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完)
觀察家 於 2001/01/18 18:33 |
|
發表內容:
啟示 -
衝擊與機會
【衝擊】
科技不斷創新,產品的生命週期縮短,EMS
產業受惠於國際知名 OEM 大廠在面臨全球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競爭,紛紛增加外包的比重以期降低成本,並便利產品即時上市,就地服務客戶.
而且一向以自製為重占全三分之一以上電子產品製的的日本公司-Casio,Fujitsu,Hitachi,日本
JVC,Kenwood,Matsushita,Mitsubishi,NEC,Pioneer,Sanwa,Sanyo,Seiko,Sharp,Sony,Toshiba
與 其他日本公司也在面臨全球國際市場激烈競爭下,被迫加快尋求海外生產服務據點(尤其是在美國與西歐)以求降低成本,加速庫存與就地服務.
二○○○ 年 Celestica 與 NEC
完成五年 12 億美元的供應合約,是繼
Solectron 與 Misubishi 手機工廠,以及
Natsteel 與 NEC 合作案的第三椿,這代表全球的
EMS 公司已逐漸進軍日本市場,而規模愈大者將愈具競爭優勢.
回顧 二○○○ 年中雖然諸多 EMS
企業因受 PC 與 元件 短缺而影響營收,但觀察
二○○○ 年每季的營收與盈餘報表來看,仍呈高度成長;同時市場對EMS
的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遠超過供給,華爾街的分析師認為
EMS 的產業是 「 旭日東昇的黃金寵兒 」,產業正處青春期.
其實由以上所分析的公司,Solcetron,SCI,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
Circuit 與 Sanmina 都是全球最知名的 EMS
大廠,他們是集全球大量生產,採購,配銷,服務於一身所謂
Mega - EMS 公司,除了以大量生產,低成本取勝外,更強調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品質.所謂高附加價值,就是在生產的前端,與生產完的後端提供
OEM 大廠全球便利即時的服務.
以巴西市場為例,目前 PC 與電話普及率分別低於
1% 及 10%,巴西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投資
900 億美元來發展國家的電信基礎建設.全球通訊 OEM 大廠無不虎視眈眈,而在巴西擁有生產據點的
EMS大廠,除了可以提供就地服務外,並為
OEM 大廠省下運費,關稅(巴西 的 PC 與 電信產品
關稅為 20% ∼ 40%),庫存等費用.
擁有就地生產服務的 EMS 大廠,在搶食
OEM 大廠訂單就具絕對的優勢.全球一次購足服務(One - Stop Global Shopping )不但吸引美歐 OEM 大廠的合作,也是日本廠商就地服務最佳的供貨夥伴.
以 EMS 龍頭大廠 Solectron 來說,過去五年來不但享受每年營收成長
77%,同時未來二年的成長也預估超過
138%(一九九九年為
83 億美元,二○○一 年預估為 200 億美元).而能促成 Solectron
這快速的成長,無論是技術,生產規模,Solectron
公司營收與企業規模的擴張就是透過不斷地全球性國際併購,併購,再併購.
這些世界級的超級製造與服務代工大廠對以製造代工為重心的台灣本國資訊廠商會帶來怎麼樣的衝擊與挑戰?而台灣本國企業又該如何面對
WTO 開放?
【台灣本國資訊產業的機會】
佔出口大宗的台灣本國資訊產業主要是以硬體製造為主,我們台灣本國資訊產業的競爭優勢也是低成本.
然而畢竟如 Solectron 總裁 Koichi Nishimura
所說的:
「 企業的永續經營不外是創新價值與降低成本,而大量低成本的競爭是有限的,因為資技的進步一日千里,競爭者任何生產技術的大突破,將使公司處於劣勢.Solectron
唯有在預知客戶的需求而非反應需求的前提下,不斷地提供高附加價值整合性便利的服務,再服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如果我們要堅持「小而美」,那麼也許就該積極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投入研發,不斷創新,還是我們是要加入「大者恆大恆強」的行列,那麼也許該考慮如何與世界大廠策略結盟,或併購,或被併購以期深化服務全球化的價值並擴大企業規模,擴大市場.
如果我們台灣本國企業的經營方向與定位都很清楚了,也許應該如
惠普 ( HP ) 總裁 卡莉費歐莉娜 ( Carly Fiorina ) 所說的:「 就戰鬥位置並贏取勝利 」.
【訂單與併購以利互惠經營規模】
如本文所說的,科技發展神速,產品生命週期急速壓縮,造成
OEM 大廠為了搶時間量產上市,保持市場領先性,所以需要藉助
EMS 大廠的合作.其實 EMS 產業的興起,美國華爾街的投資人是扮演著重要的推動力
- 盈餘,高成長與專業(唯有專業才能面臨科技與市場的挑戰).
而華爾街的分析師們也緊盯著每一季各公司所公佈的營收與盈餘作為調升降公司股價的標準,而這些股價又攸關著公司
CEO 的職場生涯,所以各公司的 CEO
莫不卯足全力,力求下一季的營收與盈餘亮麗,再亮麗,處分低毛利或非專業領域的資產(機器,設備,廠房與人員)除了可贏得專業的形象外,更可創造短期的收益,極盡美化帳面之能事.
OEM 大廠一手交訂單,一手賣資產;EMS
右手併購接收資產擴大企業規模經濟,左手拿訂單增加公司營收,這是「 魚幫水,水幫魚 」最佳的經營互助策略.
現階段看來是雙贏,而長期呢?也值得我們追蹤觀察.
^_^
〈我有意見〉
|
|
談機電整合與造型的附加價值這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台商口中的中國勞工﹐探討中國的思維模式
(一)產業外移與台商
目睹台灣基金界黑幕與內幕
對台灣的認同不足是目前台灣產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在此後工業時代技術高利潤就比較好嗎﹖
(之九)中國對台商的策略
(之八)台商投資中國的風險
(之七)如何挽救台灣的經濟﹖
(之六)產業外移了﹐服務業就註定蕭條
(之五)那一個行業是龍頭老大﹖
(之四)台灣的產業結構
(之三)為什麼台商往中國跑﹖
(之二)我所瞭解台商為什麼往中國跑
(之一)我所瞭解的台商情況
別期望資金回流機制,先把資金流向中國做好有效管理
與中國經貿<統合>危害台灣經濟發展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三)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一)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天天見鬼日子當然苦ㄚ《評工商小社論》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三)
評台商投資中國的困頓兼談EMS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一)
苦日子早已到來,請中時別害大家苦上加苦
工商時報社論快變成”秧歌隊”了
異哉,如此工商時報社論
談經濟成長率〈兼評工商時報社論〉
怎麼老是〝意識型態〞掛帥〈評工商時報社論〉
專業性欺瞞〈評中時社論〉
評新新聞717期郭正亮專欄關於中國政策
評明日報 12/5 社論 的錯誤認知
膚淺與挑逗,從唐湘龍江丙坤的悲觀,台灣的未來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