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320] 透視馬英九的口水戰術�@-�@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許富男〔台北市議員〕 投稿日期:2002/06/14(Fri) 00:09:58 透視馬英九的口水戰術 許富男[台北市議員] 今年台灣遇到數十年未有的水荒,以致台北地區不得不採取二十二年來首次的限水措施。水荒的成因固然是因為聖嬰現象造成的久旱不雨,但相關單位的行政怠惰卻是造成災害擴大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追究檢討責任時,台北市馬英九市長卻往往能夠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其口水戰術之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而究其戰術,則主要有下列各種。 戰術一:漏水量的定義遊戲 自水荒發生以來,台北市政府對漏水處理的行政效率一直是各界批判的焦點。面對外界指責台北市一年漏掉一座翡翠水庫的水之批評,馬英九市長則辯稱外界將「無效水量」誤以為「漏水量」,誇大了台北市的漏水情形,是不夠專業的看法。 馬英九祭出專業的大帽子,指責批評者是政治凌駕專業。然而,依據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的資料,所謂的「無效水量」包括「漏水量」與「其他」(即施工單位挖破管線漏水而未查到之水量與不明水量),因此所謂的漏水量事實上是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定義:「無效水量」可說是廣義的漏水量,而台北市政府所說的「漏水量」則是狹義的漏水量;依照市政府的資料,「無效水量」確實是一年將近一座翡翠水庫的水,故外界的批評實無謬誤。馬市長堅持以狹義的「漏水量」來計算漏水,把施工挖破管線漏水與不明原因漏水排除在」漏水外。如此則能給予外界以台北市漏水情形不嚴重的錯覺,以為台北市政府處理漏水的不力脫責;而一旦外界指擇其少報漏水量時,又能以雙方定義不同來解釋。 戰術二:漏水情形避重就輕 台北市的漏水情形到底嚴不嚴重?根據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的資料,在過去一年中,「無效水量」佔總配水量的比例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但此比例是否過高?台北市政府卻一直避而不談,只吹噓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在降低漏水量上作了多大的努力,得到了多麼豐碩的成果。 然而,根據日前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台灣省漏水率是世界平均值的三點五倍,台北市的漏水率則是世界平均值的四倍。換言之,台北市在處理漏水問題上不但遠低於國際標準,甚至是比台灣省還差!以首善之都的豐富資源,在處理漏水問題上卻比不上台灣省各縣市,就令人不得不質疑馬市府的行政效率。 戰術三:圍魏救趙掩飾行政效率不彰 監察院報告中指出,台北市漏水嚴重的主因,是水管管線老舊汰換不力。對此馬市府的反應,不是反省市府在執行汰換水管管線上的效率遲緩,反而是辯稱馬英九任市長三年以來,已經執行一百七十八公里的管線汰換工程,是阿扁任市長時二十八公里的六倍。 誠然,陳、馬兩任市長任內汰換水管管線長度的差異,事實上與預算資源多寡有關。阿扁市長時的八十四年度至八十七年度,汰換老舊水管的預算分別為一億八千萬元、一億八千萬元、二億五千萬元、一億六千萬元,四年合計七億七千萬元的預算。預算編列不多的一大原因,是當時府會對抗激烈,阿扁市府許多預算都遭到國、新兩黨主控的議會刪減。而馬英九任市長的八十八年度到九十一年度,在議會的支持下,汰換老舊水管的預算分別是六億五千萬元、十五億元、四億二千萬元及三千萬元,四年合計二十六億元;若再加上中央政府擴大內需方案在八十八、八十九兩年度分別補助了台北市五億元、七億五千萬元的汰換水管經費,馬市府在汰換水管的資源多達三十八億五千萬元。以馬市府遠多於阿扁市府的預算資源,所汰換管線長度遠長於阿扁市府,自不足為奇。 然而,汰換管線長度較長,卻不代表行政效率較高。阿扁市府的相關預算雖較少,預算執行率卻較高;反觀馬市府雖在議會與中央支持下擁有遠較阿扁市府為多的預算,但預算執行率卻偏低。更由於先前年度的相關預算仍有相當高比例未能執行完成,所以九十一年度只編列了三千萬元的相關預算。馬市府不斷強調其汰換管線遠比阿扁市府為多,無非在圍魏救趙,掩飾其行政效率不彰的事實。 綜合前述,馬英九不愧是深受國民黨文化薰陶,在面對限水而引發的政治危機時,能大玩文字遊戲避重就輕,還藉機倒打阿扁一把,也難怪會成為泛藍陣營的政治巨星了。 |
[362] Re[1]: 透視馬英九的口水戰術�@-�@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楊華 投稿日期:2002/10/05(Sat) 01:26:15 你是民進黨的吧﹖ 扁什麼都好﹐為什麼還是落選台北市長﹖馬英九搞口水戰﹐那麼現在的許多口舌是非到底經常是誰先引起的﹖ 純政治作品是也。 |
回應此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