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1/17(Wed) 10:48:35 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午,我隨同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的訪問團與上海東亞研究所在該所古北招待所進行座談並接受該所的午宴款待。這是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間在香港、廈門、上海舉辦之《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巡迴座談會的最後一個場次。主方發言則全部集中於所長章念馳一人。 章念馳身兼多項職務,除東亞所所長外,亦兼任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台港澳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上海東亞所和台研所都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設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後者成立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事實上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所主導,而旨在強化上海對台研究隊伍的整合,擔任高級顧問的汪道涵,即委由其秘書、東亞所長章念馳出任副所長,章念馳同時任職於此二機構,可以顯示他在上海乃至中國大陸官方智庫中的領導地位。 汪道涵雖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政策的決策者,但他在大陸官民之間具有相當之政治聲望,由於主持海協會之故,在兩岸關係上更具有其象徵性地位,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決策自有其一定的影響力。正因汪道涵早已不具備官方的身份,所以他有關兩岸關係的主張,往往在立場上遠較官方來得靈活而務實,早在一九九七年,汪道涵即已嘗試提出一個中國新解,指出:「一個中國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指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新中國」,並以「現在進行式」的時態說法,期許兩岸邁向整合統一,儘管一九九九年四月汪道涵接受香港《亞洲週刊》專訪時,參照兩岸現狀與大陸官方立場修正了上述說法,提出了所謂的「八十六字真言」:「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放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但汪道涵仍未強調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主張,甚至在兩岸現階段過渡性政治安排方面,汪道涵一九九七年一月訪問美國華盛頓與中國政策智庫舉行閉門會談不久後,美國即出現呼籲兩岸以「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為前提締結中程協議的聲音,在國際輿論上對台灣造成壓力,這也成為導致李登輝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主張以尋求突圍解套的原因之一。去年總統選後,大陸一度傳言汪道涵於三月二十九日會集幕僚,有意保留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而願意以「一個中國」為主題與陳水扁新政府進行對話協商,近日經證實又傳出汪道涵曾委請美國友人代為傳話,力請李遠哲或陳水扁所親信的人士代表新政府前往大陸密談,因此當兩國論的出台和陳水扁的上台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二年來以和平統一政策與李登輝交手的重大挫敗,以致來自軍方鷹派的激越言論一度甚囂塵上之際,汪道涵的公開言論似乎趨於低調,但實際上,他仍私下汲汲於尋求兩岸和解之道,其謀國之用心乃不得不令人敬佩。 章念馳作為汪道涵的智囊,自然經手許多兩岸間的溝通、傳話,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發表後,章念馳代表汪道涵向我國無任所大使丘宏達表達對於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兩國論後首度談話稿內容的關切,辜振甫的談話稿在公開發表之前,也是透過章念馳轉交汪道涵的,章念馳與汪道涵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章念馳是國學大師、中華民國開國先賢章太炎的孫子,章太炎生前反共,使其後人曾經遭受政治迫害,這使得章念馳對於兩岸問題,有著有別於平常一般人的體會,他在台灣研究上,便以主張從台灣本土歷史脈絡出發的研究途徑著稱,他相當重視台灣人民先後經歷日本統治及遭受二二八事件等歷史過程,主張要理解台灣人民的歷史悲情,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 在與章念馳的會面談話中,章念馳非常懇摯地對來客縷述他的見解。他首先強調兩岸問題的本質,不是簡單的統獨之爭,也不是族群、省籍之鬥,而是兩岸中國人對自己未來、命運、利益的一種生存發展的選擇,統一必須能讓兩岸同胞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中國,才會成為中國人最明智的選擇,因此統一問題只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通過整合加以實現。章念馳一再強調:「一個中國,尚未統一」的觀念,他認為如果大陸要追求兩岸的和平統一,則大陸先要正視海峽兩岸分裂分治的客觀事實,尊重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感情,並在此一現實基礎上發展健康的兄弟關係。李登輝雖然提出了特殊兩國論,但平心而論,若不是李登輝,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早就消滅了,也正是如此, 一向主張台灣獨立、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民主進步黨,才會在執政之後,願意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並在此一架構下處理一個中國的問題。章念馳觀察到中華民國此一政治符號已在台灣重新獲得認同,李登輝對此有其貢獻,而陳水扁的當選總統,更使大陸不得不退回到〈中華民國憲法〉和〈國家統一綱領〉的基點,來祈求台灣新政府不要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李登輝過去十二年的努力,終究未能使大陸嚴肅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如今,則因陳水扁的當選,而使此一心願一夕達成。章念馳同意,陳水扁的當選,是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心願的實現,也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所長期沈積的黑金問題的深惡痛絕,大陸不宜以意識型態的觀點來加以評斷,因此,大陸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選前警告台灣人民不要支持陳水扁的談話,便很不恰當,忽略了決定人民投票意向的多種因素,過度放大了統獨問題的重要性,傷害了台灣人民的感情和尊嚴,也傷害了大陸和自己的形象。章念馳雖然未正面就李登輝一九九四年提出的「一個分治的中國」主張為回應,但他說,他瞭解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感情,瞭解台灣人對於一國兩制的懷疑,他同意屬於中國分裂的台灣問題,和屬於殖民地回歸的港澳問題在本質上的不同。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於去年八月二十四日在接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提出「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章念馳認為,這與原先大陸所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看似幾字之差,內容卻差之千里,他指出,過去大陸不說「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是不想承認台灣現有的地位,而採取了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作法,但大陸現在已經發現,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普遍有認同感,而這種國家認同則與台灣統獨的問題並不相干,歷經多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陳水扁當選的衝擊,大陸已經逐漸理解到,在面對兩岸問題,台灣人民希望有個身分,以便在政治談判中有一個合法地位,因此,要讓台灣回到一個中國,大陸遲早必須面對中華民國,反之,台灣也必須認識到大陸的善意與立場的轉變,大陸並沒有在兩岸關係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章念馳指出,大陸政府在陳水扁當選之後,雖然對兩岸關係冷處理,表面上拒絕接觸民進黨以示對於台獨的抗議,但一開始,就已決定了對陳水扁「觀其言、聽其行」的理性態度,事實上,江澤民在三月十九日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示了對陳水扁當選的十六字方針:「認真觀察,耐心等待,不急不躁,保持高壓」,他們也看到陳水扁在五二零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四不一沒有:「只要中共不動武,不會宣布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更注意到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架構說法。大陸的新三段論,正是大陸在面對台灣新的政治領導力量時的一種立場調整,其間乃意涵對於兩岸對等地位的承認。大陸對於一個中國原則儘管有所堅持,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則不去表述,因此,他們很歡迎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架構說,跨黨派小組繼承了此一主張,他們深為肯定。但另一方面,陳水扁否決謝長廷赴廈門訪問的行程,阻礙了兩岸城市交流的展開和三通的可能進展,意圖以跨黨派小組取代國家統一委員會功能,以及李遠哲承認九二共識的談話未經跨黨派小組接納的種種現象,亦讓他們感到不解與不安,懷疑陳水扁只想在口頭上安撫大陸,內心裡並無積極推動兩岸和解的誠意。章念馳毋寧採取了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陳水扁面對傳統台獨支持者的壓力,確實需要一點時間去化解,而民進黨從許信良的「大膽西進 」、施明德的「大和解」,到最近謝長廷的「民進黨不排除統一」,證明獨立並非台灣唯一選擇,民進黨也在轉變,大陸應該耐心地持續觀察,他相信,李遠哲必定會適時地發揮他的言責,早日敦促台灣政府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從而為兩岸關係的緩和與改善,重新奠定基礎,當然,他也期待民進黨能早日修改或淡化〈台獨公投黨綱〉,主動為民進黨與大陸的進一步接觸,去除不必要的困擾。 章念馳喜歡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看兩岸問題,他認為,兩岸分裂的遠因,要溯自一百年前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這使兩岸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走上了不同的歷史道路,要解決兩岸問題,自然也要回歸到歷史的視野。台灣問題本來就不是單純的內政問題,是夾雜了國際因素、島內因素與大陸因素的複雜問題,而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因素,正是中國現代化的遲未完成,才給予台灣反對統一的充足藉口,他認為,大陸應該要主動承擔兩岸統一的責任,即是加速推動經濟和政治的改革,使台灣多數人民終而意識到一個強大的現代化的新中國,才是台灣發展的最後屏障與出路。當前兩岸經濟成長的消長,已經看出一種趨勢,大陸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畢竟中國的現代化才剛起步,離一個強大繁榮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還十分遙遠,不把大陸綜合國力的提升放在大陸國家發展的首位目標,而虛擲國力於對台政治鬥爭,是一件非常不智且不負責任的事。因此,他認為,應該把中國的統一,視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部份,是中國現代化內外整合工程水到渠成的最終階段,港、澳、台的進步與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前導,大陸正在急起直追,兩岸的政經社文差距極大,兩者的整合不可能期待一步到位,應當要隨著大陸的現代化進程,規劃適當的統一方案,分階段推進中國統一,逐步從經濟、文化、政治的整合,來完成新中國的締造。因此,在統一的條件未成熟之前,為統一而統一、為政治談判求談判的冒進作法,只會欲速則不達,帶來兩岸人民更多的不適應和災難。 章念馳不認為兩岸目前存在統一的條件,那麼,兩岸關係的僵局,就顯得毫無意義、毫無建設性,自有儘早化解打開的必要。章念馳認為兩岸應當建立起一種健康的兄弟關係,現在雖然分家,但總還是手足,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是人間最大的悲劇,韓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可以一笑泯恩仇,兩岸更沒有理由彼此仇視對立,互相猜忌,而應當為光耀中華民族而互相扶持支援、鼓勵打氣,職是之故,兩岸政府應當減少人為的政治阻礙,樂見民間交往,而大陸則更應嚴守官方與非官方的分際,主動協助台灣民間團體解決國際參與上的種種問題,以避免在國際民間社會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 上海的台灣觀點自成所謂的「海派」,而與「京派」有所齟齬,京派總難免脫以天朝或中原的眼光看台灣小島,每每有井蛙觀天、夜郎自大的毛病,海派則擁有國際港市的氣魄,視野遼闊,不拘小節,加以人才薈萃,故能睥睨天下、縱橫天下。在對台問題上,京派姿態普遍強硬,海派則務實溫和,唐樹備和汪道涵便是一張明顯的對照。觀之中國的近代史,上海總是扮演著中國現代文明的啟蒙與領導地位,今天,上海出身的傑出政治人物,如江澤民、朱鎔基等人,更是大陸的重要跨世紀領航人。在上海帶領社會主義中國向世界雁行的當前,我國如何與上海加強經貿與文化方面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創造兩地共同的政經利益,進而影響北京,削弱其犯台的動機,這恐怕才是保衛台灣自身安定與和平、繁榮的堅強堡壘。 民國九十年一月十七日凌晨二時 [127] Re[1]: 兩岸應建立健康的兄弟關係—記章念馳談兩岸關係 [回應] 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6/06(Wed) 21:30:22 可惜章念馳的影響力已經不行了!上面根本不採納! 我們所長、室主任經常拿章念馳作反面例子。當時臺灣所從社科系統獨立出去,就有人等著看牠的笑話。 果不其然! 現在上海高級問題研究的,還要算是國際所,以及各個大學 |
投稿人士:張筱雲 投稿日期:2001/06/04(Mon) 21:31:26 東風西漸,自從西方天主教逐漸式,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佛教,成為歐美國家流行的新趨勢。 尤其,透過達賴喇嘛的個人魅力,再加上近年來曾多次訪問德國,媒體爭相報導,更引發群眾對佛教的興趣。佛教在當地雖屬非主流宗教,但卻是無神論者、推崇形而上者,和喜好標新立異人仕的最佳標記,處於叛逆期的德國青少年,甚至在學校必修的宗教課程中,明明是領洗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卻故意選擇佛教,以顯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佛教與西方歷史文化無直接淵源,由於它特殊的異國情調色彩,當一位德國人公開表示他是佛教徒時,周圍親友便心照不宣,暗中給此人貼上「某種」標籤。雖然未必公平,卻不全然屬成見,縱觀佛教引進當地的歷史及背景,就不難明白事出有因。佛教第一次流行德國,大約在1974年「學生運動」期間,它被嬉皮人仕當作反傳統、神秘的象徵,成為一種時髦,沿襲這個先入為主觀念,至今大致上仍未能超脫此一範疇,往好的方面看,他們崇尚自由、心胸開放、能夠走出本位主義,接受欣賞東方文化,另方面,由於出發點和動機往往和否定傳統、天主教或主流文化有關,有時候佛教反而成為一種抗議的工具,抱這種偏激心態,有流於「為反對而反對」,走火入魔之虞。 所幸,隨著近年來氣功、太極拳、針灸、少林功夫的盛行,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同時,佛教團體急速成長,根據統計,目前德國的佛教團體已從當年四十個,增加到五百五十個。它們分散全德各地,正式會員總數高達五萬名。這些組織按照當地遊戲規則,立有章程、規定,定期聚會,並不定期舉辦大小型會議、講座、研習,會員有繳交年費義務,每個團體除了有自己的網頁、會刊,甚至市面上有專門雜誌發行,其中最具規模、歷史的應屬「蓮葉」季刊(Lotusblatter,1987年創刊) 。 實際上,德國人心目中的佛教並非純粹宗教,透過當今流行的醫療方法、哲學研究、少林武術和素食,直接間接引起業者對佛教的興趣,許多醫生、治療師、教師、練武者因此成為它的忠實信徒。例如,今年六月德國一位律師戴勒(Rainer Deyhle) 先生,將在柏林市中心成立「少林寺」,按照他的構想,武者在五百平方公尺大的健身房練功之後,接著到隔壁另闢的禪定室打坐,他甚至專門聘請三位正宗少林寺功夫師傅長期駐院指導。另外,兩三星期前,柏林也有一家私人創辦的佛學院開張,院長是任職出版界的魏澈爾( Sylvia Wetzel ) 女士 她表示,佛學院將定期舉辦佛教開示、演講座談會、坐禪及瑜伽,甚至提供藏語課程。魏澈女士承認,大部份德國佛教徒對於深奧的教義及理論通常一知半解,實際上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的確有其困難,因此,佛學院提供親身體驗及實際練習為主,例如,靜坐、呼吸、觀照、運氣等。除了無數德國人開辦的機構、禪坐中心,來自台灣的佛光山(以柏林規模最大) 和韓籍女尼主持佛教寺院(位於杜塞多夫),已經成為德國當地著名的佛教寺院,成立之始,可能主要用意是提供海外僑民宗教信仰、精神寄託,由於其「正宗」地位,逐漸有反客為主趨勢,例如不久前的佛主誕辰慶典,當天,杜塞多夫寺的佛教寺院湧入五百名信徒,其中四百人是德國人。 最近,還有一位叫布魯恩(Horst Brumm)的德國人發下宏願,計劃在德東布蘭登堡附近小鎮麥茲(Menz) ,建立一個可容納六百人的佛教社區,目前布魯恩正努力籌募一千五百萬馬克建築基金。大家對於他這項舉動不解,懷疑根本不可能達成目標,布魯恩在街接受記者訪問時一邊撥動佛珠一邊虔誠地回答:「如果今生完成不了,那麼就來生吧!」無論如何它他不會放棄。 由於德國菜主要以肉類為主,一般飯館不提供素食餐點,有鑑於此,賀爾靈(Katharina Hering) 女士在柏林開了一家素食餐廳,她把內部裝潢成日式寺廟模樣,獨具一格,成為當地最有特色餐館之一。尤其,在狂牛症風暴陰影之下,更加門庭若市。身為佛教信徒的賀爾靈認為,與其定義佛教為宗教,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或哲學,自從她信奉佛教之後,學會了自我控制,不僅承受壓力的能耐增加,家庭中也減少許多暴戾之氣。這番話恰恰道出德國人對佛教的共同看法。 張筱雲Kleber-Chang, Hsiao -Yun |
投稿人士:張筱雲 投稿日期:2001/05/21(Mon) 22:01:33 從美國法院拒絕受理數百名亞洲慰安婦提出的對日本政府集體訴訟案,令人感嘆厚此薄彼,同樣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者,被納粹政府強迫的奴工,美國法院宣判可以獲得天文數字的賠償,德國連討價還價,延後付款的餘地都沒有。長久以來,德國背負原罪包袱,或許較能理解慰安婦索賠,要求討回公道的動機。但畢竟並非親身經驗,認知上有一段距離,能讓他們了解事實真相,主要必須歸功諾娜•凱勒(Nora Okja Keller)的《慰安婦》(Trostfrau,1997年出版)和姬安娜•德拉汶魄特(Kiana Dravenport)的《流亡者之歌》(Gesang der verlorenen Frau,2001年五月)。 無獨有偶,兩本小說的作者不僅性別一致,年齡(三十出頭)、出身背景(諾娜•凱勒為韓國、夏威夷混血;姬安娜•德拉汶魄特是美國、夏威夷混血)相當,且皆為新秀作家;《慰安婦》是諾娜•凱勒的處女作,《流亡者之歌》是姬安娜•德拉汶魄特第二本,而且她們都在夏威夷出生長大,小說也以夏威夷作為背景。《慰安婦》描寫一位韓國、夏威夷混血女孩-蕾貝可,她對於韓國籍母親生前經常性的精神錯亂大為不解,直到她去世後,蕾貝可才挖掘出這段慰安婦的祕密。《流亡者之歌》中女主角桑妮原,一名正值青春年華的夏威夷美少女,和爵士樂小喇叭手凱歐相識、相戀,二次大戰末期陰錯陽差這對苦命鴛鴦不幸走散,桑妮來到日本佔領區上海,並意外和其他中國婦女一起被擄去當慰安婦,在這段生不如死的期間,靠著對凱歐堅貞不渝的愛情,支持她活下去,同時,透過桑妮敘述和凱歐之間的愛情故事與思念,帶給其他淪為慰安婦的同伴一份希望。 這兩本書翻譯成德文,在當地引起極大震憾,尤其,德國婦女特別感同身受,她們義憤填膺,對於日本人殘暴賤踏女性尊嚴感到不齒,紛紛強烈譴責,透過人權機構、婦女團體組織響應、登高呼籲,以及電視、報章雜誌製作的專題報導,波昂大學東亞研究所甚至開設探討慰安婦的專門課程,從此,德國人對「慰安婦」三個字不再陌生。 目前,繼四年前《慰安婦》暢銷之後,德國最大的口袋書出版公司dtv,將《流亡者之歌》列為今年促銷重點,採用這本書皮作為他們美每季發行的宣傳手冊封面,以足足八頁、長達一萬多字篇幅,特別介紹這本小說,並以醒目的黃頁(一般是白色),刊登在首頁。 《流亡者之歌》作者姬安娜•德拉汶魄特女士十歲喪母,寄養在姨媽家,姨丈是中國人,因此,可以說姬安娜從小是在夏威夷、中國混血家庭中長大,對中國衍生出一份特殊感情。《流亡者之歌》人物、劇情,由姨丈口述而來,小說中男主角凱歐是姨丈的朋友,女友桑妮不幸成為慰安婦也是真實悲劇。在接受德國記者訪問時她表示,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這本小說,寫作過程中,曾經十分質疑、沮喪、抑鬱,噩夢不斷,連續幾個晚上無法成眠,作者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權利寫這些故事,挖人家生命中至深的瘡疤?直到出書後,一位女性讀者來信感謝這本小說的出版,五十年後終於還她一點尊嚴,找到新生的力量。得到當事人肯定,姬安娜才釋懷,從此更加積極投入,例如她不僅捐款,並參加「亞太婦女尊嚴、和平、正義促進協會」,為慰安婦的賠賞奔走請願,雖然如此,姬安娜仍感嘆這些行動對慰安婦身心所受的折磨:「如同一點水串滴在熱石頭上,一下就蒸發」,她們失去的青春、健康,一生的痛苦、傷痕,豈是幾十年後這一點點努力所能補償? 張筱雲 Kleber-Chang, H.Y. |
投稿人士:林建良 投稿日期:2001/05/17(Thu) 09:25:16 在日台湾同郷会 会長 林 建 良 據五月十五日的自由時報報導、政府決策単位有意推動正名運動将駐外代表處名称正 名為「台灣代表處」但遭到外交部的抵抗、外交部発言人張小月並将責任推給他国、表 示改名不是我們単方面的問題、必須與對手國商確。 筆者随即到日本参議院及衆議院両院與幾位相当関心台灣的国会議員諮問此事、他們 皆表示日本没有反対将「台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駐日経済文化代表處」 的理由。其中更有人表示以「台北」來代表「台灣」原本就不倫不類、他們也期待正名 為台灣代表處、只是這純粋是台灣方面的問題、台灣政府自己不願用「台灣」之名他們 也百思不解。 我們可以預料、在任何對台灣的国際地位有利的事都持反対態度的中國、有可能對日 本施壓力反対台灣之正名擧動、向日本挑起外交戦、而這却也正凸顕出中國的野蛮與傲 慢。在此日本普遍厭悪中國此類悪行悪状作風之時、不也正是我們的外交部発揮其原有 職責争取日本各界支持的最好時機?如果外交部担心引起中国的抗議或反対而自我設限、 則實在有愧國人。日本有名的歴史学者西尾幹二就曽在著名的日本雑誌「正論」上撰文 譏諷台灣的外交部如同中國外交部的下属機関、處處看中國的臉色行事。台灣的外交部 如此被看破脚手、能不覺得羞恥? 正名為「台灣駐日代表處」只是回帰台灣的本来面目而已、這是誰也無法反対的大義 名分我們只會因此而得到更多日本各界的支持、外交部断無未戦先降、降低自身國格之 理。 |
投稿人士:林建良 投稿日期:2001/05/13(Sun) 17:53:43 在日台湾同郷会会長 林 建 良 五月十日的産経新聞刊出對陳水扁総統的獨家専訪、在此専訪之中陳水扁総統主動言 及統合論、他再次強調台灣與中國要経由経済、文化的統合而最終達成政治的統合。 此単方向對中國示好的舉動在陳水扁総統首次提出時、已多有識者指出此言論對台灣 傷害甚大、在國際上也造成相当大的誤解、認為台灣正在向中國傾斜而不再有保衛自身 主権的意志。為何阿扁有必要在此時再度向日本媒体強調統合論、筆者無法理解。然而 可確定的是在此時提出統合論會為台灣帯來相当的危険。 不管以任何方式來修飾統合論、此説法意味着台灣只能與中國愈來愈接近、換句話、 台灣将被限定在阿扁的所謂「未来的一個中國」的宿命。 台灣不能與中國接近、台灣唯一的生路是走「脱華論」而不是「統合論」。不僅在政 治上、台灣必須堅持拒絶與中國有任何瓜葛、在経済上我們更應該警覺中國的吸血効應、 讓台灣資金被中國吸乾而造成台灣産業的空洞化。在文化上我們也該認清台灣人在戦後 受中國文化汚染之厳重、中國的醤缸文化才是台灣社會的毒瘤、台灣所該努力的是徹底 地掃除虚偽的中國文化、走脱華路線回復台灣社會温厚質朴的本來面目才是正途、何有 與中國在文化上統合之理。 強調與對台灣虎視眈々的中國統合、也正是向台灣人民解除心理武装。阿扁身負捍衛 台灣之責任却解除自家心防而向敵人示好、如此要台灣人民如何有信心一起奮闘? 面對外國媒体做此往中國接近之發言、更只有讓民主陣営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對台灣 起疑、懐疑台灣是否有堅持捍衛自己主権、站在民主陣線的決心。如此、十数年來台灣 被世界所稱誉的民主成就也将化為烏有。台灣人将被視為勢利、懦弱、没有原則、也不 値得尊敬的民族。而台灣人也将永遠生存在中國帝國主義的陰影之下、永遠不得翻身。 日本語の主旨 「統合論は自殺行為だ」 1.五月十日一面の産経新聞の単独インタビューの中で陳水扁総統は自ら統合論 を言及した。 2.中國と「経済、貿易、文化の統合から着手して、やがて政治統合」と陳水扁 氏は自分の持論を再度強調した。 3.「統合論」の台湾に対するダメージは已に指摘されている。台湾の中国に傾 斜するイメージは台湾にとっては危険だ。 4.統合論はまさに台湾を「一つの中国」に導かせる誤った言論だ。 5.台湾の歩むべき道は「脱中華論」であって「統合論」ではない。 6.中国は台湾経済のブラックホールであり、現在の台湾経済、産業空洞化の元 凶だ。 7.戦後の台湾社会は虚偽に満ちた中華文化により、ひどく汚染された。台湾は「脱 中華」すべし、元来の温厚で、素朴な台湾社会に戻ることこそ台湾の唯一の道だ。 8.中国との統合を唱えている陳水扁氏は果たして台湾の主権を守る気概はある のかと疑わざるをえない。 9・台湾人も統合論により、「ご都合主義」「卑怯」な民族に成り下がってしま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