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本篇話題 |
---|
話題內容表示 | |
---|---|
[23] 台灣如何建立公民觀念�@-�@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田台仁 投稿日期:2000/12/02(Sat) 11:36:47 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標誌著世界上第一個共和政體的誕生。當時盛 行著的君主制主義史無前例地被民主政治體系所挑戰和取代。更重要 的是,一種以多民族為基礎的公民觀念產生了。民主政治和公民身份 成為塑造現代國家的兩個必要條件。換句話說,在美國這個新國家的 形成過程中,「一個民族構成一個國家」的這種一對一的關係被徹底 地摧毀了。現在,美國乃是多種文化和民族混在一起而又實行著民主 政治之國家的典範。 從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演化出一種公民觀念,以因應一些新出現 的政治體系,在其中,一個國家可以由多個民族來組成,而單一的民 族也可以分屬多個國家。美國形成過程一大特色的公民觀念和古希臘 以民族根源來單獨決定的公民觀念相當不同。取代民族主義的公民觀 念,目前在諸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及丹麥等諸多國家中,已 經成為國家認同的分水嶺。而這些國家的公民則被稱為美國人、加拿 大人、澳洲人、巴西人、等等。 毫無問題地,不管是對任何人來說,「美國人」絕對不是指某個特定 的民族。相反地,它非常明確地是指美國公民。為什麼「美國人」不 是指當初組成這個國家的主要民族──盎格魯薩克遜人──呢?重溫 湯瑪斯.傑佛遜執筆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明確地看出,美國的 成立以人道主義為基礎,而人道主義已經成為形成公民觀念的堅實基 礎,並且不可避免地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民族主義。 和「美國人」這個語詞正相反地,「中國人」這個語詞的定義非常籠 統。從祖先在幾世紀前曾經居住在現在的中國版圖內的東方人,到目 前被國際認定的、以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唯一代表的主權國家中 國的公民,任何人都可能被認為是「中國人」。然而,不管如何, 「中國人」的定義從來沒有超越民族主義的概念。 民族主義是一種以強烈的部落或家族觀念為基礎的意識形態,並有它 的政治意涵。「家」和「國」之間的關聯已經深植在中國文化當中。 這點可以很明顯地從「Guo2-jia1」一詞是由「國」與「家」合成看 出一斑。這樣的政治觀念隨後進一步發展使自己符合封建社會這個以 勞力密集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因此,歷史上中國主要的種族──漢 族──從未發展出像美國般的公民觀念。 公民是民主社會行使決策的基本單位。沒有公民觀念就絕對無法行使 公民權利。事實上,追求民族根源的純粹性,只會引起無止境的種族 隔離。結果是,各個種族間的些微差異也會導至社會無休無止的動亂 與不安。 既然如此,台灣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急需建立一個台灣公民觀 念,以便在政治認知上與「中國人」觀念有所區分。國際社會對北京 與台灣兩個政治實體間的關係已經感到十分困擾。由於台灣面臨著中 國的武力侵略,以及由於執政的國民黨鼓吹模糊的國家認同的政策, 公民觀念的建立更具有它絕對的重要性。一切不同族裔的台灣人── 包括福佬人、客家人,馬來人和原住民,以及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新移 民──如果能夠不但意識到族別的差異,而且能夠在台灣公民這個認 同底下互相尊重他族的權利,那一定可以更加和諧、團結。 公民觀念可以容許族群保持本族的族群認同,同時也提供多元文化存 在的空間。如果沒有一個公民觀念,不但國家認同會含糊不清,而且 由於母語、籍貫、地域、或移居台灣之時間先後的不同所隔離出來的 族群之間,也會產生某種緊張狀態。台灣公民有權選擇維持或放棄中 國人的認同。正如美國人採用英語作為他們的國家語言一樣地,台灣 公民也無需中止使用北京話(或普通話)。 在台灣,維持帶有政治意味的中國人認同,將無法釐清台灣和中國作 為兩個分離的政治實體的關係。公民觀念不僅可以使國際社會清楚地 區分台灣和中國,更可以有效地迫使政府改變國號來反映目前的真實 疆域,以使台灣區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的中國。 為了防止一切外來強權的侵略,台灣公民觀念的建立是所有政黨都非 做不可的。只有在一個強而有力的公民契約之下,中國兼併台灣的威 脅才能逐漸消除。公民觀念要在台灣廣為推行,它必需依靠一場運 動。像其它運動一樣地,在開始階段,它會遭遇到許多阻礙。然而, 持之以恆,海峽兩岸之間以及台灣各族裔之間終會達到它們的天然的 平衡。 在2000年以後,由於全球化的結果,一些主權國家的權力可能會遭到 侵害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政治結構,使這個千禧年擁有自己的特色。在 經濟上,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生產工廠和全球性的消費市場。政治上, 許多主權國家將不可避免地被迫加速推行族裔和文化的全面同化。強 調諸如民族主義之類的族群根源以製造族裔認同從而美化自我的政治 壟斷,對於全球社區或各個區域,必將弊多於利。因此,公民觀念乃 是形成地球村的一塊基石。這種趨勢無可抵抗。它一定會被付諸實 行,而且應該早日為之。(1998.9.9) http://asiademo.org/1999/01/19990109a.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