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現有5件話題
    [400] 學費高低與大學教育的定位 [回應]

      投稿人士:許家蓓 投稿日期:2003/08/06(Wed) 12:46:09


        近年來大學學費的問題一再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日前更由於陳總統大學教育是種投資應做好理財規劃的談話,成為朝野政爭的焦點。或許是夾雜了大選的政治因素在內,朝野對於教改團體及學生所提大學學費太高的批評,縱有不同見解亦不顧正面回應,反競提各種減低學費的政策,然而,這種政策取向是否安適,卻不能令人無疑,因就大學教育的定位來看,大學學費無可避免地要採高學費。

        大學制度源於中古末期的歐洲,其特色在於聚集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致力於高深學術的研究與教學。當代大學教育雖有研究型大學及教學型大學之分流趨勢,但大學教育是高深學術教育的本質,卻不曾改變。正因大學教育是高深學術的教育,其在先天上就不可能像義務教育般對每個人開放,因而國家亦無必須提供每個國民以大學教育的義務。加上大學要做高等學術的教育與研究,就必須擁有大量的圖書與研究設備,其所需經費甚鉅,在財政上也難以像義務教育般普及。

        大學教育的本質,便其必然是耗費甚具的菁英教育,這使得大學學費必然居高不下。雖然各國都有公立大學的設立,但當代大學教育的所需資金之高,實非政府所能完全負擔,故除德國外,各國的公立大學學費都是日漸調漲,如美國多所公立大學自今年秋天起調高學費達百分之三十九,英國牛津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等名校組成的「羅素集團」,也於日前向英國政府提出調漲學費的要求,即是顯例。而縱採高學費,學費的收入也不足以支付大學整體運作所需,若這不足的部份都要由政府負擔,將對政府財政造成嚴重負擔,也會限制大學的發展。因此,目前各國的公立大學都著重於以募款及承包公私部門研究計畫等方式來增加收入。公立大學尚且如此,私立大學更不待言。

        在普世大學皆採高學費的情況下,德國的大學(絕大多數是公立大學)之採免學費政策,就顯得特殊,但德國大學的免學費實有其特殊背景。蓋德國人並不視大學學歷為必要,而大學之前的教育,已足以因應多數工作的需求,故許多德國人是高中畢業或大學前二年的初步學習階段結束後,即踏入社會工作,等到中年後覺得有必要時,再重返大學進修。縱然如此,目前大學財政的負擔也令各邦(德國無國立大學,只有各邦興辦的公立大學)叫苦連天。

        縱上所述,大學之採高學費政策,乃必然之事。尤其我國文憑至上文化根深蒂固,政府為疏解學子競擠大學窄門的壓力,不得不開放普設大學,然如此卻使每所大學所能分配到的政府資源相對減少,而我國民間捐款給大學的風氣並不興盛,遂使得大學更不得不採高學費政策。

        在大學必然要採高學費及國人以大學學歷為基本學歷的迷思下,要解決高學費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壓力,唯有對助學貸款的申辦條件全面放寬及延長還款年限方面著手。至於全面補助大學生的做法,因是由全體國民補助少數大學生,並不可取。但是,長期的正本清源之道,恐怕是國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視大學為職業訓練所及漸增的視大學教育類如基本教育之觀念,正視大學教育是菁英教育之本質。
        許家蓓(許富男議員辦公室主任)



    [399] 當民進黨失去反省的能力時 [回應]

      投稿人士:謝秉憲 投稿日期:2003/08/05(Tue) 22:09:11


        花蓮縣縣長補選結束後,所有關心台灣民主發展前途的人,都在屏息等待民進黨的選後檢討,期待民進黨能再像過去一樣,總是在失敗的反省中浴火重生,帶領台灣開創民主的新局。但這次,民進黨卻讓我們失望了。

        根據民進黨中央提出的檢討報告,民進黨認為敗選原因可歸納為五點:提名倉促、國親操作選舉成「藍綠對決」讓綠軍無法突圍、棄保、行政資源未發酵、媒體效應等。這些原因不能說錯,但對於外界多有質疑的查賄手段失當與政策買票問題,民進黨卻都四兩撥千斤地避而不談,甚至有律師出身的中常委說查察賄選是天經地義,怎麼會搞到最後變成查賄是不對的,反對查賄的檢察官卻被塑造成司法英雄,實在令人不解。殊不知外界從未主張不應查賄,而是質疑警方所用的全天候不分對象的臨檢查賄方式,與在對手樁腳住家門口貼重點查賄地點公告的手段,已經逾越比例原則,嚴重侵害人權。

         回顧民進黨的崛起過程,其所以能獲得台灣人民日增的支持,以致三年前陳水扁能贏得總統大選與民進黨能成為國會最大黨,原因固多,但人民對頻進黨反省改革能力的肯定,絕對是一個重要原因。至於治國能力,民進黨的表現卻似乎一直不能讓人民放心。一旦民進黨失去自省的能力而向下沉淪,則人民是否還會繼續支持民進黨,就令人懷疑。這麼簡單的道理,對當今的民進黨卻似乎是個太深的道理。面對這種情況,或許台灣人民只能用民主尚未鞏固,人民仍須努力來自我解嘲吧。

            謝秉憲(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講師)



    [398] 少數政府的困境(一) [回應]

      投稿人士:謝秉憲 投稿日期:2003/08/01(Fri) 19:27:53

        少數政府的困境(一)
        隨這總統大選選戰氛圍的日熾,藍綠兩大陣營的選戰基調也日漸清楚。其中,藍營集中火力攻擊民進黨三年來施政成效不彰,以「二次政黨輪替」為訴求,似乎只要連、宋勝選,則當前一切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皆可迎刃而解。面對藍營高唱入雲的「二次政黨輪替」訴求,陳總統則反駁稱第一次政黨輪替尚未完成,何來「二次政黨輪替」?雙方對何謂「政黨輪替」認知顯然有差。鑒於在大選中政黨輪替的訴求必然被不斷提出,以及在此議題背後事實上連結著多數統治(majority rule)與台灣少數政府的糾葛之複雜問題,而少數政府又正是台灣當前政治運作不順的主要原因,故有必要將之加以釐清。

        ˙多數統治:民主政治的本質

        在今日的世界,幾已無人反對民主政治;但對於何謂民主政治,卻是人各言殊。不過,除少數如中國般侈言「人民民主專政」的獨裁國家外,以多數統治為民主政治的本質 ,則已被]普遍接受。

        以多數統治為民主政治的核心本質,有其不得不然之理。蓋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決定如何分配的方式(政治決策方式)可分少數決(minority rule)、一致決(unanimity)與多數決三種。就人類政治史來看,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實行少數決的少數統治,即少數特權階級來決定如何分配社會價值。在人性自利的情形下,這少數特權階級無可避免地會把大多數的利益分配給自己,這種做法也必然會引起多數人的不滿,聯合起來向少數特權階級爭取利益,為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少數特權階級就要以高壓方式進行統治。而在一致決下,由於要求所有的決策要經所有人同意,就給予少數以挾制多數人的能力,使這些少數人擁有可以左右決策的能力,故事實上也是一種少數決。至於多數統治,由於多數人無須擔心會受到少數特權的欺壓,就不需要用侵害少數者人權的方式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也是所謂的民主政治是以數人頭代替砍人頭的道理。

        ˙誰是多數?

        民主政治是多數人民的統治。在直接民主中,由投票結果便可知道誰是多數;但在代議民主中,由於代議民主依功能的不同將國家組織分為數個部門,所謂的多數究何所指,就有必要加以釐清。

        當代民主政治受立憲主義(constitutionalism)影響,以法治(rule of law)為國家權力運作的基本原則,要求依法行政 。因此,國會必然是代議民主政治的中心;而代議民主中的統治多數,應是指以國會為中心而能決定法律的立法多數。在不同的憲政體制下,此立法多數的組成成分亦有不同:在內閣制中,國會由人民選出,擁有行政實權的行政首長(內閣總理)雖由國家元首(總統或君主)來任命,但國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議權與倒閣權,在依法行政原則下,內閣若無法得到國會多數的信任支持,不僅無法推動政務,且隨時有被倒閣而下野的可能。所以,雖然內閣制國家的憲法多未明文規定國家元首任命內閣總理時需經國會的同意,但在實際運作上,內閣總理的人選卻一定要能得到國會多數的同意,甚至是直接由國會多數黨的黨魁出任總理。因此,在內閣制裡,所謂的立法多數應是指國會多數與其支持的內閣。而在採權力分立互相制衡為組織原則的總統制中,國會與總統都由人民選出,國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議權與提案權,總統則因兼任行政首長而掌控行政實權。依照依法行政原則,總統行政權力的行使必然要受到國會決議的制約。而在互相制衡的組織原則下,總統對於國會的決議有否決權;相對地,國會對於總統的否決也有反否決的權力。因此,總統制中法律的形成,必然要得到國會多數與總統的支持(或至少不反對)。故總統制的立法多數,由總統與國會多數共同組成。雙首長制則比較複雜,其總統不像內閣制國家的國家元首是完全虛位沒有實權的,也不像總統制中的總統兼任行政首長而掌控行政實權,雙首長制中的總統擁有的憲法權力,是種被動阻擾性的權力。而雖然依照憲法規定總統任命行政首長(內閣總理)時無須經過國會同意,但因國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議權與倒閣權,因此就像內閣制一樣,內閣若無法得到國會多數的信任支持,不僅無法推動政務,且隨時有被倒閣而下野的可能。所以,雖然憲法規定總統任命總理時毋需經國會的同意,但在實際運作上,內閣總理的人選卻一定要能得到國會多數的同意,甚至是直接由國會多數黨的黨魁出任。於是,雙首長制的立法多數有兩種組合,當總統所屬政黨為國會多數黨時,總統可以任命其同黨黨人擔任總理,經由政黨內部運作,總統可以實際掌控行政實權,此時的立法多數係由總統總理與國會多數共同組成。若是總統所屬政黨非國會多數黨,則為求憲政運作順暢,總統必須任命國會多數所屬意者出任總理,此時總理因有國會多數的支持而能擁有行政實權,總統則只能保有其憲法上擁有的被動阻擾性的權力,與總理形成「左右共治」,這時的立法多數,則是由總理與國會多數組成。換言之,無論是哪一種憲政體制,代議民主中的多數統治,都可以說是國會多數的統治。

        ˙多數政府是民主政治穩定的必要因素

          國會是民主政治的中心,行政權若不依前述的組織原則形成由國會多數支持的多數政府,政治運作將陷於衝突不安中。法國第三共和、第四共和與德國威瑪共和,因多黨林立而經常呈現少數政府狀態,致使閣潮頻仍政治動盪,即是顯例。以法國第三共和為例,在一八七0年到一九三四年共六十四年間,法國第三共和共出現八十八屆內閣,內閣平均壽命九個月,其中只有十八個內閣能在位一年以上,但在位最久者也不過二年十一個月又十一日 。同樣地,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三三年的德國威瑪共和,前後有超過二十屆的內閣,平均存在壽命只有八個月,其中在位最短的只有七個星期,在位最長者也不過二年二個月 。而正是這種政治不安的環境,導致西特勒的崛起 。縱然是總統制國家,若總統得不到國會多數的支持,政治運作也將陷入僵局,這是何以除美國外,其他總統制國家的政治會趨於不安的原因。而美國之能例外,與其柔性政黨政治與國會議員以選區利益而非政黨利益為重的特殊環境有關。由於柔性政黨政治下幾無黨紀可言,總統乃可用行政資源爭取注重選區利益的國會議員的支持,形成實質的多數政府。惟若政黨政治趨向剛性化,行政與立法之間就可能出現對立的危機。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六年時,眾議院多數黨共和黨在議長金瑞契的領導下,出現史無前例的剛性化,與民主黨柯林頓總統強烈對峙,發生有名的「預算戰爭」,造成聯邦政府短暫停擺,即是顯例 。職是之故,民主政治運作要能順暢,就必須有伊能得到國會多數支持的多數政府。

        或謂在現今各國多是多黨政治的情況下,國會中難以出現一掌控過半數席次的多數黨,因而要形成多數政府實有所困難。然而,這也是為何聯合政府會成為當代多數民主國家政治常態的原因。以德國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即處於經常性的聯合政府狀態 ;日本自自民黨一黨獨大體系解體後,多數時間都是由多黨聯合執政 ;法國第五共和創建以來,無論是左派或右派執政,事實上都是聯合政府 。相較於我國多數政界與學界人士批評聯合政府是「政治分贓」,而寧付出政治不安的代價以維持少數政府,其他民主先進國家的選擇,就險的高明與意義深遠。




    [397] 台灣重建聯盟 [回應]

      投稿人士:龍少白 投稿日期:2003/07/31(Thu) 13:24:27

        台灣重建聯盟 發起人-龍少白
        各位:你有下列問題嗎?歡迎入盟~
        1.你失業了嗎?因為志趣不合?因為本身殘障備受其視?因為公司強勢欺壓?因為薪水不夠養活一家人?
        2.你對台灣的政治粉灰心嗎?黑金政治?強勢政府?官商勾結?封路控制選票?亂開競選支票?(朝野都一樣)土地被強制徵收只有一點點錢給你?
        3.你對台灣的交通搖頭嗎?飆車族囂張行經?紅單接不完?你跟本不知道那裡有測速照相機?你跟本不知道那裡不能停車?那裡不能右轉?沒有明顯告示牌?
        4.你對生活越來越無助?小孩學費年年升高你的薪水確沒增加?教改十年小孩一樣重復你我當年要聯考的惡夢?每當小孩半夜嚇醒都為了什麼?青少年留連網咖到暴斃?你兒女半夜飆車只是因為你真的為了工作無力管教嗎?
        5你還在以網路遊戲發洩你的不滿嗎?cs的血可以洗去多少仇恨?ro的可愛是真實的嗎?辛苦打怪升級後呢?賣帳號?亂打新手當白目被人背後罵臭?就算你是遊戲等級最高的玩家又怎樣?現實生活裡呢??你還是一個流連網咖的無業遊民?你還是要乖乖考試乖乖向沉重的學業低頭∼你有任何改變嗎?你有從騎車變成開賓士嗎?發洩完了呢?
        6.你的公司越來越難經營?沒有客戶?稅金巧立明目變像搶劫?沉重的工作壓力無處宣洩?無人可說?
        7.你以身為(男女)同志而苦?每次上聊天室就是為了找一夜情?沒有人願意是真心對你?害怕父母親人知道你是同志?
        如果以上的問題你都沒有~那麼你可以不必讀這篇文章~因為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請好好把握.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其中的一些問題存在那麼請你讀完這篇文章~謝謝
        你現在放下一切思考~仔細想想~你想要改變嗎?你一個人可以改變嗎?又能改變多少呢?你知道問題的基本點在那裡呢?我告訴你是你生活的這塊土地出了問題~而你全然不知~因為你正處在一片雲霧中~你看不到將來更看不到你自己~你從小生活在其中所以你在淺移默化中接受了一切~這是一種悲哀~你可以不信我說的話~那麼請你做一個實驗~把一隻眼睛遮住~只用另一隻眼睛看太陽~看了十分鐘~再放手你的雙眼會看到啥?是不是周圍景色的顏色不同呢?而且有一些霧~那就對了`你看到了在現實生活(就是你看到的一切.因為人類多以眼見為實)底下的你自己~你去除了你眼前的霧~可是你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阿?怎麼辦?加入我們罷`一個新的團體~我們沒有政府登記~因為這樣的政府我們不要~我們沒有資本家大力金錢支援~因為我們都是可憐的小人物~我們沒錢~我們想工作卻沒工作~我們想改變台灣卻人數太少~我們的宗旨是如果改變不了台灣就毀了他~不要債留下一代~
        除非你願意看到你的子女重復你我現在的痛苦~
        如果你願意加入我們~你不必是有錢人~因為我們不需要~我們要妳的專長~你會啥就用啥~只有徹底毀滅才會重生~或許將來歷史不`會記得你我~但是你我的子女會永遠感激~因為我們將以最激烈的手段告訴政府你錯了~告訴其他所有人台灣必須改變~逃避出走去大陸是自保的行為~但是台灣還是一樣向下沉論有用嗎?~在這裡我不批評民進黨政府因為以前國民黨執政時一樣爛~只是差別在國民黨搞黑金政治~民進黨搞霸權主義~請問你覺得有差嗎?柏楊說的醬缸文化還是存在~醬缸還是醬缸~無論那個政黨執政都沒有改變~你甘心嗎?我留下衣媚兒~讓你和我一樣的有志之士互相連絡~我會因為你的專長~告訴你~我們將如何改變台灣?~台灣的未來必須由我們這一代決定~不要讓我們可愛的子女承擔罷 一代不做你將永遠後悔

        [email protected]

        個人專長:爆破(c4秒設)
        300公尺射擊
        物理(不定性規律)(細胞分析)(原子物理)(線性索引)
        圓月劍法(來自山東古湖區)
        徒手搏擊(合氣道3段)(截拳道黑帶)
        機械(cnc)
        彈道測試







    [396] 對「政黨輪替」的再思考 [回應]

      投稿人士:許家蓓 投稿日期:2003/07/26(Sat) 15:31:35



         隨著總統大選的日漸接近,泛藍陣營要求「二次政黨輪替」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似乎只要「二次政黨輪替」,當前所有的政經社會困境都可迎刃而解。而面對泛藍陣營「二次政黨輪替」的訴求,日前陳總統表示「一次政黨輪替」都尚未完成,何來「二次政黨輪替」?雙方顯然對所謂的「政黨輪替」認知有極大的差距。由於「二次政黨輪替」已經成為泛藍陣營主要的政治訴求,也必然在總統大選中城為攻防的焦點,釐清「政黨輪替」的意義,就有其必要。

         「政黨輪替」對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在當代政治學研究中早有確論。其中著名的,是比較政治大師抗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st Twentieth Century)一書中的經驗性研究。抗廷頓指出,檢驗一個國家民主鞏固與否的重要指標是兩次政黨輪替(two─turnover)。蓋只有在兩個相互競爭的主要政黨都能在輸掉選舉後把政權和平地轉移給對方,才能確立民主的政治文化,使政治精英和民眾都接受以選舉而非革命的方式讓做不好的統治者下台之民主體制,如此民主才能鞏固。

         政黨輪替是民主鞏固的要件,也是責任政治得以貫徹的結果。但所謂的政黨輪替,究竟是以總統選舉或國會選舉為標的,卻需做進一步的澄清。由於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多脫胎於總統是威權強人的威權體制,人民早習慣有一強而有力的總統,因此許多人習於以總統選舉的結果來檢視是否發生政黨輪替。不過,就民主政治的原理與運作實態言,所謂的執政黨應是指國會多數黨的輪替才有意義:在內閣制國家,總統是超然於政黨與政治實際運作外的虛位國家元首,並無任何實權,擁行政實權的是得到國會過半數支持的總理與其領導的內閣,而如果失去國會多數的支持,總理就要下台,或解散國會重新大選以尋求新的國會多數支持因此在內閣制國家中所謂的政黨輪替必然是指國會多數黨(且其必然掌控過半數席次)的輪替;總統制的國家,總統雖以兼任行政首長而掌行政大權,但立法權、預算權及(多數總統制國家)提案權卻是在國會手上,若無國會過半數的支持,總統的權力運作空間會變得極小,而反之國會過半數的政黨若無總統的支持,卻仍可左右國家政策,因此,在總統制中,政黨輪替也必然是要指國會過半數的輪替才有其意義;至於雙首長制國家,由於立法權、預算權仍是掌握在國會手中,加上國會又有倒閣權,使國會多數實際上擁有決定內閣人事及政策的能力,故總統所屬政黨為國會多數黨時,總統能透過政黨運作而真正掌控決策,但當總統所屬政黨不能掌控國會過半數席次時,就要實施「左右共治」,由與總統對立的國會多數黨所支持的總理掌控決策,此時總統則只有被動、阻撓性的權力,因此在雙首長制中所謂的政黨輪替也必須是指國會過半數政黨的輪替。換言之,無論是採何種憲政體制,所謂的政黨輪替,必須是國會多數的輪替,而非總統的輪替,才有其民主政治上的意義。而若以國會多數的輪替做為政黨輪替的定義,則台灣迄今未完成第一次的政黨輪替。蓋民進黨雖是本屆國會最大黨,其席次卻不足成為掌控過半數席次的立法多數,使得民進黨所主張的政策屢屢在國會受挫,肇致政治責任的追究難以清楚。

         或謂台灣現今雖是雙首長制,且民進黨並未擁有國會過半數席次,但總統卻能完全掌控行政權的運作,因而必須以總統選舉的結果做為政黨輪替的指標。惟台灣現今這種總統得不到國會過半數支持卻能掌控行政實權的狀態,並非民主政治的常態,且正是這種少數政府的模式,造成行政與立法的對立,使得政爭不斷,國家陷於空轉,因此台灣要走出這三年來的停滯,只有回歸由國會多數決定行政權歸屬的民主常軌,亦即以國會多數的輪替為政黨輪替的指標。

           許家蓓(許富男議員辦公室主任)





全頁顯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