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本篇話題 |
---|
話題內容表示 | |
---|---|
[124] 從德國看慰安婦 — 兩本書的作用�@-�@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張筱雲 投稿日期:2001/05/21(Mon) 22:01:33 從美國法院拒絕受理數百名亞洲慰安婦提出的對日本政府集體訴訟案,令人感嘆厚此薄彼,同樣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犧牲者,被納粹政府強迫的奴工,美國法院宣判可以獲得天文數字的賠償,德國連討價還價,延後付款的餘地都沒有。長久以來,德國背負原罪包袱,或許較能理解慰安婦索賠,要求討回公道的動機。但畢竟並非親身經驗,認知上有一段距離,能讓他們了解事實真相,主要必須歸功諾娜•凱勒(Nora Okja Keller)的《慰安婦》(Trostfrau,1997年出版)和姬安娜•德拉汶魄特(Kiana Dravenport)的《流亡者之歌》(Gesang der verlorenen Frau,2001年五月)。 無獨有偶,兩本小說的作者不僅性別一致,年齡(三十出頭)、出身背景(諾娜•凱勒為韓國、夏威夷混血;姬安娜•德拉汶魄特是美國、夏威夷混血)相當,且皆為新秀作家;《慰安婦》是諾娜•凱勒的處女作,《流亡者之歌》是姬安娜•德拉汶魄特第二本,而且她們都在夏威夷出生長大,小說也以夏威夷作為背景。《慰安婦》描寫一位韓國、夏威夷混血女孩-蕾貝可,她對於韓國籍母親生前經常性的精神錯亂大為不解,直到她去世後,蕾貝可才挖掘出這段慰安婦的祕密。《流亡者之歌》中女主角桑妮原,一名正值青春年華的夏威夷美少女,和爵士樂小喇叭手凱歐相識、相戀,二次大戰末期陰錯陽差這對苦命鴛鴦不幸走散,桑妮來到日本佔領區上海,並意外和其他中國婦女一起被擄去當慰安婦,在這段生不如死的期間,靠著對凱歐堅貞不渝的愛情,支持她活下去,同時,透過桑妮敘述和凱歐之間的愛情故事與思念,帶給其他淪為慰安婦的同伴一份希望。 這兩本書翻譯成德文,在當地引起極大震憾,尤其,德國婦女特別感同身受,她們義憤填膺,對於日本人殘暴賤踏女性尊嚴感到不齒,紛紛強烈譴責,透過人權機構、婦女團體組織響應、登高呼籲,以及電視、報章雜誌製作的專題報導,波昂大學東亞研究所甚至開設探討慰安婦的專門課程,從此,德國人對「慰安婦」三個字不再陌生。 目前,繼四年前《慰安婦》暢銷之後,德國最大的口袋書出版公司dtv,將《流亡者之歌》列為今年促銷重點,採用這本書皮作為他們美每季發行的宣傳手冊封面,以足足八頁、長達一萬多字篇幅,特別介紹這本小說,並以醒目的黃頁(一般是白色),刊登在首頁。 《流亡者之歌》作者姬安娜•德拉汶魄特女士十歲喪母,寄養在姨媽家,姨丈是中國人,因此,可以說姬安娜從小是在夏威夷、中國混血家庭中長大,對中國衍生出一份特殊感情。《流亡者之歌》人物、劇情,由姨丈口述而來,小說中男主角凱歐是姨丈的朋友,女友桑妮不幸成為慰安婦也是真實悲劇。在接受德國記者訪問時她表示,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完成這本小說,寫作過程中,曾經十分質疑、沮喪、抑鬱,噩夢不斷,連續幾個晚上無法成眠,作者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權利寫這些故事,挖人家生命中至深的瘡疤?直到出書後,一位女性讀者來信感謝這本小說的出版,五十年後終於還她一點尊嚴,找到新生的力量。得到當事人肯定,姬安娜才釋懷,從此更加積極投入,例如她不僅捐款,並參加「亞太婦女尊嚴、和平、正義促進協會」,為慰安婦的賠賞奔走請願,雖然如此,姬安娜仍感嘆這些行動對慰安婦身心所受的折磨:「如同一點水串滴在熱石頭上,一下就蒸發」,她們失去的青春、健康,一生的痛苦、傷痕,豈是幾十年後這一點點努力所能補償? 張筱雲 Kleber-Chang, 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