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註:明日報 12/5
社論附錄於后)
以下為本人在明日觀點之評論,
慧眼其實盲點很多,明日報兩岸政策社論群也該看
中國真的是很大的市場嗎??
就像很多人說的,台灣的經濟很大一部分靠對大陸的出口,但是請注意一下:
1.大陸目前為止也是靠出口導向,引入外資而成就的,而台資(央行統計過去十年中
715.4億美金不含透過第三地,不含出口未結匯不含贈與不含個人置產)佔中國外資到位
1/3。
2.台灣對大陸的出口,絕大部份是為了生產加工再出口到美國歐洲日本,而台灣母公司對大陸的出口全部是賣給自己在大陸的工廠。
大陸對台灣而言基本上不是市場,只是台灣的生產基地﹔可以說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是台灣企業自己賣給自己在大陸的公司。
3.外資企業佔中國大陸出口金額一半以上,以台商在中國大陸資訊產品產值預估,今年會有
233億美金,這當中九十幾 percent
是出口到世界各地,大陸資訊產品出口百分之七十是台商創造的,其餘主要為美日星港歐﹔
台灣資訊業產值在大陸生產部份,今年可能超過台灣。
4.以中國這麼大的內陸國家,進出口貿易總值居然還佔其國內生產毛額的
35%,可見得其內需市場消費跟購買能力仍非常薄弱﹔單就總市場規模僅與巴西相同,再考慮其東、中、西部差距,市場割裂不易
access,整個沿海較富裕地區兩億多人口,其市場僅與台灣相當,從渤海灣到雷州灣幾千公里。
中國市場真的有那麼好?那麼大?
5.本質上中國是人家利用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工,做生產外銷,中國自身的市場小的很,未來如何待觀察﹔但是對美貿易順差八百多億,已達美GDP4%,情形比當年美日摩擦有過之無不及,當年日本輸美很多是無替代性的,今天台商瘋狂搶進中國,產品多是
me too,未來下場如何??
戒急用忍應該具體規範,最好改以立法:"對中國大陸投資貿易技術管理條例"
甲:管個案也要總量管制,行業別。
乙:管企業法人也管自然人。
丙:管終極產品也管其核心技術。
丁:管產業關連性,注意是否對在台企業排擠進而連根把起。
戊:資金流出不止管由台灣匯出資本或交易融資或由銀行保證,也應對個人原滯外資金要求申報管理,應仿效各國個人所得稅屬人主義的作法。
與中國往來越密切,台灣經濟要升級就越難,與先進國的差距將拉大,反而是與中國差距縮小。
即使台灣共和國成立,中國成為台灣的友好邦交國,純從經濟角度看,對中國的投資貿易規範還是要有,就像紐約時報
Thomas Friedman
說的,如果美國對加拿大的投資像台灣對中國佔總對外投資的40%,美國一定會管制並把它限制到合乎美國利益的水準。
請多轉貼
〈我有意見〉
附錄:明日報 12/5
社論
三通過招,兩岸鬥智(2000-12-05)
無論小三通或大三通,日子都愈來愈近了。不過,日子雖然愈來愈近,情勢卻沒有愈來愈明朗。
行政院長張俊雄在十二月四日宣示,兩岸小三通將如期在明年元旦實施。其中,「除罪化」、「可操之在我」的部份,不須兩岸談判即可執行,但若要有更大格局、更制度化推動,仍須經由協商程序達成。因此,張揆再度向大陸喊話,希望兩岸能以小三通作為雙方制度化對話、協商的起步。
兩岸小、大三通到底通不通得了,照張俊雄的談話看來,並非全部操之在我,還要看北京當局的態度,但如果去問北京當局,答案一定是「球在台灣這一邊」。究竟球在哪一邊?操之於台灣還是大陸?下一招會怎麼出?想猜測答案,就必須先看清楚雙方路數。
台灣其實是不想三通的,不但過去不想要,現在也未必想要。這一點,只要看「戒急用忍」政策就知道了。不三通,從來就是「戒急用忍」政策的工具或實現。「戒急用忍」是「體」,不三通是「用」,沒有「用」,「體」就顯現不出來了。
問題是,無論「戒急用忍」或「不三通」,現在都遭遇到了愈來愈大的壓力。內在壓力是島內企業與民間,外在的壓力則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即。台灣加入WTO之後,和其他所有成員一樣,都有服從這個組織遊戲規則的義務,貿易、投資都要達到無障礙境地。到時候,不通也得通。是以,台灣方面除非不想入會,否則,無從拒絕三通,也別無其他選擇。
既然如此,台灣方面現在所打的算盤,顯然是將計就計。所謂「計」,就是運用三通,來「實現」兩個台灣心嚮往之的目的。其一,是將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國際化」;其二,則是迴避北京所謂「三通必須是一國之內為之,從而必須以一中原則談判」的壓力。
關於前者,台灣相關官員一直強調,兩岸都進入WTO之後,雙方互動關係就要在國際架構下進行了,以此凸顯兩岸之間的「國與國」關係。此計行不行得通,有待觀察。關於後者,則有小三通的設計與試探,以小試大,由小到大。
誠如張俊雄所言,小三通有兩個部份,一個是「除罪化」,即過去被政府視為非法的漁船走私,從此之後將就地合法,這是「操之在我」的部份。其實這部份說做就做,根本不必勞師動眾,甚至還要「訂期」實施。現在之所以大費周章,完全是在漁船之外,小三通還有客輪與貨輪的規劃。
客、貨輪的對開,不能沒有雙方在航運管理上的協商與談判,這就無可避免地,會觸及兩岸當前最敏感的談判問題。台灣的打算是,如果大陸方面「不察」,就這隨著漁船的「除罪化」一道實施了,以後大三通比照辦理,豈不是完全避開了「一中」原則下的談判了嗎?
大陸當局豈有「不察」之理,只是大陸內部對於如何因應台灣當局這一招,恐怕也有兩種思路,一是要「將計就計」,通就通吧,「有通總比沒通好」。通了,自然有助於兩岸互動,長遠看,仍有益於北京當局所希望的兩岸統一。另一種思惟,則是比較審慎、保守,堅持原則,認為兩岸之間的三通,必須明白清楚定位為一個國家之間的三通,否則,寧願不通。
大陸內部這兩種觀點,究竟何種較佔上風?目前還不易判斷。有媒體報導,北京涉台權威人士透露,中共內部已就兩岸三通問題,進行兩種方案規劃︰一、若台灣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則由海基、海協兩外商談三通議題。二、若兩岸政治僵局持續下去,則由兩岸航運業者或關民間組織,協商三通議題。
我們認為,前者揆諸台灣目前政治氣候,可能性不大,後者則係當年的港澳模式,較為可行。可是,當年沒有「兩國論」,現在與當年相較,兩者時空環境不盡相同,因此,大陸當局究竟會如何出招,台灣方面又將如何因應,或許還有一些尚未出現的新變數,值得密切注意。
我們認為,面對即將來臨的兩岸小三通,面對遲早會來臨的加入WTO入關案,台灣現在與大陸之間全面的「戒急用忍」政策僵局必須打破。亦即,必須把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範圍,從「戒急用忍」政策中獨立出來。
台灣腹地狹小,內需有限,如果限制與中國大陸的通商互惠往來,無異於扼殺台灣經濟成長生機。當然,解除經貿戒急用忍咒語,擴大與中國大陸的通商互惠往來,須在維護台灣主權與地位範圍內為之。究竟要如何在維護主權與擴大通商之間,摸索出一個足以站穩利基的縫隙,則有待細心與耐心的周旋與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