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 經 觀 點

    

談經濟成長率〈兼評工商時報社論〉


fuckchina  於 2000/12/21 16:57
 
發表內容:

近日來我國官方及幾個經濟研究機構紛紛公佈我國明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值,最高是經建會的六•一最低則是台綜院的五•五三。

都比今年的六•三到四來得低,一時之間那幫無時不以唱衰臺灣為職志的記者媒體,心中之竊喜並趁機大作文章完全不出所料。

這篇以《經濟成長率衰退的省思》為題的工商時報社論,正是其一。

為求正視聽,個人本文先用一點篇幅,稍為談談經濟成長率的概念及應用後,再對該篇社論進行評論,冗長之處尚請見諒海涵。

談經濟成長就一定會觸及眾所周知的經濟循環現象〈去翻任何經濟學教科書這兩個東東鐵定會放在一起介紹〉,因此國家或政府總體經濟目標追求的不是〝成長〞,而是〝穩定成長〞。

其意指的是在經濟循環高峰景氣時,要設法撲火以避免過熱,其目的一方面是控制因景氣過熱,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現象,再則是延緩經濟擴張速度及程度,讓經濟循環波動現象更為平緩〈也意謂希望延長經濟處於景氣時間〉,儘量縮小景氣高低峰之間的差距。

反之在循環低峰不景氣時,則是設法擴張刺激整體經濟的活動能量,以求儘快擺脫低潮回復平穩。

故觀察一個國家經濟成長表現,不是看它是否迭創新高,而是看它是否能保持穩定在某個水準上下,而此水準高低則又視該國所處經濟結構發展階段而定。

全球這波經濟循環高峰應該就是今年,全球成長率可達百分之四左右﹔全球經濟龍頭美國,在該政府極力撲火下,今年成長率預計仍高達恐怖的五•一,由於今年過於火熱明年美國成長率希望以三•四為目標〈將是九六年以來最低〉,而此一目標是希望景氣減緩幅度能緩和在三分之一水準。

而我國明年預估成長率最悲觀也有台綜院的五•五三,減緩幅度只比今年少百分之十四,同時也依舊比九八年的四•六和九九年的五•四來得高,相對處於穩定並無失控跡象。

再則,所謂經濟成長率計算的是,該國經濟總產值〈GDP〉的變動〈增長〉程度﹔經濟總產值計算則可以〝內需〞和〝外銷〞兩大部分來理解:

〝內需〞包括民間消費支出、政府支出、和投資支出〈含存貨變動〉三項。

〝外銷〞則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所得到的〝淨額〞,對於後者常有人會誤以為〈特別是經濟比較落後地區的人民〉出口越多越好,進口越低越好,出超越多越好。

事實上應該是出口和進口都越多越好〈特別是像臺灣這類海島型經濟體〉,而〝淨額〞則是越平衡〈約略出超就好〉越好,因為進口不振往往是內需不振的反映,特別如
果是投資性產品〈機器設備原材料等〉,進口不足將會不利未來的經濟成長反而是警訊。

至於〝內需〞的三項內容,則可呈現政府總體經濟政策揮灑空間,減稅可以刺激民間消費支出〈小布希打算要這樣幹〉或誘導民間投資、增加政府支出可彌補民間消費和投資支出的不足〈在野黨千方百計要綁住政府手腳阻止政府這樣幹〉﹔這兩項作法即是所謂財政政策。

此外政府還可透過影響利率水準來調節經濟〈利率水準低可刺激投資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反之亦然〉,此即所謂貨幣政策。通常財政政策效果比較暴烈,副作用較大,貨幣政策則反之。

--------------------

以下則是對工商時報該篇社論的評論:

該文第三段,先提出非常深奧的「判斷經濟狀況」「兩個標準衡量」,然後趁著讀者一頭霧水之際果然祭出股市、匯率和失業率〈標示的是較聳動的生活痛苦指數,其實講的只是失業率〉,三大負面聚焦法寶來觀察它所謂基本面。

股價指數固然和景氣榮枯有關,但絕非是這種簡化觀察,我國、美國股市今年一整年都是殺戮戰場,但經濟成長率都是近年最高,而計算股市總市值更是無聊,前面提到經濟總產值〈GDP〉及經濟成長率的計算根本沒這項,真要算也得算平均值才有意義。

因為有笨蛋股票是賣在五千點也有聰明蛋是賣在七千點ㄚ!

至於匯率高低,反應的是整個國際收支帳的狀況,我國去年、今年〈預計〉出超都超過百億美元,都是歷年比較的高水準,而臺幣匯率還會貶值反映的正是資金嚴重外流現象,如果是理性的人正該利用此一良機把錢趕快匯回臺灣順便逢低進場股市。

失業率部分最過分,居然是用年底數字比年初數字﹔經濟必然會有〝季節性失業〞現象,第三四季失業率當然會高
於前兩季,而除非經濟熱過頭第四季數字通常最高,比失業率要跨年同期比這是常識。

至於此段最後突兀加上的收入分配不均數據更扯,觀察所得分配狀況是要看長期趨勢,這也是常識,而且今年還沒過完,主計處怎麼調查的,還有所得分配趨於不均當然不好,但這可不見得會和經濟景不景氣有關。

該文第四段有夠讓人噴飯,居然拿我國原先出口產品逐漸被東南亞和中國等經濟落後地區替代和我國出口占美日進口比率下降來說明我國出口不振,連甚麼是結構轉型產業昇級都〈應該是有意〉搞不清楚。

不過最後提到的出口產品多樣化和品質提升的概念,是有意義的,而這也正證明我國產業只知道拼命往中國等落後地區外移,結果的確耽誤國內產業整體上產品品質提升。

該文第五段,在說明GDP三項內需成長率時也同樣犯了忽視經濟發展階段與結構轉型的錯誤,十年前的成長率是七七八八趴的時代,但也是平均所得水準以千計時代,現在則是所得水準萬字輩成長率則是四五六趴的時代,當然GDP三項內需成長率是不一樣水準ㄚ!

最後幾段有夠絕,因為既然要談刺激景氣提升成長率,作法上就一定是增加政府支出,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但這就鐵定和綁死政府經濟施政手腳以及鼓吹西進中國完全背道而馳,所以就只能喉嚨堵住咕咕濃濃,勉強扯出抽象的〝數據〞,說要「供政府決策部門參考」,啥是「打破
惡性循環的關鍵,是找到量變引起質變的門檻值(或學術的名稱臨界值)」?翻成白話文就是「設法或適度增加政府支出刺激國內消費和投資」這句話啦!

〈我有意見〉


附錄:2000.12.21  工商時報原文如下:
經濟成長率衰退的省思

工商社論 十一月十五日經建會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六•一,同月廿五日主計處發布的預測值為百分之六•○一。日昨國內主要預測機構公布了新的數值,中經院的預測值為百分之五 •七四,台綜院為百分之五•五三,均比官方一個月前的預估值低。

 儘管現行GDP的計算系統忽略了環境和生態的「磨損」與「折舊」,而有高估福利之弊端,但在全世界新的SEEA(環境與經濟複核系統)正式採用前,現行GDP仍是各國評判經濟與福利成長的主要指標,因此計算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的兩位數,我國GDP已近十兆,誤差百分之一即意味著一千億元之差,即使是誤差千分之一,也有一百億元之譜,此乃預測GDP斤兩必較的緣故。

 判斷經濟狀況,可用兩個標準衡量,第一、可以做到而未做到;第二、原先可以做到,現在想做也做不到。第一個標準即通常所謂基本面良好,但經濟表現不佳,第二個標準即基本面變壞。如果對今年我國的各種經濟表現深入分析,可以說我國經濟惡化既有經濟表現偏離基本面的外顯因素,也有基本面逐漸退化的隱藏因素,可簡要歸納如下:一、加權股價指數由五月十九日的九一九九•七七,下滑到目前的五千點左右,估計每個國民的財富縮水二十萬元左右。二、平均匯率由年初平均的三一元左右下滑至目前的三三元上下,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下降百分之七。三、生活痛苦指數(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由年初的百分之二•九九上升至目前的百分之四•九,如果考慮到收入分配不均的影響,則新的痛苦指數還會加大。根據主計處資料,十分位法計算的平均每人收入,八四年最高所得是最低所得的十八倍,今年已增加到四十二倍。

 GDP的構成有五大項:民間消費、投資、政府消費、出口和進口,進口是國外生產品,因此在GDP計算中列為負項,其餘四大正項,如果成長,而且成長的總值超過進口,那麼整個GDP是擴張的。出口是我國的強項,佔GDP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幾十年來GDP的成長主要依靠出口的貢獻,可是近十年來出口成長率已有下滑趨向,八十年代平均出口成長率為百分之一○•八,九十年代下降為百分之九•二。原因是CMS(固定市場佔有率)連續下降,如果一九九一年製造業整體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為一百分,現在已下降到八四分;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下降更快,現在只有七五分。一九八九至九七年間,以日本市場為例,四小龍產品被東協國家的替代率為百分之六,被大陸產品的替代率高達百分之四八。最近五年兩岸在日、美市場佔有率的差距逐漸擴大,台灣落後已近八、九個百分點。一方面因為國際比較利益的地理結構變化,國際投資流向大陸等勞工低廉的國家,另外出口產品多樣化和品質的競爭日益激烈,利用CES函數檢驗,一九九○年以來,我國出口品頂多在產品多樣化方面領先南韓之外,而出口品質之改善並不顯著。

 GDP構成中除掉國際貿易項目之後的三個項目(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和投資)是滿足國內需求的部分,它們的興衰表示國內有效需求的強弱,十分遺憾,近年國內需求疲軟,以民間消費為例,十年前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十,今年下降到不足百分之六。政府消費,十年前平均每年成長百分之八,今年下降到百分之一 •六。民間投資以六月的統計數為例,去年六月共一四○○億元,今年只有一八二億元。

 一個國家如果出口引導的部分發生衰退,可以用擴大內需的方法刺激GDP總量繼續成長;一個國家如果出口與內需同時衰退,則應視為全面衰退。全面衰退的出現應該解釋為經濟基本面的惡化由隱而顯,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以避免出口不振與內需疲軟的長期惡性循環。打破惡性循環的關鍵是找到量變引起質變的門檻值(或學術的名稱臨界值),以下數據可供政府決策部門參考。

 一、政府消費的門檻值為GDP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政府消費佔GDP的比例近十年來每年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向下滑,這與賦稅成長相關,這也與輿情的壓力有關。政府支出是稅民心血的財產移轉,如果公共工程弊案不斷,政府支出越多,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二、經濟實質成長率與民間消費成長率的差距門檻為零,即二者同步,甚至最好短期內門檻值為負以抑制超儲蓄現象,措施是減稅減息。

 三、投資成長變化幅度的門檻值百分之廿,措施是減少土地取得的機會成本和加大時程規範,例如制定廿年長期發展計畫,因為投資波動的技術因素是缺乏長程規劃。

談機電整合與造型的附加價值這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台商口中的中國勞工﹐探討中國的思維模式

(一)產業外移與台商

目睹台灣基金界黑幕與內幕

對台灣的認同不足是目前台灣產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在此後工業時代技術高利潤就比較好嗎﹖

(之九)中國對台商的策略

(之八)台商投資中國的風險

(之七)如何挽救台灣的經濟﹖

(之六)產業外移了﹐服務業就註定蕭條

(之五)那一個行業是龍頭老大﹖

(之四)台灣的產業結構

(之三)為什麼台商往中國跑﹖

(之二)我所瞭解台商為什麼往中國跑

(之一)我所瞭解的台商情況

別期望資金回流機制,先把資金流向中國做好有效管理

與中國經貿<統合>危害台灣經濟發展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三)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一)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天天見鬼日子當然苦ㄚ《評工商小社論》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三)

評台商投資中國的困頓兼談EMS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一)

苦日子早已到來,請中時別害大家苦上加苦

工商時報社論快變成”秧歌隊”了

異哉,如此工商時報社論

談經濟成長率〈兼評工商時報社論〉

怎麼老是〝意識型態〞掛帥〈評工商時報社論〉

專業性欺瞞〈評中時社論〉

評新新聞717期郭正亮專欄關於中國政策

評明日報 12/5 社論 的錯誤認知

膚淺與挑逗,從唐湘龍江丙坤的悲觀,台灣的未來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