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 回應及最新記事優先顯示 ]
話題內容表示

    [38] 何謂正確的歷史觀?�@-�@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Shark 投稿日期:2000/12/31(Sun) 11:00:10

      近日小林的漫畫-台灣論,引起了台日二地的巨大迴響,在台灣的少數極端人士,趁機為文攻擊,一時之間,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又成為顯學。

      姑且不論日本殖民台灣的用心如何,但對照當時落後的中國,台灣在各方面已經可以說是進入了近代國家的雛形。有論者認為,台灣當時無政治之自由。事實上中國亦停留在傳統仕紳政治的階段中,國民黨政府在中國也沒有讓廣大的民眾擁有充分的政治自由。諷刺的是,中國共產黨反而在形式上給了中國老百姓政治自由。

      再則,國民黨敗逃台灣,仰賴活命的根源是日本殖民時期所從事的經濟基礎建設,此一基礎也是國民黨能得以順利統治台灣的根本。今天卻拚了老命的在拋棄日本所從事的基礎功勞而強調自己的貢獻,無非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已。甚至聯美抗共保台灣的論調都出現。假如沒有國民黨,也許台灣會像關島一樣成為美國的託管地。

      強者不可能被弱者領導。相對於二戰後的中國,台灣有進步的現代國家的雛形,唯一缺乏的是武力,因此無法抗拒來自中國的暴力。所以台灣才有俗諺:狗(日本)去豬(中國)來,狗還會看門,豬只會吃!!!

      今天,討論這些歷史觀,只從有利於己的面向出發,完全抹煞其他的面向,這種論述更加危害台灣。這種方式只會鼓勵互鬥不是討論。台灣需要的是虛心看自己:自己的優勢為何,承認自己的缺點,停止互相諉過,將這些爭論留給學術去研究吧!




    [43] 有感〔上〕�@-�@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kenjin 投稿日期:2001/01/01(Mon) 18:52:25

        討論日本殖民地時代的功過,當然不能原諒其以暴力來達到國家統治的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正如黃昭堂教授所言,台灣人開始改變對日本沒有好感的態度是在中華民國佔領台灣以後的事了,日據時代,台灣人只是大日本帝國的二等臣民,不僅沒有參政權,其他自由平等的權利也幾乎闕如。偏激地來說,台灣人在那時是衣食溫飽的維持最低幸福的農奴,被狼群保護的待宰羔羊罷了。也因此,儘管台灣獨立聲浪日盛,從未出現像琉球〔日本祖國復歸〕般的回歸運動。可以說,台灣人在基本上,並不希望回到日據時代,而是在國民黨那壓政下徹底絕望,渴望自己當家做主,不再任人左右。可以說,造成台灣人日本情結或是獨立運動的根本問題,原來正是出於中國國民黨本身啊!(當然現在獨立的原因不只如此)說個題外話--1946是狗年,1947年是豬年,真的是狗去豬來。

        關於士紳政治,我們可以說,日人最大的貢獻便是將這種中國傳統式間架性結構畫上終止符。依靠科舉來維持其政權的大陸各帝國,一直無法使其統治滲透到縣以下的單位,正如黃仁宇所言,國民黨和蔣介石在中國製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共產黨和毛澤東則創造了一個新的低層架構,並將之突出於蔣之高層機構之前,也第一次有效地將統治延伸到縣以下的地方。那麼,在這之前,包括被清國所統治的台灣,可以說國家無法有效地統治社會,加上台灣是一個化外移民之地,更是暴露了士紳政治最大的弊害。我們可以從古諺「3年一小反,5年一大亂」看出,事實上,以那時台灣的狀況,根本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士紳階級來支配,反而是擁私兵並立的地方豪商地主在分享政權。〔官是水,吏是石,水去石還在〕,我們可以發現當時台灣政治社會有多麼地糟糕,甚至比起傳統士紳政治更原始。〔待續〕




    [86] 有感〔2〕�@-�@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kenjin 投稿日期:2001/02/13(Tue) 12:58:39

       晚近,大中國派的學者如戴國煇等,試圖為劉銘傳在台灣的治績尋找歷史定位,他說他不像某學者那麼沙文,說劉銘傳早把台灣現代化起來,他也承認劉銘傳在台灣的事業未能成功,有些是因中國官僚恩怨…。劉銘傳是想推動台灣現代化,這就像亦訢王,李鴻章,甚至康緒變法一般,但真正帶台灣現代化的是日本。他投書舉出:劉銘傳開山撫番,貿易實績,清賦等等,並引矢內原忠雄稱劉銘傳〔台灣資本主義開發先驅〕,覺得對後藤新平溢美之詞乃陷入〔統治者史觀〕...現代化等同於資本主義化,戴國煇對這定義表示並無異議,但是他強調 〔現代化奠基者〕不應由後藤新平 〔獨享〕。(注1)

       小弟認為,不管劉先生是不是台灣資本主義的先驅,有件事是一定可以釐清的。那就是在後藤新平之前的台灣,是〔弱國家,強社會〕的,幾乎可說是無政府狀態。在國家不能有效統治社會的情況下,劉先生再怎麼高瞻遠矚,再怎麼英明睿智,也都是如自強運動一般,終歸寂寥的。討論劉銘傳的功績大小,沒什麼意義。但只要一討論社會與國家的關係,我們可以了解到:沒有後藤,就沒有現代化的台灣。

       〔國家〕是西歐特有的產物,為了掃除封建,鞏固中央集權,國家從社會中分化出來,藉由官僚體系的建立產生自律化,最後達到統治社會的目的。但是這樣的國家,是完全面對赤裸裸的個人,沒有中間階層的捍衛,很容易形成〔全體主義〕型的國家。所以,才會有馬克思所謂的〔國家萎謝論〕,認為絕對主義的國家最後必須予以終結,絕非認為政府必須予以裁撤。某些程度,我們可以了解〔自由民主化〕正是試圖去對抗國家的絕對統治,進而保障個人。

       鴉片戰爭時的中國和韓國,套用大陸學者的用法,是〔半封建〕的型態;而日本則是純封建。有些學者認為因為後者與西歐型態相近,所以使得其〔西化〕得比較快。這點我不置可否,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清國割讓台灣的當時,日本早已從中華影響中脫離,全盤西化,具備國家雛形,其並可有效統治社會。摧毀台灣的半封建,不,〔無政府狀態〕的也正是日本。如果沒有這麼做的話,一切的建設還是沙上築城,終歸無益啊!我們可以從清國的自強運動中,得到一個佐證:真正導致滿清在19世紀末戰敗連連的,並非船堅炮利的問題,而是清國在政治上不思振作,只想靠科技挽回劣勢啊!

       換言之,日本對台灣的所作所為,豈只經濟一項,沒有他建立起一個警察國家,老蔣那一套在中國破產的土法煉鋼又如何在台灣穩紮穩打,大做其世界偉人呢?沒有他先將台灣社會教乖,老蔣又如何來對抗這一群清代3年一反5年一叛的台灣(匪民),捍衛其民主燈塔自由長城呢?拿劉先生去比後藤更是令人搖頭,不從事實著手,光去在乎民族優劣,又怎能學術客觀呢?

       現在台灣社會正是開始進入對抗〔強國家〕的時刻,也就是爭取自由民主的風潮,因為我們以體會到:強國家雖然政治上可能可以有效率,但其迫害個人與閹割社會上也很有效率;強國家雖然在經濟上可能可以交出一張很漂亮的成績單,但其侵犯人權的成績更是突出。看看過去,想想未來,對那些草管人民和嚴管人民的,我們都該唾棄,而非去比較評比功績孰大孰小,好似〔良政〕是一種恩賜是一種機緣,〔劣政〕則是常態則是正常;榨收人民稅金,卻自居主人,宛如惡霸。〔待續〕

      (注1):此段節錄自simon兄的文章↓
      http://taiwantp.hispeed.com/cgi-bin/cgiwrap/taiwantp/roadbbs.pl?board_id=9&type;=show_post&post;=505



全頁表示 / [0]

回應此話題
字號 
信箱 
巢穴 
話題 
字色 
內容 (請自由改行)
符號  『』 【】 《》 「」 ÷ § ¥ m(_ _)m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