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士:無言 投稿日期:2003/04/08(Tue) 01:17:08 ![]() 2003.04.06 中國時報 馬:蔣中正 台灣民主推手 陳盈珊/台北報導 儘管一般都以先總統蔣中正為台灣威權時代象徵,台北市長馬英九昨日在陽明山上的草山行館開館典禮中,則推崇蔣中正其實是台灣民主重要推手,台灣的地方選舉首創於民國卅九年蔣中正總統任內,在韓戰爆發台灣處於風雨飄搖階段,這個決定格外不容易。 馬英九指出,蔣公確實是威權時代的人物,他的一些做法甚至讓人稱他是獨裁者;再如五○年代白色恐怖,因此蔣公在歷史評價上有其受批評的地方。不過,他個人對於蔣公過去有項極少為人所知,甚至常被忽略的事蹟倒是十分肯定。 馬英九說,一九五○(民國卅九)年六月廿五日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在此風雨飄搖、情勢緊張時刻,蔣公毅然在同年七月宣布在台推動地方自治。同年十二月開始辦理選舉,選在對台北衝擊較小的花蓮縣以縣議員作為地方選舉的首役。民國四十年更辦理第一屆台北市長選舉,當時市長當選人吳三連甚至不是國民黨員。 他強調,蔣公這項重要宣布,讓全台開始施行地方自治,也是台灣推動民主的重要基礎,從當時開始到現在,不少政治人物,到後來的黨外人士,都是從地方選舉出身,因此這項政策可說是一項戰略性、關鍵性的決定。 往後,台灣的民主政治隨著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等一項項經濟建設發展,政治和經濟攜手前進。馬英九認為,不管蔣公歷史評價如何,他當時做出這項決定確實對台灣民主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 台灣日報四月六日(星期日)社論 【社論】荒唐!馬英九竟然推崇蔣介石對台灣民主有很大貢獻─ 更正馬英九的說法,台灣在蔣介石統治期間實施的是地方選舉,而不是地方自治 昨天是已故總統蔣介石逝世廿八週年紀念日,台北市長馬英九透露他正在考證一段歷史,亦即在很多西方人士眼中,蔣中正是獨裁者,不可否認當時的確有些威權作法,因此他在歷史評價上有其受批評的地方,但在民國卅九年風雨飄搖的時代,蔣中正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這是台灣推動民主的重要基礎,馬英九強調,蔣中正這項重要宣布,對台灣民主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可惜這段事蹟常被忽略。馬英九的這段公開談話,明顯是對歷史事實的選擇性解釋、見樹不見林的偏倚陳述,民國卅九年在立法院已經二讀通過的省縣自治通則,遭到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擱置凍結,根本未曾公布實施,直到李登輝擔任總統、國民黨主席之後,才在民國八十三年七月完成省縣自治通則的三讀立法程序,並使同年底進行首屆的台灣省長、北高市長民選獲得法源依據,這才使得台灣的地方自治法制化跨出第一步;台灣地方自治發展史的基本常識,馬英九怎麼會不知道?令人感到訝異。 馬英九認為外界「忽略」蔣介石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的事蹟,言談之間,似乎有替蔣介石抱屈的況味;我們無意潑馬市長的冷水,他對台灣的政治發展史產生了考證興趣,固然值得肯定,但他的史學研究方法論還得再下功夫。馬英九只以蔣介石「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這段真實性有待商榷的命題,演繹到蔣介石「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良多」的結論,邏輯推論的不當跳躍,不應該出自於這位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馬英九一方面不否認蔣介石在當時確有威權作法,另一方面又說蔣介石「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良多」,箇中的矛盾在於這將出現「威權作法」有助於「民主發展」的弔詭悖論,而這尤其不應該出自於有志爭取總統大位的馬英九政治談話之中。 馬英九以地方自治的實施為例,高度推崇蔣介石在台灣的歷史地位儼然民主的「開基主」,孰不知印證史實之後,馬英九的推崇蔣介石,卻有揶揄蔣介石之嫌,因為馬英九在無意當中迫使許多台灣人民重新回憶蔣介石統治時期的眾多作為,於是乎包括了以臨時條款凍結憲法、總統連選得連任,包括了以創下世界紀錄的戒嚴卅八年,遂行黨禁、報禁的白色恐怖統治,包括了許多戕害民主、迫害人權的罄竹難書、不堪回首的醜惡罪行;厚道的台灣人民並未清理蔣介石統治台灣的威權作法,馬英九卻還反過頭來替蔣介石抱屈,認為外界「忽略」蔣介石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的事績,「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良多」,難道馬英九真的以為台灣人集體罹患了歷史失憶症? 台灣的實施地方自治,其實早就明載於憲法的保障之中,絕不是出自於蔣介石的決定「恩賜」所致;憲法規定地方自治的實施程序有三,一是由中央制定省縣自治通則,再依據省縣自治通則訂定縣民大會組織法、選舉法;二是召開縣民代表大會,制定縣自治法,制定之後,縣民代表大會即應解散;三是依據縣自治法進行地方選舉,成立縣政府及縣議會,地方自治於焉展開。惟在蔣介石統治台灣期間,從來不曾遵守憲法規定而進行地方自治法制化的工作,就連地方自治實施程序第一步驟的省縣自治通則立法程序,也是拖到了民國八十三年七月才告完成,馬英九如何能說蔣介石早在民國卅九年就已「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 我們必須更正馬英九的說法,台灣在蔣介石統治期間實施的是地方選舉,而不是地方自治。以蔣介石的威權性格,厲行中央集權、集錢的作法,怎麼可能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下放?即使是在地方選舉,國民黨中央也是牢牢抓緊了提名權,要想通過黨提名的地方參選人必須具備所謂「黨性」、「黨德」的思想忠誠度,於是乎我們可以看到蔣介石統治期間實施的地方選舉,幾乎就是黑金政治的病灶濫觴,國民黨地方黨部的幹部在基層呼風喚雨,受到地方派系人物的逢迎拍馬,整個地方政治生態儼然就是利益上的近親繁殖場,那些性格耿介、無財無勢的賢良之士,如何能在蔣介石及其近侍幕僚形構之下的地方選舉出頭?這也才會出現了實質「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良多」的黨外運動。 馬英九說,不少政治人物包括後來的黨外人士,都是從地方選舉出身,言下之意都該感念蔣介石「決定」在台灣實施地方自治,這是根本顛倒史實的荒唐之說;黨外人士正是因為不屑於蔣介石統治期間實施的地方選舉惡形惡狀,這才不顧身家安危、挺身而出,透過訴諸人民的清白參選途徑而爭取地方自治的法制化,建議馬英九在要考證歷史之前,先把歷史發展事實、史學方法論讀通了再說。 |
投稿人士:小美女 投稿日期:2003/04/06(Sun) 14:09:28 ![]() http://www.wufi.org.tw/ 1. 修法讓「華僑」參與台灣的選舉,選出來的將是「特首」或是不倫不類的「僑領」。這跟「由12億中國人決定台灣的未來」一樣荒謬可笑!如果引發台灣動盪不安,修法的政黨和立委應負全責。 2. 聯合國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國」國民黨和「一中各表」跳不出這決議文的框框。 3. 呂秀蓮: 尊重只有一個中國的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但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2003/4/2) 4. 加拿大支持台灣加入WHO 〔中央社渥太華三日電〕加拿大國會四月三日以十比三的懸殊比數,通過一項議案,贊成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這項動議案,由加拿大聯盟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史多克威爾戴提出議案,,獲得國會外交委員會全體反對黨委員,包括加拿大聯盟黨、魁黨團、新民主黨、保守黨,以及部分執政的自由黨委員的贊成。 (閱讀更多訊息請點選連結進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 |
投稿人士:《聯合報》退報運動 投稿日期:2003/03/10(Mon) 14:23:02 ![]() 2003年3月6日(四)台灣日報 http://www.taiwandaily.com.tw/ 【社論】陳水扁是「主場殺手」?朱鎔基則「青史留名」?如此不可思議的《親中媒體》! 揭穿以《聯合報》為首的親中媒體,惡質建構台灣社會虛假圖像的荒謬行徑 本報昨天刊出一篇題為「無恥媒體政客別拿職棒當政爭工具!」的讀者投書,作者針對《聯合報》三月一日以諷刺意味的標題「阿扁看球,主場剋星」,嘲諷台灣的國家元首是職棒球場剋星,試圖挑動球迷將陳總統當成輸球時洩恨的箭靶;三月二日,該報繼續以「還好兄弟贏,阿扁洗脫衰名」為標題,加油添醋,將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悲劇,連結上陳總統提早離開球場,而作出兄弟隊因此贏球,「﹃意外﹄讓阿扁洗脫﹃主場殺手﹄之名」的惡意調侃,並在報導中強調,自從前年世界杯棒球賽中華隊輸給美國隊之後,陳總統就成了「主場殺手」。投書作者質問聯合報:「主場殺手」這個封號,從頭到尾不就是《聯合報》自編自導自演羅織出來的封號嗎? 如果這只是《聯合報》記者一人的偏見也就罷了,無獨有偶的是,《聯合報》在昨天刊出一篇題為「朱鎔基淡出∮青史留名贏掌聲」的報導,這篇報導以中國總理朱鎔基即將下台為主題,報導朱的心境及其下台之後的人生規劃;相對於塑造陳總統是「主場殺手」的圖像,這篇報導則以感性的筆調,塑造朱鎔基是「敢作敢為,贏得民心」、「政績突出,贏得歷史」、「全身而退,贏得掌聲」的政治領袖圖像。相對於中華民國總統的「帶來意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則「贏得掌聲」;閱讀《聯合報》的前後兩則新聞,令人不禁納悶,為什麼台灣此岸的陳總統所作所為,即使是與總統能力無關的球賽,都是「殺手」,都必敗無疑,如果成功,則屬意外?彼岸的中國政權所為,即使是曾經以飛彈威脅台灣人民的朱鎔基,都贏得歷史、贏得掌聲? 凡是了解媒體與基本新聞理論的人都知道,媒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政治學者李普曼早在一九二二年就指出,媒體在影響大眾對公共事務的認知,以及對外在世界經驗的了解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大眾依賴媒體了解外在世界,因此媒體就有能力將外在世界形塑成「我們腦海中的圖像」;更多西方傳播學者也指出,媒體不能告訴我們想什麼,卻能夠告訴我們該想些什麼----媒體強調的事物,乃至媒體強化或者扭曲的感覺,會導致大眾對這些事物的重視程度與觀感。正因為如此,所以媒體的報導如果不循正軌,不按照事實與理性,則媒體反映的社會圖像就會扭曲變形,就會失真,嚴重的甚至誤導社會,傷害社會,這樣的媒體就不值得信賴。 對照起來,本報讀者投書所列舉《聯合報》報導的內容,理性的資訊消費者必然可以發現該報在處理職棒新聞與陳總統觀賞球賽兩件新聞中,做了不當的聯想、揣測,以及過度戲謔的連結。該報記者不但忘掉了身為記者必須就事實報導的新聞寫作基本原則,還以建構虛假圖像的方式,建構陳總統是「主場殺手」的標籤符號,據以調侃國家元首參觀職棒必定帶來主場球隊失敗,如果不敗,則是「意外」----對比當日阿里山火車翻車意外,又是一個標籤----如此的報導方式與心態,已經遠離新聞專業,更不必說對國家元首應有的尊重,對阿里山車禍傷亡事件應有的哀矜了。 《聯合報》之被外界視為「親中媒體」、「統派媒體」,由這些報導刻意建構的虛假圖像,可以證明絕非子虛烏有,這種粗糙的意識形態無限上綱的操作手法,自從李登輝總統擔任首任民選總統以來,就慣見於以《聯合報》為首的「親中媒體」以大中國意識形態建構對自己國家元首的扭曲形象,如以「黑金教父」、「翻臉無情」、「忘恩負義」等負面符號形塑李前總統,以「鴨霸」、「童子軍治國」、「律師執政」等標籤形塑陳總統,特別在政黨輪替之後,更是利用完全開放的新聞自由環境,將總統治國能力與總統職位毫不相干的新聞議題加以連結,造成台灣民眾「總統無能」的錯覺----職棒開球、觀球,哪隊勝負,與總統何干?阿里山火車車禍,與總統何干?水災、旱災乃至火災,又與總統這個職位何干?然而親中媒體都能隨意連結負面標籤,畫黑抹白於自己國家元首的臉上。反過來,面對一再宣稱不惜用武力攻打台灣,且目前仍以飛彈對準台灣的中國政治人物,則以「明君賢臣」的封建心態加以化妝,朱鎔基在《聯合報》筆下「贏得歷史」,李登輝在《聯合報》筆下則被形容為「歷史垃圾」;前晚「中天新聞台」還曲意報導「人民感戴」已逝的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猶似歷史偉人……凡此種種報導,都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媒體做為社會守護者的天職,做為人民的喉舌的天職,何以蕩然至此?媒體記者報導事實,不虛構圖像、不扭曲真實的專業素養,何以淪落至此? 我們以嚴肅、理性的態度,揭穿以《聯合報》為首的這類親中媒體虛構新聞的荒謬行徑,絕非因為這類媒體一貫親中,而是這類媒體在處理新聞的心態和手段上,已經踐踏了專業媒體應有的要求、責任與倫理;不同媒體的立場應受尊重,可受公評,但如果只見立場掛帥、導致新聞蒙塵,則所有公民都有義務加以譴責,所有資訊消費者都有責任加以拒絕,台灣人民必須睜亮眼睛,向這類塗抹台灣社會虛假圖像、踐踏讀者知的權利的媒體說不! |
投稿人士:台啤 投稿日期:2003/03/10(Mon) 12:33:56 ![]() 憤怒的啤酒 【自由時報 自由談(2003-03-09)】 台灣啤酒,行不改姓,坐不改名,願與世界各大著名的啤酒公平競爭,看誰是「尚青的啤酒」。 台灣也是這樣,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以台灣之名,願與世界各國對等相處,共存共榮。 台灣與台灣產品,都面向世界,名字響不響,產品好不好,應該看自身的努力及競爭力,不應被橫加打壓,名字更不能被封殺。 打壓台灣之名,封殺台灣國際空間的,就是對岸的中國,而中國對台灣的封殺,近來更變本加厲,舉例說,「台灣啤酒」是一項產品,只因以台灣為名,被迫改名為「TTL啤酒」,才能在中國銷售。 名字是產品的生命,台灣啤酒名聲響亮,TTL啤酒是什麼碗糕?世貿組織的架構下,中國的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可以用本名在台銷售,台灣啤酒也應對等的到中國銷售,為何遭到不平等待遇?中國不但鴨霸,簡直欺人太甚! 名字更是國家的生命,從台灣啤酒遭改名,看中國在國際上強力打壓台灣的名字,就是企圖讓台灣無聲無息的消失滅亡,所有愛台灣的人們,都應以啤酒之怒,扺制中國的啤酒!所有愛台灣的人們,都應以台灣之怒,捍衛台灣的名字! 台灣啤酒不能被改名,台灣更不容被改名,而泛藍軍國親兩黨對於中國的蠻橫卻視若無睹,實令人質疑到底是哪一國的? |
投稿人士:夏菲爾 投稿日期:2003/01/31(Fri) 23:21:53 香港唯一公開鼓吹台獨,以〈台灣有權獨立〉知名的鍾祖康又有力作﹐名為《高官廢話公式手冊—探討香港社會超穩定的語言學基礎》﹐書中再肯定台獨運動﹐「……從中共一向的領土政策來看,港督葛量洪對中國人的了解還未夠精到。他說中國一直不收回香港是因為不夠強大,從而推論中共強大了就一定收回香港,但從中共曾於1967年及1974年兩次拒絕葡萄牙交回澳門這件事來看(註2),以及中共於1949年建政後一個月內就急不及待的去承認了原屬中國領土的外蒙古,以及中共對釣魚台領土歸屬問題一貫的寬鬆態度,其實中共是否收回某處領土絕不是只考慮一己國力,而是還有其他實用主義之類的許多盤算的。所以,支配中共的領土政策的不是民族主義,而是實用主義。不然,中共以「自古以來屬中國領土」為由收回香港、澳門、以及揚言收回台灣,卻為甚麼不以同樣理由,收回秦朝已被置為象郡的越南峴港、在東漢時稱為交州的越南北寧,收回在漢武帝時就置有真蕃、臨屯、樂浪、玄菟四郡的南北韓,收回在元朝時屬於嶺北行省的蒙古共和國厄爾得尼召—還有元朝曾經佔據的波斯、中亞、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地,收回明朝時屬於奴兒干都司的俄羅斯境內的特林,收回在清朝時屬於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的蒙古共和國烏里雅蘇臺……。中國晚至宋才有記錄顯示中國人知道有台灣此地﹕「琉球國(這裡指台灣)……無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見【宋】趙汝適《諸蕃誌》) 而到明朝,台灣才開始朝貢,甚至還仍然與中國「不通往來」﹕「琉球國居東海……漢魏以來不通中華,隋大業中,令羽騎尉朱寬防求異俗,始至其國,言語不通……唐宋時未嘗入貢。員遣使招諭之,不從……《祖訓》中載有大琉球、小琉球之別。小琉球不通往來,未嘗入貢,則今之奉敕封為中山王者,乃大琉球也。」(見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書約成於萬曆二年即1574年) ,由此可見,不論台灣是小琉球還是大琉球,到16世紀下半葉時充其量只是中國的進貢國,甚至是「不通往來,未嘗入貢」。中國一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三年 ( 1684年 ) 才攻陷台灣並在當地成立台灣府, 正式將台灣第一次編入中國版圖,隸屬於福建省。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福建、台灣分治,台灣才改為獨立的一省,成為「台灣省」。敢問,中國政府怎樣可以說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領土」呢?倘以「自古以來」為據,中國要收回的不是台灣,而是首先是如前所說,是越南、南北韓、外蒙古等地! 是以,清世宗(雍正)1722年即位時下詔曰:「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指康熙)神武遠屆,拓入版圖……」 清朝著名學者魏源(1794-1856) 在其《聖武紀略.康熙重定台灣記》中也說:「雍正元年,憲皇帝即位,詔曰:『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神武遠屆,拓入版圖。』」 清朝官修的全國性地方總志《大清一統志》在1774年乾隆版的「台灣府建置沿革」又說:「台灣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 乾隆《四庫全書》「皇清職貢圖」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頁24)也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番民有生、熟二種,聚居各社如內地之村落,不設土司,眾推一人約束。」 清朝史學大家趙翼(1727-1814)在其《平定台灣述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九秩)也說:「台灣自古不隸中國。『文獻通考』云:『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澎湖旁有毗舍耶國』,蓋即是也。」 故「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向為歷史事實,惟中共卻膽敢說「台灣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其竄改歷史之猖狂,亦屬奇觀矣。說來說去,還是漢人的「正統」謬說作怪,巨眼梁啟超在其鴻文《論正統》(1902年)中斬魔劈妖,更屬必讀:「中國史家之謬,未有過於言正統者也。言正統者,以為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於是乎有統;又以為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也,於是乎有正統。統之云者,殆謂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殆謂一為真而餘為偽也。千餘年來,陋儒齗齗於此事,攘臂張目,筆鬥舌戰,支離蔓衍,不可窮詰。一言蔽之曰:自為奴隸根性所束縛,而復以煽後人之奴隸根性而已。是不可以不辯……陋儒誤解經義,煽揚奴性也。陋儒之說,以為帝王者聖神也。陋儒之意,以為一國之大,不可以一時而無一聖神焉者,又不可以同時而有兩聖神焉者。當其無聖神也,則無論為亂臣、為賊子、為大盜、為狗偷、為仇讎、為夷狄,而必取一人一姓焉,偶像而尸祝之曰,此聖神也,此聖神也。當其多聖神也,則於群聖群神之中,而探鬮焉,而置棋焉,擇取其一人一姓而膜拜之曰,此乃真聖神也,而其餘皆亂臣、賊子、大盜、狗偷、仇讎、夷狄也……。」 而且,中國於1895年「甲午戰爭」中「馬關條約」也不止失去台灣,還被迫確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結果朝鮮於1911年被日本吞併,並於二次大戰後得以獨立。但今天中國政府卻沒有狂嚷南北韓「自古以來屬於中國領土」呀!此外,還有一張長長的領土名單,如喀爾廓(即尼泊爾,1792年屬清、1885英保護)、緬甸(1790年清冊封、1886英佔) 、哲孟雄(即錫金,1975年被印度歸併)、暹羅(即泰國,1786年清冊封、1893年獨立),以至許許多多進貢國、保護國等等,中國政府卻也為甚麼視而不見、不援引「自古以來說」,上以對列宗列祖呢?(參見王恢著《中國歷史地理下冊—歷代疆域形勢》1984年) 說了這一大堆,無非是要說明﹕葛量洪當年相信中國一強大就會收回香港,以致不敢全面推行民主改革,以免冒犯中國的想法,是不一定對的。國人接受既成事實,素有傳統。不然,今天中國以其統一強大,早就去索回無數遠至秦漢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了,而不會只想著到十七世紀末才編入中國版圖的台灣!儘管香港已經交回中國,但不要忘記,最初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的,也不是中國自己,而是英方。」 註:如欲購買此書﹐可聯繫香港的夏菲爾出版社 (852-28386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