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工商時報12.27社論對國策顧問黃天麟的幾項質疑,,非常欠缺基本專業素養。
首先工商時報是一個專業財經報紙,對於台商大陸投資金額居然只會拿殘缺不全的<官方數字>,引經濟部資料的一百五十六億美元(2000
6月),或大陸方面協議金額累計四百五十七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二百四十八億美元。
殊不知兩岸財經資料統計極度不完整,企業透過第三地投資,原滯外資金以及個人在國外資金都未列入考慮。
另外,透過背書保證在海外將額度轉至中國大陸投資或交易性融資皆未計入,上月立院財委會視察中央銀行,央行業務局統計,台灣企業匯款到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715億美金,這還不包括透過第三地及出口未匯回外匯。
民間估計超過一千億美金。何以工商時報數字採用未能以專業審視,只會抱殘守缺。
至於工商時報所提貿易順差累計達一四○三億美元,殊不知這貿易順差是台灣母公司售與大陸投資企業,台商賣台商,因為台灣到大陸的投資多為出口導向,以大陸內需為市場仍屬少數。
如果台商不到大陸投資,現在大陸台商的出口業績仍會保留在台灣或移至與東南亞的貿易實績,因此沒有所謂的扣除對大陸貿易,我國此期間對外貿易將發生四○五億美元逆差的問題。工商時報的這論點根本不成立,是違背邏輯
。
工商時報談到大陸台商其中有甚多已開始回收,有相當盈餘,這也違背一般民間商場經驗。
就以幾個最成功的中概股為例,統一企業資本投資(還未計算背書保證及教易融資)百億台幣,十年來首度出現盈餘,但還不到 8%,跟利息差不多,要達到累計虧損打平還要好幾年.
電子業的鴻海,這三年來的稅前盈餘利益率逐年下降,而總資產報酬率也是同樣的情況。
由於中國到目前為止,仍非常仰賴出口導向,而其勞動供應幾近無窮,加上台商毫無警覺地大幅投資,邊際供給成長幅度均遠大於市場需求,其結果售價下降的幅度遠大於成本下降的幅度,自相殘殺,遂不可免。
資金都由台灣供給,卻對臺灣的產業關連性非常低,大陸銀行對臺商資金貸放又非常嚴苛,加上近來全球電子業萎縮,臺灣本該戒慎恐懼的停看聽,工商時報無視於臺商獲利下降,資金外流,對產業、金融甚至失業率等等的不良影響,有辱媒體社會公器之身份。
工商時報對於開放戒急用忍,可吸受到外商的好處顯然高估,就維持一個營運中心對臺灣所能造成的外部效果,產業關連係數,沒有想像的高。
就以NTT DoCoMo為例,沒有開放三通仍然保持戒急用忍,就已經持股20%,該社論所引日本電信、美國AT&T、法商購買大潤發連鎖量販店,固然他們著眼於華人市場,但經略華人市場與臺灣總體經濟之關連性如何?採取什麼樣的方式?與開放戒急用忍及三通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更重要的,絕對是以臺灣整體的綜合性利益為最大考量才對。
至於工商時報所提當初德國與法國合作推動歐洲經濟整合,目的即為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又說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這是避免兩岸兵戎相見最好的途徑。卻忘了兩岸交流,在沒有戒急用忍時,
1995 96的對台飛彈試射,為開放戒急用忍可以曲解事實.引蕭萬長先生提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也過於表面,歐洲共同市場成員國差距不大,也沒互相武力威脅,這些都是前提,一個專業報紙何以如此不堪.。
工商時報再說,台灣開放外匯管制,個人每年可合法申請匯出五百萬美元,而廠商對外投資(除中國大陸之外),只要經過核准,資金並無上限。以外匯管制不易,政府束手無策。戒急用忍會造成合法廠商受限,非法途徑卻大行其道的結果。
乍看言之成理,可是世界先進國是如何處理,從個人所得稅屬人主義,個人境外所得仍要申報,自然境外資產資金來源科目也就很清楚了.
企業部份,正常合併報表的會計準則理應遵守,會計師及現代化企業經理人都沒問題.工商時報可以為開放戒急用忍,掩護租稅不公及落伍非現代化會計處理?
行政院有責任趕快正確掌握境外資金申報,別的國家可以,台灣號稱專業財經官員何以不行?
工商時報把黃天麟邊陲化的觀點扭曲為閉關自守,這跟某些不明事理的把貿易全球第十四位說成”鎖國”一樣,對中國的過度投資,鎖住台灣更加面向國際的機會,企業更被中國關起來,經濟的發展要與越先進國,越接軌越密切越好,工商時報主張對中國投資不設限,這才是閉關自守.
一千億美金以上的中國投資,佔台灣總對外投資的
60%以上,瘋狂到此地步,再下去真躲在”大中華”圍籬下的閉關自守﹔經濟發展史沒有說與越落後國家投資額越大,經濟會越發展.
OECD
國彼此間的投資額遠遠大於對相對落後地區,工商時報不懂邊陲理論的話,去研究二十世紀初的薩丁尼亞
vs 意大利,或是看香港自以為有金融中心,不怕外移跟邊陲化,這十年來成長越來越辛苦.
紐約時報 Thomas
Friedman 支持全球化的國際名專欄記者,接受陳文茜訪問時,
明白支持戒急用忍,他說,如果美國對外投資
30% 集中在加拿大,即使是友善沒有敵意的,
我再加一句,即使是經濟發展階段差不多的.
〈我有意見〉
附錄:2000.12.27
工商時報 社論 如下:
異哉,一位國策顧問之言!
工商社論 行政部門規劃已久的戒急用忍調整方案即將在本月底出爐。據中國時報昨日報導,在總統府安排下,經濟部日前向支持戒急用忍的國策顧問黃天麟「簡報」調整方向。黃天麟當場提出三項質疑,包括開放大陸投資會造成資金移出;開放對我國經濟成長並無好處,廠商可採產業分工方式,何必赴大陸投資。
近期黃天麟對總統府兩岸財經政策的影響力日增,可能成為行政當局戒急用忍政策的主流意見。對前述意見,我們有不同看法。
首先是開放大陸投資會否造成資金「跑掉」,也就是國際收支持續惡化問題。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累計金額,據經濟部核准資料,迄今年六月底止為一百五十六億美元;據大陸方面統計,協議金額累計四百五十七億美元,實際到位金額二百四十八億美元。但對大陸投資也帶動對大陸出口迅速擴增。據行政院陸委會統計,自一九九○年至今年六月底止,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累計達一四○三億美元(前述統計數字詳見陸委會出版之兩岸經貿統計月報七月號第二十三頁)。也就是對大陸貿易順差額是對大陸直接投資額的三至六倍。另據統計一九九
○年至今年六月底止,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總額為九九八億美元,扣除對大陸貿易,我國此期間對外貿易將發生四○五億美元逆差。
當然,支持戒急用忍的人士會辯稱,台灣對大陸的順差,並不是台灣廠商「賺到的利潤」,因為出口額中有相當高比重是成本。這些商品不賣到中國大陸,也可賣到其他國際市場。但同樣的,台商赴大陸投資的幾百億美元,也不是台商賠掉的錢,因為台商仍然擁有這些投資案的所有權,其中有甚多已開始回收,有相當盈餘。正確的觀念是,無論對大陸投資或貿易,只要是民間自動自發的行為,則大體上是對兩岸彼此雙方都有利的。可確定的一點是,如無大陸市場,台灣的對外投資額肯定會大幅減少,但出口與順差額也會驟降,經濟成長也會明顯降低。
進一步而言,如政府開放戒急用忍政策,可以預見許多外商會以台灣為跳板或中繼站,赴中國大陸投資。也就是台灣因此移出的資金,很可能因國際資本流入,獲得充分的補充。最近幾家國際電信大廠如日本電信、美國AT&T分別投資和信與遠傳電信,及法商購買大潤發連鎖量販店,主要即著眼廣大華人市場。觀察美僑商會與歐僑商會每年對政府所提建言,無不將開放大陸投資與兩岸三通列為首要,即可推知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會使外人來台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將明顯增加。相反的,只要政府繼續抱持目前僵化的兩岸經貿政策,加上兩岸政治分歧難望改善,才會造成本土資金外流與國際資金止步,整體國際收支才會持續惡化。
其次,政府想指導企業選擇投資地點並進行產業分工,其成功希望也不大。最明顯的例子是稍早的南向政策與中南美洲投資計畫,當時配合政府政策的廠商如今都陷入泥淖。企業想要在何處投資、何處生產高階與低階產品,應儘量尊重企業自主決策,官員不必越俎代庖。也有官員指企業對外投資有特殊的外部性,應考慮國家安全,此似乎言之成理。但當初德國與法國合作推動歐洲經濟整合,目的即為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我們以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互惠互利,並有助於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這是避免兩岸兵戎相見最好的途徑。前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先生最近提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應即著眼於此。
第三,台灣在十多年前就已大幅開放外匯管制,依目前規定,每位自然人每年可合法申請匯出五百萬美元,而廠商對外投資(除中國大陸之外),只要經過核准,資金並無上限。在目前架構下,外匯管制已然大幅放寬,這時政府要對其中某一地區進行嚴格管制,困難度自然非常高。因為廠商與個人可以各種名目,將資金匯出,並迂迴轉移至中國大陸。對此政府可說束手無策。這會造成合法廠商受限,非法途徑卻大行其道的結果。
第四,黃天麟先生稍早在媒體多次撰文指出,三通與戒急用忍放寬,會使台灣的人與錢都跑光了。他以早年澎湖某一離島與本島的連絡大橋完工後,居民大量外移為例,說明邊陲經濟的資金與資源可能被吸光,但此種說法並不具說服力。因為二十多年前,不單是澎湖離島,連台灣本島的鄉下人口也大量外移,因為人們要追求更高的所得與生活水準。如果澎湖離島不建大橋,造成就業、醫療、就學條件更差,居民會走得更快。閉關自守只會使留下與不留下的居民過更苦的日子。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這種閉關自守的心態非常要不得,會使台灣經濟一蹶不振,失業率猛增不已,一如目前情況。
最後,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都一再呼籲政府開放戒急用忍與三通;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與中研院經濟學院士劉遵義先生,亦持同樣看法。這四個人如果能有機會和黃天麟國策顧問對話,或許能帶給黃顧問若干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