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386] [轉貼]揭穿以《聯合報》為首的親中媒體,惡質建構台灣社會虛假圖像的荒謬行徑�@-�@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聯合報》退報運動 投稿日期:2003/03/10(Mon) 14:23:02 ![]() 2003年3月6日(四)台灣日報 http://www.taiwandaily.com.tw/ 【社論】陳水扁是「主場殺手」?朱鎔基則「青史留名」?如此不可思議的《親中媒體》! 揭穿以《聯合報》為首的親中媒體,惡質建構台灣社會虛假圖像的荒謬行徑 本報昨天刊出一篇題為「無恥媒體政客別拿職棒當政爭工具!」的讀者投書,作者針對《聯合報》三月一日以諷刺意味的標題「阿扁看球,主場剋星」,嘲諷台灣的國家元首是職棒球場剋星,試圖挑動球迷將陳總統當成輸球時洩恨的箭靶;三月二日,該報繼續以「還好兄弟贏,阿扁洗脫衰名」為標題,加油添醋,將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意外悲劇,連結上陳總統提早離開球場,而作出兄弟隊因此贏球,「﹃意外﹄讓阿扁洗脫﹃主場殺手﹄之名」的惡意調侃,並在報導中強調,自從前年世界杯棒球賽中華隊輸給美國隊之後,陳總統就成了「主場殺手」。投書作者質問聯合報:「主場殺手」這個封號,從頭到尾不就是《聯合報》自編自導自演羅織出來的封號嗎? 如果這只是《聯合報》記者一人的偏見也就罷了,無獨有偶的是,《聯合報》在昨天刊出一篇題為「朱鎔基淡出∮青史留名贏掌聲」的報導,這篇報導以中國總理朱鎔基即將下台為主題,報導朱的心境及其下台之後的人生規劃;相對於塑造陳總統是「主場殺手」的圖像,這篇報導則以感性的筆調,塑造朱鎔基是「敢作敢為,贏得民心」、「政績突出,贏得歷史」、「全身而退,贏得掌聲」的政治領袖圖像。相對於中華民國總統的「帶來意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朱鎔基則「贏得掌聲」;閱讀《聯合報》的前後兩則新聞,令人不禁納悶,為什麼台灣此岸的陳總統所作所為,即使是與總統能力無關的球賽,都是「殺手」,都必敗無疑,如果成功,則屬意外?彼岸的中國政權所為,即使是曾經以飛彈威脅台灣人民的朱鎔基,都贏得歷史、贏得掌聲? 凡是了解媒體與基本新聞理論的人都知道,媒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政治學者李普曼早在一九二二年就指出,媒體在影響大眾對公共事務的認知,以及對外在世界經驗的了解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大眾依賴媒體了解外在世界,因此媒體就有能力將外在世界形塑成「我們腦海中的圖像」;更多西方傳播學者也指出,媒體不能告訴我們想什麼,卻能夠告訴我們該想些什麼----媒體強調的事物,乃至媒體強化或者扭曲的感覺,會導致大眾對這些事物的重視程度與觀感。正因為如此,所以媒體的報導如果不循正軌,不按照事實與理性,則媒體反映的社會圖像就會扭曲變形,就會失真,嚴重的甚至誤導社會,傷害社會,這樣的媒體就不值得信賴。 對照起來,本報讀者投書所列舉《聯合報》報導的內容,理性的資訊消費者必然可以發現該報在處理職棒新聞與陳總統觀賞球賽兩件新聞中,做了不當的聯想、揣測,以及過度戲謔的連結。該報記者不但忘掉了身為記者必須就事實報導的新聞寫作基本原則,還以建構虛假圖像的方式,建構陳總統是「主場殺手」的標籤符號,據以調侃國家元首參觀職棒必定帶來主場球隊失敗,如果不敗,則是「意外」----對比當日阿里山火車翻車意外,又是一個標籤----如此的報導方式與心態,已經遠離新聞專業,更不必說對國家元首應有的尊重,對阿里山車禍傷亡事件應有的哀矜了。 《聯合報》之被外界視為「親中媒體」、「統派媒體」,由這些報導刻意建構的虛假圖像,可以證明絕非子虛烏有,這種粗糙的意識形態無限上綱的操作手法,自從李登輝總統擔任首任民選總統以來,就慣見於以《聯合報》為首的「親中媒體」以大中國意識形態建構對自己國家元首的扭曲形象,如以「黑金教父」、「翻臉無情」、「忘恩負義」等負面符號形塑李前總統,以「鴨霸」、「童子軍治國」、「律師執政」等標籤形塑陳總統,特別在政黨輪替之後,更是利用完全開放的新聞自由環境,將總統治國能力與總統職位毫不相干的新聞議題加以連結,造成台灣民眾「總統無能」的錯覺----職棒開球、觀球,哪隊勝負,與總統何干?阿里山火車車禍,與總統何干?水災、旱災乃至火災,又與總統這個職位何干?然而親中媒體都能隨意連結負面標籤,畫黑抹白於自己國家元首的臉上。反過來,面對一再宣稱不惜用武力攻打台灣,且目前仍以飛彈對準台灣的中國政治人物,則以「明君賢臣」的封建心態加以化妝,朱鎔基在《聯合報》筆下「贏得歷史」,李登輝在《聯合報》筆下則被形容為「歷史垃圾」;前晚「中天新聞台」還曲意報導「人民感戴」已逝的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猶似歷史偉人……凡此種種報導,都不能不讓我們感慨:媒體做為社會守護者的天職,做為人民的喉舌的天職,何以蕩然至此?媒體記者報導事實,不虛構圖像、不扭曲真實的專業素養,何以淪落至此? 我們以嚴肅、理性的態度,揭穿以《聯合報》為首的這類親中媒體虛構新聞的荒謬行徑,絕非因為這類媒體一貫親中,而是這類媒體在處理新聞的心態和手段上,已經踐踏了專業媒體應有的要求、責任與倫理;不同媒體的立場應受尊重,可受公評,但如果只見立場掛帥、導致新聞蒙塵,則所有公民都有義務加以譴責,所有資訊消費者都有責任加以拒絕,台灣人民必須睜亮眼睛,向這類塗抹台灣社會虛假圖像、踐踏讀者知的權利的媒體說不! |
回應此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