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時期的台灣媒體,以統治者的文化打手姿態,以打擊異議份子在台灣社會起者重要的政治作用,另一方面又扮演著蔣家政權的反共文宣腳色;解嚴開放報禁後,省營的台視、國民黨營的中視、國防部的華視
這三家無線電視台,以及中時(國民黨中常委)、聯合(國民黨中常委)兩大報依舊是「意識形態」黨國機器的一個重要部份,完全喪失第四權應有的社會功能。
後李登輝時代,「本土化」、「台灣主體意識」漸成為台灣社會顯學,並且逐漸躍昇為主流價值;長期(50年)作為大中國這一外來政權「意識形態」黨國機器的媒體,在其「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價值體系中,當然不能容忍「台灣主體意識」躍昇為主流價值,於是李登輝作為「台灣主體意識」的代表人物,自然成為這幫反動媒體討伐的主要對象。
媒體除了對於相異的「意識形態」進行激烈殺伐之外,譬如「兩國論」、「台灣論」。尤有甚者,暴力、血腥、炒作
、製造新聞更是成為媒體爭奪閱報率、銷售量的最愛,於是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的傳媒資訊,到處充滿譁眾取寵與殺伐之氣,台灣社會也因此陷入了一種新的流行病症,即所謂的「資訊鬱燥症」。
媒體傳遞的價值觀、是非取向以及選擇性報導,長期以來一直為台灣社會所詬病,近年來媒體除了「意識形態」掛帥不變之外,又增加了過多的煽、色、惺、欠缺查證與不實的報導(如舔耳案),難怪一般大眾視「媒體是台灣主要亂源之一」。
「八掌溪事件」,媒體以長達約一個月時間,不間斷的撥放罹難
者當時受困溪流時的驚險畫面,無視罹難家屬內心感受,更不顧該畫面對社會大眾心理造成何種重大的負面衝擊(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該畫面對一般人都必然造成或長或短的心理陰霾,在這段期間內
,人際關係會變得很糟)。
「八掌溪事件」從原本是單純消防體系、地方官僚的嚴重過失,透過媒體不斷炒作、興風作浪,加上政客將此一事件無限上綱為政治鬥爭後,整個社會因媒體炒作此一事件而付出難以估算的極大成本,從一開始僅對一般閱聽大眾與罹難家屬造成疲勞轟炸的心理衝擊,到形成政黨間的惡鬥,到罷免總統的政治動盪,整個社會人心長達好幾個月陷入了不安與浮躁的情緒中。
作為台灣的一份子,作為關心台灣整體社會、政治事務的知識份子,媒體在「八掌溪事件」中的惡質化極致表現,令我們長期以來對媒體的憤怒達到難以忍受的頂點,這就是「與媒體對抗」網站成立的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