣比瑞士多!也不輸加拿大.但是我們台灣有反本土的泛國民黨長期的反本土教育!這也使得我們台灣的廠商只能作一些代工業.
即使是台積電這類的高科技產業﹐也是代工業而已.如果情況不變﹐我們也只能永遠作這類的接單OEM及ODM賺取微薄的利潤!
如果我們這種情況不變﹐我們廠商的的生存命脈永遠都掌握在外國的廠商手裡.就如同我有一個客戶﹐他的上游廠商說明年的量我們已經爭取到了﹐但是你們的沖壓品﹐必須再調降20%!
會產生對台灣認同不足﹐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正是泛國民黨這群人嗎﹖
有機會再和你談一談"台灣廠商"與"中國勞工"的關係﹐我的意思是說!由他們的文化背景來作切入!下次再聊!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