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344] 台灣憲政改革的特性�@-�@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2/08/11(Sun) 17:28:21 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世新大學法律學系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在世界冷戰結構中形成的台灣黨國威權體制,在東亞、蘇聯、東歐民主與獨立浪潮的衝擊下,順應時勢,從善如流,而於冷戰結構瓦解、世界新秩序重組全球化的時代來臨之際,進行由上而下一黨領導的變革,在公元一九九零年代,歷經六次的修憲,終結了動員戡亂體制,推行國會全面定期改選與總統直接民選、並利用總統民選的動能,衝撞既有中央政府體制,調整〈憲法〉上總統與行政院長的關係、凍結台灣省自治、以及解決列寧主義殘留的民主集中制機構國民大會的常設化問題,二零零零年總統選舉,戰後連續執政達半世紀的中國國民黨敗選,民主進步黨新任總統任命全民政府,實現首次政黨輪替執政。 和許多新興民主獨立國家,特別是前蘇聯國家一樣,台灣的民主化,也存在著了國內不同族群的國家想像與國家認同問題。台灣的族群問題起源於中國內戰後大量的大陸移民移入,而國民黨政府為了維繫政權的中國正統性,以正統中華民族主義與反共抗俄基本論為政權意識型態三民主義的核心價值,對內實施黨國威權統治,壓制本土文化,並且以萬年國會排斥台灣人的多數統治,於是形成族群的社會分歧,擴大了台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的矛盾,激化了前者對後者的反抗與對立。然而作為一個分裂國家,台灣的民族主義問題,又因中華民國始終存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爭議,而具有其有別新興民主獨立國家的獨特性。換言之,由於長期與中國大陸的分隔與對峙,以及在兩岸爭取中國法統的零和鬥爭中的結構性劣勢,更由於此一維持中國正統性象徵所付出的慘痛歷史代價,以及對於台灣憲政制度運轉的嚴重扭曲,台灣的民族主義問題,乃呈現為國家定位重新選擇亦即與中國歷史關係的重新調整的問題,而非尋常的內部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復興或政治地位平等問題,職是之故,台灣民族主義國家的建立,主要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其一為台灣人民對於此一問題的多數意向,但其意向則又因其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台灣獨立的態度而受到制約。前項之台灣民意,主要通過選舉政治的檢驗,而由立基於族群社會分歧而形成的政黨與派系權力鬥爭來反映;後項則依賴台灣在中美關係的夾縫中所得到的美國安全保證,來降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攻武嚇的威脅程度。 對於台灣一九九零年代迄今憲政改革的觀察與研究,台灣的民族主義和民主轉型問題,因而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座標,唯有如此,吾人方可清楚看到,何以每一次的修憲和憲政制度的改革,在追求民主化的合理制度安排之餘,都不可避免地同時捲入不同民族主義國家想像的衝突。 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三十日 |
[355] Re[1]: 台灣憲政改革的特性�@-�@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楊華 投稿日期:2002/10/04(Fri) 03:00:00 有道理﹐是一片真正有見識的作品。 不過恐怕作者對這些衝突結局的答案或者至少它發展的趨勢和可能已經有結論了吧。 滔滔大江東入海﹐ 吾其知之矣﹗ |
回應此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