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現有5件話題
    [382] 反對極端,中間路綫硬起來! [回應]

      投稿人士:楊華 投稿日期:2003/01/26(Sun) 00:39:27


        現在應該是讓極端人士感受一點涼風的時候了。他們火爆的輿論和玄而又玄的理論無一不是那多數人的利益和生命為代價的。

        台獨必然開戰,這不是共產黨和民進党的問題,是無法改變的民族問題,到哪兒都一樣。即使僥幸不為台獨打,也要為金門等島嶼和海權打?無論大陸是什麽党,什麽政府,這不會改變。

        如果統一把臺灣中性化,我看也不好。大家在論爭之中才會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如果是某党的一言堂,我看中囯還是沒有希望。贊成統一,但是要划個道道:該改革的要改革,給進步的要進步,不能被利用來維護少數人的利益。

        極端分子少囉嗦,中間路綫硬起來!



    [376] 台獨不等於戰爭!(破除錯誤觀念) [回應]

      投稿人士:紅旗 投稿日期:2003/01/06(Mon) 22:33:41

        文章來源:http://home.kimo.com.tw/hohohi.tw/Taiwan_News/TaiwanNews_00.htm

        ------------
         經年累月的精神疾病,使台灣社會欠缺面對戰爭與和平的哲學。台灣社會甚少深思,戰爭雖可怕且可怖,但終極的邪惡卻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專制與侵略,無論是以哪一種名義(祖國榮光、民族統一、文明使命或其他)為名的專制與侵略。是的,暴力不應被鼓勵,但人間最大的敗德,並非使用暴力,而是對暴力或暴力威脅的讓步與降伏──這正是一切專制與侵略的根源。
        ------------

         台灣在哪裡?台灣將往何處去?對這兩大問題的精確回答,不僅可以釐清許多流行在當代台灣的神話,而且將揭示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

        兩面刃的島鏈

         地理上,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鏈上,北連琉球群島,南接菲律賓群島,西望歐亞大陸東半部大陸塊,東瀕地球上最廣闊的水域太平洋,與關島遙遙相望。更具體地說,台灣正位於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心點(參見附圖,在圖上點選可放大圖),這一條島鏈北起阿留申群島,繞行勘察加半島,經隔著狹窄的對馬海峽與朝鮮半島相望的日本列島,連結琉球群島,經台灣,越菲律賓群島,以迄印尼群島。其間,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是分隔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脊,通過麻六甲、巽他(Sunda),以及龍目(LombOk)三個海峽,便可將兩大洋連結起來。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第一島鏈具有戰略上的兩面刃意義。對歐亞大陸上的陸地強權來說,控制第一島鏈,足以雄鎮海門,為其陸塊安全構築一層防衛網(defensiVe SCreen),拒敵於海門之外,並可以此為跳板,將權力投向更遠的大洋。與此相對,任何一個海洋國家或國家集團,若能控制第一島鏈,則可把制海權,遂行制海(sea control),圍堵任何陸地強權的戰略野心,並影響著歐亞大陸的政治過程與區域的權力均勢。

         所謂的歐亞大陸東半部陸地強權,唯一的候選國當然是中國──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即積極擴張海權,並對海洋爭霸充滿興趣。所謂的海權國家或國家集團,當然是指美日同盟。

         從美日的太平洋戰爭結束以來,美國成為太平洋唯一的制海強權。韓戰爆發與東亞冷戰體制的確立,使美國以日本為中軸,構築起穩固的西太平洋海權體制。此一海權體制,是韓戰迄今半世紀來,西太平洋能夠維持人類史上罕見的長期和平,並在此一基礎上實現快速經濟發展與促進民主的根本條件。

        阿奇里斯之腱

         這個地緣政冶態勢說明了一個鐵的事實:所謂的「台灣問題」,不管政客們怎麼說,本質上就是國際問題。台灣海峽上的任何戰爭,無論北京如何主張只是「內戰」,都必然會是一場區域戰爭,而且還會是一場全球性戰爭:將美國這個超級強權捲入的戰爭。

         現階段,以及未來至少二十年,美日同盟控制著西太平洋的整個海權。中國的海權擴張,特別是海空軍軍力的加速整備,至少在一代的時間裡,再怎麼樣也無法挑戰美國以美日同盟為中軸的西太平洋海權體制。再者,區域內任何一個國家的體制崩潰(如菲律賓的內戰或印尼的混亂),乃至戰爭(如南北韓之間的第二次韓戰),根本上也無法撼動這個海權體制。

         但是,有一個因素,而且是唯一的因素,只要發生結構性的巨變,就足以改寫整個西太平洋的戰略版圖。這就是台灣。

         如果中國取得台灣,更精確地說,台灣自願地向中國投降並被「統一」,那麼無論哪一種形式的「統一」,都將造成西太平洋地緣戰略版圖的根本性改寫。屆時,台灣最大的軍事基地──佳山,將成為中國位於太平洋上的最前線與最大軍事基地,直接與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軍事基地──關島對峙。如此一來,結構將演變成:部署在台灣佳山的空軍戰機與飛彈被用來對準關島,而關島上的戰機與核武飛彈則將主要焦點瞄準佳山。

        新太平洋戰爭

         這就揭露出當代台灣的最大神話──接受北京訂定的「一個中國」原則,對中國屈服,或是任何形式的「統一」,也許令人不悅,但可以讓台灣免除戰禍,確保和平。

         這當然是錯的,而且是大錯特錯。與主觀的和平想望恰恰相反,如果台灣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漸漸地被中國這個對海權充滿興趣與著手追求的陸地強權所兼併,那麼台灣被捲入戰爭的結局就無法避免──既存的海權國美利堅合眾國,以及控制第一島鏈阿奇里斯之腱的新興海權國──中國,最終將通過第二次太平洋戰爭來解決海權的真正歸屬,而阿奇里斯之腱的台灣,將是這場新太平洋戰爭的主戰場。

         相反地,如果台灣持續保有目前實質獨立的地位,那麼深知無力挑戰芙國海洋霸權的中國,將不會有興趣真正發動對台戰爭而讓自己陷入淪亡的悲命,結果反倒是台灣確保了和平,從而也鞏固了得來不易的民主。

         在當前的戰略態勢上,江澤民領導的中國當局估算著,加速「和美裂台」的攻勢,製造台灣內部的分化與動亂,逼使台灣政府軟弱讓步而最終接受「統一」條件。北京的戰略家們想像著,只要扼住台灣,中國便有條件逼迫美國接受美中在西太平洋共同霸權的戰略機會,實現──諷刺的很──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從美中建交以來的戰略構想:美中兩極體制。

         專制帝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共同享有太平洋霸權,這和當年日本發動珍珠港攻擊背後的「戰略構想」──扼住要害,迫使美國接受和日本在太平洋上畫界共享霸權的條件──如出一轍。正如同珍珠港奇襲並未實現日本帝國的「戰略構想」,反倒是正式引爆了太平洋戰爭一樣,北京的美中共同霸權構想,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覺而已。

         一句話,無論採取哪一種形式,只要台灣接受中國的兼併,佳山的士官兵們,就必須以關島為假想敵,加速戰備演練,以便全力準備迎接無可避免的對美大戰。不僅是因為美利堅海權的本質,更因為一個關鍵地理與關鍵國家:亞洲的地中海與日本。

         台灣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點,同時也是因為台灣正位於「亞洲的地中海」(AsiatiC Mediterranean)三角形廣袤水域的頂點,和西南方的新加坡,東南方的澳洲北端圖瑞斯海峽(TorreS Strait)的約克岬(Cape York)互成犄角。

         這個略呈三角形的廣大海域,是亞洲的戰略心臟。太平洋地區的某一強國或強國集團,若能控制此一亞洲的地中海,不僅可制霸太平洋,而且能在印度洋享有舉足經重的地位。相對地,印度洋的強國,若能控制此一地區,則可獲得參與太平洋事務的權力。一個海權國家或國家集團,若能確保自由通航這些戰略性海峽,則可以完全地掌握印度洋與太平洋。

         從波斯灣、印度洋至西太平洋這條海巷(sea lane),是當代日本的生命線。扼住這條海巷,就可讓日本不戰而降,根本不必派兵直接政打日本列島。

         如果台灣淪入中國之手,就算先不考慮美國的反應,也不能不使日本作出反應。由於台灣,特別是台灣南方的巴士海峽,正是控制住日本生命線的扼制點,因而當中國控制台灣時,日本基於自己的國家生存,只有兩條路可選:要嘛向中國臣服,接受這個陸地大國的霸權;要嘛核武裝並加速整建遠洋海軍,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用自己的軍事力量來控制這條生命線。

        日本戰略抉擇

         十四世紀日本室町幕府向明帝國稱臣納貢,就是第一條道路。十九世紀末明治政府以朝鮮問題為藉口而對清帝國發動的甲午戰爭,就是第二條道路。其間,德川幕府採行後來被稱為「鎖國」的政策,是第三條道路,當時的經濟條件許可,而今日已絕無可能。

        那麼,日本要選擇哪一條道路?

        近年日本經濟的低迷,使這個列島國家的國際地位被嚴重忽視。但是,長達十年的經濟困境,日本仍穩居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地位。目前,日本平均國民所得仍居已開發國家之首,仍擁有世界一流的科技,研發投資仍列世界前茅,貿易收支順差仍為世界第一,而且還是世界上外匯存底最多的國家(約為中國的兩倍)。

        單純從經濟現實來看,要日本向中國臣服,實在很難。今日的中國,至少比日本落後四十年。儘管歷經了多年持續的快速成長(姑且不討論中國統計數據灌水的問題),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水準仍只相當於一九六○年代前期的日本──二○○○年中國平均國民所得為八五五美元,相當於日本一九六四年的水準;中國城市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為三九.二%,約略與日本一九六○年的三九.八%相當;中國因家電產品迅速普及而急速增長的平均國民年間電力消費量,與一九六○年日本的消費量接近;反映營養狀況和醫療水準的中國人民平均壽命、嬰幼兒死亡率,也分別與日本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年的統計相捋。

         今天,日本的平均國民所得是中國的四十倍。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持續成長,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儘管如此,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仍達四兆美元,約為中國九千八百億美元的四倍。就算未來十年日本經濟零成長而中國保持七%的年平均成長率,中國還是遠不及日本。

         這還只是經濟,遑論兩國人口素質的巨大差異──今日的日本,是世界上國民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使其國民的平均素質保持在世界一流水準,而中國人民要達到這個水準,最少也要兩代人以後。再者,日本人民的勤奮舉世聞名(勤勞已屬低估,日語的「猛烈社員」更為恰當),再加上高素質的勞動力、大量的儲蓄和充裕的資金,以及掌握世界一流的科技開發能力和製造能力……等,在在證明一個根本性的結論:要日本自願向中國臣服,這比廢除日本的天皇制還要困難。日本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四月六日發出日本在必要時將可輕易核武裝來牽制中國的軍擴之語,並非偶然。

         一旦日本核武裝並擴建遠洋海軍,其最終的歸結,就是第二次甲午戰爭,而關鍵戰場,正是台灣。

         正因如此,布希政府的亞洲戰略,不僅著意強化美日同盟體制,而且對台灣的安全作出堅決的承諾,因為台灣一動搖,日本便會抓狂,而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也將遭遇史無前例的地殼變動。

         一言以蔽之,維護目前台灣的實質獨立地位並鞏固台灣的民主,將可刺激中國必須慎重地考慮邁向民主。假以時日(至少十年),一旦民主在中國獲得鞏固,對台灣的戰禍威脅就能夠被根本地剪除。相反地,如果因為意志軟弱或認識不清或兼而有之,使台灣選擇漸漸降伏於專制中國,那麼屆時台灣要嘛面對新的太平洋戰爭,要嘛大步迎接第二次日中戰爭,且結局只會有一個:兩戰合為一戰,而主戰場就是台灣。

        和平的辯證法

         五十餘年前,美國的麥克阿瑟曾讚揚台灣是西太平洋上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這當然是錯的。台灣不僅會沈沈浮浮,會自我迷失航向,而且可能被淹沒,在被專制中國兼併的道路上,沒入史無前例的戰禍。

         淹沒的風險來自於台灣的特殊經驗。整個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再沒有比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更弔詭、更辯證的了。一方面,整個二十世紀,台灣是地球上少數免遭大規模戰禍的僅有福地之一。另一方面,五十多年來,台灣一直處於戰爭威脅之中,包括中國的戰爭恐嚇與國民黨時代對本國人民的戰爭恐嚇。

         這兩個極端對立的因素相加,養成了台灣社會對戰爭與和平的本質欠缺冷靜思考的精神疾病──許多人只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對中國讓步或屈服就可以獲得和平,殊不知,人類歷史的鐵律,不是口說和平就會有和平,而是「邁向戰爭地獄的道路,正是由姑息與愛好和平的言辭所鋪平」,因為那等於向對手傳達了恫嚇有效,侵略可成的訊息,從而鼓勵了更多的恫嚇,更強的侵略。

         經年累月的精神疾病,使台灣社會欠缺面對戰爭與和平的哲學。台灣社會甚少深思,戰爭雖可怕且可怖,但終極的邪惡卻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專制與侵略,無論是以哪一種名義(祖國榮光、民族統一、文明使命或其他)為名的專制與侵略。是的,暴力不應被鼓勵,但人間最大的敗德,並非使用暴力,而是對暴力或暴力威脅的讓步與降伏──這正是一切專制與侵略的根源。

         地緣政治、國際角力、經濟發展等因素,將深刻影響台灣的將來。但是,在根本意義上,台灣的命運,最終將取決於台灣政府與人民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哲學。


      [377] Re[1]: 台獨不等於戰爭!(破除錯誤觀念) [回應]

        投稿人士:紅旗 投稿日期:2003/01/08(Wed) 07:25:48


          紅旗提出了台獨不會引發戰爭的理由,我完全同意,至少是我有看清楚的地方。
          但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即使在這之前,一個國家的確立與否,除了本身絛件
          的健全具備外,尚需其他國家的承認,而美國雖然對外只承認一個中國,但其做
          為不也可視為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一種承認,但是,在台灣獨立後,美中台三方
          現階段的微妙關係將被打破,美國會陷入兩難之中,一是,大家都很清楚,美國
          是不願看到台灣歸屬中國的;二是,美國若與中國撕破臉,其代價是難以估量的
          。因此美國實際上,在大陸的政治尚未走向民主前,是有很大的理由,不願看到
          台灣獨立的。
          在美國與中國的雙重壓力下,在台灣獨立後,即使大陸不會打過來,短期內承認
          台灣的國家會有多少是難以想像的,而在經濟上難保不會受到衝擊,那麼,台灣
          人民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衝擊,這絕不只是五年、十年就可了結的事。中共在武
          力受國際約束之下,可能會以經濟攻勢圍堵台灣,不可不思!
          雖然有一句話說出來不太有志氣,但台灣是否能獨立,短期內看美國,長期則是
          看大陸。


      [381] Re[1]: 台獨不等於戰爭!(破除錯誤觀念) [回應]

        投稿人士:紅旗 投稿日期:2003/01/26(Sun) 00:16:44


          紅旗所作的分析,犯的錯誤不是分析和推理,而是用以推理和分析的前提和假設本來就是站在可能性小的一方面的。

          其一,中美武力對抗是不是不可避免,世界政治是不是永遠要建立在武力對抗的基礎之上。中國的美國現在的對抗很大程度上是意識形態的對立,隨著大陸政治的逐步演化,這一對立就會消失。大陸在經濟上已經和美囯的合作已經到了雙方都不能不重視的程度。以後大陸和美囯的對抗不大可能存在于戰略,因爲中國在長時期内仍然不會去挑戰美國的戰略地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利益對基本上會通過國際機制來解決,不會導致武力衝突。

          其二,統一必戰本身可信程度不高。中國統一以後的實力仍然不會有多大飛躍,相反由於要對臺灣實行特殊的待遇,實際上中國的戰略意圖會因爲臺灣而減弱,和美囯的關係主要是合作關係。美國也沒有想要消滅任何一個大國而後才能罷休的意思,所以統一后的主要矛盾极可能是中日矛盾而不是中美矛盾。只要美國還保持相當的影響,中日矛盾即便尖銳也不會以戰爭收場。日本不可能臣服中國,但是日本也決不會再來征服中國,日本的全部國土都在中國造價和技術上都可以負擔的中程導彈的射程之内,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戰爭,日本也沒有太大的本錢(NMD? 除非佈滿日本全國。中程導彈從發射到落地好像用不了幾分鈡,且別説更難測量到。)。日本如果不能和中國和解的話,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借美國的市里驕傲一點。

          其三,臺灣利用國際鬥爭的餘地沒有想象的那麽大,而且國際鬥爭的結果往往是犧牲小國的利益,而不是大國的利益。朝鮮分裂,越南統一,這看似矛盾的發展實際上能夠都反映了一個道理:弱者的選擇餘地不大。美國連打伊拉克都難免引起内部不諧,存心和中國成爲死敵那更加不可能,否則美國早就聯合中國日本等把俄羅斯消滅了,然後再消滅中國不是更好?臺灣是一張牌。只要不會引火燒身,美國當然要玩到底。美國如果想到以後和中國的戰爭無法避免的話,那還不如先把臺灣吞併了,(這點親日的臺灣人大概也不會反對,反正投靠美國比投靠日本更可靠一些。),這樣中國不是更加沒有希望打贏?只要美國的理念還是文化統一,經濟合作,戰略地位不受大的挑戰,那麽中國的美國在很長時間内不會有激化的可能。與其説是臺灣利用美日獲得利益,還不如說是美日利用臺灣而犧牲臺灣的利益。看看華航購机,看看釣魚島此類小事就知道了。不知道臺灣在危急中要利用誰?

          最後,我當然不會說紅旗的分析不是不可能,但是如果与理智的人通常的做法相反,紅旗認爲正確的政治策略是建立在可能性很小的假設上的,那麽臺灣大可以縱橫捭闔,在國際鬥爭都晚刀尖遊戲的。














    [380] 從民眾和長遠看兩岸關係 [回應]

      投稿人士:楊華 投稿日期:2003/01/25(Sat) 23:32:10

        從兩岸的文宣中可以發現,大家都喜歡把不是讓給別人,優點留給自己。

        大陸經常說:臺灣當局不顧民族大義,搞分裂等等,儼然以正統自居,可是臺灣畢竟是沒有統一嘛,從歷史的根源上講,彼此彼此。大陸大一點,臺灣小許多,但也沒有必要把話説滿。其實,時至今日,共產黨心有苦衷,民意不在,所以不能給臺灣讓步太多,怕自己垮下,說實話如果胡總書記的政治改革不能進行的話,共產黨其實和臺灣的民進党一樣怕統一。雖然共產黨統一的家底不厚,但是如果臺灣閙獨立,共產黨是只好下火海,因爲誰也擔負不起讓臺灣獨立的責任,否則國人不允許。所以共產黨今天的政策基本上是希望維持現狀,穩住臺灣,給自己找機會。“一國兩制”當然行不通,“一國兩府”作爲過渡到還可以,但是誰又有那麽大膽子呢?沒有一個傑出的領導是不行的。所謂“武力解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目的不過是要鎮台獨。

        臺灣人很驕傲,自己富起來了,但是有些人認識也不是不存在問題。臺灣人喜歡誇耀民主,可是臺灣的民主在成熟和良性上還有一段路要走。民主只是提供了一種管理國家的比較穩定的方式,民主制度下的事情同樣有好有壞,因爲不同利益集團的鬥爭本身就難以用理性和全面來概括。而為了幾張選票,短視和過激的政策也不是沒有。現在臺灣鬧騰得也夠嗆,大家都霧蒙蒙的,不知道在幹什麽。臺灣在文宣上把大陸的政治貶抑的厲害,可是臺灣更應該站在適當的立場上看待,不要一味投合西方輿論,只有理解和誠意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高勢的抨擊適得其反。大陸的政治體制好不好?大家都知道。但是大陸也只能走臺灣的路通過經濟發展伴隨政治過渡來進行,不可能像蘇聯那樣了事,13一人民的吃飯問題,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危機也只能靠在穩定的大局面下逐步解決,而最後兩岸的共同點慢慢增強。我想,臺灣是最能在政治上幫助大陸的。但是不能搞意識形態鬥爭。陳水扁作爲領導人也不能今天說“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組織”,明天所大陸是東亞地區的最大威脅。大陸的外交政策其實已經是忍辱負重了,内有臺灣問題,外有日美印,還談得上威脅?挑起兩岸惡鬥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陳水扁或許還可以到國外當寓公,可是普通百姓呢?

        兩岸關係本來就是一個悲劇,我們只能希望這個悲劇最後以喜劇的結果結束。1946年想國共和談的是共產黨,因爲那時連斯大林也沒有多共產黨抱多少希望,但是國民党認爲自己可以打勝,加上美國當時偏袒,中國失去了一次政治和解建立民主體制的好機會。1949年形勢反過來了,共產黨自然不能容忍國民党。國民党以前排斥共產黨殺了多少共產黨人,蔣介石自己也知道不行,和談是裝樣子的。所以這一場悲劇就是中國文化缺少容納異己的缺點造成的。如果國共能夠合作的化,中國在隨後的時間内選擇的餘地和發展應該好得多。

        一老百姓的立場來看,我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計問題,政治不是沒關係,但是大可以不必為純粹的政治犧牲老百姓的福祉。臺灣可以在統一上講價,確保自己的利益,敦促大陸的政治改革,通過一種過渡機制最後兩岸和解統一是最好的了。這樣兩岸老百姓受益最大。大陸繼續改革,臺灣也有很多機會。我們爭論但是不會武鬥。和衷共濟,一起前進。

        臺灣有些人要獨立?這從百姓和長遠的利益來説都是成問題的。獨立了臺灣還是要在外交上受制于日美,經濟上還是要和大陸往來。臺灣獨立倒不是對大陸有多大的好處,但最主要的是對一個民族的打擊無法接受,折合美國内戰的原因一樣。哪怕你讓共產黨把“武力”放棄了,最後的結果也還是一樣。臺灣真的獨立了,金門島等島嶼的歸屬,海權的分割,都是難以解決的。我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談判解決。大陸不會允許以前為了緩和而沒有佔領的家門口的金門等歸屬臺灣,臺灣既然不承認中國了,那些島嶼就應該歸還。而讓臺灣歸還這些自己管轄的島嶼,那也和登天一樣難,如此看來只好打仗了,以成敗論“英雄“。不知道這個問題民進党和臺聯給大家講了沒有。臺灣有人說大陸是經濟黑洞,投資進去以後就不見了。我看台獨是政治黑洞,兩岸的糾紛要比印巴和巴以沖突更危險悲慘,那時如果李登煇先生還在世的話也要後悔。我看大家不要把統一的目的看成是誰有益誰無益的問題,我們只是要避免戰爭而已。如果可能的話,大家都已誠意和愛心去多合作一些,這樣中華的繁榮昌盛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最起碼,誰也別把對方逼到絕路。

        臺灣現在流行大陸恐怖論,就是那些對政治沒有傾向的人也覺得很傷害。大陸為了穩住臺灣在好多政策上其實是通過犧牲大陸人的利益為代價的。2002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到300億美元,請問臺灣一年的貿易總額是多少?臺灣老說自己的投資血本無囘,但是臺灣一年從大陸轉的錢還少嗎? 再説臺灣在大陸的投資也本來是互惠的,而且也是良璓補齊。臺商是因爲要賺錢才來大陸的,這和西方的投資沒有什麽兩樣。短期來看,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很必要,但是長期來説過度得外資也會使大陸民族工業市區發展的機會。民族工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場,最後國家的經濟就沒有堅實的基礎,技術和自己的資本就不能積累起來,最後經濟上受制於人。臺商在大陸的許多投資都是技術和環保方面不理想的中小企業。臺商對大陸員工的待遇也不是臺灣人想象的那麽好,他們利用大陸法制的缺陷和當地的弊端對雇員克扣欺騙甚至侮辱的情形都存在。臺商也沒有有些臺灣人想象的那麽天真和純良(看看有些臺商侮辱女工的報導)。再説春節包機,陸委會經常說兩岸要對等,可是提出來的方案卻是“臺灣的飛機可以到大陸來,大陸的飛機卻不可以到臺灣去。”難道這就是平等?説來說去,不就是臺灣小了一點,安全很重要。可是誰要去進攻臺灣?臺灣只要不獨立,誰也不會支持無緣無故地打到臺灣去的,更何況大陸現在是内政纏身,那有心思打仗?大陸恐怖論就是搞文宣煽動的。臺灣也到了該有自己的認識的時候料,不要老是被美國利用和訛詐。想當年兩伊戰爭時,美國一方面支持伊拉克,而另一方面同樣給伊朗賣武器,爲的是什麽?還不是兩敗俱傷,美國人漁人得利。我希望兩岸不要得到同樣的結局。

        大陸現在是在政治上給臺灣讓步太少,而在經濟上給臺灣讓步太大。臺灣可以批評大陸,但是要本著善意,不要充滿敵意。其實在政治上大陸的餘地優勢還沒有臺灣多。而在經濟上,我也希望大陸給臺灣的讓步不要太大。臺灣小一點,顧慮多一點,可以給予適當的讓步求得對方的信任,但是一味讓步,對大陸對和談都沒有好處。







全頁顯示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