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 原始記事優先顯示 ]
回應本篇話題
字號 
信箱 
話題 
巢穴 
字色 
內容 (請自由改行)
符號  『』 【】 《》 「」 ÷ § ¥ m(_ _)m

話題內容表示

    [126] 德國的佛教熱�@-�@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張筱雲 投稿日期:2001/06/04(Mon) 21:31:26

      東風西漸,自從西方天主教逐漸式,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佛教,成為歐美國家流行的新趨勢。 尤其,透過達賴喇嘛的個人魅力,再加上近年來曾多次訪問德國,媒體爭相報導,更引發群眾對佛教的興趣。佛教在當地雖屬非主流宗教,但卻是無神論者、推崇形而上者,和喜好標新立異人仕的最佳標記,處於叛逆期的德國青少年,甚至在學校必修的宗教課程中,明明是領洗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卻故意選擇佛教,以顯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佛教與西方歷史文化無直接淵源,由於它特殊的異國情調色彩,當一位德國人公開表示他是佛教徒時,周圍親友便心照不宣,暗中給此人貼上「某種」標籤。雖然未必公平,卻不全然屬成見,縱觀佛教引進當地的歷史及背景,就不難明白事出有因。佛教第一次流行德國,大約在1974年「學生運動」期間,它被嬉皮人仕當作反傳統、神秘的象徵,成為一種時髦,沿襲這個先入為主觀念,至今大致上仍未能超脫此一範疇,往好的方面看,他們崇尚自由、心胸開放、能夠走出本位主義,接受欣賞東方文化,另方面,由於出發點和動機往往和否定傳統、天主教或主流文化有關,有時候佛教反而成為一種抗議的工具,抱這種偏激心態,有流於「為反對而反對」,走火入魔之虞。

      所幸,隨著近年來氣功、太極拳、針灸、少林功夫的盛行,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同時,佛教團體急速成長,根據統計,目前德國的佛教團體已從當年四十個,增加到五百五十個。它們分散全德各地,正式會員總數高達五萬名。這些組織按照當地遊戲規則,立有章程、規定,定期聚會,並不定期舉辦大小型會議、講座、研習,會員有繳交年費義務,每個團體除了有自己的網頁、會刊,甚至市面上有專門雜誌發行,其中最具規模、歷史的應屬「蓮葉」季刊(Lotusblatter,1987年創刊) 。

      實際上,德國人心目中的佛教並非純粹宗教,透過當今流行的醫療方法、哲學研究、少林武術和素食,直接間接引起業者對佛教的興趣,許多醫生、治療師、教師、練武者因此成為它的忠實信徒。例如,今年六月德國一位律師戴勒(Rainer Deyhle) 先生,將在柏林市中心成立「少林寺」,按照他的構想,武者在五百平方公尺大的健身房練功之後,接著到隔壁另闢的禪定室打坐,他甚至專門聘請三位正宗少林寺功夫師傅長期駐院指導。另外,兩三星期前,柏林也有一家私人創辦的佛學院開張,院長是任職出版界的魏澈爾( Sylvia Wetzel ) 女士 她表示,佛學院將定期舉辦佛教開示、演講座談會、坐禪及瑜伽,甚至提供藏語課程。魏澈女士承認,大部份德國佛教徒對於深奧的教義及理論通常一知半解,實際上由於語言文化的隔閡,的確有其困難,因此,佛學院提供親身體驗及實際練習為主,例如,靜坐、呼吸、觀照、運氣等。除了無數德國人開辦的機構、禪坐中心,來自台灣的佛光山(以柏林規模最大) 和韓籍女尼主持佛教寺院(位於杜塞多夫),已經成為德國當地著名的佛教寺院,成立之始,可能主要用意是提供海外僑民宗教信仰、精神寄託,由於其「正宗」地位,逐漸有反客為主趨勢,例如不久前的佛主誕辰慶典,當天,杜塞多夫寺的佛教寺院湧入五百名信徒,其中四百人是德國人。

      最近,還有一位叫布魯恩(Horst Brumm)的德國人發下宏願,計劃在德東布蘭登堡附近小鎮麥茲(Menz) ,建立一個可容納六百人的佛教社區,目前布魯恩正努力籌募一千五百萬馬克建築基金。大家對於他這項舉動不解,懷疑根本不可能達成目標,布魯恩在街接受記者訪問時一邊撥動佛珠一邊虔誠地回答:「如果今生完成不了,那麼就來生吧!」無論如何它他不會放棄。

      由於德國菜主要以肉類為主,一般飯館不提供素食餐點,有鑑於此,賀爾靈(Katharina Hering) 女士在柏林開了一家素食餐廳,她把內部裝潢成日式寺廟模樣,獨具一格,成為當地最有特色餐館之一。尤其,在狂牛症風暴陰影之下,更加門庭若市。身為佛教信徒的賀爾靈認為,與其定義佛教為宗教,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或哲學,自從她信奉佛教之後,學會了自我控制,不僅承受壓力的能耐增加,家庭中也減少許多暴戾之氣。這番話恰恰道出德國人對佛教的共同看法。


      張筱雲Kleber-Chang, Hsiao -Yun

本話題全頁表示 / [0]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