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12.31
中國時報記者曾建華,“財經掌舵者思考多一點
苦水少一點 ”對林信義昨天坦率地警告,苦日子才剛開始,短期內也不可能回復原有的水準,給予肯定......為企業界對救股市,直救到無力再救一切已經失控,以及從舊政府一路下來都是一樣長期干預,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對經濟情勢糜爛之一,認為錯估兩岸經貿發展的長期趨勢,把中國市場說成“大陸的經濟發展已如飛龍在天,斷非日本這隻小雁所能帶領,”這實在太離譜,也沒知識,就像江丙坤九月訪問中國後所謂的震撼,極度缺乏系統思考,因果互動,基本經濟原理付諸闕如,如果民眾收到曾建華江丙坤之類的訊息,並且相信,那保證台灣絕對會苦上加苦。
台灣開放企業到大陸投資以來,就像本人九月在本版開欄〈“膚淺與挑逗”
評唐湘龍訪江丙坤〉,就提出江丙坤規劃的所謂的「雁行理論」「垂直分工」絕不可行,
證明失敗。
人家日本的「雁行理論」有其一定道理,到現在還是可以成立﹔只是這支日本帶頭雁子自己內需不行了,過去十年換美國當,現在僅存的美國帶頭雁子又不行了,苦日子當然要來,何況中國也是讓台灣經濟陷困境最重要的因素。
台灣的困境,最根本的,源自於。
1. 輕忽中國對全球經濟的破壞力、殺傷力、其原因在大陸
勞動力無窮供應,就像今天馬凱教授在時論廣場提的,全球人數高達
2.30億勞動人口(馬教授指的應該是國家人口數),投入加工出口,工業產品供應大增,最終級產品市場還是在歐美日先進國。
供給增幅遠大於市場增幅,
價格破壞、通貨緊縮、資產下跌,這其中,最主要的勞動力來自中國,而台灣原本出口導向的製造業,過度投資到中國更是難脫關係。
2.
中國本身的經濟發展源自於出口導向跟吸收FDI外資,而吸收的外資金額主要又是出口製造業,看中國近年來經濟成長率在
8% 之譜,貿易順差 400億對其經濟成長貢獻
4%,年平均吸收外人投資 400億,透過乘數作用帶動需求,
對其經濟成長貢獻又更大了,把這兩項扣除後,再算近年中國採取的財政擴張帶來應有的效果,中國自己的民間消費成長如何?
沒有負成長就很阿彌陀佛了,為什麼曾建華記者會說大陸的市場購買力是呈幾何級數的成長﹔出口順差跟吸收FDI外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跟國際景氣高度相關,
價格破壞、通貨緊縮、美國景氣趨緩,這趨勢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不可能不受影響,只要一有下降,對中國來說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中國要加入
WTO就是深知其經濟內在結構的嚴峻,中時記者不會看總體經濟,還說中國已如飛龍在天?
一個不管從內需規模大小、仰賴外資、出口依賴等佔其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中國從來就不是帶頭雁,她只是“接受者”,而不是“領頭者”,曾記者此文差矣。
兩岸經貿目前大陸與台灣的互動已是水平分工,台灣有的大陸大致都有,這是沒錯,這跟包括江丙坤在內的很多人,
白天看到上海成棟成棟高樓大廈的震憾,卻從來不會想到,那其中
很大一部份是台商去設立的,因為台商把不算小比率台灣的資源移到中國,傷害到台灣,然後看表象,回頭怪台灣投資環境不好,藉此要政府完全開放到大陸投資。
十二年來開放中國投資,對台灣實質經濟貢獻如何?
不要膚淺的拿貿易順差看,投資帶動的貿易,以及生產地移轉的本身先天因素就要計算進去。
台商大陸投資的淨總要素生產力是正是負,光從中國內需市場低價民生消費的統一食品,要十五年才能累計損益平衡,最“成功”的“卡位”代價,絕對是投資學的反面教材。
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台商兩頭在外出口企業,更難逃價格崩跌的命運,上市資訊電子業水餃股十七支(12/30),百分之八十都有到大陸投資,而且是比較早去“卡位”
的﹔過度的大陸投資對台灣整個經濟系統的影響,弊多於利非常明白。
3. **無法管制已超過一千億美金外流中國,
投資環境如何改善,五萬餘家大陸台商,少掉起碼數百萬坪辦公室需求,跟數十萬人的民間消費,
以及增加的失業率,這種情況下,投資環境如何改善?
營建業紓困徒勞無功、金融合併無效、因為產業問題沒解決,要解決產業問題,不對在中國過度投資的問題徹底解決,系統必然性的供過於求,引發價格崩跌,通貨緊縮資產縮水,將惡性循環地拖住台灣,到台灣徹底崩潰為止。
4.
忽略國際政經局勢,以及台灣國內統治型態,對十大建設溢美之詞,正是讓台灣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維﹔大量開發工業區,六年國建,十四項建設,等等不也是在扭曲的政經思潮下的結果﹔以未來付出廢能(entropy)代價,造就當下的發展策略,終究要一波總修正﹔對中國的過度投資,將是這修正波的終點。
附錄:2000.12.31
中國時報
財經掌舵者思考多一點
苦水少一點
曾建華/新聞分析 股市慘跌、資產縮水、失業率高漲,這個年真的很難過,新世紀才要開始,卻完全沒有一點歡欣鼓舞的氣氛。經濟部長林信義昨天坦率地警告,苦日子才剛開始,短期內也不可能回復原有的水準,雖然叫人情何以堪,但畢竟政府官員說真話,絕對應給予肯定。
經濟情勢糜爛,最簡化的原因一是錯估兩岸經貿發展的長期趨勢,一是政府長期干預、甚至是操控市場運作。「管」的心態造成經濟一走下坡,企業即要求政府「救」市場,也難怪企業會有這麼直接的反應。既然要管當然要救,七千點要救、六千點要救,直救到無力再救一切已經失控。
平心而論,目前的景氣寒冷,不能獨歸罪新政府,舊政府時代即一路走來。但新政府的財經掌舵者該思考的是:難道還是如此始終如一嗎?
台灣開放企業到大陸投資以來,經濟部就分析出兩岸產業「垂直分工」的大方向,即台灣淘汰的產品到大陸生產,台灣永遠領先大陸。這種思維其實源自日本。日本產業界在廿年前開始外移海外時,曾發明了出所謂的「雁行理論」,即日本是雁群的帶頭雁,外移的國家(如台灣)則跟著帶頭雁往前飛。日本逐步釋出淘汰的技術給後頭的雁群,日本飛到那裡,其他的國家永遠跟著飛,如此日本的產業永遠領先。
殊不知大陸的經濟發展已如飛龍在天,斷非日本這隻小雁所能帶領,反映在兩岸經貿的現實是,目前大陸與台灣的互動已是水平分工,即台灣有的大陸大致都有,台灣沒有的,大陸可能已經有了,以高科技業為例,台灣禁止投資的項目,大陸已能輕易取得替代。而一國的經濟實力,必然與其國力成正比,更何況,大陸的市場購買力是呈幾何級數的成長。
另一個例子則是十年前大量開發工業區,以滿足廠商在國內設廠需求,並沒有預判到台灣的產業會有大量外移的一天,以致於現在出現大量的閒置土地、積壓了數百億元的資金,造成資源的錯置。
這些事實反映出的是,為政者的遠見才是經濟榮枯的關鍵,六○年代若沒有十大建設,台灣經濟不會飛快成長,新政府的施政良窳,也必然會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才能分曉。
以目前財經部會首長的組合來看,有的是產業專家,且深入了解大陸的經濟現況,有的是長期為政府獻策的學者,有的是舊政府的常任文官逐步晉升,若能不曲迎上意、不意識形態掛帥,更重要的是放棄「管」的心態,實在沒有理由做不好。
苦日子真的來了,讓大家能期待不要苦的太久。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