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1/01/12(Fri) 09:07:12 美國布希新政府將於元月二十日走馬上任,世界各國無不摒氣注意其可 能採取的新外交軍事政策,我國亦不例外。尤其在經歷過柯林頓政府嚴重 向中國傾斜的兩岸政策後,布希總統在選舉期間所提出的視中國為戰略競 爭對手之主張,更使國人對美國的兩岸政策的可能發展,多所期待。 然而,要研判美國新政府可能的外交軍事政策,需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美國外交軍事政策的制定,恆以國家利益優先的現實主義思維為基礎, 再以推廣民主、人權的理想主義思維為輔。只是何者最有利於美國,歷任 政府因面對世界局勢的戰略思維不同,就有差異。美國的兩岸政策,需受 到其世界戰略與國家利益優先的思維之制約,總統個人的好惡反是其次。 因此,就任前被視為中華民國忠實友人的尼克森,會在圍堵蘇聯的世界戰 略思維下,棄台灣而與中國修好。另一就任總統前態度親台的雷根,也在 同樣的世界戰略思維下和中國簽定三公報。 柯林頓政府的世界戰略思維,是認為後冷戰時期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威脅 ,不再是來自冷戰時期的敵國俄羅斯,而是來自於利比亞、伊拉克及北韓等 「流氓國家」與宗教、民族主義恐怖份子。因此,與俄國、中國等建立戰略 聯盟關係,共同抑制「流氓國家」與恐怖主義者的盲動,就有其必要。當然 ,此種戰略思維,須建立在俄、中兩國的配合意願上。而中國江澤民政權的 基礎,正是國內經濟發展與國際上美國的支持。因此,維繫江澤民政權的穩 定,就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柯林頓政府既認為維繫江澤民政權的穩定,最 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則在台灣問題上,就需給江澤民政權以助力,以避免 此成為保守派鬥爭江澤民的藉口。但同時,也需避免台海發生戰事,危及地 區穩定而傷及美國利益。於是,一方面壓抑台灣改善國際處境的努力,逼迫 台灣與中國和談;另一方面則宣稱兩岸爭議需以和平方式解決,又增訂美日 安保條約合作防衛指南的周邊有事規定,預留一旦台海發生戰事時介入的空 間。但在視中國為戰略夥伴的世界戰略思維下,於台海問題上仍以不刺激中 國保守派的「戰略模糊」政策為主。換言之,柯林頓政府認為,美中之間雖 有競爭與衝突,但如果中國能在台海以外地區配合美國的世界戰略,將最有 利於美國的利益。因此只要中國不以武力犯台而造成台海不安,美國是可以 犧牲台灣的利益來滿足中國。 柯林頓政府這種由國務院所主導的、視中國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友邦的政 策,一直受到軍方「中國威脅論」與理想主義者的質疑。基本上,「中國威 脅論」認為,在後冷戰時期,對美國利益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中國。蓋中國近 年來發展長程洲際戰道飛彈、向烏克蘭購買航空母艦、向俄國購買先進的戰 機戰艦飛彈等擴軍行為,無一不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區的軍事優勢,這使得 美國軍方憂心忡忡。而在「中國威脅論」下,美中之間戰略上勝負的關鍵, 就是台灣。因就軍事而言,美國最好的戰略,就是使中國軍事活動範圍 ,侷限於中國近海。故美國除向土耳其施壓,促其不給予中國所購航空母 艦的黑海出海通行權,來削弱中國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外,更要避免中國 取得台灣此一可直接東入太平洋的大洋基地。只要台灣不落入中國手裡且 保持親美立場,則一旦美中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美國可由日本列島至台灣 ,建立對中國海軍的全面封鎖。相對地,站在中國的立場,如果能取得台 灣,除可突破美國的封鎖外,也同時可封鎖日本的能源與工業原料進口運 輸線,使日本不得不向中國稱臣。能否取得台灣,是其能否一圓大國夢的 關鍵。 「中國威脅論」持迴異於國務院系統的世界戰略觀點,認為中國是美國 的戰略競爭對手,日本、台灣才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友邦。理想主義者 則認為,台灣近年來的民主成就,是美國推廣民主成為普世價值的模範, 如果美國一再為討好中國而犧牲台灣利益,將是對民主價值的否定。 布希政府的世界戰略顯然和柯林頓政府不同,此可由其外交軍事人事佈 局與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的主張中略窺一二。布希政府的外交軍事決策 ,主要由副總統錢尼、國務卿包威爾及國家安全顧問萊斯三人負責。錢尼 曾任國防部長,包威爾出身軍方,都是較能接受「中國威脅論」說法者。 尤其包威爾出掌國務院,象徵在外交決策上,軍方取得優勢。因此,可預 見的,「中國威脅論」將成為布希政府外交軍事政策的基調。 不過,基於國際現實的考量,布希政府也不可能就反轉目前美國的輕台 灣重中國的政策,在美台中三角關係裡,天平仍是向中國傾斜,但是,傾 斜的程度會縮小。也因此,台灣所獲得的待遇,尤其是在國務院所獲得的 待遇,會較柯林頓政府時期來得好。 進而言之,布希政府在台海安全問題上,會明確表達不願中國武力犯台 的態度,,以預防在訊息不明確下,所可能形成的台海戰爭危機。不過, 美國不太可能會如陳總統所期望的,正式發表「第四不」,而應該是由軍方 以加強對台軍售、大幅提高台灣戰力,甚至讓台灣加入戰區飛彈防禦系統 (TMD)的方式,向中國傳達保衛台灣安全的訊息。然而,此不表示美國不 會催促兩岸和談。畢竟和談有助於降低台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是符合美國國 家利益的。只是,布希政府將會把兩岸和談的目的,設定在維持台海和平現 狀上。 張秀珍【民進黨籍僑選立委】 |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2/04(Mon) 15:23:57 「陳水扁有沒有賣台?有沒有接受中共金援?」針對這個問題,雖然秦慧珠拿出所謂「陳水扁親筆簽名」的文件,但絕對無法澄清事實。蓋在筆跡鑑識科學仍無百分之百的精確性之情形下,縱將這些文件送交鑑識並得到「極相似」的結論,也無法排除這些文件可能是偽造的之可能性。如果鑑識結論是「極不相似」,那反扁者仍會質疑鑑識機關是受到政治壓力。 然而,雖然筆跡鑑識無法澄清秦慧珠指控的真偽,但由邏輯上來判斷,卻可發現秦慧珠的指控有幾點大違常理之處: 第一,眾所皆知的,此次總統大選競爭激烈,直到開票結束前,根本沒有人敢斷論誰必然勝出。因此,依常理判斷,中共斷無押寶於立場被視為台獨的陳水扁,而不押勝選呼聲亦甚高而被外界視為親中的宋楚瑜之道理。或謂中共是為了避免出現陳水扁當選的「意外狀況」,而先做佈置,那也應是對陳、宋兩人同時押寶才是,豈有單單援助陳水扁而遺漏宋楚瑜之理?事實上,在三月十八日開票結束後,中共對台工作單位即緊急開會討論因應之策。如果中共早就金援陳水扁,則何以要對水扁的當選如此愴惶失措? 第二,若秦慧珠指控的阿扁接受中共金援一事為真,則相關文件理應被視為中共的最高國家機密,能知道此事並能接觸這些文件者,絕對只限於決策核心階層的極少數人。在此情形下,秦慧珠怎麼可能取得這些文件呢?若依其所言,因為她取得這些文件,中共已「辦了兩個人」,那早應鬧的湯湯沸沸、滿城風雨了。但這一個月來,中共高層卻是風平浪靜。 正因秦慧珠的指控有這些大違常理之處,所以其真偽實可立判。如此則不免令人懷疑,其何以要對陳總統做此指控?對此恐怕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些文件係由其自行「創作」出來的,若果如此,則其行為就令人髮指了。二是這些文件是由別人「創作」,再刻意拿給秦慧珠,借其手來打擊阿扁。若果如此,則我們不禁要感嘆,如此荒謬不合理的指控,竟能讓其如獲至寶,信以為真,顯示其對阿扁的反對情結,已讓她失去應有的理性判斷能力。 張秀珍<民進黨籍僑選立委> 立院中興會館2123室 http://bbs.ttimes.com.tw/view.php?no=115694&cl1st;=tomorrow_view [27] Re[1]: 反扁情結淹沒了理性∼對秦慧珠「阿扁賣台說」之質疑 [回應]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2/12(Tue) 20:48:15 其實真會ㄓㄨ,是最忠於ㄓㄨ國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從來也沒有提到"理性"這東西,那不是讀ㄓㄨ人要學要知道的Y...我們一定要忠...心中有中國Y...眼睛不必張,頭腦不想,天下只有中國強... [28] Re[1]: 反扁情結淹沒了理性∼對秦慧珠「阿扁賣台說」之質疑 [回應]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2/13(Wed) 14:44:57 馮不祥兄: 很謝謝您的回應,不過卻讓我很傷腦筋......不知是否該刪除^^;; 我可以體會您的憤慨,但請下一次不要再用情緒性的字眼了。 畢竟,如您所言,「理性」是很重要的,侮蔑謾罵流於低級, 如果把自己降到跟對方一樣的水準,恐怕不太站得住腳吧? 很高興您的到訪,也很欣賞您的幽默, 希望能夠繼續看到您的留言,開拓本站的能見度, 但請下次盡量不要使用這樣的寫法了,好嗎? 這篇我就不刪除了,當作是一個樣本來處理。 請見諒,萬分感激。 |
投稿人士:康泰山 投稿日期:2000/12/04(Mon) 15:22:15 「世界上最厲害的情報員是誰?」提到這個問題,多數人腦袋中浮現的,如果不是零零七詹姆斯.龐德,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中的湯姆.克魯斯;而實際一點的人,則可能說雖然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想必是英國祕密情報局、美國中情局或俄國格別烏(KGB)中的成員。但是這些答案都是錯的!世界上最厲害的情報員,其實是秦慧珠立委!請不要懷疑,因為秦立委已經完成了一個舉世情報員都做不到的「不可能的任務」:由中國最高決策當局的保險櫃裡,取出陳水扁接受中國金援、意圖賣台的證據。 這個任務真的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像陳水扁接受中國五百萬美金金援並承諾賣台的事,絕對是中國的超級國家機密,知道有這件事的,包括江澤民和當事人陳水扁在內,絕對不超過十個人,能接觸到這些文件的,就更少了。秦慧珠能探知到這件事,還能夠取得所有的文件,怎麼能不叫人驚嘆!更何況,她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先預告她將取得這些文件,江澤民也不是白痴,自然會派重兵保護這些文件。在此情形下,秦慧珠還能夠突破重圍,取得這些文件,其行事之出神入化,鬼神亦要自嘆不如。 在佩服之外,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次秦慧珠的壯舉的重要影響。首先,她完成了舉世情治機關都做不到的事,讓各國情治機關都灰頭土臉,大展我國國威。據悉,各國情治機關在深切反省檢討後,已決定派出菁英來台,赴親民黨立法院黨團及秦立委辦公室請益學習。而好萊塢的製片家亦已準備以秦立委的故事為藍本,開拍「不可能的任務」第三集。再者,她還原了歷史的真相,證明要賣台的不是親民黨和宋楚瑜,而是陳水扁和李遠哲。這使得台灣人民轉而支持親民黨,一天之間,就有數十萬人申請加入親民黨。原先反對在野聯盟罷免總統案的七成民意,也立刻轉成支持罷免案,並表達希望宋楚瑜擔任總統的強烈意願。而據悉,連戰因為感佩親民黨對國家的貢獻,已決定將國民黨併入親民黨,並自請擔任宋楚瑜競選總統的競選總幹事。民進黨在反省誤信陳水扁、李遠哲的錯誤後,亦決定併入親民黨。可預見的,台灣將進入一黨一人統治的安定時期。 由於秦慧珠立委的功績太偉大了,所以已有上百位立委提議於全國各公私機關、各級學校與重要景點,廣立秦立委的塑像,並定秦立委的生日及她完成任務之日為國定假日,與將這段偉大的事蹟列入國史及編入教科書中。而國內各情治機關首長在羞愧之餘,也集體請辭並恭請秦立委領導情怡機關。惟令人遺憾的,謙沖為懷的秦立委已婉拒各界的請求。因此,個人謹借貴報一角,呼籲秦立委應接受各界的感謝之情,否則台灣人民會因無法報答秦立委而內心不安,此恐非國家之幸人民之福。 康泰山【行政院顧問】 http://bbs.ttimes.com.tw/view.php?no=115687&cl1st;=tomorrow_view [26] Re[1]: 天字第一號情報員秦慧珠的功績 [回應] 投稿人士:康泰山 投稿日期:2000/12/11(Mon) 20:55:27 其實我天字第二號,對於第一號的所作作為,其實我也會也曾想到過,只是我在找簽名人時,她就已經先我一步,難怪對岸情報人員招募時,她也先我一步.... |
投稿人士:田台仁 投稿日期:2000/12/02(Sat) 11:36:47 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個共和政體的誕生。當時盛 行著的君主制主義史無前例地被民主政治體系所挑戰和取代。更重要 的是,一種以多民族為基礎的公民觀念產生了。民主政治和公民身份 成為塑造現代國家的兩個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在美國這個新國家的 形成過程中,「一個民族構成一個國家」的這種一對一的關係被徹底 地摧毀了。現在,美國乃是多種文化和民族混在一起而又實行著民主 政治之國家的典範。 從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演化出一種公民觀念,以因應一些新出現 的政治體系,在其中,一個國家可以由多個民族來組成,而單一的民 族也可以分屬多個國家。美國形成過程一大特色的公民觀念和古希臘 以民族根源來單獨決定的公民觀念相當不同。取代民族主義的公民觀 念,目前在諸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及丹麥等諸多國家中,已 經成為國家認同的分水嶺。而這些國家的公民則被稱為美國人、加拿 大人、澳洲人、巴西人、等等。 毫無問題地,不管是對任何人來說,「美國人」絕對不是指某個特定 的民族。相反地,它非常明確地是指美國公民。為什麼「美國人」不 是指當初組成這個國家的主要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呢?重溫 湯瑪斯.傑佛遜執筆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明確地看出,美國的 成立以人道主義為基礎,而人道主義已經成為形成公民觀念的堅實基 礎,並且不可避免地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民族主義。 和「美國人」這個語詞正相反地,「中國人」這個語詞的定義非常籠 統。從祖先在幾世紀前曾經居住在現在的中國版圖內的東方人,到目 前被國際認定的、以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代表的主權國家中 國的公民,任何人都可能被認為是「中國人」。然而,不管如何, 「中國人」的定義從來沒有超越民族主義的概念。 民族主義是一種以強烈的部落或家族觀念為基礎的意識形態,並有它 的政治意涵。「家」和「國」之間的關聯已經深植在中國文化當中。 這點可以很明顯地從「Guo2-jia1」一詞是由「國」與「家」合成看 出一斑。這樣的政治觀念隨後進一步發展使自己符合封建社會這個以 勞力密集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因此,歷史上中國主要的種族──漢 族──從未發展出像美國般的公民觀念。 公民是民主社會行使決策的基本單位。沒有公民觀念就絕對無法行使 公民權利。事實上,追求民族根源的純粹性,只會引起無止境的種族 隔離。結果是,各個種族間的些微差異也會導至社會無休無止的動亂 與不安。 既然如此,台灣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急需建立一個台灣公民觀 念,以便在政治認知上與「中國人」觀念有所區分。國際社會對北京 與台灣兩個政治實體間的關係已經感到十分困擾。由於台灣面臨著中 國的武力侵略,以及由於執政的國民黨鼓吹模糊的國家認同的政策, 公民觀念的建立更具有它絕對的重要性。一切不同族裔的台灣人── 包括福佬人、客家人,馬來人和原住民,以及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新移 民──如果能夠不但意識到族別的差異,而且能夠在台灣公民這個認 同底下互相尊重他族的權利,那一定可以更加和諧、團結。 公民觀念可以容許族群保持本族的族群認同,同時也提供多元文化存 在的空間。如果沒有一個公民觀念,不但國家認同會含糊不清,而且 由於母語、籍貫、地域、或移居台灣之時間先後的不同所隔離出來的 族群之間,也會產生某種緊張狀態。台灣公民有權選擇維持或放棄中 國人的認同。正如美國人採用英語作為他們的國家語言一樣地,台灣 公民也無需中止使用北京話(或普通話)。 在台灣,維持帶有政治意味的中國人認同,將無法釐清台灣和中國作 為兩個分離的政治實體的關係。公民觀念不僅可以使國際社會清楚地 區分台灣和中國,更可以有效地迫使政府改變國號來反映目前的真實 疆域,以使台灣區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的中國。 為了防止一切外來強權的侵略,台灣公民觀念的建立是所有政黨都非 做不可的。只有在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契約之下,中國兼併台灣的威 脅才能逐漸消除。公民觀念要在台灣廣為推行,它必需依靠一場運 動。像其它運動一樣地,在開始階段,它會遭遇到許多阻礙。然而, 持之以恆,海峽兩岸之間以及台灣各族裔之間終會達到它們的天然的 平衡。 在2000年以後,由於全球化的結果,一些主權國家的權力可能會遭到 侵害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政治結構,使這個千禧年擁有自己的特色。在 經濟上,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生產工廠和全球性的消費市場。政治上, 許多主權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被迫加速推行族裔和文化的全面同化。強 調諸如民族主義之類的族群根源以製造族裔認同從而美化自我的政治 壟斷,對於全球社區或各個區域,必將弊多於利。因此,公民觀念乃 是形成地球村的一塊基石。這種趨勢無可抵抗。它一定會被付諸實 行,而且應該早日為之。(1998.9.9) http://asiademo.org/1999/01/19990109a.htm |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1/26(Sun) 05:13:14 報導事實,是新聞媒體的天職。既是報導事實,那就應該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尤其是涉及他人的名譽與私德時,更不能有所謂「合理的懷疑」或「據可靠消息來源表示」,卻拿不出證據的報導。誠然,媒體有保護消息來源的義務。可是媒體也有在採信該消息來源的說辭之前,先查證該說辭是否屬實的責任。若無確切的證據可證明該說辭為真,則不可加以採信。這些是媒體工作者的鐵律,也是一份嚴肅的新聞媒體和八卦媒體不同之處。 新聞媒體處理新聞的慎重,是媒體之所以能被敬稱為「第四權」的重要原因。當年《華盛頓郵報》在處理水門案時,即是秉持這些鐵律,故能得到世人的敬重。相反地,率先報導李文和案的《紐約時報》,因未查證消息來源說辭的真假,誤指李文和為間諜。不但傷害了李文和,也弄得自身的公信力大損,只能以在頭版刊登道歉報導的方式以圖挽救。 陳總統誹聞慱聞風波越鬧越大,《新新聞週報》更稱誹聞是由呂副總統傳述。面對外界對消息來源為何又證據何在的質疑,《新新聞週報》雖以報導呂副總統和「某媒體高層人士」的對話之方式,欲證明其報導為真,卻未言明該「某媒體高層人士」為誰,也未拿出錄音帶之類可供證明「某媒體高層人士」的說辭為真的證據。反而是由該社社長出面,要求外界相信其公信力。 然而,媒體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報導的真實性上。如果《新新聞週報》真有確切的證據,可證明陳總統的誹聞傳聞真的是由呂副總統所傳述的,何不公開證據,由全民來判斷?如無證據,那是不是該以《紐約時報》為師,勇敢地向全民道歉? 張秀珍【民進黨籍僑選立委】 【2000-11-16】 http://bbs.ttimes.com.tw/view.php?no=107975&cl1st;=tomorrow_view [21] Re[1]: 證據,是媒體公信力的依據—請《新新聞週報》證明其報導的真實性 [回應]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1/29(Wed) 18:50:06 如這篇所述,新新聞週報應拿出證據來證明其報導的真實性. 不是,答非所問,故左右而言他(新新聞週報716),任何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 我相信都知道,新新聞週報的詭辯與中傷. 人之高貴在於有德性,各行各業也一樣,醫有醫德,媒體也應有媒體格. 這次的事件,令人感嘆台灣的媒體素質的低落! 擅自濫用文字利器,此逕難道是文明人應做的野蠻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