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1/01(Mon) 17:20:04 僧戒言(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兼任講師 我在民國八十九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間,隨同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前往香港和中國大陸廈門、上海等三地進行題為《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的巡迴座談、訪問,而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上海台灣研究所和上海東亞研究所等六個機構的專家學者,就陳水扁總統就任以迄最近總統府跨黨派小組有關大陸政策「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共識發表後,香港及中國大陸關心兩岸關係發展之學界菁英的看法與反應進行瞭解,並與其就我政府大陸政策與民間輿論走向相互溝通交換意見,以尋求新世紀裡新觀念的突破與新共識的凝聚,啟發兩岸三地人民之新思維,提供相關機構之參考。 這次的訪問,是我近距離觀察中港台灣研究學界菁英的第一次經驗。香港學者傾向於自居中立第三者地位發言,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比較從探問、瞭解的角度提出疑問,大陸學者則由於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的理解,因而對於兩岸問題的發言比較直率,直指兩岸僵局的癥結,也樂於提出改善的建議。儘管大陸的台灣研究往往給人以中共政令宣導的負面觀感,但本文要指出,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一定的公民社會正在醞釀成形,傳統中國社會裡知識份子的自覺意識亦正在恢復,同時隨著各地方的社會發展進程,具有地方自主意識的南方省市對於北京中央的政策與言論觀點,事實上也微妙地存在著若干異議,過去將大陸視為鐵板一塊的作法,是有必要實事求是地加以檢討。限於篇幅,容我在本文裡就我所得到的總體印象先做報告,隨後再另文針對具有建設性、啟發性的個別看法一一述評。 彼岸學者對於兩岸關係的發言,多集中在具體討論陳水扁總統新政府之大陸政策、大陸對台政策、以及兩岸關係未來一年的可能發展等問題。香港及大陸學者皆對於民主進步黨政府的台灣獨立傾向表示憂慮,並對於我政府在處理一九九二年兩岸有關一個中國原則之立場時,執意以「九二精神」之提法替代「九二共識」的作法,質疑是否意即我方否認兩岸曾經存有關於「一個中國」的共識。除此之外,他們亦皆對於總統府跨黨派小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共識中關於「回應對岸『一個中國』的主張」一段文字表達異議,認為隱含台灣拒絕承認己方有「一個中國」主張之意。而在國內朝野政黨對抗僵局未解的情況下,他們亦皆對於總統府跨黨派小組的代表性以及陳總統的領導權威提出懷疑,認為台灣內部未形成大陸政策之共識與領導中心,大陸政府不可能在此時貿然就復談問題表態,干犯捲入台灣政爭的風險,重蹈誤判台灣民意的覆轍。他們深信,大陸政府憑藉兩岸經濟成長表現互有消長中的優勢,對於兩岸通商、通郵、通航問題的解決將不再感到急迫,因而儘管在一個中國內涵上有所調整,對於一個中國原則將更加堅持。但在此同時,他們也認為大陸政府不會以為台灣民進黨政府可以在一夕之間完成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所謂「聽其言,觀其行」,不即刻對台灣政府表態,正是大陸對台灣政府的善意表現。他們皆建議我方應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新三段論中「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一段文字中的訊息,這透露著大陸在兩岸對等的前提下,已寬鬆了有關一個中國的強硬說法,嘗試尋求重建兩岸共識的基礎,台灣應對此予以鼓勵、善意回應。 至於廈門與金門、福州與馬祖的小三通問題,其皆認為大陸在意者為大三通,但亦認知小三通有打開兩岸僵局的功能,因此雖然表面上官方冷漠以對,實際上仍樂觀其成,不會加諸過多人為的政治性障礙。 大致而言,港中學者多對陳水扁政府在兩岸關係中的政策主導能力存疑,也對於陳水扁政府於強調消弭大陸犯台藉口之餘,有無進一步積極推進兩岸關係的心意,普遍不表信心。他們都指出,大陸在無可奈何之餘,目前只能以陳水扁是否參與或重開國家統一委員會作為台灣是否默認「一個中國」的指標。 就香港、廈門、上海三地在促進兩岸關係的作用上,其各擁有不同的條件。我們必須先掌握一個客觀事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為一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而此也反映在中央以至省市地方政府的台灣事務政策及其執行之上,特別從福建省和廈門市對於小三通的冷處理可見一斑,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器過於龐大,各地經濟發展形勢又不一,中央政令實無法一一貫徹奉行,加以知識份子對中央政令未必心服,因此我們可感覺到香港、廈門、上海三地不同的民情風土,以及其面對北京時的某種自信情緒。香港地控南海與台灣海峽,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美世界的橋樑,為國際金融貿易都會,兩岸轉口貿易的最大受惠者,對於上海上升的發展潛力,有著面對強大競爭壓力的不安。而兩岸關係一旦緊張,更將對香港經濟直接造成打擊,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雖然一向忠實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策,但期盼香港發揮更大中介角色與潤滑作用的內部民間聲音始終不斷。近年隨著香港回歸,許多大陸學人前來訪問研究,他們保持著對兩岸關係的高度關心,也希望以香港為舞台,為兩岸交流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也因為回歸,許多香港學者乃無法迴避面對兩岸關係,因而亦逐漸開始關懷及參與,這些人深受西方文化洗禮,對台灣人的思維多能理解與同情。香港人與台灣人價值信念相近,我們應強化與香港學界的合作交流關係,以增加支持台灣的聲音。 其次,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語言文化血緣相通,台商企業遍布,使福建民間對台灣格外感到親切、有感情,兩岸征戰,福建必首當其衝,淪為戰場,故福建人對於和平統一也越有渴望。再者,福建是小三通的直接受益者,一旦兩岸直接開放三通,則福建將頓失小三通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這是福建與大陸中央及上海在三通問題上的微妙立場差異所在。廈門學者長期引領台灣研究,對台灣問題有更富於同理心的瞭解,使之在對台政策上擁有獨特的發言地位,多少能在大陸內部發揮一定平衡的力量。我感覺與廈門學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雙方坦誠以對,充分溝通,並與其擁有相當的共識,收穫頗豐。 上海作為中國大陸內地第一大國際都會,是個工商業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產階級正迅速形成中。市民思想務實開闊而自信飽滿,使當地頗思在台灣政策上與政治都會北京分庭抗禮。上海是大三通不做他想的通航口岸,故上海對於與高雄市或台北市間之城市交流,有高度期待並熱烈歡迎。上海台灣研究所與東亞研究所,皆為地方捐資設立之獨立研究機構,藉上海雄厚的經濟實力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之便,其學者乃經常活躍於各項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海台研所所長曹建明甫上調北京出任要職,所內事務現由嚴安林主持,正待與台灣加強聯繫交流,以建立自身之領導與發言份量。東亞所的章念馳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的重要幕僚,其有關兩岸關係及政策之發言,立論大膽,定期見諸於香港《中國評論》雜誌,其友我言論,如有關歐洲聯盟統合模式的主張,或要求大陸中央正視「中國尚未統一」之事實的主張,常能引起討論,受到海內外廣泛的注意,反而能獲得共鳴。上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除北京以外最具政治上發言地位的都市,爭取上海方面學者對台灣處境的認知與同情,適可建立未來用以平衡北京言論的基礎。 基於以上認識,本文首先建議,我國應致力於加強香港的中介地位,利用香港學術資源與友我的大陸學人多方交流,並透過香港中介的傳播力量,使國際社會對兩岸問題投以更多關注,以達到國際見證的同一效果。 本文其次建議,我國應積極加強與福建省的交流合作。台資在當地實力十分雄厚,加以兩地人民文化血緣相通,感覺親近,政府應引導對大陸投資集中於福建,以創造台閩經濟利益共存的空間,使福建從兩岸衝突的前哨站,轉而成為兩岸衝突的緩衝區。故我國應有計畫地訴求鄉情、經略福建,並利用小三通的時機,在廈門或金門辦理兩岸交流活動,加緊拉近我與福建省菁英間的關係。 再次,本文則建議,與上海台研所與東亞所分別加強合作,特別是加強與台研所新領導的接觸。而對於由上海舉辦或參與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由於過去我國與會學者囿於意識型態立場,鮮少有獨派學者出席,以致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台灣民意的誤判,為扭轉此一偏差,政府不妨鼓勵熟悉民進黨的學者出席,以協助大陸形成建立對台的正確決策。 總體而言,民進黨在第十任總統大選中的勝選,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李登輝執政十二年間不願正視的兩岸分治事實,終於得到一點微弱的肯定訊息,迫使其不得不退守〈中華民國憲法〉與〈國家統一綱領〉的底線,尋求台灣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回歸。這是中華民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政策思維中重建的契機。民進黨的勝選,使基於反抗外來政權統治而來的台灣獨立運動,終於獲得靈魂的慰藉與救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此非視而不見,但由於自信的不足,因而不敢正面予以祝福與肯定,而使兩岸的僵局,失去了一次在總統大選結束後趁勢化解的機會。接下來,新政府在處理國內政經問題上手法的生澀與粗疏,乃進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失去信心,根本放棄了與新政府復談的努力,也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看不到跨黨派小組共識中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善意回應,而以「不三不四」、「不倫不類」的粗暴語言加以反駁。但依我之見,兩岸關係的癥結,恐怕還在於國內共識的凝聚與政府威信的重振,才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樂而與新政府展開復談。我們應該要讓對岸知道,國家認同是一種複雜的感情,台獨的問題只有民進黨有能力解決,期待結合國內反民進黨的其他政治力量來孤立民進黨政府,乃是一種不切實際、永無寧日的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存廢作為檢驗台灣遵守一個中國原則與否的指標性政策,在雙方互信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這是值得重視的。我們建議維持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建制。再者,我們則建議政府當局多多給予對岸的台灣政策一點肯定,那怕是空洞的詞彙。兩岸彼此不出惡言,如此才能使屬於統獨的激情沈澱,為人民與政府間的互信與友誼的重建培養氣氛。最後,我們則建議政府高層在發表有關大陸政策談話時,能不經意而不附加但書地帶過中國人的概念,再由學者擔任詮釋的工作,透過間接迂迴的方式,以夾帶「中國人」一詞的說話,以具體的言語行為去回應一個中國原則,除可免除自身的立場矛盾,目的也在將背赴復談責任的球丟回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方。 小三通已經上路,兩岸關係在二十一世紀之初能否柳暗花明,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能夠「操之在我」的部份,不能不多加用心,任何期待拖過年底第五屆立法委員大選後政府重組再來面對問題的想法,只會給人以政府無能、束手無策的評價,不會有助於民進黨政府的永續經營,在這裡,任何一位厚愛民進黨的學者,對兩岸關係的推展,都是不應該自命清高、冷眼旁觀的。 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三時三刻 |
投稿人士:砭針 投稿日期:2000/12/31(Sun) 18:27:43 十二月十六日,由一百二十位台北市議員助理所組成的台北市議會助理工會,在幾經艱辛下,終於成立。對所有關心台北市議會運作良窳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起步,但工會在成立過程中所遭遇的一些怪現象,卻又不得不令人為工會的未來感到憂心。 首先,雖然助理工會的成立得到部分議員的積極支持,但也受到部分議員的強烈反對。事實上,有十三個議員辦公室﹙吳碧珠、費鴻泰、王博昱、楊實秋、周柏雅、陳正德、林晉章、蔣乃辛、鄧家基、李仁人、秦儷舫、謝英美、陳政忠﹚的助理,即在各種壓力下無法加入工會。檢視這十三個議員的名單,雖有部分是外界傳有包工程包廢土等行為、形象不好的議員,卻也有許多是平日口口聲聲要維護市民與弱勢團體權益的議員。如果他們連自己的助理加入工會的權益都要剝削,那他們又怎麼能真心地為市民爭取權益呢﹖ 再者,在工會成立前夕,慱出某些國民黨議員辦公室的助理,大舉宴客為其參選工會理事拉票。這種花大錢選助理工會理事的做法,不免讓人憂心。因助理工會雖小,卻卡在府會關係的戰略位置上,如果工會的幹部想藉工會來謀取私利,可預見的,必然是從市府的各種小型採購案、委外廣告案中牟利。筆者的憂心並非無據,因立法院的國會助理工會就曾傳出此種情況。 前述兩種情況,只是種種怪狀中的犖犖大者,但也足以令人為這個爭取十年才成立的工會的未來感到憂慮。 http://bbs.ttimes.com.tw/view.php?no=120933&cl1st;=tomorrow_view |
投稿人士:林建良 投稿日期:2000/12/18(Mon) 16:11:16 在日台湾同郷会会長 林 建 良 什麼是成敗、各有見地、成功的定義也見仁見智没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很難論断一 個人是人生的勝者或者敗者、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然而這種哲学 性的思考対生活在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得到満足的人郤只是個華而不実的奢言。抛開言 語遊戯式的哲思、筆者認為、儘管世界上不存在著共通的成功的定義、追求成功郤是多 数人的願望。這也正如同我們不見得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郤有著強烈的求生本能一様。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向上提升、不要向下沈論」的一席話、引起台湾多数人的 共鳴、同時也是阿扁勝選的重要関鍵。這個事実正説明了台湾大多数人対「向上提升」 的渇求。然而反観台湾戦後的五十年間、我們是否真的朝向上提升的路上邁進?台湾的 社会、及在台湾生活的個人是否真的是個成功的経験、値得向全世界誇耀? 在個人的層次看来、台湾普遍存在著利益取向的成功観点。在六〇年代前後、「来 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一句流行語正指出了当時台湾社会的価値取向。耀 眼的学歴与海外学人的身分、同時也保証著多金及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成績優秀的台 湾学子、蜂湧向医学及理工等科系、与其説是為了興趣、不如説是為了登上一條社会身 分与経済地位的龍門捷径。 而整個台湾社会也反映著這股以利益的向上提升的潮流、一切以経済成長為至上命 題。国会殿堂群集的是号子立委、政府的財経要員随著股票的漲跌一喜一憂、財経専家 被迫成為護盤操手。従民間到政府一切向銭看的結果、譲台湾也背上了「貧婪之島」的 汚名。 在激烈的升学競争中奮戦、進入名校取得高学歴、本身不是一件錯誤的事。問題在 於如果這成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対一個学子而言、不僅狭隘了其視野、限制了自己的可 能性、也模糊了教育本身的意義。而如果将学歴与収入直接連結、並以此要求台湾的下 一代因此而在升学市場上競争、更只有譲台湾人成為日漸勢利的族群、失去自己、也失 去別人的尊敬。 個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追求経済成長、提高国民所得本身是一件値得鼓勵的事。 而如果這成為一個唯一的命題、或絶対的真理時、国家也将失去国格。在這次核四的論 争之中、国民党力主興建核四的邏輯是、「不建核四、就会缺電、缺電会影響経済成長」 、国民党更強調「没有経済成長、台湾就什麼都没有了」不建核四是不是会缺電各有其 看法、在此筆者不擬論述。但強調把経済拿掉、台湾将一無所有的論調、正顕示出国民 党把整個台湾当成生財工具的利益取向、也顕示出其本性的粗暴与低俗。這点正与中国 在野蛮地摧残了西藏的文化之後、仍得意揚揚地向全世界誇示他們提高了藏人所得、促 進了其経済成長、有異曲同工之妙。 対個人而言、有一定的社会成就是個好事、而郤也只是個小成、其道徳観、死生観、 世界観才真正決定其格局。対国家而言、持続的経済成長、也只算是個小成。能否将国 家帯向更圓熟、更有公義、更有内涵而没有汚染的境界才是大成。停建核四、正好提供 台湾一個再思考的機会。什麼才是我們追求的向上提升、什麼才算是永続経営、除了経 済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必須追求的、有什麼是可以放棄的。民進党前主席林義雄先生告 訴阿扁不可妥協、不可出売霊魂。這句話何嘗不是対著全台湾人説的? 日本語の主旨: 1.成功と失敗には基準はないが、成功したいのは人間の常である。 2.台湾の社会もその心理の延長で戦後55年間頑張ってきた。 3.しかし、経済成長と生活水準の向上を求めるばかりに、いつの間にか台湾は「貪欲の島」になってしまった。 4.進学競争と個人所得を追求し、それが個人の「成功」になってしまい、台湾社会も経済成長のみが「成功」の指標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る。 5.しかし、それは所詮「小成」であって「大成」ではない。 6.個人としての「大成」は倫理観、死生観、道徳観も入れた上判断するものであって、学歴、収入、社会的地位のみで判断するものではない。 7・社会としての「大成」は社会正義があるかどうか、各々の個人の尊厳が尊重されているかどうかをも入れて評価されるべきもので、経済成長と生活の豊かさのみで評価されるものではない。 8・台湾はなにを追求すべきか、なにを捨てるべきかを真剣に考える時期にさしかかってきた。 |
投稿人士:Shark 投稿日期:2000/12/11(Mon) 21:22:23 近來的政治紛爭和民眾的無奈,著實讓關心台灣前途的人捏一把冷汗。 然而,一個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移民中國首度成為台灣民眾的第三選擇。 聽說是把自己變成中國人民,當解放台灣時就不是被解放的對象而可以逃過一劫。 不曉得是笑話還是真有這種想法。 經常在想一個問題:台灣人到底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我從我自己看起。發現了一個現象:不知道。 畢業就要有工作,有工作就該買房子,有房子就能娶老婆,娶老婆就該有小孩。這些道路,幾乎是社會與家人希望走的路。 突然驚覺,台灣人太習慣別人幫他決定未來。(也許只有我這個不成材的傢伙吧!)政府說要發展資訊硬體代工,以成為高科技島。幾乎全部的資訊相關畢業生都一窩蜂的投入代工行業。今天,在五分鐘就有一項新科技出現的時代,台灣的軟體已經跟不上新經濟時代的腳步。原有的優勢門檻,已經輕易的被超越。 於是,大家又期望政府給一個未來。可是政府內的官員,已習於討好選民,只會提出短期的解決方案。凡事不從根本做起,就已經注定要失敗。最慘的是那些等著別人決定命運的傢伙。他們只會罵:又被出賣了!!! 冒險和創新,是從決定自己的命運開始。台灣人有一個想法:我是跟著你做的決定走的,你要為我負責!這個想法豈不是很荒謬?當認為台灣的政府不能給一個新的決定,就跟著中國吧!(雖然這也是一個決定!) 台灣人,把你的命運交在自己的手上。 [20] Re[1]: 自我的主張 [回應] [33] Re[1]: 自我的主張 [回應] 投稿人士:Shark 投稿日期:2000/12/15(Fri) 01:02:05 Shark 轉貼 單身寄生蟲 ☉新井一二三 單身寄生蟲(Parasite Singles)是東京學藝大學山田昌弘副教授提出的新概念, 意味著:學校畢業以後仍住在父母家,生活各方面都不獨立的未婚男女。 他先在《日本經濟新聞》上發表題為「增殖中的單身寄生蟲」的文章指出:目前日 本有一千萬男女到了三十歲還住在父母家,生活上完全依靠老雙親,卻常去海外旅 行,也買名牌衣服等。該論文引起了很大的反應。後來由筑摩書房出的一本專書叫做《單身寄生蟲時代》。 做為家庭社會學專家,山田副教授早在八○年代中,已經注意到一個極為有趣的 現象:日本年輕人的階級分化,最大的因素不是學歷也不是收入,反而是,有沒有離 開父母親。 學校畢業以後離開父母親,自力更生的年輕人,一般為生活掙扎,沒法享受消費。 反之,開始工作後留在父母家,則不用付生活費,掙來的工資全都可以當零用錢花 掉。 幾年下來,兩者之間,生活經驗、價值觀的區別非常大,簡直構成兩個不同的階級, 雖然他們本人的學歷和收入均沒有多大分別。 如今的日本人,結婚得越來越晚。過了三十歲,大約百分之四十的男性和百分之二十 的女性還沒有結婚。他們當中,男性的過半數以及女性的七成以上,都住在父母家。 在歐美國家,年輕人一到十八、二十歲,就要離開父母家,要麼住在學校宿舍,要 麼一個人,或跟朋友一起租房住。西方社會重視個人獨立,孩子獨立得越早越好。 日本社會恰好相反,大家喜歡互相依賴。 孩子有了工作,本來可以獨立,卻寧願留在父母身邊。他們不交房租,至多給每月 一到三萬日圓伙食費,父母則替孩子儲存。而且,調查結果顯示,他們都不做家務, 是不分男女的現象。換句話說,生活費由老父親負擔,家務由老母親擔任。社會學家命名為「單身寄生蟲」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在整個日本社會,對生活最感滿意的一群人就是「單身寄生蟲」。一方面保留著小 孩的特權(不用交生活費,不用做家務),另一方面享有大人的特權(自己掙錢,自 由花掉,沒有人管),當然非常舒服。 不過,山田副教授指出,他們不能結婚,也是生活現狀太舒服的緣故。 從前的日本人普遍很窮,孩子一長大就得自己糊口。為生活,從農村跑來大城市, 單獨租小房間住既困難又寂寞,不如趕快找伴結婚。 現在的情況很不同。多數人住在城市郊外,家裡較富裕,長大後可以從父母家上班 去。嚐到了「單身寄生蟲」生活的甜頭,不大想結婚了。因為一結婚,生活水平就要 下降了。 男性「寄生蟲」沒有家務能力;他希望妻子將代替母親,為他做一切。可是,女性 「寄生蟲」也從來沒做過家務,尤其開始工作以後,母親當她祕書兼傭人;她希望將 來的丈夫很體貼,除了掙生活費以外,還幫她料理家務。 這樣一對男女,有時見面一起吃飯,談情說愛沒有問題,但是很難下決心結婚,因 為兩者腦海裡有同一疑問:結婚到底有甚麼好處呢? 但是,山田副教授指出,他們不結婚對廣大社會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其實,目前 的經濟不景氣,他認為是「單身寄生蟲」引起的。 過去二十年在日本,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少,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結婚新成立的家庭 減少。沒有新家庭,就沒有新房子、新家具、新電器、新汽車要買,各方面的消費都 受影響。 再說,長大的孩子不離開父母家,已進入晚年的父親得繼續工作。日本的六十五歲 男人百分之七十以上都還在工作,比歐美各國高得多。 最近失業率提高,找不到工作的主要是年輕人。在西方,年輕人失業引起社會不 安。在日本沒有。因為老父親有工作,養得起失業的兒子。在便利店打工賺點零用 錢,如今的日本青年不抱不平,平和參加「單身寄生蟲」隊伍。 不必說,這樣的社會逐漸失去活力,甚至生命力。山田副教授提議國會引進新的稅 制,以便鼓勵年輕人早點離開父母家。 不過,說到底,問題就是日本人依賴性強。孩子不想獨立,父母也不願被放棄。一 次稅制改革,恐怕很難改變國民心理。 ----------------------------------------------------------------------- 看來台灣還有救....... [34] Re[2]: 自我的主張 [回應] 投稿人士:Shark 投稿日期:2000/12/15(Fri) 05:36:20 寄生蟲與宿主之間,如果取得一個互相覺得不錯的共生方式的話,其實也無須予以譴責。沒有人是喜歡作家事的,日本不時興菲傭,只好靠父母繼續處理,事實上,說不定他們的父母也很喜歡被依賴,覺得自己被需要被重視也說不一定。只要它們之間覺得好,說不定也是一種新的生活型態。 比起這樣的共生型態,日本的婚姻生活搞不好才是更糟糕的方式--女性被當成廉價菲傭被荼毒,每天柴米油鹽,失去生活情趣及品質,加上男性完全不幫忙家裡的任何義務,有些甚至進而〔幼兒化〕。男性們只認為日以繼夜,當牛當馬的在公司工作就是做好當男人的工作了。但是現在的太太們開始步入社會且會自我主張時,開始對不體貼的男人發生不滿了。於是,問題就發生了。日本的夫婦漸行漸遠,彼此對外尋找春天,這樣的生活造成了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大家都不愛家,小孩也流行離家出走了,造成很多且很嚴重的社會問題。譬如:少年犯罪,吸毒,未成年少女墮胎,加入暴走族或暴力團等等,不勝枚舉。 其實,與其製造不健全的婚姻,「單身寄生蟲」式的生活方式,說不定是進化的結果。 |
投稿人士:林建良 投稿日期:2000/12/14(Thu) 23:53:30 在日台湾同郷会会長 林 建 良 十二月五日日本首相森喜朗第二次改造了他的内閣。新内閣被日本的媒体揶揄為「短命内閣」「泥舟内閣」、暗喩不久就会沈没。然而対於森喜朗而言郤是個背水一戦的布局。 在渡過党内的「加藤政変」及野党所提出的「内閣不信任案」危機之後、森喜朗顕然没有能軽鬆多少天。自民党内仍然存在著「只要森喜朗継続当首相、明年的参議院選挙就無勝算」的声音、而且其支持率也始終保持低空飛行。自民党内目前最有実力的前幹事長野中広務的「否決了不信任案並不代表対森喜朗信任」一句話、和隨即表明辞去幹事長一職的冷淡態度、更譲森喜朗没有酔於勝利的余裕。此次内閣改造的内容正可看出森喜朗全力以赴的用心。 新内閣中有三位曽任自民党総裁的閣僚、分別是外務大臣的河野洋平、大蔵大臣的宮沢喜一及行政改革大臣的橋本龍太郎、其中宮沢及橋本更曽経任過日本首相之職。除了這些前朝重臣之外、法務大臣高村正彦、文部大臣町村信孝、及通産大臣平沼赳夫都是被視為下一世代有希望的首相接班人選。其中的平沼赳夫与台湾政界関係良好、在台湾政界也有著相当的人脈。 這次的内閣改造、最受注目的要算是前首相的橋本龍太郎。他在二年前日本景気在初有回復跡象時、為了挽救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而採行了九兆日圓的増税政策、此挙使得久病初癒的日本経済再度悪化、当年的参議院選挙自民党惨敗、橋本也只有下台交棒給小淵。橋本精明能幹、反応敏鋭、然而其個性孤傲在自民党内被称為「一匹狼」、他独来往也没有可称得上心腹的側近在旁。於前首相小淵敬三突然過世之後、其所率領的自民党内最大派閥「経世会」之領袖、随著派閥内的年功順位、落到了橋本手中、其通称也由「小淵派」改称為「橋本派」。橋本成為日本政界影響力最大派閥的会長其存在地位也突然水漲船高。 将如橋本這様的実力者収攬到内閣、是前首相中曽根康弘的建言。対森喜朗而言、重量級実力者的入閣也正可補足其本身「軽量首相」的形象。橋本龍太郎的入閣正是森喜朗此次内閣改造最大的売点。明年一月六日、日本中央政府的行政編制将由現有的一府二十二省庁精簡為一府十二省庁。而此行政改革之法案即為橋本在任首相之時所推動制定的。此次橋本担任行政改革担当大臣也正是森喜朗有意譲橋本自己実現他所推動的行政改革、然而這個人事布局郤也是個相当冒険的一招棋。 橋本被視為下一任首相的最有力人選、自民党内如此、民意調査也顕示出橋本有最高的支持度。橋本的入閣固然有穏定政権為森喜朗背書的一面、然而就近監視並且随時可取而代之的一面也不容怱視。上任没幾天、橋本為了「経済諮詢会議」之存廃問題与森喜朗同属一派的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就有了意見上的衝突。日本的内閣運作雖各有専門部署之分工体制、但強調団隊和諧的日本文化之下、重要之政策経常必須在内閣会議中「全員一致」之下才被採行。這意味著一個有実力又意見很多的閣僚存在対首相的領導力与権威也是個相当大的考験。軽量首相的森喜朗能否駕御重量級的橋本龍太郎正是其第二次内閣改造存続多久的重要関鍵。 内閣改造後一個礼拝、日本各媒体紛々発表対新内閣的民意調査。森喜朗的支持度仍舊停留於百分之十八、而要求其下台的声音郤高達七成以上。而自民党内少壮派議員也要求将明年九月要挙行的総裁選挙提前到三月挙行、他們認為把森喜朗換掉才有希望打贏七月的参議院戦。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下、森喜朗引入「一匹狼」橋本龍太郎於内閣、是否真能強化其政権?是否能擺脱「短命内閣」的命運?這些都値得我們密切的観察、以穏固台日外交。 --------------------- 日本語の主旨 狼を家へ入れてしまった?日本内閣改造について 一匹狼の橋本龍太郎の入閣は果たして森内閣の延命につながるかは疑問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