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擊 新 聞

 

伍崇韜報導,讀者一頭霧


阿加  於 2000/10/16 03:45
 
發表內容:

中國時報記者伍崇韜先生十月十五日報導跨黨派小組第二次會議。結果他以「許惠祐報告,與會者一頭霧」為題,誤導讀者視聽。不僅未盡到記者報導事實的義務,還剝奪讀者知的權利。此外,伍記者亂扣官員帽子之餘,竟然身兼起戒嚴時期訓導主任的角色!

伍記者於報導中說:「對許惠祐詳述兩岸沒有「一中各表」的「歷史事實和談判經過」,與會者形容為「不知所云,語多敷衍,聽後一頭霧水。」

問題來了!從伍大記者的報導中,讀者根本不知道他所說的「與會者」到底是幾個!找了半天,讀者只能從伍記者報導的第一段中得知,有一位重量級的企業界人士如此說。然而,跨黨派小組委員總共有二十五位,其他人的聽後感想到底為何,根本無從得知。伍記者不正在以偏蓋全嗎?

更令人非議的是,伍記者不指明「幾位」與會者,同時卻又以「與會者」的聽後感想作為判斷許惠祐報告的主要依據。有意讓讀者產生下述印象:既然跨黨派小組的與會者這麼認為,則該報告的確不清不楚!

記者可以這樣子報導嗎?

伍記者又說:原本有意以海基會報告做為小組結論,與會者也反對,並強調,「我們不必為海基會背書。」伍記者言下之意,正因許惠祐報告不清不楚,所以,與會者不必為海基會背書,小組結論也因此無法形成。

這根本在誤導讀者,嫁禍官員!依照跨黨派小組的規定,必須全部出席委員一致通過後,才能提出小組結論(更精確的用語應為"決議"),非常嚴格。所以,只要小組中的二十五位成員有一位「與會者」反對,則小組結論即不可得。所以,於國內各黨派目前對兩岸問題立場差異如此之大的情形下,要取得小組決議是難度極高的事。而且,從當天會議不同意見爭論激烈的情形來看,小組得不出結論本就是極為自然的事。為何伍記者卻要把這個無法形成小組結論的帽子扣在許惠祐的頭上?他想嫁禍政府官員呀?

記者有權這樣做嗎?

除了上述誤導讀者、嫁禍政府官員之外,伍大記者的報導還剝奪讀者「知的權利」!對讀者來說,需要的是瞭解許惠祐報告內容,並進而形成自己的判斷!然而,這篇號稱報導,而非評論的文章中,卻不見許惠祐如何詳述「兩岸沒有一中各表的歷史事實和談判經過」的內容!沒有報導基本事實,讀者如何能形成自己的判斷?該不會伍記者就是要讀者接受他所謂「重量級企業界人士的感想就好了?伍記者是不是認為讀者比較笨,記者教他們怎麼想就可以了?

記者可以身兼戒嚴時期的訓導主任?

試想,去年宋楚瑜在永和宣佈參選總統時,假設會上共有二十五個人參加,伍記者為進行採訪,訪問了其中與會者的感想。當一個與會者說,聽完宋楚瑜的參選宣言後,「不知所云,語多敷衍,聽後一頭霧水。」中時記者是否會在隔天的報紙上說,「宋楚瑜宣言,與會者一頭霧」

好膽麥走!

〈進入討論區〉

〈中時新聞對談的反應〉

小布希對中美撞機事件所發表的聲明

【思考】美中撞機事件的真的是個意外嗎!?

布希-錢3月22日與媒體見面

美國副國務卿任命案。台灣媒體怎麼說﹖

中國新聞-選擇性報導?

海內外幹中時

哈哈哈,有趣!有趣!抓不完的外電小辮子...

看不到的紐約時報報導

魏京生直言:新政府對中共軟弱

TVBS的另一波腥風血雨

明日報謝忠良唱衰"台灣的主張"

注意你家的有線電視

新聞比較

重要証據不查証,新新聞說?

又一篇文不對題的報導

時代周刊原文與翻譯..聯合晚報惡意斷章取義

中時邱詩文記者偽造美國對兩岸關係的看法

這是奧義問題嗎? - 中時潘勛記者請進

伍崇韜報導,讀者一頭霧

〈又見神奇火箭砲--媒體無需隨香港某些不實報導起舞〉

小心﹗中國走狗媒體的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