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68] 兩岸應建立健康的兄弟關係—記章念馳談兩岸關係�@-�@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1/17(Wed) 10:48:35 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午,我隨同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的訪問團與上海東亞研究所在該所古北招待所進行座談並接受該所的午宴款待。這是中華兩岸論壇協進會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間在香港、廈門、上海舉辦之《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巡迴座談會的最後一個場次。主方發言則全部集中於所長章念馳一人。 章念馳身兼多項職務,除東亞所所長外,亦兼任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台港澳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上海東亞所和台研所都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設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後者成立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事實上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所主導,而旨在強化上海對台研究隊伍的整合,擔任高級顧問的汪道涵,即委由其秘書、東亞所長章念馳出任副所長,章念馳同時任職於此二機構,可以顯示他在上海乃至中國大陸官方智庫中的領導地位。 汪道涵雖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政策的決策者,但他在大陸官民之間具有相當之政治聲望,由於主持海協會之故,在兩岸關係上更具有其象徵性地位,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決策自有其一定的影響力。正因汪道涵早已不具備官方的身份,所以他有關兩岸關係的主張,往往在立場上遠較官方來得靈活而務實,早在一九九七年,汪道涵即已嘗試提出一個中國新解,指出:「一個中國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指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新中國」,並以「現在進行式」的時態說法,期許兩岸邁向整合統一,儘管一九九九年四月汪道涵接受香港《亞洲週刊》專訪時,參照兩岸現狀與大陸官方立場修正了上述說法,提出了所謂的「八十六字真言」:「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放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但汪道涵仍未強調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主張,甚至在兩岸現階段過渡性政治安排方面,汪道涵一九九七年一月訪問美國華盛頓與中國政策智庫舉行閉門會談不久後,美國即出現呼籲兩岸以「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為前提締結中程協議的聲音,在國際輿論上對台灣造成壓力,這也成為導致李登輝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主張以尋求突圍解套的原因之一。去年總統選後,大陸一度傳言汪道涵於三月二十九日會集幕僚,有意保留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而願意以「一個中國」為主題與陳水扁新政府進行對話協商,近日經證實又傳出汪道涵曾委請美國友人代為傳話,力請李遠哲或陳水扁所親信的人士代表新政府前往大陸密談,因此當兩國論的出台和陳水扁的上台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二年來以和平統一政策與李登輝交手的重大挫敗,以致來自軍方鷹派的激越言論一度甚囂塵上之際,汪道涵的公開言論似乎趨於低調,但實際上,他仍私下汲汲於尋求兩岸和解之道,其謀國之用心乃不得不令人敬佩。 章念馳作為汪道涵的智囊,自然經手許多兩岸間的溝通、傳話,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發表後,章念馳代表汪道涵向我國無任所大使丘宏達表達對於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兩國論後首度談話稿內容的關切,辜振甫的談話稿在公開發表之前,也是透過章念馳轉交汪道涵的,章念馳與汪道涵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章念馳是國學大師、中華民國開國先賢章太炎的孫子,章太炎生前反共,使其後人曾經遭受政治迫害,這使得章念馳對於兩岸問題,有著有別於平常一般人的體會,他在台灣研究上,便以主張從台灣本土歷史脈絡出發的研究途徑著稱,他相當重視台灣人民先後經歷日本統治及遭受二二八事件等歷史過程,主張要理解台灣人民的歷史悲情,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 在與章念馳的會面談話中,章念馳非常懇摯地對來客縷述他的見解。他首先強調兩岸問題的本質,不是簡單的統獨之爭,也不是族群、省籍之鬥,而是兩岸中國人對自己未來、命運、利益的一種生存發展的選擇,統一必須能讓兩岸同胞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中國,才會成為中國人最明智的選擇,因此統一問題只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通過整合加以實現。章念馳一再強調:「一個中國,尚未統一」的觀念,他認為如果大陸要追求兩岸的和平統一,則大陸先要正視海峽兩岸分裂分治的客觀事實,尊重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感情,並在此一現實基礎上發展健康的兄弟關係。李登輝雖然提出了特殊兩國論,但平心而論,若不是李登輝,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早就消滅了,也正是如此, 一向主張台灣獨立、建立台灣共和國的民主進步黨,才會在執政之後,願意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並在此一架構下處理一個中國的問題。章念馳觀察到中華民國此一政治符號已在台灣重新獲得認同,李登輝對此有其貢獻,而陳水扁的當選總統,更使大陸不得不退回到〈中華民國憲法〉和〈國家統一綱領〉的基點,來祈求台灣新政府不要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李登輝過去十二年的努力,終究未能使大陸嚴肅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如今,則因陳水扁的當選,而使此一心願一夕達成。章念馳同意,陳水扁的當選,是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心願的實現,也反映了台灣人民對於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所長期沈積的黑金問題的深惡痛絕,大陸不宜以意識型態的觀點來加以評斷,因此,大陸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選前警告台灣人民不要支持陳水扁的談話,便很不恰當,忽略了決定人民投票意向的多種因素,過度放大了統獨問題的重要性,傷害了台灣人民的感情和尊嚴,也傷害了大陸和自己的形象。章念馳雖然未正面就李登輝一九九四年提出的「一個分治的中國」主張為回應,但他說,他瞭解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感情,瞭解台灣人對於一國兩制的懷疑,他同意屬於中國分裂的台灣問題,和屬於殖民地回歸的港澳問題在本質上的不同。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於去年八月二十四日在接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提出「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章念馳認為,這與原先大陸所述「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看似幾字之差,內容卻差之千里,他指出,過去大陸不說「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是不想承認台灣現有的地位,而採取了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作法,但大陸現在已經發現,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普遍有認同感,而這種國家認同則與台灣統獨的問題並不相干,歷經多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陳水扁當選的衝擊,大陸已經逐漸理解到,在面對兩岸問題,台灣人民希望有個身分,以便在政治談判中有一個合法地位,因此,要讓台灣回到一個中國,大陸遲早必須面對中華民國,反之,台灣也必須認識到大陸的善意與立場的轉變,大陸並沒有在兩岸關係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章念馳指出,大陸政府在陳水扁當選之後,雖然對兩岸關係冷處理,表面上拒絕接觸民進黨以示對於台獨的抗議,但一開始,就已決定了對陳水扁「觀其言、聽其行」的理性態度,事實上,江澤民在三月十九日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示了對陳水扁當選的十六字方針:「認真觀察,耐心等待,不急不躁,保持高壓」,他們也看到陳水扁在五二零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四不一沒有:「只要中共不動武,不會宣布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更注意到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架構說法。大陸的新三段論,正是大陸在面對台灣新的政治領導力量時的一種立場調整,其間乃意涵對於兩岸對等地位的承認。大陸對於一個中國原則儘管有所堅持,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則不去表述,因此,他們很歡迎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架構說,跨黨派小組繼承了此一主張,他們深為肯定。但另一方面,陳水扁否決謝長廷赴廈門訪問的行程,阻礙了兩岸城市交流的展開和三通的可能進展,意圖以跨黨派小組取代國家統一委員會功能,以及李遠哲承認九二共識的談話未經跨黨派小組接納的種種現象,亦讓他們感到不解與不安,懷疑陳水扁只想在口頭上安撫大陸,內心裡並無積極推動兩岸和解的誠意。章念馳毋寧採取了比較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陳水扁面對傳統台獨支持者的壓力,確實需要一點時間去化解,而民進黨從許信良的「大膽西進 」、施明德的「大和解」,到最近謝長廷的「民進黨不排除統一」,證明獨立並非台灣唯一選擇,民進黨也在轉變,大陸應該耐心地持續觀察,他相信,李遠哲必定會適時地發揮他的言責,早日敦促台灣政府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從而為兩岸關係的緩和與改善,重新奠定基礎,當然,他也期待民進黨能早日修改或淡化〈台獨公投黨綱〉,主動為民進黨與大陸的進一步接觸,去除不必要的困擾。 章念馳喜歡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看兩岸問題,他認為,兩岸分裂的遠因,要溯自一百年前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這使兩岸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走上了不同的歷史道路,要解決兩岸問題,自然也要回歸到歷史的視野。台灣問題本來就不是單純的內政問題,是夾雜了國際因素、島內因素與大陸因素的複雜問題,而阻礙兩岸統一的最大因素,正是中國現代化的遲未完成,才給予台灣反對統一的充足藉口,他認為,大陸應該要主動承擔兩岸統一的責任,即是加速推動經濟和政治的改革,使台灣多數人民終而意識到一個強大的現代化的新中國,才是台灣發展的最後屏障與出路。當前兩岸經濟成長的消長,已經看出一種趨勢,大陸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畢竟中國的現代化才剛起步,離一個強大繁榮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還十分遙遠,不把大陸綜合國力的提升放在大陸國家發展的首位目標,而虛擲國力於對台政治鬥爭,是一件非常不智且不負責任的事。因此,他認為,應該把中國的統一,視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部份,是中國現代化內外整合工程水到渠成的最終階段,港、澳、台的進步與發展是中國現代化的前導,大陸正在急起直追,兩岸的政經社文差距極大,兩者的整合不可能期待一步到位,應當要隨著大陸的現代化進程,規劃適當的統一方案,分階段推進中國統一,逐步從經濟、文化、政治的整合,來完成新中國的締造。因此,在統一的條件未成熟之前,為統一而統一、為政治談判求談判的冒進作法,只會欲速則不達,帶來兩岸人民更多的不適應和災難。 章念馳不認為兩岸目前存在統一的條件,那麼,兩岸關係的僵局,就顯得毫無意義、毫無建設性,自有儘早化解打開的必要。章念馳認為兩岸應當建立起一種健康的兄弟關係,現在雖然分家,但總還是手足,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是人間最大的悲劇,韓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可以一笑泯恩仇,兩岸更沒有理由彼此仇視對立,互相猜忌,而應當為光耀中華民族而互相扶持支援、鼓勵打氣,職是之故,兩岸政府應當減少人為的政治阻礙,樂見民間交往,而大陸則更應嚴守官方與非官方的分際,主動協助台灣民間團體解決國際參與上的種種問題,以避免在國際民間社會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 上海的台灣觀點自成所謂的「海派」,而與「京派」有所齟齬,京派總難免脫以天朝或中原的眼光看台灣小島,每每有井蛙觀天、夜郎自大的毛病,海派則擁有國際港市的氣魄,視野遼闊,不拘小節,加以人才薈萃,故能睥睨天下、縱橫天下。在對台問題上,京派姿態普遍強硬,海派則務實溫和,唐樹備和汪道涵便是一張明顯的對照。觀之中國的近代史,上海總是扮演著中國現代文明的啟蒙與領導地位,今天,上海出身的傑出政治人物,如江澤民、朱鎔基等人,更是大陸的重要跨世紀領航人。在上海帶領社會主義中國向世界雁行的當前,我國如何與上海加強經貿與文化方面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創造兩地共同的政經利益,進而影響北京,削弱其犯台的動機,這恐怕才是保衛台灣自身安定與和平、繁榮的堅強堡壘。 民國九十年一月十七日凌晨二時 |
回應此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