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我從1974年開始獨資做貿易生意,沒有家庭背景。所仰仗的是:
1)初生之犢不怕虎,沒有多少好輸的,成功最好
不成功也學到經驗
2)就業困難,所學難以所用,不如創業來得自主
3)因緣際會
那是個人人都得以做貿易的時代,標榜的是一張桌子一個電話就可以當老闆的時代,我就這麼和當年的女友開始做起了貿易。一路有所斬獲,也經過了低潮,一晃過了大半輩子
26年了。我慶幸經過了匯率變動、政治變動、市場變動、產業型態變動我可以倖存,很願意把這些年的所見所聞提出來給歷史作見證,給後進當參考給前輩獻祝福,希望各位朋友不吝給予指正。
從開始到現在,
我一直是個「出口商」沒有做任何進口生意。198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在台灣採購,之後開始有到「大陸」設廠的供應商以較低的價格,較快速的服務
慫恿我從「大陸」出貨,基於我對中國霸權的厭惡,我相當的排斥這樣的計畫,這當然和現狀的我有所不同,不過這個時代在台灣做出口業辛苦的情況,必須要做個簡單的回顧:
1)市場的佔有性:
從70年代,台灣進入「家庭即工廠」的寫照以及各「加工出口區」的設立後,從原來的農產品出口進入了勞力密集的工業品加工出口。毫無疑問的,日本湧入的「加工出口」帶動的加工業讓台灣的小型加工業起飛了。
透過日本先進的貿易連結,台灣產品開始輸往美國,也開始有「敢死先鋒隊」的美國商人來到台灣,Made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開始在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的低價位商品架上有了一席之地,加上石油產油國因為油元的高漲所產生的超強購買力,讓頭腦靈活的台灣人輕工業產品也行銷到中東各國甚至於非洲大陸。
2)成本的變動性:
在那個全球追求經濟成長的實在,通貨膨脹是無所不在的!70-90年的20年間台灣的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有了很大的變化。反應成本,水漲船高,國外進口商的賣到消費者的價格成本也就越來越高。阻礙了這些勞力密集產品出口的成長。又因為多年的外貿出超累積的外匯存底,反映了偏低的台幣幣值,台幣匯率從
1:42 一路狂升 到 最高的 :24.7
很多無法適應的產業,尤其是出口貿易商因此關門大吉。
3)政治、經濟面的變動性;
我把政治和經濟包在一起,實在是當時特有的現象,也就是政治干預經濟現象,必須要一起看待才容易釐清事實。「大陸」這個從我們的國土變成我們的敵國,再變到我們最大的投資地,對一個商人心理必須有的調適,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相信美國人到日本投資所要規劃、評估的絕對沒有像我們這樣錯亂的一面。
1988/9年的解嚴,讓台灣的商人,資本主有了實質和心裡的解嚴
原來偷跑的現在公然的招商了,原來觀望的,開始計畫了,原來排斥的,也開始心動了。
4)人力、社會面的變動性:
財富的累積,帶動的土地投機,更帶動了金錢遊戲!從而改變了以前孜孜矻矻的勞動力轉向股票市場,加上言論的解嚴,勞工意識抬頭,工作選擇性的多元化,城鄉差距的加大,勞動力急遽的下降,資本主忽然間失去了方向,不知如何是好。稍有經濟規模的中、大廠開始向東南亞國家外移,可是佔了總數達80%以上的小廠,無力也無能外移,只好苦撐這時的貿易商,和國外的買主在習慣了十數年的台灣供應產品,在這個時候也束手無策!出貨日無法如預期,產品品質無法確保,大家都苦不堪言。
這個情形直到1900年,「大陸」開放,產業外移變成像是從台南移到澎湖那麼方便之後,情況有了改變!
今天,產業外移不是問題,也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外移的目的竟然是「中國」,昔日我們的遙遠又陌生的領土「大陸」!今日窮兇惡極的我們的敵國「中國」,這才是重點,也才是一系列文章必須探討的源頭。台商也幾乎成了外移到中國的產業資本主的代名詞。
早年產業外移到東南亞國家的廠家,營運各有興衰,可是每個人都可以把這個歸諸於較單純的「純經濟因素」而沒有太多的政治考量。
相反的,投資到中國的,大家都會以「很政治」的眼光來看各個投資,從而演紳出不同的問題關注,這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