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精 選

   

談台灣經濟

作者: 杞人
2000/10/02 17:12


經濟學不是人人能懂,經濟理論也非一體適用,能確切指出各個別公司、國家該走的方向。我想就商場經驗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有人指出,台灣長期以來在供給面上高度依賴日本,在需求面上依賴美國市場。進一步說明,二戰以來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就是美國,而生產基地是以日本為首的亞洲諸國,這點說得沒錯,我想就此談論台、日間的分工關係。


早期日本人來台投資設廠的模式大致是如此:

引入資金設廠、機械、技術、生產原料來自母國日本,而技術掌握在日人幹部手上,技術轉移是階段性逐步釋放,技術的研究開發還是在日本母公司進行。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則經由日本商社外銷歐美,整個過程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但台灣也非一無所得,日商提供了就業機會,民眾累積了些許財富,帶動了週邊代工加工業者的興起,進而也逐漸產生傳統產業加入外銷行列。再加上台灣政府推動「進口替代工業」政策奏效,台灣的傳統外銷產業蓬勃發展,並進而建立起完整嚴密的上中下游的國內分工體制,這個分工體制是台灣經濟結構的特點,足以傲人。

台灣這四十幾年來累積的經驗,及與日商互動的模式是否能一體適用的移植在台商對中國的投資?

答案不太樂觀,這種不樂觀表現在近十年來的產業外移中國,致台灣形成產業空洞化之虞,這種經濟上的漏洞雖由高科技產業彌補,在數字上照舊亮麗,但整個社會的負面效應也一一浮現,就業機會銳減、失業率陡昇、商業活動萎縮、房地產長期不振等現象不一而足。一個地區、國家的經濟結構不能靠少數產業來支撐,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政府常疾呼產業根留台灣,這種呼籲無濟於事,台商規模小,單打獨鬥,技術層次非高到可以採逐步釋放的方式,投資中國是將整個家當賭了進去,無後退之路。一些早期投資的小型台商是吃了些甜頭,也享受了吃喝嫖賭的樂趣,但後期則常回台灣挖錢,我知道的同業因投資中國而倒臺灣銀行界的錢就有13億左右。

晚期發展的中國的經濟結構,其分工體制並不完備,但小型台商卻正好彌補了其底層的空虛,而台灣本島的分工體制則逐漸瓦解,這種情況將隨著大企業如台塑、台化的投資中國而速度加劇。

至於中國的內需市場問題,台商目前在中國,絕大部分做的其實是台商之間的生意,或外商的生意,也就說還是在做原本在國內的分工體系的生意。要做中國市場內需市場的生意,限制很嚴且風險更大。再者,一個地區的消費市場、能力的形成、提昇也非短期可以促成的。中國要形成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並非易事。

印尼總統曾提議,由東協諸國加上中國、印度形成一個區域聯盟以抗衡美國,理論上似乎十分理想,但實際分析則不然。亞洲人口雖多,但消費能力低,而亞洲諸國生產的產品流向均指向美國或歐日等先進國市場的現象可以看出,亞洲的經濟還是得依附先進國市場來發展。

中國目前最大的利器就是人工便宜,其產品性質都是替外國廠商作代工,無自己品牌及經銷網,且無自有技術。競爭力的形成需要長期投資於產品的研究開發,也需要投資於員工的技能教育,這些都是非短時間能達成。

自由經濟體制下,政府無法限制企業、資金的移動,但可以在稅率、改善投資環境等誘因下留住企業,甚而吸引外資。目前的國際經濟競爭其實也是一種資金的爭奪戰,資金外移代表的就是國內的就業機會減少。

戒急用忍並非無所不戒無所不忍,而是觀察時機在平衡中前進,有所評估規劃,審慎進行,而非目前一窩蜂盲目的投資於中國。以目前的狀況如繼續下去,我可以試著描繪出台灣將來的慘狀,下篇再論。

試著描繪一下台灣產業如無限制外移中國後,台灣將呈現何種景象。重點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

作者: 杞人
2000/10/02 18:19

假設台灣的石化業外移中國,所帶動的結果是化纖、塑膠、橡膠、化學工業一連串的連鎖外移效應,影響層面幾擴及整個傳統產業,及其週邊衍生的服務業等商業活動,其涵蓋的行業範圍大致如下:

塑膠加工製品業,電子、電器、通信、汽機車零件、建築、裝潢、食品容器、包裝材料業、電線、電纜、纖維工業、紡織、針織、製衣、染整、漁網、運動器材、雨具、橡膠製品、化學製品等各行業,無法言盡。而這些產業衍生出來的機械業、機械加工業、金屬加工業、鋼材、模具、五金工具、鍛造、鑄造、熱處理工業等這些分工體系下的各業者都均將外移,如此一來台灣產業將被掏空。

產業被掏空的台灣,嚴重的失業情況迅即浮現,生活都成問題了談何消費?電影沒人看、衣服沒人買、餐廳沒客人、商店一家家倒,房地產什麼叫谷底搞不清楚,所有經濟活動逐漸停滯。這是一種想像,似乎是危言聳聽,但也不無可能,只是程度輕重而已。

我們可以假設台塑企業連根外移,其所造成的員工失業粗略估計為10萬人,10萬個家庭約40萬人,這40萬人的生活變化至少影響100萬人的生活隨之變化,而實情應不只如此。

台灣目前外移的廠商有一共同現象,規模不大,外移資金大都以台灣現有的資產向銀行貸款而來,向中國銀行借不到錢,而投資下去後常是欲罷不能,只能常回台灣籌錢,銀行界很清楚,很多貸款資金是流向中國,這是一個極大的警訊,投資的錢本就難於短期回收,在中國賺的錢也很難匯回,長期下來台灣的銀行業也是一個負擔,萬一有問題勢將引起風暴。

台商投資中國,規模大一點的或可寄望他日上櫃上市回收資金,小一點的其實是不歸路,除非認賠了事,否則就只能長期耗下去,真正成為中國人。

有位朋友說她先生是「外勞」,事實上,高階人才及資金一樣是不分國界的,不能稱之為「外勞」,真正的外勞或可說台商在中國工廠的台籍中階幹部,這些台籍幹部以目前的優勢條件還可支領遠優於中國員工的薪水,但隨著企業的日漸生根中國,中國員工能力提昇,屆時此種差別待遇將不復見,那時台灣去的幹部或員工才叫外勞,這種情況指日可待。

戒急用忍,一個被泛政治化的名詞,其實有其必要,經濟無國界,沒錯!大前研一的「民族國家的終結」也沒錯,但不要忽略了,在可預見的未來,現存的「政治疆界」仍難消失,更務實一點的看法是,這些流動於國際間的資金,其最終流向是何處?是中國呢?還是原投資來源的母國?無法以自身為主體考量的任何理論理想都是一種虛妄的陷阱。





給新政府及反罷免群眾的建言

有何粗暴可言?

再談台灣的危機

台灣的危機

台灣的安全何其脆弱?

台灣的國格何在?

談台灣經濟

跨黨派小組與國統會

對新政府的期待

談「權謀」ˋ「詐術」與李登輝

話說「興票案」與官場範例

向張博雅致敬

南懷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