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 經 觀 點

    

專業性欺瞞〈評中時社論〉


fuckchina  於 2000/12/11 21:03
 
發表內容:

2000.12.11  中國時報
兩岸產業分工我方應力爭「關鍵上游」地位(原文)

 【兩岸科技產業交流合作,最近有加速之勢。中國大陸信息產業商會訪問團,近日密集拜訪台灣十多家資訊業龍頭大廠。大陸信息產業部司長張琪在許多場合中強調,兩岸應加速合作發展資訊產業,不論是產品規格或標準,兩岸都應該互通;且大陸從明年開始實施第十個五年計畫,將對資訊科技產業提供更多優惠,台商投資將可享國民待遇,優先取得商機。另中國大陸科技部多位層級甚高的官員,也決定在本月中旬來台參加「兩岸產業科技合作研討會」。跡象顯示,兩岸政治關係雖停滯不前,但大陸方面對我科技產業卻熱情招手。】

大陸方面當然會對我科技產業熱情招手,因為臺資佔了中國累積吸收外資四分之一〈臺資以七至八百億計〉,若沒有臺資中國外匯存底〈約一千五百億〉最多將只剩一半 ,債務率〈外債餘額對外匯存底比率〉將會從目前 70%暴增為 140%,償債率〈每年外債本息支付對國際收支淨額比率〉則會從目前約 10%增為 15%

這將嚴重影響中國籌措外債吸引外資的能力,沒有臺資中國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目前的局面必定大打折扣。還有臺資是所有投入中國外資中最非理性〈最好〝騙〞過去〉。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台灣經濟進一步走向自由化及國際化是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大陸是台灣廠商全球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過去因為政治考慮,我國政府作了若干限制。但在明年兩岸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兩岸政府都必須大舉撤除貿易與投資管制,從而廠商可進一步依市場力量,進行必要的產業分工。】

潮流也好趨勢也好這與你該不該規劃完全是兩回事,走遍全球只要是理性者無論個人或集體,絕無愚笨到只順應客觀情勢〈〝潮流〞〉而不主動作為者。

目前的事實是〝過去因為政治考慮 〞完全錯誤,而使得臺資過度往中國集中,事實上已經造成我國經濟〈甚至政治上〉的緊急狀態,不管 WTO 不 WTO ,都無不改正錯誤解決緊急狀態之理。

還有〝依市場力量〞與能否〝進行必要的產業分工〞完全是兩回事也無必然相關。


 【許多有識之士對此看法漸趨一致。例如,行政院第廿一次科技顧問會議上周在台北舉行,與會人士多數認為戒急用忍政策應盡速鬆綁。首席科技顧問也是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即指出,台灣企業應有「充分自由」決定其全球布局。政府不必怕企業出走,硬留下該淘汰的企業,反而會形成經濟發展的負擔。李院長並指出,不必擔心企業外移、出走,重要的是,台灣能不能靠科技研發產生新的產業。他認為科技研發就是台灣的根,若產業赴外投資,不斷擴充規模而根留台灣,那是一件好事。】

又是專業性欺瞞﹔台灣企業若無「充分自由」會有三分之二以上對外投資跑到敵對國家去?

規模有限且數以萬計私人資本,有可能、有能力自動合作無間去〝決定其全球布局〞?

私人經濟行為理所當然會以私利為主要考量,他們很少有可能也無能力去進行所謂〝全球布局〞及〝產業昇級〞這類涉及整體國家經濟利益的考量。

而即令是全球性大規模企業〈臺灣有嗎?〉是有此能力但也必定是以私利為主要考量,全世界如果有政府完全不去對其對外經貿進行基於整體國家經濟利益考量下作為,那麼必然是失職政府,國民黨就是因為這種〝失職〞而下台,如果民進黨也同樣〝失職〞也活該要下台!


 【其次,台灣面對未來國際競爭,必須更努力掌握「關鍵上游」地位。

 長期以來,許多學者、官員及部分企業界人士,擔憂台商赴中國大陸投資,會發生產業空洞化效果,不但資金外流,就業機會與政府稅收減少,也會使台灣經濟日益依賴中國大陸,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及政治上的自主地位。這種看法並不正確。

 未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產業分工,最好比照「日本與台灣」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長期來,日本廠商提供技術、資本設備、關鍵零組件及若干資金,與台灣業者合作,以台灣為生產基地,把產品輸往美國及世界各地。台灣出口越大,自日本的進口越多,日方享有巨額順差,但台灣並不能對日本進口品設限,因為這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此種產業分工與貿易形態,並不是政府政策刻意誘導,而是依國際比較利益,廠商自行調整的結果。過去十多年來,兩岸貿易與產業分工亦循類似模式,台灣對大陸投資帶動出口,賺得巨額外匯再作投資,台灣許多傳統與科技大廠不斷擴大產量提高全球市場占有率。大陸方面不可能以台商為要脅,逼迫台灣在政治上就範,因為大陸的就業機會、出口及外匯存底會立即遭到重創。】

全是廢話,誰不知道〝台灣面對未來國際競爭,必須更努力掌握「關鍵上游」地位〞!

問題是既然過去在集中投進三分之二以上對外投資情況下都做不到的事,憑甚麼未來能做到?而且既然投進三分之二以上還做不到,顯然問題根本不是在量,甚至根本就是因為量太集中、太大才會如此。

還有將〝過去兩岸貿易與產業分工模式〞類比成「日本與台灣」或「美國與台灣」既是吹牛,也自相矛盾。

明明先以『未來....,最好比照「日本與台灣」或「美國與台灣....」起頭,怎的變成『過去十多年來,兩岸貿易與產業分工亦循類似模式』?

〝大陸方面不可能以台商為要脅〞嗎?過去及現在不就一直在做而且根本就是公開對臺最高政策主要指導原則,沒有〝要脅〞會有這篇社論?


 【如果台灣仍不放心,欲降低大陸投資風險,可透過美國與新加坡再赴大陸投資。台商也可與美、日、歐廠商合作,共同赴大陸投資,不但降低政治風險,也可減少資金排擠效果。】

過去本來就是很多人這麼做的啊〈因為還沒三通嘛!〉!有效嗎?


 【實際上,近年美國廠商的作法,是力爭「更關鍵的上游」。例如,美國耐吉與銳跑是全球前兩大運動鞋品牌,但並不從事實體生產,訂單大半交由台灣寶成鞋業集團代工。據報導,台灣寶成集團在中國大陸有許多超大型鞋廠,總計雇用十餘萬工人。美國科技大廠如康柏、戴爾、IBM、英特爾、思科等,也努力掌握上游研發、生產技術、市場品牌與行銷通路,但同時把訂單下給台灣廠商。但實際上在中國大陸生產、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形成台商「全球運籌」經營模式。過去台灣電子業落後日本甚多,但現在台灣業者與美國技術及市場合作,運用大陸低廉成本生產,已成國際科技產業分工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台商絕不可「閉門固守」,反而要進一步國際化,強化「關鍵上游」地位。】

同樣廢話,臺資有本事做到嗎 ?還有至少人家絕不是靠一窩風亂投資做到的!

都已經投進三分之二以上還說是「閉門固守」?

唉!沒話說了!還有要普遍找人合資還得看別人是不是和你同樣瘋狂!


 【最後,許多人擔憂台商大舉西進,會引發資金外流、失業率升高及政府稅收減少等後遺症。我們必須指出,這是國際投資必然有的問題,並不以大陸投資為然;這也是歐美日先進國家共有的問題。事實上,目前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任一大陸投資案,只要獲利前景看好,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很容易籌資。另台商赴大陸投資有成,經營規模擴大,應盡量把研發、測試、設計、行銷、財務調度業務留在台灣,則國內高所得就業機會將不減反增,政府稅收亦將增加。而成敗關鍵,是政府能否切實改善廠商投資與人民生活環境,吸引第一流人才,在台灣從事科技研發。這才是根留台灣,提升國際競爭力根本之道。】

『最後,許多人擔憂台商大舉西進,會引發資金外流、失業率升高及政府稅收減少等後遺症。我們必須指出,這是國際投資必然有的問題』這段話最賊!

當國內已經〝引發資金外流、失業率升高及政府稅收減少等後遺症〞時這些人是如何批政府的?而這種趨勢明明是舊政權犯的錯誤也會往新政權頭上怪。

還有真的會是〝國際投資必然有的問題〞嗎?

看看這段『另台商赴大陸投資有成,經營規模擴大,應盡量把研發、測試、設計、行銷、財務調度業務則國內高所得就業機會將不減反增,政府稅收亦將增加』

是不是自打嘴巴!

『而成敗關鍵,是政府能否切實改善廠商投資與人民生活環境,吸引第一流人才,在台灣從事科技研發。這才是根留台灣,提升國際競爭力根本之道。』

告訴我如何能靠對中國投資做到這點?而已經都已經投進三分之二以上還做不到,還能再怎麼樣呢?要改善廠商投資與人民生活環境,吸引第一流人才,在台灣從事科技研發需要的是更多對內投資還是對中國投資?

〈我有意見〉


談機電整合與造型的附加價值這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台商口中的中國勞工﹐探討中國的思維模式

(一)產業外移與台商

目睹台灣基金界黑幕與內幕

對台灣的認同不足是目前台灣產業困境的主要因素

在此後工業時代技術高利潤就比較好嗎﹖

(之九)中國對台商的策略

(之八)台商投資中國的風險

(之七)如何挽救台灣的經濟﹖

(之六)產業外移了﹐服務業就註定蕭條

(之五)那一個行業是龍頭老大﹖

(之四)台灣的產業結構

(之三)為什麼台商往中國跑﹖

(之二)我所瞭解台商為什麼往中國跑

(之一)我所瞭解的台商情況

別期望資金回流機制,先把資金流向中國做好有效管理

與中國經貿<統合>危害台灣經濟發展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三)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二)

全球新代工趨勢給台灣企業的機會與策略性思考 (一)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天天見鬼日子當然苦ㄚ《評工商小社論》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三)

評台商投資中國的困頓兼談EMS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二)

EMS 企業綜合分析與給台灣產業的啟示(一)

苦日子早已到來,請中時別害大家苦上加苦

工商時報社論快變成”秧歌隊”了

異哉,如此工商時報社論

談經濟成長率〈兼評工商時報社論〉

怎麼老是〝意識型態〞掛帥〈評工商時報社論〉

專業性欺瞞〈評中時社論〉

評新新聞717期郭正亮專欄關於中國政策

評明日報 12/5 社論 的錯誤認知

膚淺與挑逗,從唐湘龍江丙坤的悲觀,台灣的未來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