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回 覆 返 回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7 02:49
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教育部日前於十月廿三日公佈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全文似乎還沒上網,我棉死老百姓也還不得其詳。不過,我棉可以再稍稍等等,等全文公佈後再看看裡面到底是怎麼講滴,屆時也好再到路過君開的〈教部發表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那欄裡繼續討論。

在這,我想講滴,是今天(2002.10.26)中國時報的社論〈為打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共同努力〉這篇東東。這篇東東,可以說,基本上是中國時報報方對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一項正式回應吧。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時報報方腦袋裡想的是些什麼東東。

該篇社論文分七段,我棉一段段來作點解讀。

有鑑於媒體已成為青少年和兒童的第二個學習來源,甚至直追學校而有取而代之的趨勢,教育部日前公布據稱是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希望能培養青年學子如何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能力。在近日民間輿論普遍瀰漫對媒體不滿的氣氛中,教育部所推動的這項措施,或許是正面治本的作為之一,畢竟在責求媒體履行自律的社會責任之外,積極提升全民識讀、鑑別媒體資訊的能力同樣重要。

這段是老套的應酬文字,內容大要,看起來就好像是余紀忠一拍大腿,大聲對金庸說:「說得好,所見略同,所見略同!」(見2002.04.13中國時報查良鏞〈深切悼念余紀忠先生〉)。意思是,我棉中時的看法和教育部是基本一致滴,說得好,說得好!不過,值得玩味的是,社論一開始,就強調「媒體履行自律的社會責任」和「全民識讀、鑑別媒體資訊的能力」同樣重要,這是中時很經典滴搪塞拳路。醬一出手,報社過去狗屁倒灶的責任就先卸掉一半啦。但看倌請別急,後頭還有更精彩滴。

不諱言,隨著媒體環境的次第開放,資訊傳遞的廣度與深度雖然更勝於以往,但若干媒體本身為追求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往往陷入惡性的競爭,導致不少弊端陸續浮現。白皮書中所羅列的諸多媒體所釀成的弊病,如只重視短期利益、欠缺長期規劃能力、缺乏深度內涵、社會新聞過多、偏重負面及八卦報導、查證不足、缺乏國際視野等,甚至直指媒體為社會主要亂源之一,這些批評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當下台灣民眾對媒體的整體觀感。而媒體面對這些批評自當嚴肅以對、自我警惕,畢竟不論怎麼說,媒體屬民間社會的一環,如果本身已經自我疏離於民間而不自知,會受到民間的質疑,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這段也很棒,表面上看來,中時對外界有關媒體的批評是照單全收,誠心雅納,一臉謙虛抑己、反躬自省的表情。但你仔細看看他們的措詞,就知道這裡頭的涵義是灰熊妙不可言滴。挪∼你看,「這些批評一定程度上確實反映了當下台灣民眾對媒體的整體觀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講白了,是說「白皮書中所羅列的諸多媒體所釀成的弊病」部分源於台灣民眾的「觀感」。「觀感」是什麼東東?這兩個字學問可大了,簡單講,「觀感」是可以不等於「事實」滴。也就是說,你棉儘管罵,但究竟是不是我棉滴錯,是不一定滴。中時用字遣詞的學問大吧?

事實上,從白皮書中所歸納民間對媒體的批評加以檢視,不難察覺現今民間對媒體角色的期待,已經出現微妙的轉變。往昔戒嚴的年代,媒體扮演了關鍵制衡與守望的角色,那時節在解構威權政體,推動民主開放上,媒體經常在第一線扮演催化的角色。惟民主轉型之後,「開放」與「多元」已成為社會的常態,特別是媒體環境全面開放後,資訊的供給不再是「匱乏」而是「氾濫」,閱聽大眾所缺乏的不再是「知的權利」而是「解讀的能力」,而閱聽大眾對資訊的需求,不僅止於內容的豐富與多元,也在乎其品質的是否真確以及有否踐履社會正義。近幾年的若干事例也顯示,由於媒體事前或因查證不足、或因未審先判,致不少無辜的當事人蒙受冤屈,甚至對個人名譽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這些事例也都使得媒體遭到民間廣泛的批判。也可以說,做為公共領域的機制之一,媒體在今天確實有必要透過不斷自省與調整,重建其在開放社會中新的守望位置。

ㄟˊ∼這段也有意思。這段的大意,好像是灰熊義正辭嚴,好像是在談人民對媒體角色的期待已經在解嚴前後有所轉變,媒體必須「不斷自省與調整,重建其在開放社會中新的守望位置」。但我他媽的真的為中時感到很抱歉。為什麼?因為你他媽的說的話,是站在虛假的「事實」基礎上。一、戒嚴時代,你棉中國時報,在「解構威權政體,推動民主開放」這點上,是沒有角色滴。硬要說有,我想,你棉大概比較像是舞台上那棵不時會倒下來砸到人民的樹吧。二、解嚴以後,單拿「媒體事前或因查證不足、或因未審先判,致不少無辜的當事人蒙受冤屈,甚至對個人名譽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一項講吧,中國時報大概就可以把「踐履社會正義」中的「踐履」兩個字改成「踐踏」了。那,你棉中國時報究竟要重建什麼東東,能守望什麼東東呢?重建顏面?還是守望金主?問題在哪,你棉是真搞不清楚,還是太會裝,裝到連自己都騙過了呀?

對於教育部有意將「媒體素養」納入國民教育的教材中,我們相當贊成,也真的盼望其能培養新世代對媒體識讀的能力。不過,在未來實踐的層次上,我們也坦誠的提出幾點看法:首先,媒體素養的目的塑造主要在於提升識讀能力,面對氾濫的資訊或觀點,重點在於學習怎麼辨別真偽、怎麼區隔事實與立場、怎麼避免被暗示引導等,這其間固然要避免「盡信媒體」,但也沒必要將媒體預設為「公害」或「亂源」,一部對媒體懷有敵意的教材,是不一定能真正提升識讀能力的。

中國時報會做臉,也善於換臉,這段就寫得楚楚可憐,比起前面幾段的無賴嘴臉,就大不相同。這段的重點是,「沒必要將媒體預設為「公害」或「亂源」」。我說,噢!要人尊重你棉嗎?可以呀!拿出具體的成績單來呀。憑你棉現在經常掛蛋加掛蛋頭的表現,你棉憑什麼要人尊重?一、專業的尊嚴要靠從業者的專業態度和專業表現來維繫。這點不假外求的東東,要跟別人要?我說呸!讓我先啐你一臉雙氧水再說。二、你棉不是經常自詡要對政治人物保持批判態度,合理的懷疑和不敬嗎?怎麼一旦批判、懷疑和不敬的指涉對象換成了自己,你棉就只會張口大哭呀?我說,切!有出息點,別讓我棉老看連環笑話!

其次,在實際編寫教材上,除了學界貢獻其理論專業外,也不妨納入更多媒體實務界的人士參與,畢竟不論是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網路等媒體通路,固然都能發揮傳遞資訊的功能,但卻各有不同的專業倫理與常規,也都各有不同的資訊組合模式,對閱聽大眾也各有不同的影響,透過對這個層面的理解,也更能幫助學習者強化對資訊的解讀能力。

這段的大意,翻成白話,就是「我也要!」。當然,我不是說,納入更多媒體實務界的人士參與教材編寫是沒有必要滴。我只是要說:一、中國時報沒有資格充內行,一開始就對社會大眾拿出老大哥的姿態,而且應當先從自身內部做起,一體幫助報社內位列老賊和後進的「學習者強化對資訊的解讀能力」,徹底搞清楚自己的「專業倫理與常規」是什麼東東。二、萬一不幸中國時報有機會參與教育部有關媒體素養教材的編寫、出版和發行,我棉作為「公害」、「亂源」的受害者,是可以,也應該好好懷疑他們滴動機,好好「守望」他們滴行為滴。

最後,我們也期盼能逐步將這種對「媒體素養」的學習,納入社會教育中的一環。我們不願以「有什麼樣的閱聽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來為媒體的惡性競爭卸責,但我們絕對相信,當閱聽大眾對媒體識讀的能力提升,必定有助整個媒體環境與內容品質的提升,也必能將那些惡意違反社會責任的媒體逐步淘汰。

這段是寫社論的大哥或大姊拿來練習給自己掌嘴用的。我要問問,「有什麼樣的閱聽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跟「閱聽大眾對媒體識讀的能力提升,必定有助整個媒體環境與內容品質的提升,也必能將那些惡意違反社會責任的媒體逐步淘汰」這兩句話,除了換了字喊同樣的口號外,有什麼不同?這位大哥或大姊,你當我們是笨蛋嗎?還是說,你已經蛋頭到這麼爐火純青的地步,居然看不出自己前後講的這兩句話沒有不同嗎?反正如第一段一樣,一切推給「閱聽大眾對媒體識讀的能力」就對了,是不?

我們樂見教育當局開始重視對新世代「媒體識讀」能力的培養,也樂見媒體、學界與民間共同合作,為締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共同努力。

這段話不難解讀,翻成白話,就是「中國時報萬歲!萬歲!萬萬歲!萬萬歲!」意思是,口號,我棉看完就算,別太認真。

閱讀這篇社論,我的總結是,中國時報,老實點,你就別再裝了吧!


NO:1724_1
Cynthia  於 2002/10/27 02:50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我家從昨天起正式「退訂」中國時報。從此不再當傻瓜「花錢買罪受」,
讓傅建中、梁東屏、南方朔等這些中國走狗的聲音踏進我家一步。



NO:1724_2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7 02:56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我再附筆作點說明好了。

我寫這篇不太營養的東東,主要是想指出:一、中國時報沒人,作不出像樣的反省。寫來寫去都只像燃煤的火車頭,除了煙霧,只聽得到「空氣!空氣!」的聲音。二、中國時報還是沒人,搞不出具體的回應。繞了半天口令,大夥還是看不出他們到底要怎麼做?三、中國時報就是沒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除了「自律」,「嚴肅以對、自我警惕」、「自省與調整」、「專業倫理和常規」這些早給他們自己束諸高閣的場面話,他們對如何改善自己的從業表現,想不出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當然,我不是針對中國時報裡的哪個個人這樣講,也無意羞辱中國時報的所有工作同仁。我只是想提醒裡頭的管理階層,該換腦袋啦!不然,早晚連屁股都不保囉。


NO:1724_3
明天會更好  於 2002/10/27 03:26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看了中時電子報的標題:『中俄航線敲定明年四月開航(23:15)』
剛開始還真的搞糊了呢---???中國不是跟俄羅斯早就有航線通航了嗎???

真是白痴的統豬報


NO:1724_4
Kima  於 2002/10/27 10:54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TO: Buzz Light Year:

Good Comment! SONG!


NO:1724_5
Kima  於 2002/10/27 10:54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TO: Buzz Light Year:

Good Comment! SONG!


NO:1724_6
雲天  於 2002/10/27 12:14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巴茲

特來給你拍拍手﹗

簡直是一針見血﹗

分析的太好了﹗


NO:1724_7
內幕  於 2002/10/27 13:03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欄主寫的一針見血,道破親共統媒的心態.

NO:1724_8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7 17:51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如果我對這篇中國時報社論的解讀真的沒有太大問題的話,那麼,我想,我們等教育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在網路上公佈全文後,再到路過君那欄去討論討論吧。

另外,多嘮叨一句,對於統派,我自己雖然也經常有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的種種過敏反應。但這裡既是「與媒體對抗」,我建議我們就先暫時把討論的範圍限定在媒體的問題上,拿他們一天到晚像唸經一樣在朗誦的「自律」、「自省與調整」、「專業倫理和常規」好好「守望」、「守望」,「制衡」、「制衡」他棉一下,免得橫生枝節,跟他們一起打迷糊仗。


NO:1724_9
威兒乾  於 2002/10/27 18:05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Pa


超級好文!

中國時報就是這款樣子, 偽君子就是偽君子!

往昔戒嚴的年代,媒體扮演了關鍵制衡與守望的角色,那時節在解構威權政體,推動民主開放上,媒體經常在第一線扮演催化的角色。

由這段藍色的中國時報社論, 明明是民主墮手, 竟然敢ㄠ成推動民主的關鍵角色?

其實, 中國時報這段社論是說得沒錯啦!

在台灣民主化過程當中的確媒體是扮演了關鍵制衡民主人士的角色, 林義雄不就被制衡了咩?林義雄全家不就是因為媒體的型塑成了十惡不涉的暴徒被制裁了咩?

推動民主開放上,媒體經常在第一線扮演催殺裂化民主政營的角色!


由中國時報的偽君子嘴臉, 我們就可以得知中國人是如何不要臉!

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何馬英九竟然敢公然說謊, 明明是陳水扁1998年台北市第二名的政績, 馬英九敢掠美硬ㄠ成是他自己一樣!

中國人都是一款樣!

真他媽的倒霉四海都有中國人!

呸!


NO:1724_10
黑五累  於 2002/10/27 20:23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中時社論主調,完全意在不言中。
說白了,他們在替自己留後路,先把自己塑造成台灣媒體的老大哥
而且,是有格調、有反省能力、願意為台灣民主賣命的媒體

接著再以一段:

「我們不願以「有什麼樣的閱聽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來為媒體的惡性競爭卸責,但我們絕對相信,當閱聽大眾對媒體識讀的能力提升,必定有助整個媒體環境與內容品質的提升,也必能將那些惡意違反社會責任的媒體逐步淘汰。

這段話是關鍵
中時先把自己劃入道德一方
取得存在的正當性
目標瞄準的
正是明年四月即將登台的蘋果日報

中時幹嘛對尚未登台的報紙如此戰戰兢兢(翻成白話就是嚇死了)
因為蘋果擺明了要搞煽色腥、搞狗仔
中時可不可以不跟?
不可能
看看一周刊發行後
時週的腥辣程度不遑多讓就可得知

所以
中時的前提是
若讀者閱聽素養提昇
就可以進行淘汰戰
讓光明正大灑狗血的蘋果或壹周消失

但如果沒有提昇呢
呵呵
就不要怪中字輩的我們來一場更不負責任的媒體亂戰了
屆時
責任要怪到您們閱聽大眾頭上
可能還會怪教育部或行政院或陳阿扁
誰叫你們沒搞好媒體教育

反正千錯萬錯
都不會是我們的錯


NO:1724_11
路過  於 2002/10/27 22:24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謝謝巴茲光年兄的分析
中時提這樣的社論就好像盛竹如說民視不做沒有意義的新聞
催眠自己也催眠別人
就像馬市長講一套做一套
也許還真有人信以為真
不過中時願意用社論來談這件事
表現上很給教育部面子
媒體素養教育事實上也需要媒體的合作
以中時加中天,也許還真的可以和教育部合作
教育我們下一代的媒體素養
想到這裡讓我頭皮直發麻
突然覺得聯合報要教育部刮媒體鬍刀先自己照照鏡子顯得表裡如一多了。

NO:1724_12
^_^  於 2002/10/28 00:06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媒體一堆
市長每天作秀
哪裡還有時間處理市政建設
連台北市的失業群也推給中央
不知道要這些市長做什麼
台北市市民失業找誰?
台北市公司裁員找誰?
台北市產業提昇找誰?
台北市商業發展找誰?
台北市市政府沒關係不用負責
不知道市政府收什麼稅????????????
原來市政府太閒
什麼都不用負責
市政府是用來做廣告
市政府是用來做形象設計
市政府是用來做傳播媒體
市政府是用來做交際
什麼跟什麼阿!
台北市政府不能創造外資投資嗎?
台北市政府不能做失業技能教育嗎?
台北市政府只會喊
阿扁當總統創造失業嗎?
原來總統府這個也要負全責
難怪市政府每天很閒
媒體要是能發揮功能麻煩說一下
台北市市民失業%
台北市廠商倒了%
台北市政府就業輔導的功能有沒提昇?
台北市政府協助的成果表現?
請問市長有沒有魄力解決這問題!

NO:1724_13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8 01:57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黑五累兄,

您的分析,雖然很令人遺憾、沮喪,但恐怕是非常精準的。我個人過去也曾聽說,中時少主小余叔叔正式接班前,就已經派手下去香港「取經」了。可以想見,蘋果日報正式進入台灣後,長於東施效顰,卻老畫虎不成的中時(比如,他們對電子報頁面的規劃跟現在還十足陽春的台灣日報比起來,就令人感到灰態「迷惘」),「腥」風「血」雨的情況大概只會變本加厲。

壹周刊雖然靠搞八卦起家,有時候爆內幕也不免會報錯,但較諸中時倒還頗有可取之處(《時報周刊》我還沒做過功課)。我沒記錯的話,好像上週三或更早一期的《投訴》欄裡,就有一則是壹周刊自己人為了辦公大樓的停車道讓騎機車的員工摔倒修理行政部門的自己人。碰到了類似的問題,中時裡的那些龍啊仙啊珍啊雅啊英啊渡啊的知名主筆,會怎麼辦呢?我猜,大概學都不敢學、吭都不敢吭,只會夾緊屁屁、忍氣吞聲,繼續練習「色厲內荏」。

在余老爹的帶領下,中時造就了不少空槍不打鳥的老賊和中賊,搞得大家對外個個張牙舞爪,對內卻只會歌功頌德、恭奉聖裁。講得好聽,是替報社、報老闆顧全大局,講得難聽,是他們和稀泥、打混仗,寶貝自己小屁屁的本領一點不輸他們在報端修理的對象。那麼,中時裡頭原來還有那麼一點理想,那麼一點抱負的時代青年能怎麼辦呢?中時唱言媒體「做為公共領域的機制之一」唱得像真的一樣,但中時又什麼時候也能讓自己的內部有點「公共領域的機制」呢?我想,這恐怕是關心自己小屁屁的中時員工該趁早好好想想的吧。以前在這個版,好多朋友也都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就不贅筆重覆。

簡單講,我的意思是,中時的人別老習慣性地把有關自己的這個、那個問題推給結構,比如,像狗屁不通的「全民識讀、鑑別媒體資訊的能力」這種東東(以中時為例,「全民識讀、鑑別媒體資訊的能力」在解嚴前就已經跑在中時前面了),而忘了自己就是結構的一環,肯定要對這個結構的現狀負上一定的責任,想推也推不掉。而結構和制度的變革是要靠人一步步推出來滴,不管這個推動的過程有多少曲折和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結果。當然,話說回來,中時的屁股中時擦,我們充其量只能希望他們不要到處拉。

路過兄,

謝謝您。在我看來,「媒體素養教育事實上也需要媒體的合作」是一點不假,非常必要滴。事實上,我棉現在就在透過媒體對話中。我想,媒體之於人民,應該就像一頭訓練有素的狗之於它的主人。我們作為死老百姓,現在如果能做什麼,我猜,大概就是盡力讓媒體「就範」,讓它趁早自然而然地狗模狗樣、犬為其主,省得一天到晚讓我們為像中時的狗屁倒灶浪費我們辦正事的時間。

《聯合報》楊蕙菁的那則特稿,我猜,是習慣比爛的那類媒體老江湖的制式反應,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也可以說,那是他們顧左右而言他的老把戲,也是他們經常缺乏「對資訊的解讀能力」的寫照之一吧。這告訴我們,兩大報的記者同仁,有必要多花時間「重建」他們在學校裡受過的訓練。而且,我猜,這回,他們沒扣教育部「企圖箝制言論自由」的帽子,就屬萬幸了。

當然,教育部到底說了什麼,我們還要再看看。

您冷靜、平正的論事風格,我拜讀有日,這點,是我要多多學習的。也希望您有空的話,別太客氣,多多指教。

威而乾兄,

謝謝您。您在中時新聞對談的火力,一向是小弟瞠乎其後,非常欽佩的。我和其他的朋友一樣,也期待在這一直讀到您的大作。

大家晚安!


NO:1724_14
NOBODY  於 2002/10/28 14:09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今天看中時,
發現昨天還針對媒體素養開了一個座談會,
本以為中時真的是奮發圖強了。
誰知道不看還好,一看差點昏倒!
為什麼?因為座談者中竟然有王健壯!
老天,王健壯!
那個口誓旦旦握有所有證據,事後卻拿不出任何東西的王大總編!
他有什麼資格談媒體素養,我看妓女都可以談貞操了。
果不其然,談到最後,
王大與其他人的重心就移轉到政商控制媒體的問題上了。
看來這些人檢討別人是重點,檢討自己是裝飾。


NO:1724_15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8 19:50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NOBODY兄,

謝謝您。負責中時這個討論企劃與紀錄整理的林照真,值得我棉拍拍手。如您所說,黃肇松、黃清龍和王健壯幾個人的談話,仔細看,是灰熊有趣滴。我先把中時的這幾篇東東作成連結如下。回頭有空的話,大夥再一起來討論、「守望」一下。呵呵∼

「媒體操縱」「操縱媒體」座談會 抗拒商業利益煽情八卦制約 媒體回歸常軌

第一部分:媒體操縱?收視率掛帥 優質媒體在哪裡

第二部分:操縱媒體? 經營普遍苦哈哈 新聞尊嚴在哪裡

結語:關懷生命 尊重隱私


NO:1724_16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8 21:17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在我看來,上面中時座談紀錄中,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翁秀琪提出的幾個重要問題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一、「台灣的媒體在早期公共領域受到政治力很大的影響,當年的媒體表現並不理想;解嚴後商業力量進來,尤其國家機器在媒體環境的規劃上未盡責任」。

二、「新聞廣告化、廣告新聞化」。

三、「專業工作者的墮落,也就是把閱聽人商品化」。

「與媒體對抗」是民間的自發性團體,我們死老百姓的角色很簡單,就是訐譙,把我們對媒體的這個、那個不滿給說出來。但另一方面,我想,儘管我們外行,我們如果有空的話,也可以利用時間,稍稍瀏覽以下幾個團體和個人的網站,對相關的討論背景作點瞭解。比如,像翁秀琪提到的「國家機器在媒體環境的規劃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問題。「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傳播學生鬥陣」、「媒體小鋪」、「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NO:1724_17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9 00:21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中時這份座談紀錄,其實讓人讀來是粉沮喪滴。

葉樹姍滴談話內容,拿下面這句她講的話,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她說:「是誰造成電視的墮落?除了工作者外,我覺得電視經營者、閱聽大眾都難辭其咎」,像這種每人都有份兒的切蛋糕式的檢討,我棉死老百姓光坐在馬桶上也可以想得出來,既不衛生,也一點營養沒有。所以,下面,我棉就不再提她了。

王健壯王老大的談話內容,當然有反映他好像是給老東家請來作客,一邊自抬身價,一邊發發牢騷的成分。比如,他說: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是,從發行量來看,英國最大的報紙是太陽報,不是衛報,也不是泰晤士報;美國最大的週刊不是新聞週刊或時代雜誌,而是國家詢問報;香港最大報是東方日報,不是信報或明報;台灣最大週刊是壹週刊,也不是新新聞。但,在比較完美的社會裡,閱聽人應該都是看公共電視、發現頻道、只看中國時報與新新聞、或是只聽愛樂的嗎?事實上不可能如此。美國可以同時有煽情的媒體與優質的媒體,我很擔憂台灣並沒有這樣的局面出現。一旦蘋果日報出現,中國時報等主流媒體是不是還能扮演台灣紐約時報角色?如果不能就很麻煩了。

有的時候,王老大又好像是來發牢騷的。比如,他說:

現在已沒有警備總部、出版法,也沒有愛打電話的文工會和新聞局,但戒嚴時代沒發生過報館被搜的事,現在卻發生了,所以新聞自由只有二分之一;……

又說:

十分之一的新聞尊嚴是因為台灣的新聞記者是萬般當中的最下品,台灣媒體從來不是一個社會角色,美國的任何政黨對專欄文章都會有回響,好壞是另一回事,但在台灣寫文章卻沒有人看。當然我們努力不夠,台灣到現在五十年來還沒有政治人物因為政治醜聞下台,為何沒有一個新聞可以改變政治權力?可以改變司法判決?我們看不到有任何一個新聞讓我們的社會產生改變。

把壹周刊和新新聞對舉,和太陽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國家詢問報,東方日報、明報放在一塊兒作比較。我想,這如果不是在作自我期許,就是在不瞭解假想敵之前,膨風吹捧自己。其次,把中國時報當成台灣的紐約時報,或和公視一樣的「優質的媒體」,王老大吃葡萄可以不吐葡萄皮兒,那就讓我先為他吐一地吧。第三、「在台灣寫文章卻沒有人看」,「沒有一個新聞可以改變政治權力」,「看不到有任何一個新聞讓我們的社會產生改變」,我想這裡頭夫子自道的成分也很大,多少反映了他的「知識份子」情結。不過,這些東東都非關重點。

重要的是,王老大上面這些話引出的媒體問題,如他所謂的「現在只有二分之一的新聞自由、三分之一的新聞專業、與十分之一的新聞尊嚴」的問題,倒是頗值深思的。

比如,他指出,「市場已讓我們的媒體無法正常發展,有外在壓力在」,「我們擋不住又沒有工作方法時,後遺症很可能比美國更嚴重」。「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員太懶惰,不讀書,不去思考問題,不敢做冒險,沒有一家媒體敢做不一樣的事。……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媒體,為何不去做不一樣的事?美國就連國家詢問報都有方法論,也是一流的工作人員,台灣媒體內部也很少坐下來大家一起談新聞實例,從老闆、總編輯、到記者,對新聞都缺乏脊椎骨系統般的了解,一切都是個案處理而已」。「我們要回來想一些基本的要件,新聞界現在變得只提供讀者想要的、而非讀者該知道的,這種供需關係一旦產生,我們只是根據市場需要來生產產品,這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們要在其中找妥協,以前不會有這些事,現在不得不思考」。當然,這裡頭有好多的東東可以講。

粗粗分疏一下,首先,關於市場和利益團體對媒體運作方式的影響問題,我們不妨借用翁秀琪的問題,問問王老大和黃肇松、黃清龍或葉樹珊等媒體代表:

我贊成不以廣告版面來判定媒體是否墮落,但媒體最後堅持的那一道防線究竟在什麼地方?是為了要生存?還是在投資報酬率有更高的引誘?媒體要有更多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太多誘惑卻讓最後一道防線一直退,社會大眾很詬病的是,這道防線幾乎已退到忍無可忍的地步。

那,媒體裡的爺兒娘兒們回答了這個問題嗎?很抱歉。拿這份座談紀錄來看,我們除了看到他們幾位大吐苦水,或自己爆料說自己怎麼無奈、怎麼出糗之外,答案,是連珠絲馬跡都看不到滴。媒體的經營者、從業者面對商業競爭、市場利益,真的一點法子也沒有嗎?那黃清龍講的那個張芳蘭媽媽故事的回響是怎麼回事?這告訴我棉,是你棉搞媒體的自己不作嘗試嘛!只一味假定閱聽人都是笨蛋,都是嗜好腥羶的傢伙嘛!是不?

其次,關於報社內部的組織分工結構和編採作業方式問題,比如像王老大提到的,「台灣媒體內部也很少坐下來大家一起談新聞實例,從老闆、總編輯、到記者,對新聞都缺乏脊椎骨系統般的了解」,這不是攸關媒體品質控管、降低政商人物不當誘導的衝擊,以及媒體內部能夠也應該自行了斷的重要事務嗎?但我棉看到黃肇松、黃清龍這兩位中國時報目前的主要負責人提出了什麼像樣的回應或主張沒?很遺憾,除了乖乖承認「我自己在方法論上也不夠努力」,或重覆陳述問題外,好像也沒淡出什麼鳥來。但這些東東,困難嗎?滯礙難行嗎?好像也不吧,不然你棉報老闆要你們幹總經理和總編輯作什麼?

當然,我們可以大方一點,假定黃肇松所謂「我們今天沒有結論,也無法有結論,但相信對實務工作者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是發自肺腑滴,但我棉希望除了發自肺腑外,這幾位媒體裡的爺兒娘兒們最好趕快夾緊屁屁,把「反省」、「檢討」了半天的東東當回事兒來認真處理。不然,像中時、中天這類媒體要再像現在醬推拖胡混下去,將來恐怕連「十分之一的新聞尊嚴」也不廢有囉。是不?


NO:1724_18
胖胖腳  於 2002/10/29 01:56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巴茲兄

小弟昨天看了這個特別企畫以後,有很多感想實在不吐不快,可是最近實在沒什麼時間慢慢寫,就先寫一個大概好了。首先,我對林照真的這個專題企畫很不滿意(我們是不能因為林的政治立場而護短滴)。林照真現在好像不跑線了,到了專案組,所謂的專案組,就是比較沒有時間壓力,可以慢慢企畫一些有深度、有水準的東西(題外話,和林同一時間進報社、相同學經歷的人,早就高昇採訪主任或總編輯了,不知道這個專案組算不算另一種行是的冷凍)。中時打輸壹週刊以後,有一種說法,是雜誌有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可以構思專題,報紙有必須每日出刊的壓力,所以深度廣度正確度不如人家也是難免的。不過看了林照真的這個座談會,我發現中時專案企畫出來的東西實在也很菜...

為什麼說這個企畫很菜呢?理由很多,先舉一個最明顯的,大家先看座談會出場的人,這個部分應該是由負責專案策劃的人計畫邀請的。這次扣掉主持人不算,一共請了三個媒體人、兩個學者。大家有沒有發現少了什麼?對!就是少了讀者閱聽大眾的聲音!常聽音樂會的人都知道有所謂的音樂演奏三角度,分別是演奏者、樂評家和聽眾,缺了一環這個音樂的表現就不完美。那麼媒體的反省為什麼沒有讀者的聲音呢?這裡說的讀者的聲音,不是說去街上隨便拉一個來做做樣版就好,而是發言的人中,怎麼沒有人是從讀者、閱聽大眾的利益角度出發?我們每一份報要花15元10元、每份新新聞要99元、每個月看有線要幾百元,這個錢花的值得嗎?買的內容裡頭有多少偽劣新聞、廣告用專題企畫來魚目混珠,買到過期的麵包吃了瀉肚子都可以跟消基會申訴,買到爛報紙爛雜誌怎麼辦?我們的市場真的開放嗎?派報系統有沒有壟斷?入口的門檻會不會太高只保障現有的幾家大報大電台?現在的價格真的是自由競爭下來的結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很奇怪了,油品市場過去也是從壟斷走向開放,中油和台塑競爭的結果就是出現價格戰,香港的蘋果日報大戰也是拼價格,我們的媒體從開放報禁以來,請問出現價格戰沒有?沒有!而且沒次報價調漲都是大報說好了大家一起調,不知道這算不算公平交易法裡面規定的聯合壟斷?照理說競爭激烈、利潤減少,應該是降價來反映市場,結果我們的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用的是八卦參水的方式來刺激收視率購買率,用前面油品市場的比喻來說就是中油台塑不降價,用的是汽油裡面參水的方式來降低成本,請問這對消費者公平嗎?更可笑的是居然還有學者把責任攤到媒體和閱聽大眾身上一半一半,我不知道閱聽大眾要付什麼責任?這種推論又是從那裡來?只因為八卦刺激收視率?那只因民眾愛吃威而剛我們就可以允許各種偽藥爛藥不實壯陽藥的存在?lol

少了讀者的聲音不是偶然的,剛好反映出這個座談思考的角度在那裡,也剛好反映出讀者在這些媒體人心中的地位如何。更可笑的是,兩個學者就算了,出席的媒體人,不正是要被改革的對象?光請這些人談媒體改革,和請清末的九大顧命大臣談立憲、當年的國民黨的12大中常委談六大改革議題,有什麼兩樣?難怪最後的結論還是:「...要靠大家的良心發現」lol

先寫到這裡,這是林照真該罵的地方,明天如果有力氣再罵那些來賓的胡說八道


NO:1724_19
胖胖腳  於 2002/10/29 02:05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從發行量來看,英國最大的報紙是太陽報,不是衛報,也不是泰晤士報;美國最大的週刊不是新聞週刊或時代雜誌,而是國家詢問報;香港最大報是東方日報,不是信報或明報;台灣最大週刊是壹週刊,也不是新新聞。但,在比較完美的社會裡,閱聽人應該都是看公共電視、發現頻道、只看中國時報與新新聞、或是只聽愛樂的嗎?事實上不可能如此。】

王健壯大概忘記了,中國時報在七零年代末、八零年代,可是呼風喚雨的第一大報,還為了這個頭銜跟聯合報打過幾次筆仗。照王健壯的說法,恭喜中時終於從量多質低的爛報進步到量少質高的優良大報、新新聞也是賣的月少表示自己水準越高,歡迎歡迎,歡迎繼續進步∼∼

對自己雜誌的退步和墮落沒有一點反省,用下里八人和陽春白雪這種理由來自我安慰就算了,還好意思牽拖壹週刊?別的不說,壹週刊上一期,吳錦勳寫的柏楊專訪,新新聞的近一百期裡面,我就沒看過這種好文章


NO:1724_20
巴茲光年  於 2002/10/29 06:11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胖胖腳,

謝謝你。辛苦了。你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確不該為了政治立場,刻意對特定媒體或媒體人物護短。我在這給林照真拍拍手,是從她願意進行這類專案企劃講的。這點,大概在別的「赭流」媒體裡,恐怕還算是粉難得一見的吧。雖然,她的「菜」單,我還沒來得及點,就差不多快給你點光了。呵呵∼

嗯。在你說明你對座談會來賓的看法前,我在這先插個自己也很感好奇的問題串個場,請朋友們一齊幫忙索解好了。

王健壯「有叫無累」的「滋事混子」情結,「數小便是美」的酸葡萄媒體品質觀,和「新新聞幫」吊書袋就會掉出學問來的「幫派」背景,我想,這些是大家在這場座談會的紀錄裡比較耳熟能詳,或看得比較清楚的。但我特別感興趣的是,王老大提到:

我當了快三十年記者,唯一最大感觸是價值的改變,老價值消失了。過去我們的報紙真的不是把利益極大化,而是強調影響力;但現在是利益極大化。我們也有委屈要說,市場已讓我們的媒體無法正常發展,有外在壓力在,新聞價值的轉變已開始在台灣出現。

新聞界現在變得只提供讀者想要的、而非讀者該知道的,這種供需關係一旦產生,我們只是根據市場需要來生產產品,這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們要在其中找妥協,以前不會有這些事,現在不得不思考。不過,現在又看到萬方無罪,就是罪在媒體,這也太高估媒體,並不公平。

我還不大清楚這些話是為了替黃肇松和翁秀琪緩頰,還是怎麼樣,或是說,他老大就是從他個人搞新新聞的經驗裡講出來的。總之,我好奇的是,這是不是已經在暗示、宣告或正當化新新聞的走向,就如阿姜〈當然不會錯怪送信人──我ㄎㄢˋ南方朔〈別錯怪了送信人〉〉那欄裡朋友們所預期的一樣呢?或是像前面的黑五累兄提到過的,像中時先把自己放在道德的這一邊,然後再上下其手狂掰扯爛的另一種操作手法呢?

早安!先出門去了。


NO:1724_21
阿姜  於 2002/10/30 01:12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哇,看到巴老大和胖胖腳大大談中國時報以及略為提到新新聞,真是好哇。

最近我看到政治新聞就想吐,只有影劇版和體育版會吸引我去瞄一下。不過,我為了光明正大的偷瞄超商打工美眉(我承認我有跟她聊天,但不算是搭訕ㄛ),倒是看到了最新一期的新新聞。改版後的新新聞本來降價賣49元,現在又把價錢提高賣原價99元,但卻附加好萊塢電影VCD,用塑膠封膜包起來,所以我就不能站在超商看最新的新新聞了。新新聞以為用VCD來促銷是個好點子,真的是笨掉毛又掉渣,我住的淡水的中國石油,加油只要再加40元就有正版VCD了,比新新聞還便宜10元,而且還有十多片可供選擇,不像新新聞只有《殺手不眨眼》和《觸犯天條》而已(至少我看到的部分),更不用說燒錄器一燒,本錢不到10元的燒錄片了。新新聞的內容越來越貧瘠倒也算了,連行銷的手法也跟不上時代,不僅不能吸引以往老牌政論雜誌時所擁有的老客戶,附贈VCD更搶不到年輕人,真不曉得「權力智庫」的這個「智」,是智慧的智,還是智謀的智,還是智障的智?


NO:1724_24
巴茲光年  於 2002/10/30 20:42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阿姜,

謝謝你提供的訊息。

事實上,說來慚愧,因為戒嚴時期的印象和個人興趣使然,可以說整個的九○年代,我幾乎是不碰台灣報紙的,遑論新新聞這類「政論」雜誌。當然,更別提對媒體上的主筆、名嘴之流有什麼特殊印象了。所以,一方面,我固然還有很多功課得慢慢補作,另一方面,也得多多仰賴朋友們幫忙提供訊息和剌激。

胖胖腳,

我看你還有很多精彩的東西沒吐出來。因此,有空的話,請把前面起了頭,卻沒寫完的想法再多說點,和大家一齊分享。不過,不急,請慢慢來,分著吐也很好。呵呵∼

五分珠,

謝謝你。你大概又設了proxy了,是不?希望你事前有存檔。


NO:1724_25
五分珠  於 2002/10/30 20:51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各位:
嗯..
現在應該就可以波了
其實我很少在這兒留言
但是留言的內容有不少和中國時報有關
有趣

關於爛媒體與媒體素養白皮書,以及那場座談會,剛好有篇舊文可以回應

作賊的喊捉賊--媒體改造先改造媒體

台灣的媒體好不容易從威權體制掙脫,但在自由經濟的趨使下,成了脫韁野馬、出閘猛虎,到處肆掠、橫行,解禁後的多頻道環境不僅未提供閱聽眾多元化的選擇,甚至將人權視為商品,四處踐踏。這樣的行徑早已引起諸多不滿,許多人紛紛提出解決之道,從九O年開始,閱聽眾陸續成立了專門性的媒體改革團體,試圖以不同的形式改變現狀或創造新的媒體想像。

這股批判風潮最近也延燒到媒體本身,例如,不少媒體便對「獨家報導」的行徑大表不滿,他們強調「獨家報導」的作法只為刺激銷量,有違新聞道德。甚至也有新聞工作者在談話性節目裡,大大抱怨現在的媒體越來越沒有道德與責任,盡作些敗壞社會風氣的節目,不過,當進一步問這些媒體人為什麼自己也要作這些節目時,他們旋即無奈的表示,因為商業競爭、收視率的壓力,而且觀眾愛看,不得以只能順勢而為,並且理直氣壯地指出,諸如「璩美鳳事件」在內的相關新聞,有較高的點閱率/收視率,當然會繼續提供這類資訊。

媒體工作者的「自省」只對了一半,只求利潤的資本邏輯,確實是迫使經營者為了賺錢,朝向重視感官刺激的節目方向發展。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媒體人除了把問題歸究於資本競爭的結構性因素外,也把矛頭指向閱聽大眾。這樣的指控也出自媒體的高層的口中。

教育部日前宣布將於三個月內訂媒體素養白皮書,並召集相關單位促成媒體教育為國家政策。參與計劃的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表示,在媒體浪潮中,大家若想成為資訊贏家,就必須有效篩選並支持優質媒體內容,台灣才會越來越多元化;東森副董事長朱宗軻也在會中表示,希望經由媒體教育,閱聽大眾逐漸覺醒並能制衡媒體,媒體就不能隨意囂張。

依照媒體業者的說法,媒體環境的改善是要透過民眾的「篩選」、「制衡」力量才能達成,如此,媒體就不會囂張,內容就可以多元。進一步來看,業者真正想說的是:今天媒體爛與亂的責任並不在我,是閱聽大眾的監督不夠,而且,因為你們的不覺醒,我才會如此囂張。

頓時之間,閱聽眾成了重矢之的、台灣媒體問題的主要亂源,有趣的是,被這些媒體批判有「只為商業利益」、「有違新聞道德」的獨家報導,在恣意隨書附贈「璩美鳳性愛光碟」時也說著同樣的理由。

「知的權利」是「獨家報導」最早喊出的正當化藉口,他強調之所以會大送光碟是因為讀者有此權利,而且需要滿足,所以才會提供。

不過,從歷史來看,「知的權利」從來就不是屬於閱聽眾的,他僅是二次戰後美國新聞界為突新聞封鎖,自由採訪的一種主張。然而,「知的權利」如今卻成了媒體撇清責任、掩飾自我利益的說嘴託辭,就如同獨家報導把閱聽眾的需要當作藉口,真正的目的是將「私人遊戲」轉為商品盡情販賣,另一方面,「獨家報導」的說法也禁不起檢驗,因為在販賣之前從未問過閱聽眾是否想知道,就直接仗著掌握資訊生產工具的優勢,強行讓這個議題進入我們的生活之中。

其實,這些媒體只是想點出「成也觀眾、敗也觀眾」的簡單邏輯,但實際上這卻是典型的作賊喊捉賊的推諉之詞,別忘了,生產資訊的不是閱聽人,媒體製作者在資訊生產前也從未問過我們要什麼,廣告及利潤反倒才是生產者最關心的問題,

事實上,媒體經營者與閱聽眾之間的權力不平等傾斜關係,是改造媒體不容忽視的關鍵,即便有些功能主義者強調閱聽人能夠主動選擇資訊,或者,後現代主義者主張閱聽眾具有自主解讀的能力,但別忘了,這些「選擇」、「自主」都只是在生產提供既有內容中所作的有限對抗,不僅無法展現真正的自主選擇,反而可能與生產者沆瀣一氣,忽略對結構與生產權力的批判。進一步來看,媒介工業已逐漸地被大規模的集團所控制,這些集團依據自己的利益和策略形塑媒介的產製方向。另一方面,隨著傳播產業「私有化」的政治正確蠻橫,傳播與資訊體系日趨市場導向,愈來愈多的文化生產操控在大企業的手中,生產者與閱聽眾的不對等傾斜更為嚴重。換句話說,閱聽眾的力量只是改變媒體環境的作法之一,根本的問題就是改造媒體。

如果任憑優勢的媒體生產者將媒體問題推給沒啥權力的閱聽眾,實在荒謬至極。就好比有個賊在你居住的部落行竊,不慎行跡敗露、失風被補。當村民打算將其移送法庭,定罪之時,那個偷兒突然大喊:你們不能怪我,是你們彼此冷漠,才讓我有機可乘,如果平日能夠守望相助,治安就會大好,我就沒有趁虛而入的機會。沒錯,社區的安全是居民的責任,但那個只為利益、處心積慮破壞社區的賊呢?難道只能任憑天花亂墜、毫無責任、就此放過?!



NO:1724_26
胖胖腳  於 2002/10/30 21:35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巴茲兄、阿姜大大、五分珠台長

真是抱歉,其實內文要批的很多巴茲大大都已經先說了,另外一些問題媒體自律還是他律,版上已經討論過無限次了,再罵問題也是一樣。對新新聞,我實在已經不屑再罵。過去念大學時,有什麼示威遊行,那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新新聞趕快出刊,可以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選舉的時候就是看陳裕鑫、花逸文、司馬文武他們的選情分析。出國的時候還越洋訂閱,一年幾千塊上下。這樣算是忠實讀者吧?現在我連在7-11翻一翻都懶。唯一遺憾的是新新聞為什麼上次改版的時候不順便改名,既然權力制褲時代來臨,人人急著跳級長大權,就把新新聞這麼名字留給逝去的陶百川、張忠棟那麼年代吧

我也像五分珠台長一樣,絕對不能同意把則媒體墮落的責任攤到閱聽消費大眾身上。這種說法成立的前提,如果是建立在「八卦報導收視率必然高」、「因為讀者愛看我們才報」,同理可證的話,我們也不必管制威而剛的自由販賣,因為消費者喜歡。這種理由簡直嚴重侮辱了自由市場這四個字,也嚴重侮辱讀者閱聽大眾的智商


NO:1724_27
阿窗  於 2002/10/30 22:03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過去念大學時,有什麼示威遊行,那時候最期待的就是新新聞趕快出刊,可以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選舉的時候就是看陳裕鑫、花逸文、司馬文武他們的選情分析。

嘻嘻
原來胖胖腳大大也有這一面
偶有朋友當年就是寫黨外雜誌的
據了解
當年的黨外雜誌裡的訊息一半是硬灌水灌出來的
新新聞也沒有特別好多少

m0m


NO:1724_28
阿窗  於 2002/10/30 22:10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話說回來
當年只要有人引經據典幹國民黨就覺得很爽
買新新聞就像吃包司迪麥口香糖
友情贊助精神加盟的成份多少也是有滴

NO:1724_29
胖胖腳  於 2002/10/30 22:18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阿窗兄

哈哈∼∼我以前可是很死忠

以前拿到新新聞會先看到到最後一頁看給我報報,然後看CoCo的政治漫畫

謝金蓉李令儀以前寫的文化新聞也不錯,李令儀現在到聯合報去了


NO:1724_30
阿窗  於 2002/10/30 22:19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為什麼說這個企畫很菜呢?理由很多,先舉一個最明顯的,大家先看座談會出場的人,這個部分應該是由負責專案策劃的人計畫邀請的。這次扣掉主持人不算,一共請了三個媒體人、兩個學者。大家有沒有發現少了什麼?對!就是少了讀者閱聽大眾的聲音!


據了解
壹周刊老早就是這樣幹的
而且是黎智英主持的閱聽大眾代表每週品評會



NO:1724_31
阿窗  於 2002/10/30 22:22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謝金蓉李令儀以前寫的文化新聞也不錯


新新聞唯一可觀之處


NO:1724_32
巴茲光年  於 2002/10/31 00:58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五分珠、胖胖腳,

我剛回頭看了一下,「傳學鬥」是1994年9月正式成立的,「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是在1999年9月底立案的,「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是2000年3月底成立,五分珠的個人新聞台是在2000年4月開台的,這篇〈作賊的喊捉賊〉,是今年年初就在新聞台貼出的文章。胖胖腳以前在中時新聞對談裡開始分析有關台灣的媒體問題,大概是在2000年12月。與媒體對抗網站緣起於2000年7月間的八掌溪事件,在2001年初正式成立。算算,都至少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了。

此外,我剛剛才留意到,不只中時搞,原來八月底到九月底聯合報也才辦了跟星雲「人間福報」提倡的「媒體環保運動」有關的幾場座談會,談到媒體的「自律」與「他律」問題。但,有趣的是,坐坐談談,媒體的一方始終眾口一聲、如出一轍地老調重彈,把媒體的品質和讀者的品味或識讀能力當作「互為因果」的兩面。而十月初的涂醒哲案,則顯然讓老和尚的「媒體環保運動」當場破功,讓中時的總經理、總編輯、聯合的副董、李豔秋、葉樹姍這批剛剛才鄭重宣示要怎樣怎樣,或在討論會上慷慨陳辭的叔叔伯伯、阿姨大嬸們自打嘴巴打得震天趴響。

台灣不同的民間團體、宗教組織、學生社團或個人基於不同的理由,會不約而同拿著指頭指向媒體的這裡、那裡,希望也要求媒體這樣、那樣,不要這樣、那樣,我猜,這大概多少反映,台灣的媒體,特別是新聞媒體已經搞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了。台灣的媒體不是不能繼續掩耳盜鈴、牽拖鬼混,頭頭是「盜」地提出狗屁不通的理由、毫無愧怍地擺出「不鳥你,就是不鳥你」的傲慢姿態,但事實很清楚,這樣頑抗是沒有太大意義滴,是自欺欺人滴,是為「媒」不尊滴,是粉丟人現眼滴。當然,眼前媒體的種種反應很令人沮喪,但也提醒我棉,訐譙尚未成功,雖然訐得很沒力,我棉還是會繼續訐下去,訐到這批萬年代表知道要前進一步才不會拉得到處都是,訐到這批媒體爛人學會照鏡子,知道成天上台嚇人是不可以滴。


NO:1724_33
花影  於 2002/10/31 01:08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中國屎報如果是裝ㄉ
偶認為可能還有救?
偶看中屎是一直真認為對台灣民主粉有貢獻
對事實都粉忠實報導客觀中立ㄉ樣子
請那些被改革者坐談
會談出甚麼鳥來??
中屎是事實認知跟偶差距粉大????
聽說明年壹周刊要來台辦報
偶是在期待中
黎智英看好台灣不看好中國樣子

偶對壹周刊是比屎報周刊tvbs評價高
獨家報導那爛爛ㄉ更別提


NO:1724_34
五分珠  於 2002/10/31 05:23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巴茲:
再加兩個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1995.3.29,前身是自立的901為新聞自主而走大遊行,1994.9.1)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002.9.1)

NO:1724_35
巴茲光年  於 2002/10/31 07:16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阿窗君,

黨外雜誌,也許是有灌水的。不過,八○年代初,我還是一個懵懂少年時,在台北福和橋下的一幢簡陋公寓中,尚目睹過一位白天在外奔走,晚上在家勞形案牘的黨外前輩,冒著出書被禁、人被抓的危險,替黨外雜誌傾家產、拼老命趕寫文稿的情景。

花影兄,

中時是裝的啦!所以才沒救。寫這篇社論的是誰,一點都不難猜。但你別問我是誰。呵呵∼∼

五分珠,

謝謝你幫忙補充新資料。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網址,我列在路過兄的那欄裡。


NO:1724_36
阿窗  於 2002/10/31 09:59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巴茲兄:

別太敏感啦
先別說黨外雜誌當年三不五時被新聞局跟警總查抄
就說單打獨鬥的個體戶要每週要擠出一本振奮人心又有各式內幕消息的雜誌
當然跟財雄勢大興風作浪又沒有法律管制的鉅型媒體夸夸而談讀者品味市場墮落劣幣驅逐良幣blablabla
是不可同日而語滴

m0m


NO:1724_37
巴茲光年  於 2002/10/31 20:23
Re:中國時報,你就別再裝了吧!

阿窗兄,

請別介意。我只是說明黨外雜誌之所以有灌水現象的背景之一而已。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