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8] 停建核四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張秀珍 投稿日期:2000/11/26(Sun) 04:52:45 是否續建核四一事,已使台灣社會陷入嚴重的分歧危機中。對反核陣營言,核電廠一旦發生事故時的嚴重傷害與後遺症、台電昔往在核電廠營運管理上的不良紀錄,都是難以揮去的夢魘;而縱然不建核四,到民國98年時台灣全島所有發電系統的總發電能量,仍比用電量最大需求多出3434MW,遠超出核四廠的2700MW發電能量。但對擁核陣營言,台灣的電廠分布不平均,若不蓋核四廠到民`國98年時,中、南部的電力各多出2544MW及2026MW,北部電力則會不足1136MW,故有興建核四的必要。也由於擁核陣營稱若不蓋核四將影響經濟發展,使得產業界、投資人及許多民眾,憂懼政府停建核四將導致台灣經濟發展受創。但是前述的電力需求評估,卻是以現有的產業運作型態為計算標準,忽略台灣現有產業中,有許多是能量運用不經濟的舊型態產業,而停建核四正是促使台灣產業轉型的關鍵。 就世界產業發展史來看,一國經濟國力的興衰,與其主要產業在世界相關產業中的位置、所使用的技術等有關。在此情形下,先發展某一產業者雖能取得優勢,但若不能適時地更新技術,就可能被後進國家以較新的技術趕上甚至超越之。例如最早邁入工業革命的英國,在進入19世紀後,其紡織業及鋼鐵業就因使用設備及技術的老舊,反被美國與德國超越。到了19世紀末期,美國在新技術的幫助下,其工業生產能力已是英國的3倍,而德國則是英國的1.7倍。換言之,因為未及時更新技術,使重要產業在能量運用與產品質量上落後於美、德兩國,導致英國逐漸淪為二等國家。 就台灣而言,過去我國的產業,或是以勞力密集產業或是以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為主。但近年來隨著國民環保意識的升高,這些產業事實上所需的成本急速地增加,加上東南亞、中國等的加入競爭,台灣的既有優勢已逐漸喪失,若不能及時改變產業生產型態,台灣將猶如19世紀的英國一樣,在世界競爭的洪流中沒頂。這也是陳總統提出綠色矽島政策的原因。然政府雖鼓勵產業升級,無奈既有的產業在評估仍有利可圖之下,根本無改變現有技術與生產模式的動機,也不願放棄高污染、高耗水、高耗電的產業。若無強有力的外在刺激,要改變現有產業的型態實有困難。在此情形下,停建核四正逼得政府與產業界須正視產業轉型的急切與必要性。故停建核四對台灣經濟而言,不但不是危機,反而是脫胎換骨的契機。 張秀珍<民進黨籍僑選立委> 電話 / 02-23586906 立法院中興會館2123室 【明日報 2000,10,04】 |
回應此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