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精 選

 

再談台灣的危機

作者: 杞人
2000/10/23 10:29

經濟議題沒有一個準則,經濟學也無法確切的指出一個結論結果,這點觀棋兄也曾提過,應無異議。至於原本複雜的經濟議題如果再扯入政治意識型態,問題就更有可能被扭曲。對現下台灣的經濟狀態,相信關心的人看法差異不大,但有很多結論是基於意識型態、甚或政治鬥爭的前提做出的。觀棋兄常引述的商週金惟純即是一例,這也是你我觀點上的重大歧異。

政治、經濟無法擺脫地緣的影響。兩岸三通是遲早的事,加入WTO後更是如此,這不是盲目反對即可,自我封閉只是加速自我滅亡。但也不是可以盲目燥進,得有諸多條件考量,這些條件有時也非台灣本身可以全盤掌握,這是不斷互動變遷的。而台灣所要做的是在觀察這些遷移變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適時切入,這需要有點耐心,兩岸加入WTO後,這個變化將加速顯現。

遠的不談先談近的,觀其君將戒急用忍、兩岸三通歸諸於台灣自我封閉,而最重要的是歸罪於李登輝的璊頇無能,我想這才是重點。但觀其君似乎忽略了,三通並非全然是台灣在抗拒而已,是中國一再以「一個中國」為前提,也就是以政治來牽制經濟而產生的。中國、台灣各有考量,而這些考量都是立於各自的利益基礎,這是正常應有的發展。

只要「一個中國」的問題存在,亞太營運中心、全球運籌中心都是空談,談爽的而已。除非,台灣應中國要求統一,但統一後呢?是台灣要全面引進大陸勞工,亦或是製造業全面移植中國?不論兩者中的任何一種,台灣社會的就業問題、經濟水準的降低問題依然會浮現。

發展高科技產業、知識型產業?試問高層技術的基礎----基礎科學何在?台灣的基礎科學、理論科學的根基如何?觀棋君指美國的經濟發展背後即是這些根本的基礎科學。軍火工業、太空科技的發展,造就歐美先進國家的經濟基礎。台灣呢?同樣是化學工業,杜邦可以發展出防彈、耐高溫的纖維,台化、新纖、遠紡何以不能?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本質上還是加工型產業,主要市場還是在美國。事實上無論經濟全球化、資本無國界都好,一個現實,落後國家永遠是先進國家的代工者,只有代工層次的高低區別而已。

全球化的理想目前只浮現在經濟議題領域,有可能改變政治、文化、宗教所合成的民族主義或國家嗎?還有待觀察。這個世界總是不斷在遷移變化,時間偏向哪邊還未必見得,只能耐心找出平衡點,但是以人性的基本、資本主義的本質去思考因應總是錯不了。等著看兩岸加入WTO後的變化好了,在此談,其實也是各說各話而已!

中時10/19日13版「全球化的黑暗面---區域敵對不可忽視」,及10/20財經版,野村總合研究所提出的「創知型企業」、「統知型企業」可以參考。眺望遠方,現下的腳步得先站穩。

現在流傳於某一政治族群的話題不外是,時間不在台灣這一邊、台灣已失去談判的籌碼、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使台灣喪失了先機、資本無國界、經濟全球化、中國將成為足以抗衡美日的大市場、台灣應與大陸建立垂直分工的模式------等等。

在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說詞中,均有意無意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這些理論的前提是以台灣無條件與大陸統一為基點,似乎不如此,台灣即坐以待斃。大陸的進步發展意味著台灣的走投無路。

這些說詞實在有太多的矛盾,比方說,大陸進步,台灣難道不能進步?否則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這些與大陸有地緣關係的國家,豈不與台灣一樣,都被吸入中國的黑洞?而在見到中國表面的進步繁榮時,可見到中國內部隨之而起的矛盾尖銳化,進而引起政治突變的可能?

台灣的問題在於內部的整合,政客不能為了一己之利,結合媒體,引進中國外力來長他人志氣、來恐嚇自己人民。靜心思考台灣的未來應是當下之急,一味內鬥,自己就先搞垮了自己。

向觀棋兄說聲抱歉!延誤這麼久是為了使自己思慮更周密,所以這幾日以電話向一些熟識公司的友人請益,這些公司均是股票上市且有投資中國。綜合的結果是眾說紛云,難有定論。但大致上有個現象,政治立場影響結論,可是在投資策略上是較趨審慎,以可承受的損失為原則。




補述:

作者: 杞人
2000/10/23 16:24



中時10/23日14版關於金門小三通的報導,有兩段話值得參考:

「在金門民間,除了做觀光客生意的商家對小三通憧憬外,走遍金門島,可以粗略估計,百分之九十的民眾,對小三通卻滿懷疑懼」。

金門瓊林老人會:「金門的物價比大陸高,大陸人有能力在這裡消費嗎?我們擔心的是,大陸人會藉機來打工,反而搶走金門人的工作機會」。

上述二段話反應了金門人對小三通的疑懼。金門人在總統大選時所顯現出來的政治光譜大家均很清楚,撇除政治立場、意識型態,金門人疑懼的是現實問題。這也是台灣的問題。

暫假設台灣接受與中國統一,接受一國兩制,是否代表台灣現今的問題全部迎刃而解?試著討論一下:

既然統一了,台灣就沒有必要再行戒急用忍,台商著眼的既是大陸的廣大市場、廉價勞工、又有同文同種的方便,那還有何根留台灣的必要?既已同為一國,乾脆連根移植中國,只要在中國繳稅即可,何必再繳稅給台灣、雙重課稅?又何必工廠在中國、公司在台灣、兩地奔波?

有戒急用忍都還有那麼多台商登陸,去除掉戒急用忍,非僅傳統產業不用再昇級,一窩蜂往大陸跑,高科技產業也勢必難免。或有一說,台灣可以發展新產業、或設計中心在台灣,製造業在中國,台灣發展服務業等等。

問題是,新興產業雛形何在?在傳統產業跑光、新興產業八字都還沒一撇,這過度期台灣如何自處?傳統產業員工如何適應新興產業、或跟著外移中國?沒有了製造業何來服務業?要服務誰?服務業、新產業能吸收多少市場人力?

在商言商,統一對工商業人來說負面影響不大,但對受薪族、軍工教人員的影響恐怕難以想像。產業外移、產業空洞化,代表的是工作機會銳減。而稅收的減少,軍公教的薪資、退休金誰來付?況且還需要那麼多軍公教人員嗎?

這些現實的問題,即使是統一、一國兩制也都要面對,現在鼓吹取消戒急用忍的人,似乎都還未見對此提出一套解決方案,光一味的強調中國如何?這也是我質疑這群人別有用心之所在。能完善解決這些問題,要統一我沒意見,否則談什麼都是多餘的。

 



回 杞人專欄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