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波灣戰爭(2)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小滬尾  於 2003/03/16 00:26
第二次波灣戰爭(2)

原有的討論在大家的熱烈參與下﹐拖曳過長﹐故開新欄﹐請大家繼續

前欄連結:post=62>第二次波灣戰爭


NO:192_2
小滬尾  於 2003/03/16 00:2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前欄連結:第二次波灣戰爭


NO:192_3
小滬尾  於 2003/03/16 00:5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有些債務得先清一下
有位test在NO:62_44要大家看Strengthening Americas Defenses以了解﹐美國在21世
紀的世界戰略行動綱領﹐根據他的指示﹐目前找不到這本資料

也請他確認他開的資料﹐卻至今不見蹤影

他口口聲聲說是PNAC的出版﹐日期是2000年9月﹐並指出作者﹐而且他說他讀過喔﹗

最有趣的是﹐友人去函PNAC詢問如何取得這本資料
這是PNAC的答覆
Thanks for your interest in the Project. Unfortunately, there is no report
“Strengthening America’s Defenses.” We have written only one such report,
and it is “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
Here is the link:

http://www.newamericancentury.org/RebuildingAmericasDefenses.pdf

Regards,


Christopher Maletz



NO:192_4
小滬尾  於 2003/03/16 01:26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平心而論

那個test在62欄的分析方式比那鍋南方朔強太多﹐南方朔只是東抓一句話﹐西抓一
句話﹐隨意拼湊﹐沒有深入的背景分析﹐任何人只要多讀些書﹐也可如此言之成理


如果如那個test在NO62_64所陳述﹐PNAC真的有出版那篇作品(我說是真的有出版喔
)﹐那麼他在前半段的分析是有相當的說服力﹐因為他的邏輯架構﹐推理方式是沒問

其實在這方面的結論﹐與很多網友有共同的看法﹐大家都認為﹐目前美國政府官方
的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就算沒有911﹐美國還是會打伊拉克﹐而根本的問題﹐就
是一些網友的歧異﹐有人認為是美國在禁航區的投入已影響美國應付兩場戰爭的能
力﹐有人認為是搶石油﹐也有人認為是猶太勢力的控制主導﹐這就是差異所在

但是個人認為﹐ 美國政府的行動綱領﹐還是要從智庫的政策上看出端倪﹐此外﹐美
國人行事的方式最好還是以生意人的模式來分析﹐但對政府的行動方式﹐可把政府
想像成一家大公司﹐只不過這大公司是保守經營﹐通常是少虧就是贏﹐沒有必要的
情況下﹐是不會進行高風險行動

這也是個人傾向相信﹐根本的問題是美國在禁航區的投入已影響美國應付兩場戰爭
的能力﹐爛癱不得不收﹐搶石油是有利﹐但還潛在風險太高﹐收穫有限﹐實在不可
能﹐不過﹐如果這個政府是Microsoft﹐我倒相信搶石油會是主因^O^


NO:192_5
小毛  於 2003/03/16 01:4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看了這麼久的討論,小毛覺得最有可能對伊拉克動武的原因就是:美國準備把未來的重心對準中華人民共合國,所以小布希希望在任內先把造成中東不穩的主要因素先拔掉一些,以利日後可以減少中東的兵力與心力,現在歐盟與美國的對抗也逐漸形成,美國大有可能逐漸從歐洲撤軍,讓歐盟自己負擔多一點義務(如巴爾幹問題,種族問題).如果伊拉克變成聽話的乖孩子,那美國就可以將兵力集中佈置於大西洋東岸與太平洋西岸,不需要分心去應付第三個戰場.

從大戰略的角度來看,先解決次要的敵人,然後集中心力於主要敵人,可以避免日後對決時被扯後腿.

至於什麼石油利益啊等等,可以說是順便,也可以說是穿鑿附會,反正那不應該是主要重點,說不定是拿來掩飾美國真正目的的煙幕彈.把自己變的庸俗化,所以大家都會看輕你,比較好進行陰謀 :P

陰謀論萬歲! :P


NO:192_6
SANJYSAN  於 2003/03/16 07:0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Strengthening Americas Defenses
顯然不是PNAC出版的。
用google查的結果是這個:
http://www.worldandi.com/specialreport/1989/january/Sa15852.htm

NO:192_7
VOR  於 2003/03/16 12:4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從美軍最近的部署看來,如果要打應該很快就會開戰。
既然已幾乎確定會打,除了之前討論的美國出兵原因外
另一個話題也很有趣﹕

戰後的戰略利益會有什麼改變﹖

法國顯然一直沒把話說死。雖然老法不斷強調反對美國
立刻出兵,他們多半擔心一旦老美開打而法國不參加,
戰後伊拉克利益的分贓法國就沒份。

不過俄法兩國的反應還是嫌太慢。我剛看到一則消息說
「Moscow rejects US offer for Russian liaison officer in Iraq operation
」。
從政治角度上看來俄國現在自然不該同意,否則看起來
反戰立場就不夠堅定。但從後續利益來說,俄國絕不該
放棄觀摩的好機會。

至於中國在這問題上的行動,外獨的馮一鳴兄的觀點
很有意思,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gati.org.tw/chat/index.php3?read+1047623867
中國在伊拉克爭議中換得什麼利益?


NO:192_8
貓貓  於 2003/03/17 18:5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布希警告安理會需在二十四小時內決定是否授權開戰
3月 17日 星期一 11:05 更新

(法新社葡萄牙亞速爾群島十六日電) 美國總統布希十六日警告目前立場嚴重分歧的聯合國,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決定是否授權美國對伊拉克動武。

布希稍早在此地與英國首相布萊和西班牙總理阿茲納爾舉行高峰會,討論如何因應眼前危機。布希總統在會議結束後召開的記者會中,矢言竭盡所能化解數月以來的外交僵局,並且大聲疾呼國際社會盡快採取行動推翻伊拉克總統海珊。

他說:﹁許多國家之前曾表示有志追求世界和平與強化世界安全體系,現在履行承諾的時刻到了,而有效履行承諾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支持美國立即強制解除海珊的武裝。﹂

布希總統告訴記者:﹁我們已經認定,明天就是履行承諾的最後期限。﹂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法國、德國與俄羅斯都堅決反對美國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

http://hk.news.yahoo.com/030317/167/qoge.html


NO:192_9
蘭陽醒獅團  於 2003/03/17 20:5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請問現在美軍什麼特種部隊已經潛入伊拉克?

蒐集情報,三天三夜不動,躲藏在非常隱密的地方?


NO:192_10
花道  於 2003/03/18 03:4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美國人最終還是取消了表決
聯合國到底有什麼用處呢? @_@?

NO:192_11
kenjin  於 2003/03/18 12:1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或者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這次準備攻擊伊拉克的動機。
1997年有名的美國右派學者杭亭頓出了一本書叫做〔文明的衝突〕,
在這本充滿偏見與幻想的著作裡,這位學者煽動著歐美面對西方沒落的神經。
也或許正因如此,當美國的右派領袖們看著911時的慘劇,
面臨著第一次美國本土遭受攻擊時,腦海裡可能斷定這是回教世界的總復仇吧?

美國從來就不是完全以自國利益為出發點在從事外交甚至戰爭的,
如果對美國歷史有所認識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其行為有時多少帶有〔福音色彩〕。
我們並不能完全排除美國在這次行動中帶有經濟的企圖,
但如果僅以此來推斷美國的動機,恐怕很難找到真正滿意的解答吧。

美國正在預防21世紀的文明衝突,雖然文明衝突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未來走向,
但至少在911之後的美國,會認為文明衝突即將來臨吧?


NO:192_12
貓貓  於 2003/03/18 19:0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認真的說,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中,法俄兩國的反對是必然的!!!
史塔克號是給法制的飛魚飛彈打中,攜帶飛魚飛彈的是幻象F-1戰機!!被炸的核電廠也是法國協助的!!!
伊拉克的軍事裝備,大多數都是俄式裝備。而且,誰知道俄國的科學家會否因缺$$而向伊拉克售賣生化武器!!!!

NO:192_13
flak  於 2003/03/18 19:06
不負責預測...

事到如今,大概是非打不可了。現在就看怎麼打。基本上,伊拉克自第一次波灣戰爭就被打掉一半的陸軍跟七成的空軍,後來又被英美封鎖,無法補貨,所以可想而知的是其海空軍幾乎不存在,SSM也相當有限,裝甲部隊應該湊不出一個完整的軍,所以最可恃的還是大量的步兵與民工。

不過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就可以看出,伊拉克步兵的作戰意志與能力都不怎麼樣,所以美國空陸兩軍應該都不會遭遇太強的抵抗。剩下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迅速結束戰爭。

回到希特勒的東歐戰場,許多人認為當年應該直搗莫斯科,一擊斃命,所以美國應該直搗巴格達嗎?沒錯,一擊斃命是很吸引人的想法,但美國要取得土耳其的根據地沒有成功,唯一的根據地:科威特比當年的沙烏地阿拉伯距離巴格達更遠,所以要一舉跳到巴格達實在是很拼的事情。相反地,科威特距離巴斯拉近得多,很有可能先奪下巴斯拉再沿公路攻向巴格達。但問題是,巴斯拉人口稠密,一定如同巴格達一樣建構了大量工事,當然土牆擋不了美國的洪水大軍,但仍有可能拖長戰事,讓美國無法如願。

反過來說,伊拉克將領是否真的願意為海珊犧牲生命?這些暗盤或許這才是美國閃電結束戰爭的保障。

第一次波灣戰爭時,空軍先花幾十天打了50%,重裝陸軍再用100小時打50%
科索夫衝突時,空軍打了幾十天,陸軍納涼
阿富汗戰爭時,輕裝陸軍指引空軍打了幾十天

由這個趨勢看來,這次陸軍應該可望在一開戰就出動,一邊深入一邊引導空軍轟炸敵軍,讓德意志空陸協同的閃擊戰術復活


NO:192_14
lucifer  於 2003/03/18 22:3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先打一聲招呼,我是bbs政治版的那一個小弟弟
雖然是馬後砲,不過事件的發展倒是蠻符合原先的預測,所以倒不會有太多驚奇...

我的想法是,老美會不會根本就不打巴格達?
之前土耳其借道失敗,我是驚愕了一陣,我原先的想法是,老美可能乾脆的佔領伊南伊北,然後迅速組建臨時政府,然後放著巴格達不管.這就產生兩種假設,一個是乾脆點,就圍城喊話,反正全伊拉克剩巴格達,也撐不下去.第二個可能是,內部策反?或者根本就有將領在做內應?總之我不大認為老美會真的攻入巴格達去打巷戰,這個「巴格達巷戰」可能只是煙幕彈.

反正可以等著看戲了.


NO:192_15
旁觀者2  於 2003/03/19 02:1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但美國要取得土耳其的根據地沒有成功,唯一的根據地:
>>科威特比當年的沙烏地阿拉伯距離巴格達更遠

我曾想過會不會投入空降師先在後方成立基地 再用大量空運投入部隊
不過這樣做實在太花金錢時間了
美國在土耳其的部署似乎沒動 會不會串通土耳其臨時改變立場
殺個海珊措手不及

>>相反地,科威特距離巴斯拉近得多,很有可能先奪下巴斯拉再沿公路攻向巴格達。但
>>問題是,巴斯拉人口稠密,一定如同巴格達一樣建構了大量工事,當然土牆擋不了
>>美國的洪水大軍

美國之前就說過要確保油田 又和一堆民間機構簽約重建 所以巴斯拉非佔不可
並重建港口 建立補給線
佔領同時美國廠商進駐重建油田 至於費用則由伊拉克產油中給付

美軍沿途所遇的困難很多 除天災 住民地戰鬥 還有人為的天然災害
像油田縱火 破壞水壩等 工兵和特種部隊會忙死
不過打到哪裡 美國和其盟國的工程就包到哪裡
這是多大的一個大餅啊


NO:192_16
flak  於 2003/03/19 10:3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我曾想過會不會投入空降師先在後方成立基地 再用大量空運投入部隊
>不過這樣做實在太花金錢時間了
雖然101師一跳可以跳100公里,但巴格達還是太遠了,可能要跳三四次才到
其次,美國陸軍的革新尚未完成,大多數的部隊仍是重裝部隊,可空運的82師孤軍空運可能有點冒險。不過也不能排除就是了,畢竟伊拉克的防線也不如以往,希望不會搞成太遠的城就好了。
>美國在土耳其的部署似乎沒動 會不會串通土耳其臨時改變立場
>殺個海珊措手不及
土耳其是改變立場,但應該來不及調陸軍過去了。倒是海陸艦隊如果還在地中海的話,或許來得及登陸土耳其。
>美國之前就說過要確保油田 又和一堆民間機構簽約重建 所以巴斯拉非佔不可
>並重建港口 建立補給線
所以說,戰略上很多人說當年希特勒應該直搗莫斯科,但在現實上很多的物理與心理壓力,讓領導者很難不先去奪取較近的目標。


NO:192_17
旁觀者2  於 2003/03/19 13:4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土耳其是改變立場,但應該來不及調陸軍過去了。倒是海陸艦隊如果還在地中海的話,
>>或許來得及登陸土耳其。

若是空降部隊由土耳其算起100公里建立基地
跳個兩次應該就到巴格達了 不過沒有重裝保護和確定後勤支援的空降行動根本不可能
除非像老兄所說的 海陸在地中海登陸 土耳其又開放邊界讓海陸即時支援空降行動的話
這招可能會狠狠的把海珊耍了一次
土耳其的國會不可能事先和美國串通好
可能的是土耳其政府有足夠力量超越國會決定 或國會臨時改變主張

至於海珊本身是否在伊拉克天怒人怨 造成戰時分崩離析
是是否速戰速決的關鍵
而伊拉克本身的宗教意識和民族主義是美國的一大隱憂
我認為美國可能會遇到一些非傳統戰法 造成在作戰和情報上的挫折
不過還不會到越戰那地步就是了


NO:192_18
旁觀者2  於 2003/03/21 00:4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已經有傳聞 土耳其同意土耳其部隊越過邊界
如果近一步准許老美部隊越過邊界
我們搞不好有機會會看到 自二戰以來最大的空降行動
拭目以待中

NO:192_19
VOR  於 2003/03/21 01:0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這邊有俄國方面的想法﹕
http://www.aeronautics.ru/news/news002/news068.htm

NO:192_2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1 09:4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土耳其國會已同意美軍戰機過境領空攻擊伊拉克

NO:192_21
野蠻人  於 2003/03/21 15:5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我的感覺是,最後德國和法國還是會倒向美國那一邊
相較於對美國充滿強烈敵意的俄國和中國
德國和法國一向是美國的傳統盟邦.
又是代表西方勢力的民主國家.而且這次美國已拆散歐盟的力量
在左右臂均斷的情況下.
除非德法不識時務,否則德國和法國最後還是會加入美國一方
席哈克就表示,他對英美對法國的譴責感到難過而不是憤怒
德國和法國也早擬定了無法阻止美國就幫忙美國參戰的戰略.......
而且開戰後,德法的反對聲音明顯較中國俄國來的少
由此看來,幫助美國作戰是德國和法國最好的下台階

NO:192_22
小倩  於 2003/03/23 19:3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我也相信德法和美國終究不會鬧翻
不過這意味著美英也沒有辦法獨自吞下伊拉克
如果俄羅斯在戰爭最後關頭先佔巴格達
情況可能會變得很複雜
1.俄軍會比英美軍受到伊拉克人甚至阿拉伯人的歡迎
2.在政治上,不排除得到法,德,中的默許
俄軍進入巴格達的可能性不高,不過不是全無可能,如果美英後續打得不順利的話。
美英聯軍雖然進軍神速,勝券在握,但是那是因為敵人太弱,其實我覺得他們的打法並不出色,當然他們的肌肉是十分出色的;如果敵手實力夠強,應能輕易挑出他們的破綻,所以如果後續戰爭美英不是那麼順利,說不定被俄國看破手腳,趁火打劫。
這種趁火打劫或戰後干涉的例子在十九世紀的歷史中出現過多次,二十一世紀美國獨強,又有英國為鐵盟,是否會重演不得而知。但我一看到土耳其都敢出兵伊北了,那麼俄軍未嘗不敢動手。

NO:192_23
小倩  於 2003/03/23 19:4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我忘了講,我有看到這則新聞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1244168.shtml

NO:192_24
BWS  於 2003/03/23 19:5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俄軍...
寒冬中的病熊如何有能力投射部隊進入巴格達呢??

NO:192_25
曾公  於 2003/03/23 19:5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剛剛看了一下新聞,據說美國有意空降部隊到伊北保護油田,難不成是82師

NO:192_26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5 23:0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這是高雄柏對美軍及伊拉克軍的戰略分析
僅供參考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3/200303250446.html
決戰巴格達 美伊分效二次大戰德中戰術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五日電)儘管美軍進攻伊拉克在伊南遭到猛烈抵抗,不過美軍的戰略態勢已漸趨明朗,就是在南邊以三路向北挺進,再透過空降伊北完成對巴格達的合圍,最終製造「口袋」,使伊南的伊軍失效,分析家認為,美軍的戰術師承不少二次大戰德軍戰法,而伊拉克則類似抗戰時國軍「淞滬會戰」的戰略。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 今天報導,美軍如攻下據點卡巴拉後,可能轉向越過兩河,橫切攻取庫特;分析家認為,美軍是要製造一個口袋,使伊南守軍陷入聯軍包圍,徹底喪失戰場效益,然後以兩河為區分,由第三機械化步兵師、陸戰隊遠征軍以及英軍,三路由南往北挺進,第三部兵師可望擔任前述的「切割」任務。

至於還在增援途中,最精銳的美軍第四機械化步兵師,分析家指極可能從伊南登陸後,沿第三步兵師的路徑往北挺進,做為合圍的左翼,與上述已抵達巴格達的聯軍組成攻堅巴格達的主力;至於北面,則需靠一○一空降師完成合圍。

軍事評論家高雄柏指出,美軍自一九八○年代起,越來越多陸戰戰法有師承二次大戰德軍裝甲部隊的模式,尤其這種「快速推進--切斷敵軍--完成合圍」,在襲捲西歐、德蘇戰役初期屢見不鮮,有別於德軍當年的是,美國現在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及大量精確制導武器。

高雄柏表示,美軍戰術明確,變數則在伊軍的抵抗意志、兩軍攻防戰術,聯軍在伊南巴斯拉及納西利亞遭遇頑強抵抗就是例證;此外,負責伊北合圍的一○一空降師則必須在缺乏重裝備下面對伊軍三個師正規軍和一個師共和衛隊,而伊拉克則可能調兵增援首都,雙方都在搶時間,這也是聯軍合圍乃至能否順利攻克巴格達的變因。

伊拉克的戰略則擺明集中精銳主力在要塞化的巴格達,期與聯軍進行城鎮決戰,其他地方只是靠少數兵力牽制作戰,分析家認為,伊拉克的作法很像國軍當年抗日戰爭,集中全國主力迫使日軍進行淞滬會戰,儘管傷亡慘重,但引起國際的注目與同情,讓戰情複雜化。

分析家說,美伊兩軍的戰略態勢都已明朗,剩下就是拼戰術、拼訓練、拼意志以及美國民眾對戰損的接受度,戰事恐須持續到四月下旬才能明朗。全球防衛雜誌主編鄭繼文則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這次將承受死傷人數繼越戰以來最多,以及中東地區長期動盪等後果。


NO:192_27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5 23: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還有一則也是......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3/200303240421.html
錯估伊軍意志 美攻巴格達期程猶在未定之天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四日電)美國攻伊的地面戰開打至今,英美聯軍在伊南地區據點作戰不但未如想像順利,反而在巴斯拉外圍以及納希利亞一帶被伊軍困戰;分析家認為,錯估伊軍抵抗意志、等待精銳的美軍第四步兵師增援,此外不排除美軍為降低傷亡而對巴格達圍而不打,進攻巴格達期程可說前途難料。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曾在開戰前宣稱「四十八小時攻抵巴格達」,開戰後,由於伊軍避免在開闊地接戰,因此美軍在開戰第一天最初十小時的推進確實很快,但從美軍在伊南大城巴斯拉與戰略要地納希利亞市與伊軍交火,不僅戰況延遲,且遭受一定程度傷亡,美軍顯然錯估伊軍的實力。

軍事評論家高雄柏認為,一開始,巴斯拉就不是美軍的戰略重點,因為巴斯拉守軍不多,也沒有足以威脅美軍的長程火力和機動力,基本上不足以造成英美聯軍後方的威脅;在海空優勢掩護下,面對僅有少數共和衛隊,且在無空中掩護禁航區的伊南守軍,美英聯軍仍無法輕易取勝,要攻下要塞化的巴格達,就更難以計算時程。

事實上,他分析,儘管美軍第三機械化步兵師第二旅已挺進距巴格達不到一百公里,但離真正強攻巴格達的決戰時刻還早。

另有分析家指出,由於無法借道土耳其,美軍最精銳的第四機械化步兵師不能從伊北今兵,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必須陸續運至伊南從後增援,在軍力不足、且未對巴格達完成「合圍」態勢下,挺進巴格達的聯軍先頭部隊不致發動進攻。

為減少傷亡,加上伊拉克來不及春耕,糧荒已籠罩伊國,美軍也有可能在大部地區抵定下對巴格達「圍而不打」,迫使伊軍喪失抵抗能力。

不過,高雄柏認為,若伊北庫德族問題失控,整個戰情將陷入四分五裂,屆時美軍就不能圍城太久,而必須選擇強攻。

這樣一來,他說,美軍只能靠一○一空降師等輕裝部隊空降伊北地區,以增援早先潛伏的特戰部隊人員,但缺乏重裝備的美軍,在伊北的牽制作戰能發揮多少效能,此外,一旦土耳其揮軍進入伊北掃蕩庫德族獨立武裝組織,美軍能否防止戰事複雜,都值得觀察。分析家指出,面對工事完備、集兵精銳的巴格達,美軍現在必須慎重部署,儘管美軍可透過大規模空襲,盡量癱瘓巴格達軍民的民生維生系統,但要減少大量平民傷亡與伊軍決戰城鎮,難度相當高,因此,巴格達會戰的底定期程與傷亡,仍在未定之天!


NO:192_2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5 23:0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這是漢和情報中心高級研究員平可夫的觀點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3/200303230183.html
記取教訓 美攻巴格達將成各國城鎮作戰觀摩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三日電)美國進攻伊拉克,地面部隊持續向伊國首都巴格達挺進,儘管美國尚未強攻巴格達,但一場城鎮作戰在所難免。不同的是,有了俄軍進攻車臣及先前美軍索馬利亞維和行動等經驗,美軍這次進攻巴格達將會有更多新型態的戰法,勢必將成世界各國另一次的實戰觀摩。

一九四二年,由於希特勒錯誤的戰略評估,德國與蘇聯在史達林格勒進行大規模的城市作戰,德軍在優勢火力下以一週時間突入核心,但卻與死守的俄軍展開逐街、逐屋的激戰,雙方的傷亡慘重,當德國拿下史達林格勒時,一個連只剩三十多人 (滿編是一百八十人),雙方傷亡更多達數十萬。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條件下的城鎮作戰雖不能與二次大戰相提並論,不過難度依舊相當高,前美軍陸戰隊司令克魯拉克 (C.Krulak)上將即曾指,「美軍今後最感困惑的地方就叫城鎮」;一九九九年俄羅斯進兵車臣首都格洛茲尼也可看出,儘管有高科技衛星、精確制導武器以及制空權,俄軍仍花半年多才拿下格城,且陣亡兩千五百人、七千多人負傷。

而美軍自於索馬利亞首都莫加迪休(Mogadishu),執行維和任務時,被當地軍閥艾迪德的軍隊指使當地民眾製造混亂,利用城鎮複雜地形從事游擊作戰,重創美軍正規部隊及特戰部隊的教訓,更讓美軍對城鎮作戰不敢掉以輕心。

美國這次攻伊,首要目標即消滅伊拉克總統海珊,而海珊集中兵力,擬在巴格達與美軍一戰的態勢明顯,分析家認為,紮實的訓練、精密夜視裝備以及全面的心理戰,是美國在最少傷亡下獲勝的關鍵。

漢和情報中心高級研究員平可夫撰文指出,先進的指管通情及夜視系統,已改變了巷戰的某些特點,美軍可能選擇沒有月光的星空下在巴格達進行戰鬥,加上人員訓練與士氣,美軍應不致重覆俄軍在格洛茲尼曠日持久的戰鬥,但考量伊拉克共和衛隊的戰力及人民抗敵意志,美國需有要付比上次波灣戰爭更多傷亡代價的心理準備。此外,可以肯定的是,中共會全面研究美軍這次攻打巴格達的戰法,作為建軍備戰參考。平可夫指出,從中共近年不斷加強夜視裝備、研發新型戰場偵察系統,即是最好的證明,而各國也會視美軍最後作戰的結果,改良城鎮作戰教範。


NO:192_29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5 23:1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帥化民點出了美軍目前的戰略重點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3/200303210383.html
帥化民:巴格達攻防才是美軍作戰重點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二十一日電)美國攻擊伊拉克的地面戰已揭開序幕,國家政策基金會政策委員、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帥化民今天分析,目前伊南的地面作戰並不是重點,美軍挺進巴格達後的攻防才是戰事的關鍵,在戰事初期伊拉克動用生化武器的可能性不大,預估戰事至少要花一個半到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大致底定。

帥化民指出,目前美軍的地面戰鬥仍以前鋒的輕裝部隊為主,加上伊南大城巴斯拉只有三個師的守軍,因此,美軍可說完全未遭到強力抵抗,但巴斯拉週邊只是剛開始,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週邊才是主戰場,巴格達之戰應是決定這場戰爭長短的關鍵。

他不認為伊拉克會馬上燒油田或動用生化武器,一來還沒到最後時刻,二來當地的沙塵暴還沒結束,現在破壞油田所能發恢的戰術效果有限。

不過,戰事若持續到巴格達之戰末期後,帥化民說,伊拉克若手中確有生化武器,則其動用的可能性就升高,屆時甚至不排除美軍也會動用戰術核武。

帥化民也質疑這是一場如外界所想的「速戰速決」式戰爭。他表示,只要海珊未死,整個伊拉克的軍政體系就不會瓦解,加上這次戰爭與十二年前波斯灣戰爭不同,當時聯軍的目標只是要驅逐佔領科威特的伊拉克軍,伊拉克也沒有動員全國作戰,算起來只是局部戰爭,但這次伊拉克擺明進行焦土對抗,戰事就難迅速結束。也因此,帥化民進一步分析,伊拉克有超過十倍台灣的面積,加上仍有四十多萬的部隊,伊國軍民的意志也遠非上次波灣戰爭所能比擬,估計美軍至少需花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才能將戰事底定。


NO:192_30
cchang  於 2003/03/25 23:3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Well, the war is costing $75 billion dollar.

President Bush is asking the congress for $75 billion.


NO:192_31
cchang  於 2003/03/26 00:0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For 6 monthes.

NO:192_32
SilverCL  於 2003/03/26 02:1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For 6 monthes.

for 30 days, not 6 monthes.....

http://www.cnn.com/2003/ALLPOLITICS/03/25/sprj.irq.bush.day/index.html


NO:192_33
VOR  於 2003/03/26 07:0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早說了,他們反應太慢。英美到口的肥肉豈容別人先擋再搶﹖
http://story.news.yahoo.com/news?tmpl=story2&cid;=540&e;=1&u;=/ap/20030325/ap_on_re_mi_ea/war_france_rebuilding_iraq_2
France Seeks Big Role in Post-War Iraq
法國佬﹕偶也要分一杯羹

NO:192_35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10:5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60024.html
俄軍事專家剖析英美聯軍巴格達圍城戰法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二十五日專電)俄羅斯軍事大學的軍事評論家對英美聯軍即將展開的巴格達之戰,提出戰術分析,他們在電視台座談會時一致認為,以目前巴格達雙方兵力來看,聯軍最後一定會贏得勝利,但是勢必要付出慘痛代價。

目前英美聯軍已經進入距離巴格達五十公里處,且當地刮起沙塵暴,聯軍要如何打這場圍城之戰,俄羅斯軍事評論家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有關座談會中說,聯軍基本上會採兩種方式進攻,一、為集結步兵、砲兵及坦克車協同作戰,但以目前聯軍集結兵力約五萬人,與伊拉克集結將近二十萬兵力以逸待勞,聯軍勢必遭到苦戰,縱使最後有強大空軍力量支持贏得勝利,也要付出代價,如果到時候美軍傷亡慘重,還將影響布希總統連任。

另外一種戰術是以準確的精靈炸彈,在聯軍進攻時先弭平巴格達城內主要軍事目標。然後搶佔巴格達三處軍用機場,讓美國裝備軍火人員不斷的進入巴格達,但是伊拉克軍隊一定會破壞機場設備,但是聯軍想辦法保衛機場,聯軍才能以小搏大贏得最後勝利。

據悉,晚間伊拉克境內下起大雨,情況比白天沙塵暴好很多,烏克蘭載送化學防護營的運輸機也抵達科威特首都展開佈署,俄羅斯觀察家說,這次烏克蘭出動化學防護營支持聯軍,主要是希望戰後美國與有關國家透過經濟合作,幫助烏克蘭解決財政問題。

另一方面,俄羅斯廣播電台報導,在伊拉克南方激烈戰爭正在進行,澳大利亞軍隊指揮官告訴記者,戰爭實際進行與他們事先想像有極大差距,目前聯軍雖然占領很多城市,但是在城市裡也遭到伊拉克軍隊反擊。據俄羅斯廣播電台說,在伊拉克南方巴斯拉,由於美軍久攻不下,晚上由英國在北愛爾蘭有巷戰經驗的軍隊上場。為配合英軍進攻,聯軍空軍甚至把巴斯拉城列為軍事重地予以猛烈轟炸。


NO:192_37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11:1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050373.html
美國打庫德牌逼土就範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特稿)土耳其國會上週六拒絕美軍進駐,嚴重影響美國對伊拉克作戰計劃,本週一伊拉克北部庫德地區即發生罕見的親美反土示威活動,迫使土耳其不得不重新考慮同意美軍進駐及派兵隨同美軍進入伊拉克的利害關係。

美國原計劃在土耳其派駐至少六萬名美軍、兩百五十五架戰機及六十五架攻擊直昇機,作為在伊拉克北部開闢第二戰線的兵力,同時借助伊北庫德族民兵的協助,與波斯灣的聯軍第一戰線配合,南北夾擊巴格達,一方面縮短戰爭時間,同時減少兵員傷亡。

土耳其政府也接受美軍進駐的交換條件,包括美國提供約三百億美元的捐贈款與優惠貸款,但未料土耳其國會在民間反戰聲浪高漲壓力下,上週六(一日)表決以些微之差票數未同意美軍進駐案,使得美國立即對伊拉克作戰的計劃因此受阻,數十艘在土耳其外海等待的美軍運輸船隊也進退不得。

土耳其國會拒絕美軍進駐後,日前(三日),在英美聯軍「禁航區」保護下的伊北庫德人,突然爆發罕見的龐大規模反土耳其示威活動,示威群眾人數多達五萬人,情緒激昂的對著土耳其國旗吐口水、燒土耳其國旗,高呼:「土耳其人是庫德人的敵人、庫德土地是土耳其軍隊的墳場、美國有義務保護庫德人。」

在此之前,伊北庫德人對土耳其屢屢以追剿游擊隊名義派兵侵擾伊北的舉動早已不滿,但因畏懼土耳其是地區軍事大國,一直隱忍未發,對土耳其極盡委曲求全,也禁止群眾有任何反土示威活動,但日前突然一夜之間發生罕見的龐大群眾示威一事,安卡拉觀察家咸認背後脫不了美國介入因素。

伊北爆發親美反土示威,美國至今未作任何表示。昨(四)日,在執政黨「正義發展黨」國會議員會議上,執政黨主席艾爾段出人意料的說出一段語意深長的談話,引人深思。艾爾段說,美國政府對這個地區(伊北)的政策,應顧及土耳其對該地區的敏感性,應採取一種防止各方對立的政治立場,以避免刺激土耳其。

觀察家認為,庫德獨立建國是土耳其最大的隱憂,東南境內庫德叛亂活動歷經十五年之久,損失至少三萬五千人的生命,直到一九九九年才告平靜,如果此刻毗鄰土耳其的伊北庫德人利用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時機獨立建國,勢必再度刺激自己境內一千二百萬庫德裔人的叛亂情緒。

土耳其政府實際根本反對伊拉克戰爭,主要擔心美軍過境土耳其進入伊北後,武裝庫德民兵部隊,使能協助美軍進逼巴格達,但一旦戰爭結束後,早已亟思獨立建國的庫德人,極可能藉助戰有功的掩護而乘機坐大,因此同意美軍進駐,但先決條件是土耳其也要派兵隨同美軍進入伊北,以防患未然。

土耳其國會三日未通過美軍進駐案,不但在國會擁有三分之二多數席位的執政黨高層感到意外,美國政府也大表失望,並警告土耳其可能喪失美國承諾的數百億美元金援。但剛遭逢信心危機打擊的土耳其總理莒內政府與執政黨,也只能以尊重民主決定為答覆,並拒絕再次要求國會進行二次表決。

但也就在土耳其政府與執政黨正心灰意冷,無意再提美軍進駐問題之際,伊北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庫德群眾示威活動,立即引發土耳其朝野震驚,外交部官員甚至口出「庫德人忘恩負義、膽大包天」之語,嚴厲指控伊北庫德人獨力建國的野心「終於」暴露無遺。

昨日,正當總理莒內著手準備前往卡達出席回教組織會議時,土耳其軍方最高首長總參謀長歐茲庫克突然要求會談。據總理府會後表示,兩人會談焦點即在伊北問題。據說歐茲庫克警告說,伊北問題仍是攸關國家安全的問題,並要求政府考慮向國會二次提出美軍進駐問題。

昨天稍後不久,執政黨主席艾爾段與外長亞克西在執政黨會議上一改先前拒絕再提美軍進駐問題的立場,暗示政府仍在考量再次提交國會討論美軍進駐問題。亞克西並且表示,土耳其政府仍在等待美國方面的有關答覆,包括美國應簽署金援土耳其的具體書面協定,以及土耳其也要派兵進駐伊北及介入伊北事務等條件。觀察家認為,美國亟思攻佔伊拉克的決心未變,亟欲進駐土耳其及在伊北開闢第二戰線以利作戰的計劃也未變,關鍵全在土耳其當局能否與美國合作而定。在此前提下,美國必然會軟硬兼施加上威脅利誘,運用一切可能手段施壓土耳其就範,而伊北庫德人在此敏感時刻突然發生罕見的反土示威,也就不足為奇。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060022.html
土耳其終將同意美軍進駐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特稿)亟思獨立建國的伊拉克北部庫德人三日爆發大規模反土耳其示威,這對土耳其是一警惕,顯示若土耳其不協助美對伊拉克戰爭,就無權過問伊拉克戰後的事務,包括伊北庫德人是否獨立建國或是與其他派系組成伊拉克聯邦,軍方最高首長歐茲寇克今天因此呼籲國會進行二次表決並同意美軍進駐。

伊北庫德人獨立建國是土耳其最大的隱憂,本身東南境內庫德人的叛亂活動歷經十五年之久,損失至少三萬五千人的生命,直到一九九九年逮捕庫德叛亂首腦歐加蘭才告平靜,如果此刻毗鄰土耳其東南邊境的伊北庫德人,利用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時機獨立建國,勢必再度刺激自己境內一千二百萬庫德裔人的叛亂情緒,嚴重威脅國家主權及安全,這對土耳其而言,將是比失去數百億美元經濟援助還嚴重的發展。

土耳其國會上週六表決是否同意美軍進駐的問題,表決結果是同意美軍進駐的票數未能達到出席人數的半數以上。這項結果令各方感到意外,包括土耳其執政黨和軍方,當然也包括已經把部分作戰裝備都運到土耳其的美國政府。

但從表決票數來看,這並不代表土耳其國會多數反對美軍進駐,第二次表決仍有可能通過。這可以從技術層面和政治利益兩方面來說。

從技術層面來說,上週六國會表決會議,出席投票的人數有五百三十三人,如果同意的票數超過半數,也就是超過兩百六十七票,美軍進駐就不成問題,但表決結果,同意票數有兩百六十四票,只差三票,反對票有兩百五十票,其中九十多票屬執政黨議員,另外棄權的有十九票,同意與反對之間只有極小的差異,而棄權的十九票,顯然都是一些猶豫不決的國會議員。

換言之,執政黨只是運氣太差,漏失了幾張游離票而已。觀察家相信,執政黨只要再下一點工夫,進行遊說,曉以大義,仍然有可能爭回部分先前反對的九十多位黨籍議員以及一些游離票。因此第二次表決,要通過美軍進駐提案,問題應該不大。

另外從政治利益來說,國際間都是講求實際利益的,只要執政黨再下一點工夫,遊說一些情緒化反戰的國會議員,要求以國家利益為重,要國會通過美軍進駐問題也不大。

這點,自一九六○年以來三度發動政變並實際主導土耳其政局的軍方,今天由最高首長參謀總長歐茲寇克「代表政府」發表聲明,講得很清楚。

歐茲寇克表示,軍方與政府都反對戰爭,但問題是,不管土耳其支持不支持美國作戰,如果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真的爆發了,無論是美國片面發動或是有其他盟邦協助,對土耳其而言,都會有損失,包括經濟與政治損失,但如果土耳其站在美國的一邊,則可以從美國獲得部分補償,包括獲得美國一百六十億到三百億美元的金錢與貸款援助。

此外,歐茲寇克雖然沒有明講,但也暗示土耳其還可以因為協助美國而獲得過問伊拉克戰後事務的資格,包括過問伊拉克北部庫德族可能獨立建國的問題,尤其在日前伊北庫德人發動數萬人的反土耳其示威活動後,對土耳其朝野已是一種嚴重警惕。歐茲寇克說,如果土耳其國會仍然堅持不協助美國作戰,則一切後果及損失將只有土耳其自己負責。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歐茲寇克是在與土耳其裔北賽普勒斯領袖鄧克塔西會談時,拿出講稿宣讀軍方支持美軍作戰的立場。顯然歐茲寇克也有意提醒各方:土耳其將來在賽普勒斯南北兩裔分裂問題上,面對歐洲聯盟要求兩裔統一壓力時,也需要美國背後大力支持。在賽島問題上,土耳其不願賽島真正統一,只希望永久保有北賽,以維護土耳其東地中海的戰略利益。

所以,代表歷年來均獲民間最信任的軍方,歐茲寇克的聲明清楚表明了一點,就是希望國會議員在反戰激情過後,也應該冷靜思考國家的利益前途。因此觀察家相信,在軍方公開支持下,土耳其執政黨一定會再度進行第二次表決,而經過上面所說的技術性修正和補救,即使美國拒絕再對土耳其做更多的補償,下次表決時,國會議員同意美軍進駐的票數,可能會超過第一次很多。但也不排除第二次表決時,同意美軍進駐的票數仍然不夠。但這點可能性很小,除非七日的聯合國武器檢查報告對伊拉克有利,或者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俄羅斯、法國及德國等歐洲國家否決美國提出第二次決議案的立場相當堅強,以及國際社會反戰聲浪繼續高漲,都可能再影響土耳其國會議員的選擇。到時,美國真的要打伊拉克,土耳其也就只能自己加強邊境警戒自保了。


NO:192_38
白賊七  於 2003/03/26 11:1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2003/3/24真正的戰鬥在美索不達米亞/張錫模
南方快報鯨魚網站台日都有刊出
不過那些內容公視3/20(3/21?)九點新聞他就先講了,到目前為止還算精準

漢尼拔戰法與北部戰線的開拓

[ 2003/3/26, 張錫模 ]

美軍攻擊主軸的陸軍第三步兵師正神速逼進巴格達南方,全球媒體紛紛觀測決戰巴格達的日期迫近。但第三步兵師無力攻佔巴格達,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南部戰線的第三步兵師,而是北部戰線的庫德族。

美國對伊拉克之戰,從三月二十日(巴格達時間,下同)起,攻擊主軸--幼發拉底河一線--至第四日已經明朗,作戰模式是美軍擅長的夜戰(夜間挺進而白晝休息補給),而主力地面部隊的陸軍第三步兵師,則以拿破崙式的狂飆方式向前挺進。至第五日(三月廿四日傍晚至廿五日清晨),第三步兵師已逼近巴格達南方五、六十公里處。根據這項戰報,五角大廈宣稱,第三步兵師「隨時」可以兵臨巴格達城下,與伊拉克共和衛隊交戰。


拿下巴格達欺敵味濃


這項發展,尤其是五角大廈的消息,有十足欺敵成分。確實,第三步兵師挺進的表現極為驚人,三日內急奔近六百公里,速度之快,可能已打破戰史記錄。但這不表示第三步兵師足以立刻進攻巴格達。


第一,第三步兵師已經狂飆挺進五∮六天,如此緊繃勞累的部隊需要休息。第二,第三步兵師的急進採「蛙跳式」,略過許多伊拉克軍的抵抗線,現在正是停下來重整與展開掃蕩的時機。第三,自三月廿五日起,天候轉惡,伊拉克南部是沙塵暴,伊拉克北部則是滂沱大雨,不適合作戰。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第三步兵師的補給線拉得太長,弱點太大,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要說攻城,連自保都成問題。


矛頭部隊狂飆向前而補給線未確保的問題,暴露出美軍在南部戰線的弱點。這個弱點,在三月廿四、五日的納希里雅城--幼發拉底河下游北岸,離巴格達約三七○公里,控制渡過幼發拉底河的戰略橋樑,是確保美軍可以渡河挺進與補給線安全的要地--激戰中,已經被充分暴露出來,並且因此造成五名美軍戰俘鏡頭出現在卡達爾「半島」電視台螢光幕而引起全球注目的衝擊事件。


第三步兵師示弱誘敵


問題就在於這樣的弱點實在太過明顯。正如同下象棋的俗諺「單車不入中」(台語發音),在補給線未獲確保的情況下,第三步兵師孤軍深入共和國衛隊精銳部隊防衛且近十萬民兵游擊的巴格達大都會區,實在太過冒險。因此,除非人們假設法蘭克斯司令官是個莽漢(這種假設應予排除),否則,他讓第三步兵師自曝其短的行動,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示弱誘敵。


從越過幼發拉底河而展開美索不達米亞之戰起,美軍最先遭遇的關鍵問題就是:共和國衛隊在哪裡,他們將選擇在哪裡並用什麼方式來進行戰鬥?這不是個小問題。在戰爭中,「發現敵人」向來很不容易,甚至在偵察衛星覆蓋整個地球的今日,這一點也很難做到精確。在伊拉克戰場上,伊拉克軍採取的持久戰略,他們要的是遲滯與消耗美軍,不會輕易現身求戰,蹤跡飄忽不定,很難被發現。


因此,站在美軍的角度,要「發現敵人」,就必須先引誘伊拉克軍現身求戰。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理解何以第三步兵師孤軍挺進又大暴補給線弱點的行動。


這顯然是典型的漢尼拔戰法,而漢尼拔戰法又是法蘭克斯司令官的得意戰技--他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時獲致戰功的關鍵。換言之,孤軍奮前的第三步兵師只是誘餌,目的在誘使伊拉克軍全數現身求戰,屆時再搭配著暫時消失在戰場上的美軍第一○一空中強襲師等精銳部隊來給予受誘現身的共和國衛隊乾坤一擊。


如果說,在伊拉克南部戰線,法蘭克斯司令官正在運用漢尼拔戰法來誘戰,那麼,更值得的關注的是北部戰線上的庫德族動向。


庫德族不擔心傷亡率


軍事上,無論是華府或是庫德族的領袖們都看得出來,在南部戰線兩日來連續遭到伊拉克軍猛烈抵抗與伏擊後,美軍開拓北部戰線的迫切性日增。但是,若單憑美軍獨力開拓,勢將曠日廢時。再往前看,不久之後,巴格達攻防戰無可避免,屆時美軍必須顧慮傷亡率,而庫德族部隊並不擔心傷亡率,只要庫德族人確信他們的流血可以帶來獨立國家地位的話。因此,純軍事角度來看,美國政府必定正在慎重考慮運用庫德族部隊助攻巴格達的策略,因為這樣既可以協助美軍快速進攻巴格達,又可免除美軍對傷亡率的顧慮。


開戰第五、六日以降,越來越多的美軍陸續開入伊拉克北部庫德族控制區,而搶佔摩蘇爾與吉爾吉斯兩大油田地帶的攻勢行動也持續升高。顯然,在第三步兵師的狂飆吸引全球注目之際,美軍正著手加速北部戰線的開拓。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 〔資料來源:台灣日報〕   鯨魚網站 http://www.hi-on.org.tw/



NO:192_39
大東亞決戰機  於 2003/03/26 12:0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波蘭部隊参戰: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030325-00000582-jij-int

簡譯:
【柏林25日時事】24日的波蘭報紙「選舉新聞」報導,該國的特殊部隊(GROM)有大約40人参加了伊拉克南部港口烏姆卡薩的戰事。該報並報導,多位政府當局官員承認参與實戰。


NO:192_4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12:2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60104.html
戰略學者:美必須贏伊否則名譽掃地世界危險

(中央社記者吳顯申新加坡二十六日專電)新加坡兩名國防戰略學者認為,美國無論如何都必須贏得對伊拉克的戰爭,否則它將名譽掃地,全世界也將變得更危險。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與戰略研究院的兩名學者認為,美國必須儘快檢討目前的戰略,突破伊拉克所布下的種種攻心計,否則戰事拖得越久,平民與軍士傷亡人數激增,對全球政治與經濟的衝擊,乃至於將來的世界格局,都會造成無可想像的結果。

新加坡國防與戰略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天發博士說,目前美國並沒有使出它最厲害的武力。它大可採用殺傷力極大的武器把伊拉克打個措手不及,可是這將會使美國永遠與其它回教世界國家對立。但是,只要美國一天不使用全力,它就會犧牲更多的士兵。

他分析說,和十二年前的波斯灣戰爭不同,伊拉克人在當前的這場戰爭中,是保衛自己的國土。無論他們對伊拉克總統海珊政權的看法如何,他們都會竭盡全力捍衛自己的國土。美國必須有付出更大代價的準備。

他表示,伊拉克非常瞭解美國人對傷亡者的憐憫心理,因此企圖通過播放陣亡的美國軍人的畫面,加深美國人的反戰情緒。

他預測,這場戰爭可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結束,而且死傷的人數會比預計的要多。

國防與戰略研究院另外一名高級研究員盧最吉說,戰事演變至今,美國過度自信的銳氣,多少受到挫折,同時也為世界帶來一個充滿變數的格局。「除非美國願意改變它現有以快攻為主的震懾軍事戰略。」

他擔心,當唯一的超級強國的自信心轉弱時,意味著一個更堅定和更具信心的回教世界會出現。人們希望回教世界這種新增的自信心不會被不良分子所利用,否則將是非常危險的事。

他表示,不幸的是,由於對快攻能取勝的軍事方針和震懾效應具有堅定的信念,美國大概不會改變它在對伊戰爭中的戰略目標和軍事戰略。他認為,這個軍事方針並不適用於目前的戰事上,因為伊軍刻意把自己的網撒在人口稠密的地方,這使美國陷入兩難的局面。


NO:192_4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22:4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60269.html
戰事一旦拖延美國可能的應對方案

(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二十六日專電)扳倒海珊政權之戰,美國原先計畫速戰速決的理想日漸消失,萬一拖延下去,該如何應對,美國正在研議可行方案。

華爾街日報今天表示,目前就斷定戰爭會拖得很久仍嫌太早,只要在未來幾天之內,能夠徹底擊潰巴格達城外的海珊精銳部隊,就大有可能連帶扳倒海珊政權。

華爾街日報說,如果光是巴格達城外的攻防戰就曠日費時,其他地方的伊拉克部隊就更不願意不戰而降,聯軍就有硬仗好打了。

南部大城巴斯拉的什葉派居民叛變,是伊拉克人民趁機脫離海珊控制的跡象,不過叛變的情況還不夠普遍,聯軍不能依賴「民變」壓迫巴格達內城的伊拉克政府高層。

有鑑於此,美國按照「逐漸升高壓力」的計畫,增派三個步兵重裝師前往伊拉克,預計兩週內抵達。

同時,美國也得考慮升高「心理戰」,改變目前「點到為止」的轟炸戰術,確實達到「震懾」作用,否則伊拉克軍民會以為連水電都沒斷,電視連續劇照演,算什麼「震懾」?

要真正「震懾」伊拉克軍民,美國在軍事方面得先擊垮巴格達城外的共和衛隊,讓正規軍和民兵明白,連精銳師都打不過,他們更沒有前途,不如及早投降。

此外,美英聯軍也得擊潰巴斯拉的民兵,並且迅速運交食物飲水給居民,才能對伊拉克全國軍民造成心理衝擊。

突破巴格達城外的防線有個「政治難題」:萬一伊軍施放生化武器,或以人民作為人肉盾牌,美軍能反擊到什麼地步?凡是造成過多無辜百姓傷亡事件,都會升高全球的反戰壓力。

就算聯軍搗毀這道防線兵臨巴格達城下,可是城內海珊及餘孽仍在「當政」,這時候,美國該採取圍城餓死敵人--和平民--策略呢?還是進城逼剿「賊首」?

如果採取圍城策略,美國可能會切斷電源、炸毀海珊餘黨的政經要衝,提早政權的垮台,可是城內老百姓免不了一起受苦。

美國為了不讓巴格達市民同遭「圍剿」之苦,可能畫出某些地區,作為「難民營」,讓首都居民暫時前往避難。

海珊可能動用「流氓部隊」阻擋人民前往聯軍設定的「避難區」,把人民留下來當作最後同歸於盡的人肉盾牌;也可能將計就計,驅趕人民潮湧到美軍營區,讓美軍疲於奔命與照顧。

報導說,要讓潮水般湧至的難民吃飽,又要保護他們的安全,更得分辨其中是否夾雜海珊的死忠效命人員,同時還要切斷城內海珊餘孽的補給線,目前的聯軍人數絕對不夠應付。

因此,華爾街日報判斷,美軍最後還是可能選擇飛機、直升機、地面部隊同時並進,殺入城內策略。這就符合海珊「計畫當中」的城市巷戰了。屆時,雙方死傷必定慘重無比,美軍的死傷代價,可能超過美國人民為了「替九一一死者報復」所願意承受的範圍。華爾街日報說,美國終究會戰勝,這點毫無疑問,問題是這樣「慘勝」的話,接下來的佔領和重建,它將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承受更大的危險。


NO:192_42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6 22:4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3/200303260438.html
紐約時報:美擬先敉平南部民兵再直逼巴格達

(中央社記者曾志遠紐約二十六日專電)紐約時報今天表示,美英聯軍可能改變戰術,先敉平伊拉克南部支持海珊政權的民兵及突擊敢死隊後再攻打巴格達。美國資深官員表示,這可能使聯軍攻打伊國首都巴格達的時程往後推延。

美軍策略原本欲繞過南部城鎮直搗巴格達,與精銳共和衛隊交戰,最後顛覆海珊政權,除了爭取時間外,也希望減低損傷。

但是南部民兵近日在巴斯拉、奈西利雅及那加福等地的頑強抵抗,讓前線軍隊腹背受敵,指揮官因此決定在攻打巴格達前,先收拾這些效忠海珊、與聯軍隊抗的民兵。

紐約時報指出,巴格達以南約兩百公里的那加福,二十五日發生開戰以來最血腥的地面接戰,美國國防部宣稱殲滅至少五百名伊軍,聯軍方面也頗有損傷。

也正因此役的激烈戰況,改變了聯軍攻打巴格達的戰略。報導表示,美英聯軍很顯然原準備在二十六日開始攻打巴格達。

一位美國軍官告訴紐約時報,必須確保美軍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不受破壞,才能對巴格達展開全面進攻。

報導指出,美軍將以特種部隊及步兵輕機械化部隊,與海珊的突擊敢死隊及民兵組織對戰。

美軍軍官指出,他們打算切斷進城的道路,然後派軍殲滅城內的民兵及效忠海珊的突擊敢死隊,並在避免巷戰之下,直取敢死隊指揮總部、武器貯藏處所等地。伊拉克的突擊敢死隊 (fedayeen)據稱有六萬人,由海珊兒子烏岱指揮,是伊拉克部隊中忠貞的核心組合。


NO:192_43
TTT  於 2003/03/27 12:1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有人認識這個『美國戰略研究所(CSIS)』嗎?
*****************
美伊戰爭對總體經濟之影響  作者:台經院  周佩萱 日期:2003/03/18
http://www.itis.org.tw/information/indanaD-6.html
自2002年中以來,受到美國與伊拉克情勢持續緊繃之影響,導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已對全球景氣復甦造成衝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環球透視預測機構(前身為WEFA)、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之最新預測結果,2003年全球與美國經濟成長率均向下調降(見表一)。美國方面,美伊緊張關係導致金融市場與消費市場信心均轉趨疲軟,經濟表現未如預期,因此國際知名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美伊戰爭影響美國經濟景氣之復甦腳步,2003年經濟成長率之預測,由原先之3.4~3.9%降至2.3~3.0%,調整幅度頗大。

表一 國際間各預測機構對2003年經濟成長率之預測

國內方面,由於台灣資訊科技產業與美國有緊密之代工關係,美國景氣復甦影響台灣高科技產業既深且鉅;再者亞洲對美出口約佔總出口比重二成,故美伊戰爭對於台灣及其他仰賴美國進口之國家景氣影響關聯性高。此外,美伊情勢持續緊繃牽動原油市場供需狀況,因此國際油價變化將影響國內物價水準。以下針對美伊戰爭對我國外貿之影響、及油價變化對物價之影響,作進一步之說明。

一、美伊戰爭對我國貿易影響

2002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2431.3億美元,較2001年成長5.7%,其中出口增加6.3%,為1306.0億美元,進口成長5.0%,為1125.3億美元,出超金額為180.7億美元,較上年成長15.6%。我國出進口自2002年第二季起明顯復甦,累計全年對東亞主要出口國家(地區):香港、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的成長率均在8%以上,我國自最大進口國日本之進口亦增加5.6%,使我國外貿擺脫2001年衰退陰霾。

今(2003)年我國進出口仍維持2002年的成長趨勢,累計1至2月我國出口成長12.2%,為198.9億美元,進口擴增29.0%,為179.0億美元,貿易總額增加19.6%,為378.0億美元,其中我國對香港、中國大陸、韓國之出口分別成長7.0%、138.4%、29.8%,是帶動我國出口增加的主力,進口則自主要來源: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德國等增幅均超過兩成的表現下,成長亦相當快速,使我國外貿持續穩健。至於美伊戰爭對我國貿易之影響,可分為三個層面觀察:

1.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原油價格上升對出進口影響不大:美伊戰爭的爆發對國內經貿影響最大的是油價飆漲,衝擊國內產業的生產成本,阻礙出進口成長的疑慮,不過一旦美伊開打,沙烏地阿拉伯可能增產彌補油品需求缺口,美國也作好戰備儲油準備,且國內產業結構已轉成以電子資訊業為主,對油品相關產業依賴程度降低,因此,若是油價因美伊戰爭上漲,對我國貿易影響會比過去降低許多。
2.中東戰區佔我貿易比重低,對我整體貿易衝擊小:2002年我國對中東出口額為23.8億美元,佔我出口總額的1.8%,我國自中東進口為72.5億美元,佔我進口比重為6.4%,進口大宗是以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為主,因此一但中東發生戰事,對我出口影響相當有限,進口原油則在國內對油料依存度降低,以及在相關單位已預作準備之下,可望將傷害減至最低。

3.速戰速決,全球景氣可望回升,有利我國經貿增長,戰事延長,拖累全球經濟,我國貿易恐受影響:根據環球透視預測機構(Global Insight Inc.)今年2月資料顯示美伊戰爭陰霾籠罩,全球股市、油價仍屬動盪,消費投資信心略顯不足,其中近來美國經濟成長已稍有減緩,但在聯邦準備理事會調低利率及布希政府大力推動財政政策的效果下,今年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已大為降低。日本、西歐同受牽絆,經濟增長仍將有限,但預期景氣可望較2002年為佳,至於亞太地區在沒有通膨壓力下可望維持強勁的經濟成長。整體而言,近期美伊戰爭的不確定抑制全球經濟成長,惟在速戰速決的前提下,將會使全球經濟逐漸好轉,跨國貿易大幅增加,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由2002年的1.8%提高至2.6%,世界貿易量成長率亦由2.9%擴增為4.8%。

二、原油價格上揚對物價水準之影響

美伊戰爭的爆發,將直接衝擊國際油價的波動,根據經建會分析數據,若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30美元上漲到35美元,假設完全反映在國內油品價格上面,將使國內躉售物價上漲0.45%,消費者物價上漲0.34%。若國際原油價格由每桶30美元上漲到40美元,則將使國內躉售物價上漲0.9%,消費者物價上漲0.68%。至於國際油價波動幅度,端看美伊戰事時間的長短。

觀察全球原油供需概況,根據英國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估計數字,2003年第一季全球原油總供給量估計為每日7,790萬桶,較2002年同期增加190萬桶,其中OPEC國家原油日產量為2,890萬桶,較2002年同期增加70萬桶,非OPEC國家原油日產量則為4,900萬桶,較2002年同期增加120萬桶。若美伊開戰後,戰事範圍僅於伊拉克境內,由於伊拉克原油供給量僅約佔OPEC產油國之9.8%、全球3%,即使伊拉克全數終止產油,全球各地的原油供應不致中斷。若美伊開戰波及周遭石油基礎建設,並影響波斯灣的荷莫茲海峽之航運,阻斷中東其他產油國之輸出管道,將導致市場大量短缺,屆時將有賴OPEC其他成員國填補空缺;雖然OPEC承諾將彌補石油缺口,但OPEC多餘產能約每日330萬桶,若再考量先前委內瑞拉罷工影響延遲石油出口,估計約需在2~3個月後方可恢復正常供給。換言之,美伊戰事若在3個月內速戰速
決,將有利於國際油價回穩,若演變為長期抗戰,將促使原油價格再創新高。

根據美國戰略研究所(CSIS)預測,若戰事速戰速決在3個月內結束,國際油價可望回跌至每桶20~25美元之間,若持續3個月,油價可能上升至每桶50美元,假如維持6個月,油價將上升至每桶75美元。至於美伊戰事時間長短的機率,根據該所預測3~6週內之短期戰爭,有四到六成機率,對世界經濟最為有利;6~12週的中期戰爭,有三到四成機率;至於戰事持續3~6個月,則僅有5~10%的機率。

小結

近期因美伊戰爭等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因而抑制全球經濟成長步調。不過,一旦情勢明朗,先前疑慮所隱抑之需求將逐步釋放與增強,加上國際金融市場近幾年來抗壓性已大幅提高,即使美伊最終仍需一戰,也不致於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而且如果戰事能夠速戰速決,反而有助於全球經濟加速復甦,國際知名研究機構普遍認為200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高於2002年。若戰事延長,不確定因素驟增,勢將衝擊美國經濟,連帶波及其他國家,全球經濟復甦步調受挫,我國在貿易受到衝擊以及物價波動下,對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


NO:192_4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12:2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udn.com/NEWS/OPINION/X1/1249784.shtml
戰況膠著?只待主戰部隊進入攻擊位置

揭仲/國會助理(台北市)

英美聯軍在伊境推進速度因受沙塵暴影響和伊軍反擊影響,而有遲延,媒體對聯軍作戰進度的報導立即有了極大的轉變。誠然,聯軍地面部隊的確遭遇比預料中更強大的抵抗,但目前媒體形容的「膠著」,其實多半是聯軍在「會戰」前必要的調整佈署,待主戰部隊第三步兵師、一○一空中突擊師和陸戰隊等進入攻擊位置,完成攻擊準備罷了!

由於戰前海珊即已放棄和聯軍進行野戰,將部隊進駐各城鎮試圖以市街戰消耗聯軍,也將精銳的共和衛隊集中在巴格達。換言之,巴格達已成為伊拉克的重心,若不迅速加以制壓,等於是給海珊更多的時間去動員、組織伊拉克的反抗力量。因此,聯軍運用快速的機械化部隊,對在城鎮中負隅頑抗的伊軍則採繞越的方式,以盡早對巴格達完成合圍,尋求在城外較開闊的地形上,捕捉殲滅共和衛隊的主力的戰術指導並無不當之處。

此種戰術,無可避免會在側翼及後方產生許多「空隙」,並造成許多「戰術危機」,一如奈西利雅之役,但這卻是聯軍遂行戰略意圖所需承受的「算斷冒險」。試問,若聯軍不斷從主力部隊中,分出許多小型的支隊,去清除伊軍的局部抵抗點,固然可以消除各單位間的空隙,免除一切的戰術性冒險;但卻會使聯軍的攻勢喪失決定性,而退化成一連串小型的消耗戰,最後聯軍就只能一寸寸的慢慢前進了。如此一來,不僅聯軍傷亡有增無減,更使海珊獲得更多的時間備戰,甚至動員民眾在各地發動游擊戰。

其實,聯軍目前最大的隱憂,不是天候、補給線和海珊的非正規作戰,而是缺乏足夠的戰略預備隊。先前佈署在科威特的地面部隊,除第三裝甲騎兵團和輕裝的八十二空降師快速反應旅外,均已派上第一線,以聯軍目前的作戰規模而言,過於單薄!這歸咎於在對土耳其的外交努力失敗後,聯軍未能立刻下決心,將原訂侵入伊北軍力轉用於科威特,使戰力堅強的第四步兵師、第一騎兵師等成為「海上遊兵」,無法在四月十日前派上用場,犯了「逐次用兵」的兵家大忌!這才是聯軍至今所犯的最大錯誤。

【2003/03/27 聯合報】


NO:192_45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12:3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法國、俄國及中國早想到了.......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1249785.html
以戰換油? 法俄中共 早簽下伊油田

華盛頓記者張宗智/華府-倫敦電話專訪
2003/03/27

前伊拉克石油專家蓋藍尼廿五日在倫敦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法國、俄羅斯和中共已和伊拉克簽訂開發油田合約,是石油業界公開的事實,但沒有一項合約近期內能夠執行。

已取得英國籍、生在巴格達的伊拉克裔蓋藍尼,曾在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擔任石油地質分析師,目前專門提供石油業者中東地區的油田及天然氣開發資訊。由於他出身伊拉克,對伊拉克油田分布資訊的研究也相當權威。

蓋藍尼表示,伊拉克具有世界第二大石油儲藏量,在已知與有潛力開發的油藏約三千兩百七十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但在西部和南部等石油蘊藏量極高的地區仍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因此他表示,伊拉克當局一直希望能吸引外國投資開發新油田,因此也提供許多誘因給有意願的國家;不過,在第一次波灣戰後,伊拉克遭到聯合國制裁,石油無法出口,許多和伊拉克簽署開發合約的國家,必須等聯合國制裁解除後才有機會開發,目前都停留在評估階段。

「其中,法國、俄羅斯和中共是近年內最積極和伊拉克政府接觸並簽署開發合約的三大國家。」蓋藍尼說,這些合約大概都在一九九八年前後簽署,其中中國大陸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著眼於有一百四十億桶藏量的Ahdeb區,俄羅斯則把焦點放在西部最重要的油藏區West Qurna,法國已爭取到南部麥吉農區的開發。

「所有國家對伊拉克的油源都有意開發。」蓋藍尼對此則表示,美國與英國當然也有興趣,但在波斯灣戰後,美、英兩國的石油公司,卻被伊拉克政府完全排除在開發名單外。客戶遍布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蓋藍尼,對這場戰爭是否如外界所言是「以戰換油」,謹慎地不願評論,但他也說,在聯合國制裁禁令未解除下,這些已和伊拉克達成協議的國家,未來不見得就可以如願執行。


NO:192_46
崛江共和衛隊  於 2003/03/27 12:4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不知道這樣算不算Persian Gulf War II
因為
好像是伊拉克戰爭比較符合哦

NO:192_47
acetw  於 2003/03/27 21:36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剛才看了一下美軍的死亡名單,怎麼一堆都是下士?半個兵都沒有?

NO:192_4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22:4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088.htm
國安(評)092-088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March 21,2003

美伊速戰速決 也得一個半月


國安組政策委員 帥化民


美伊戰爭迫在眉睫。雖然美軍力求速戰速決,但連同空中攻擊和地面作戰,可能還要一個半月才能完全平定伊拉克,即戰爭大概要打到五月上旬才會結束。

原則上,英美聯軍仍應以空中攻擊展開戰爭序幕,即利用各式精確導引武器、巡弋飛彈攻擊伊軍防空飛彈陣地、雷達和指揮中心等重要軍事設施,等到這些威脅肅清後,其他的空中機動或空降等戰術作為才會接著展開。這第一擊一定是傾全力攻擊,除了清除威脅的目的外,還有藉著強大精準火力展示,造成敵人心理震撼,進而喪失扺抗意志的用意。估計空中攻擊大概要花一星期到十天的時間,因此地面決戰大約要到三月底或四月初才會展開,加上英美地面部隊從科威特運動到巴格達還要一段時間,巴格達攻防戰預計可能在四月中旬才會開始,如果一切順利,英美聯軍攻下巴格達後,還要清掃戰場、肅清殘敵,即搜索和摧毀散佈在伊拉克各地的生化武器和地對地飛彈,因此整個戰爭大概要到五月上旬才會結束。

由於海珊在巴格達部署重兵,美軍可能要面對一場艱苦的城鎮作戰。城鎮作戰確實不好打,因為城鎮內遍佈的建築物,不僅妨礙部隊運動,也影響射界,更方便敵人隱藏,使部隊容易遭受伏擊,過去就有許多慘烈的城鎮戰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等。不過城鎮戰守方要成功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百姓也要同守城部隊一樣有堅強的作戰意志,抗戰和越戰時期很多城鎮防衛戰能成功,都是靠部隊和居民密切配合。以目前伊拉克的情勢看來,海珊應無此魅力能讓百姓協助他守城,所以表面上英美聯軍可能要面對慘烈的巷戰,但實際情形並不悲觀。不過,戰爭的速度,並非英美聯軍所能完全掌握,而是由伊拉克人民來決定。

為了避免戰爭波及無辜百姓,及策反伊軍減少英美部隊傷亡,心理戰早已開打。布希十八日最後通牒談話也是心理戰的一環,除了要求海珊四十八小時內下台流亡外,還在警告伊軍將領不要擅自使用生化武器,因為伊軍已預料一開戰,指揮系統馬上會被英美聯軍癱瘓,所以生化武器都已撥到各部隊,由指揮官自行決定運用。而且美軍飛機已在伊拉克境內空投傳單,要求伊軍士兵砲口向下即可免死。另外,這四十八小時的最後期限,也有讓伊拉克人民有準備面對戰爭的緩衝時間,以減少傷亡的目的。

也許還有些人認為海珊會在最後一刻同意流亡海外,以避免戰爭。不過我認為這場仗一定會打,因為美國的戰爭目標除了要讓海珊跨台外,還要建立一個親美政權。這和打阿富汗是一樣的,表面上是搜尋賓拉丹,但實際目的在扶植親美政權。所以美國已預先佈棋說,即使海珊流亡,美軍仍會進入伊拉克搜索生化武器,但真正目的還是在培植親美政權。

(本評論代表個人意見,本文原刊載於中國時報,92.03.21,15版)


NO:192_49
BWS  於 2003/03/27 22:4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遇襲的都是後勤維修部隊為主
那些兵科都以士官為主力群
不過看海軍陸戰隊的陣亡名單裡
好像有出現個兩兵

NO:192_5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7 23:1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085.htm
國安(評)092-085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March 21,2003

美伊開戰之沉思--中東問題及其癥結


國安組副召集人 陳錫蕃


美伊之戰已啟,以美國唯一超強的先進軍力,不戰即已知其結果,伊拉克當然不是美國的對手,美國可輕易在短時間內擊敗海珊。大家想知道的,中東究竟有哪些問題?它們的癥結是什麼?這一戰是否就解決了這些問題?本文試作探討。

歸納起來,中東的問題不外是帝國主義、種族及宗教衝突所引起的。羅馬帝國一統西方世界,在羅馬強盛時各民族在其統治之下相安無事。其後民族國家興起,戰亂頻繁,此時阿拉伯民族早已在巴勒斯坦墾殖,並已信奉回教,歐洲耶教各國認為回教徒奪取了聖地,遂發生十字軍之戰(1096-1272),後來土耳其人所建鄂圖曼帝國興起,巴勒斯坦歸其所領。第一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瓦解,英國接管。

在大英帝國稱霸期間,對於巴勒斯坦境內阿猶兩族的紛爭,始終束手無策。猶太人自摩西以降世居以色列,其後被逼流亡世界各地,但念念不忘其祖國,盼望以色列復國。在英國統治時期返回以色列的猶太人,為數甚多。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者亦曾使用激烈的手段,而英國統治者亦曾視他們為恐怖份子。

二次大戰後聯合國成立,猶太人寄望於聯合國。適逢一九四八年杜魯門總統競選連任,對手為共和黨之杜威州長,勢均力敵,甚至有一家美國報紙在選舉前一日,先已印好杜威當選之頭版頭條新聞,公開發售,可見競爭之激烈。因之競選時猶太裔美國公民對民主黨的支持舉足輕重,所以杜魯門決定在聯合國支持以色列復國。英國也對巴勒斯坦感到厭煩,亟思退出,在美英兩大國鼓吹之下,聯合國大會卒通過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同時,規定阿猶分治,亦即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東部建國,阿拉伯人居住巴勒斯坦西部,而耶路撒冷亦分阿猶兩區。阿拉伯人對此安排,當然不滿,認為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世居之地,也主張在巴勒斯坦建國,並敵視以色列,所以阿猶紛爭層出不窮。一九六七年以色列發動七日戰爭,將絕大多數巴勒斯坦人驅逐境外(目前以色列境內仍有五十餘萬巴勒斯坦人),將西部巴勒斯坦併入版圖。耶路撒冷也就全歸以色列治理。

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對於自己的同胞被驅離巴勒斯坦,當然心懷憤恨,因此以色列可說被敵視的阿拉伯國家包圍,並多次發生戰爭。其對象包括埃及、敘利亞、約旦還有伊拉克等。故中東問題癥結之一,就是巴勒斯坦問題。美國多年來的政策,是鼓勵甚至斡旋以色列政府與阿拉法特進行談判。最成功的一次,是卡特積極主持下的大衛營協議,讓阿拉法特所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在迦薩走廊及西岸成立自治政府,但是這與巴勒斯坦人所要求的獨立建國目標還是相距遙遠。因之以阿衝突,時時發生,雙方談判現已中斷。

阿拉伯國家中比較溫和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對於巴勒斯坦人當然亦極同情,並反對以色列。美國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主謀賓拉登就是沙烏地阿拉伯人,他反對美國偏袒以色列,並駐軍在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認係褻瀆回教。所以誓言與美國不兩立。因此九一一事件的癥結,也是巴勒斯坦問題。

至於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肇因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儘管伊拉克聲稱科威特是它過去的領土,但是侵略他國為國際法所不容,因此聯合國通過決議,授權對伊用兵,以使科威特復國。以聯軍軍力之強大,當時除光復科威特外,原可一舉擊垮海珊政權,但美國考量聯合國授權並未包括佔領伊拉克,以及考量當時伊朗與伊拉克間權力的均衡,僅維持對伊拉克之禁運及空中監視。此次美伊之戰雖然目的是為了解除伊拉克武裝,實際上仍是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的延續。

綜言之,巴勒斯坦問題以及伊拉克問題,都是西方國家與回教世界間的衝突。美伊戰後,巴勒斯坦問題仍然存在,西方國家與回教世界間之猜疑仍然存在,並不會消失。此次戰後,西方國家勢必須允許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西方國家應與其他回教國家加強關係,並應增進對彼此文化的了解。我們絕對不希望看到漢廷頓(S. P. Huntington)教授所預言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阿拉伯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戰爭。其實只要是正派宗教(邪教除外),如猶太教、佛教、天主教、回教、道教及基督新教,都是勸人向善,並對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征伐不斷,但尚無為宗教而發生戰爭的歷史紀錄。而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尤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西方國家不妨深思。

(本評論代表個人意見,本文原刊載於中央日報,92.03.21,9版)


NO:192_51
小昕  於 2003/03/27 23:3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中國時報 :
美國官員昨天說,駐休士頓的油田服務業鉅子哈利波頓公司,
將負責伊拉克油井消防和重建。
美國副總統錢尼曾是哈利波頓公司的執行長,
此項工程合約未經公開招標,即授予哈利波頓承攬。

東西都還沒搶到手,就已經公開在分贓了
老美未免也太不要臉了吧 ~~~~
其實應該是早就利益分配好了,確定穩賺不賠,才開打的!

你以為台海發生戰事時他真的會幫你嗎?
沒有利益的事美國是不會做的
美國最不希望的就是看到台海和平了
那會讓他每年損失好幾億美金~~~

台海的和平要靠自己
台灣人只要有一半伊拉克人民誓死抵抗侵略的決心
中共根本動不了我們一根寒毛 ~~~~


NO:192_52
小滬尾  於 2003/03/28 01:2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美國官員昨天說,駐休士頓的油田服務業鉅子哈利波頓公司,
將負責伊拉克油井消防和重建。
美國副總統錢尼曾是哈利波頓公司的執行長,
此項工程合約未經公開招標,即授予哈利波頓承攬。

這則新聞非常有趣
美國的媒體只報導這家公司承攬伊拉克油井消防和重建業務
但沒報導相關弊端
目前看到報導相關弊端是法國的法新社﹐內容是指美國民主黨資深參議員致函關切
此弊端
現在關心重建大餅的勢力很多﹐而且是國際性的﹐這將是另一場大戲

>東西都還沒搶到手,就已經公開在分贓了
老美未免也太不要臉了吧 ~~~~
其實應該是早就利益分配好了,確定穩賺不賠,才開打的!

太單純的看法﹐請參考62欄
不過重建大餅﹐會是另一場大爭端

>你以為台海發生戰事時他真的會幫你嗎?
沒有利益的事美國是不會做的

沒有利益的事美國是不會做的是基本常識﹐連這個都不懂是天真可愛
有頭腦的人﹐會把台灣的安全與美國的利益掛鉤﹐這是台灣該做的

>美國最不希望的就是看到台海和平了
那會讓他每年損失好幾億美金~~~

台海和平有讓美國每年損失好幾億美金嗎﹖

>台海的和平要靠自己
台灣人只要有一半伊拉克人民誓死抵抗侵略的決心
中共根本動不了我們一根寒毛 ~~~~

完全同意


NO:192_53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8 21:1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1251355.shtml
聯軍錯在 未第一時間毀了電視台 拖到開戰近一周才行動 海珊資訊戰戰勝聯軍資訊戰

編譯楊清順/紐約時報科威特多哈營區二十七日電


伊拉克總統海珊過去一周發表電視談話,最驚人之處莫過於他居然還有電視可上。

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電視台在開戰之初就遭攻擊。負責指揮空中攻擊的美國空軍將領葛洛森在戰爭爆發前好幾個月就向老布希總統保證,一旦開戰,美國空中火力將立即摧毀伊拉克政府對外傳遞訊息的工具。

但這次戰爭,美軍並未先攻擊伊拉克國營電視台,開戰近一周才於昨天採取行動,而且僅迫使伊拉克國營電視台短暫斷訊。

布希政府起先不攻擊伊拉克的電視播放設施,反映出他們認為海珊政權非常脆弱,很快就會垮台。布希的策士似乎故意將電視台從初期攻擊目標清單剔除,他們希望戰爭結束後馬上利用電視台治理伊拉克,同時減少對民間基礎設施的破壞。但從伊拉克傳出來的報導顯示,伊拉克人多認為美國自我設限適足以凸顯海珊的韌性,聯軍所謂他末日已近的宣傳無法奏效。

目前其實有兩種戰爭正在進行,一種是聯軍的軍事行動,另外一種則是爭取伊拉克民心的作戰,軍方稱之為「資訊戰」,其重要性不在軍事行動之下。問題是開戰初期的情況顯示,海珊的資訊戰擊敗聯軍的資訊戰。

華府文職決策者原本以為,聯軍所到之處一定大受伊拉克人歡迎。結果不然,伊拉克泰半仍在海珊情治單位特別安全組織、執政的復興黨民兵及非正規部隊掌控之下。伊南重鎮巴斯拉陸續傳出一些騷亂,但並未像一九九一年那樣出現群眾揭竿起義。

【2003/03/28聯合報】


NO:192_54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29 11: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udn.com/NEWS/OPINION/X1/1252887.shtml
減少誤擊 從戰術觀念統一著手

履彊/資深專欄作家(北縣永和)

美伊戰場的英美聯軍接二連三發生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誤擊事件,其中如英軍戰機被美軍愛國者飛彈擊落、空軍 F-16 戰機攻擊地面友軍愛國者飛彈的雷達,以及英軍挑戰者戰車炸掉同型戰車傷及同袍的事件,初步統計,僅英軍因誤擊而死亡人數已達二十餘人。

從軍事專業發展角度而言,這類的誤擊事件造成的傷害及政治與心理層面的後遺症,遠超於敵軍攻擊所造成的損傷,不同國家聯盟作戰的誤擊,更可能引起聯軍之間的衝突與不快。除此之外,誤擊也限制聯合作戰或是兵種協同作戰效能的發揮;但相對的,若能建構一良好及可靠的反誤擊系統,反而可以增加戰術運用的彈性,拓展新的戰術領域。如可以作更綿密的火力支援、更精準的空中密接支援,以及第二線守軍迅速及密接的防護射擊與逆襲等。

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期間,因為誤擊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佔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四,誤擊受傷者有百分之十五,戰後美國國會成立專門機構研究降低誤擊的科技與方法。儘管有人認為誤擊傷亡人數過高的原因,是因高科技作戰使整體作戰傷亡人數過低而凸顯,但若高科技戰爭中整體傷亡人數雖低,而誤擊比例仍然偏高,如此將使第一線衝鋒陷陣的戰鬥兵,隨時留意來自後方及友軍「突槌」的砲彈或飛彈,形成極大的心理負擔,造成士兵為求謹慎而畏首畏尾,此等心理對作戰效能的負面影響將難以估計。

在上次波灣戰爭被誤擊死亡的三十五人之中,有七人在地面,有二十八人在車輛上被誤擊造成的,因此,高科技武器的機動化與機械化是造成誤擊的主要原因,而部隊的訓練,以及在指揮、通訊、協調與射擊紀律不當亦不可忽略。從目前伊拉克戰場上所發生的誤擊事件可以看出,儘管現代化軍隊已具備嚴密的火力管制作為、先進的夜視儀器及敵我識別系統,但在激烈的作戰景況中,仍會因操作者及天候因素而衍生錯誤肇生憾事。

儘管武器日益精良,若無法承受或完全掌握複雜多變的戰場環境,加以戰鬥節奏與速度的日益加快,武器操作者只能在短短數秒之內作立即攸關生死的抉擇,導致誤擊機率升高;最後則是因為作戰縱深的延長,以及現代化武器射程超出人類肉眼及儀器分辨的範圍,僅能依賴儀表或電腦螢幕上的訊息,作為判斷與決策的依據,如果發生資訊錯誤,將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減少戰場誤擊須從戰術觀念的統一與目標及敵我識別的改善著手;而戰術觀念的統一不僅指同一兵種,更須擴及其他軍種與友國,因為戰術觀念的統一能夠增進不同軍種武力對戰術環境的瞭解,即使暫時失去方向或無法辨識目標,仍然能夠在模糊與混亂中依照標準作業程序執行作戰,降低誤擊的比例。其次,目標與敵我識別系統的首要之務,在於能改善對戰鬥環境的瞭解,及對各機動作戰戰力作較佳的管制,俾能於射擊與戰鬥運動的單位之間作更好的協調,產生快速的攻擊與更流暢的越野行動,提升整體部隊的戰力。最後則必須將各種避免誤擊的手段與內涵融入各項準則與作戰實務之中,配合嚴格的訓練與戰場實況模擬,才能減少因誤擊所產生的戰損。

【2003/03/29 聯合報】


NO:192_56
小滬尾  於 2003/03/30 02:1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履彊/資深專欄作家(北縣永和)

好熟的名字﹐難道是滕先生


NO:192_57
hobbit  於 2003/04/01 13:0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www.evworld.com/databases/storybuilder.cfm?storyid=490

suggest the real target for Bushs war against Irag is to
attack the Euro to protect the Dollor in view of macroeconomics.

The Fedefal Reserves greatest nightmare is that OPEC will switch
its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from a dollar standard to a euro
standard. Iraq actually made this switch in Nov. 2000 (when the euro
was worth around 80 cents), and has actually made off like a bandit
considering the dollars steady depreciation against the euro. (Note:
the dollar declined 17% against the euro in 2002.)

The real reaso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nts a puppet government
in Iraq -- or more importantly, the reason why the
corporate-military-industrial network conglomerate wants a puppet
government in Iraq -- is so that it will revert back to a dollar standard
and stay that way. (While also hoping to veto any wider OPEC
momentum towards the euro, especially from Iran -- the 2nd largest
OPEC producer who is actively discussing a switch to euro for its oil
exports.)


NO:192_5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2 17:2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104.htm
國安(評)092-104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一日
April 1,2003

伊把化武藏在哪裡?


退休外交官 陸以正


美軍攻伊已經第五天了。戰場上進展雖不算太慢,相對於各地反戰示威活動有增無減而言,難免使白宮感覺煩躁不安。布希總統上周末在廣播演說裡警告美國人民,這場仗可能比預計更曠日持久。話雖然說在前頭,美國人沒有耐性是出了名的,如果拖上三、五個月,反戰聲浪說不定會壓倒支持的聲音。到時仗雖然打贏了,布希卻可能輸掉明年尋求連任的選舉。

美伊之戰成敗關鍵不在於美軍能否拿下巴格達;我想短則幾天,多不過兩、三星期,應可做到。到時海珊究竟會學希特勒般寧死不屈,或選擇流亡他鄉,都有可能。但歷史對布希總統貿然出兵的判決,將繫於另外一件事實上──海珊究竟有無私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尤其是生物戰與化學戰武器呢?

美國不顧安理會多數會員國反對,逕自對伊開戰,最大的理由就是伊拉克從1991年首次海灣戰爭後,始終未遵行安理會第678號、687號與1441號決議案,從實招認祕密製造及儲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形,或提出已予銷毀的證據。國際原子能總署長雖然說在伊拉克找不到任何核子武器,聯合國武檢團長卻證實在生物與化學武器兩方面,伊拉克確實不夠合作。伊拉克1991年還有一萬公升的炭疽病菌、大量的VX與其它毒氣,始終未交代清楚。

美軍控制伊拉克全境後,必須從伊拉克舊政府高官、特種部隊將領或參與機密的科學家口中,追查出海珊製造生化武器的經過詳情,才能為這次用兵找到最有力的理由,使目前批評美國肆意妄為,藐視國際法與聯合國機制的人啞口無言。

(本評論代表個人意見,本文原刊載於聯合晚報,2003.03.24,2版)


NO:192_59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3 22:1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030465.html
伊拉克戰爭的啟示:作戰意志比武器重要

(中央社記者黃明興台北特稿)三月二十日美國正式對伊拉克開戰,到現在已經半個月,儘管聯軍正密集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推進,但美國速戰速決的美夢並未成真,學者分析,美伊戰爭可能會拖長,對台灣經濟會有衝擊,不過從這場戰爭中台灣可以獲得一個教訓,就是作戰意志比武器重要,學者並認為台灣應更積極提供人道援助,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台灣公開支持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引起國際恐怖報復行動的可能性很低,不過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副教授利傳田表示,所有他認識的阿拉伯人都持反戰的立場,他在約旦的阿拉伯友人甚至打電話特別向他提到台灣公開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他擔心台灣已經成為恐怖主義將來報復的對象之一,因此他呼籲政府應加強防衛措施,以免遭受恐怖攻擊。

不過包括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登科、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羅致政以及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的帥化民都表示,反恐是國際的共識,並且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立場的國家陸續在增加中,目前這個數字已經有七十多個,台灣應不至於成為恐怖份子報復的對象。

李登科表示,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聯合國相關決議案事實上可以說是一面倒地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中華民國支持反恐、反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並曾希望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爭執最好能夠不用戰爭的方式去解決,若真的爆發戰爭,中華民國願意提供人道援助並且願意於戰後參與重建工作,這樣的立場應該不會引起恐怖份子的攻擊。

不過帥化民認為,台灣支持美國反恐,沒有必要公開表明,除非美國向台灣做此要求,台灣公開表示贊成美國攻打伊拉克,對美國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可能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反感。

李登科則反對將來台灣向美國採購更多的愛國者飛彈,他認為,台灣與其花錢去買反飛彈系統的設備,還不如自己發展攻擊性的武器,包括彈道飛彈,以因應中共飛彈的威脅。

帥化民更指出,這次美伊戰爭中,愛國者飛彈就發生了問題,不一定攔截得到攻擊性飛彈,而且對方使用的是很老舊的飛彈,例如飛毛腿飛彈與蠶式飛彈,顯然愛國者飛彈還是一種不成熟的武器,而且就量上也不可能滿足台灣的需求。

帥化民、羅致政與利傳田都強調,伊拉克能夠抵抗美英聯軍的攻擊靠的是作戰意志。帥化民表示,台灣現在有一個錯誤觀念就是軍購等於國防,國防等於國家安全,其實這三樣東西並不是對等的。

羅致政也指出,中共對台灣的飛彈威脅仍在增加中,台灣不可能完全束手就擒,置之不理而不去防衛,反飛彈防禦系統對台灣還是必要的,只是在成本與效率兼顧下,如何求取最大的效用是政府應該考慮的事情,但是這次美伊戰爭給中共也給台灣一個教訓,就是飛彈本身並不是決定戰勝唯一的因素,如果台灣捍衛意志與能力足夠的話,中共要拿下台灣更不容易。

利傳田表示,這次美伊戰爭,台灣願意提供人道援助,應如火如荼積極去進行,而且最好使用台灣的名字讓世人都知道,而不是使用例如世界展望會等慈善機構的名字,因為這對老百姓的受益有直接影響,甚至人道援助的聲音應該壓過支持美國的聲浪。

不過李登科表示,戰後重建要把所有設施恢復需要花很多錢,將來如果中華民國要參與,可能也要提供資金、設備與產品,中華民國把愛心帶到伊拉克,讓伊拉克人民早日回到他們的故鄉重建家園,這種愛心可以引起國際間對台灣的肯定與支持,對提昇中華民國形象以及穩定台海情勢都有正面的意義。

羅致政表示,有關伊拉克戰後重建,美國有它自己的打算,美國援助總署已經有發包經費,其中美國公司就佔了一半,另外有一半是美國公司再轉包出去的,他懷疑台灣將來是否有這樣參與的機會,但是他相信想參與的國家應該很多,即使台灣願意,也不見得有這樣的機會。

至於美伊戰爭是否會拖很久?李登科表示,這要看美國是否願意犧牲很多軍士官兵的生命以及美國是否考慮會造成伊拉克民眾大量傷亡,這兩個因素是影響戰爭是否能早日結束的關鍵,此外目前的氣候對美軍的進展很不利,美軍部署也很慢,這可能是美國自己失算,外交上沒有算準,自己也過於輕敵,因此戰爭的時間會稍微往後拖。

李登科認為,這次美伊戰爭在短期內對台灣不會造成什麼影響,這場戰爭基本上美國一定會獲勝,問題是美國要如何結束這場戰爭,不過不管如何中共因此會對台灣動武的可能性很低,中共目前也不願惹這個麻煩,就中長期來說,如果美國大勝,中共更不敢對台灣動武,如果美國雖打贏但損失慘重,中共某些鷹派可能會不理會美國的警告,而對台海地區採取比較強硬的政策。

羅致政表示,美伊戰爭若拖長,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就越大,包括全球航空運輸成本的增加、油價的起伏以及美國本身經濟的影響,都會影響台灣的對外貿易,此外美國可能陷入戰爭中無法兼顧亞太區或尤其是台海兩岸的問題,不過兩岸雙方基本上都希望尋求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中共關注內部的經濟問題,台灣也關注內部經濟與選舉的問題,因此在短期內美伊戰爭應該不至於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的一個因素。羅致政警告道,美伊戰事若拖長可能連動的是朝鮮半島局勢的問題,其實這對台灣的衝擊可能更直接,甚至更大,朝鮮半島局勢在美國無法兼顧下會不會失控,甚至走向軍備競賽核武化,值得關心;另外包括美國副總統錢尼、國防部長倫斯斐等,過去這些所謂鷹派人士,對台灣都比較支持,若美伊戰爭拖長導致這些鷹派失勢,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會不會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美國明年年底將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會不會受到戰爭因素的影響,這些也都值得台灣關心。


NO:192_6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4 17:5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4/200304040216.html
俄國軍方藉伊拉克之戰研究美軍非接觸戰打法

(中央社台北四日電)美伊之戰,中共與俄羅斯儘管表達反對立場,但在開戰後,私底下各自透過佈建管道積極了解美軍的最新作戰戰術及戰略,其中,「非接觸戰」就是俄羅斯極欲了解的戰法之一。

根據中新社引述俄羅斯「消息報」報導﹐美伊開戰後,俄羅斯軍隊的總參謀部一直沒有公開評論美英聯軍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但私底下則透過管道收集英美作戰情報。

總參謀長安納托利•克瓦希寧除日常電視報導外,更透過自己的情報部門及偵察手段瞭解戰況發展,包括設在亞塞拜然的遠程探測雷達以及黑海艦隊派往地中海的間諜船;此外,還派遣多用途核潛艇悄悄接近波灣戰區﹐更有情報總局特工在伊拉克境內外秘密活動。 

報導指出,俄軍總參謀部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美軍如何使用「非接觸戰」戰術。一九九一年波灣戰後﹐「非接觸戰」開始進入軍事科學領域;一九九九年該戰略在南斯拉夫得到充分實施,也就是大規模使用飛機與巡弋飛彈對敵方的經濟與軍事能力進行毀滅性打擊。 

不過,俄羅斯著名的軍事理論權威、軍事科學院院長馬赫穆特•加列耶夫曾表示﹐「非接觸戰」戰術對於經濟不發達國家沒有多大效果。

他在分析在未來戰爭中﹐高檔武器裝備及在電子偵察、目標定位和武器制導等方面的優勢並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對手利用熟悉地形和民房的作戰方式將抵消己方的技術裝備優勢,像阿富汗、車臣、越戰等都是﹐現在的伊拉克之役亦復如此。

不過,報導說,俄羅斯軍方認為﹐美軍高度的戰備機動性、快速向目標地區投送大量兵力的能力等,都是值得參考的戰術打法,這些可能促使俄軍全面改進自身常規裝備、完善軍事理論與戰術等。報導指出,如衡量美俄兩軍實力,俄美常規戰的能力差距可能比「非接觸戰」的能力差距更大。


NO:192_6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6 22:4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4/200304060244.html
坦克直攻巴格達 專家:是政治心戰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六日電)攻擊伊拉克的美軍第三步兵師及陸戰隊遠征軍,已分別兵臨巴格達西南與東南,完成兩面夾擊的鉗形攻勢,美軍並一度深入巴格達,與伊軍激戰,不過分析家認為,這僅是美軍試探性的攻擊,且政治作戰的成分居多,在增援部隊尚未抵達、完成對巴格達合圍前,美軍應不致直接強攻。

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帥化民認為,美軍這次的攻勢試探成份居多,主要在測驗伊拉克守軍能否有效編成強大的防衛戰力,如果伊拉克軍的反應快速且能進行有效還擊,則美軍將持續空襲、心戰喊話及等待增援部隊,不會貿然進攻,反之,如美軍幾次類似行動發現伊軍無法有效組織反擊,則可能發動局部的攻勢。

此外,帥化民表示,嚴格來講美軍仍未對巴格達完成合圍,除北面及西面的一○一空中突擊師與八二空降師仍在進行掃蕩戰鬥,戰力最強的第四機械化步兵師才剛抵科威特,兵臨巴格達的美軍戰力不足以發動攻勢,合理推斷美軍應進行整補,並待後續部隊進入合圍位置,短期間爆發激烈的攻城作戰可能性不高。

軍事專欄作家游昇勳則分析指出,美軍裝甲部隊直接追擊伊拉克部隊深入巴格達市郊,政治作戰的成份居多,主因是伊拉克公布了海珊在巴格達遭攻擊後,仍能鼓舞群眾的錄影,美國此舉就是要凸顯「聯軍有能力隨時打進巴格達」,降低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志,他認為美國只是把應在一兩週後的行動加以提前罷了。游昇勳進一步表示,從開戰至今將近三週,英美聯軍無法有效進佔或控制任何一座伊拉克重要城鎮,而伊軍的戰車損失頂多五百多輛,而伊拉克的裝甲及戰車數是以千計算,顯然伊軍仍保有相當實力,並不如外傳般均遭致重創,因此美軍應該會持續執行「封而不鎖、測試性攻擊」,進行逐屋巷戰仍不到時候。


NO:192_62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6 22:4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好熟的名字﹐難道是滕先生

4月號DTM剛好有履彊的文章


NO:192_63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6 23: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060155.html
林郁方指伊拉克漸露敗象戰事應在四月底結束

(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六日電)美軍進攻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伊戰事進入決戰階段,親民黨籍立委林郁方今天表示,美軍前進巴格達並未受到阻攔,伊拉克的游擊與自殺戰術都告失利,精銳部隊在美國的強烈轟炸下,似乎已經都潰散,他預估四月底前戰事應該會結束。

林郁方(台北市)下午接受訪問時指出,美軍先頭部隊已經抵達巴格達,整個美軍部隊目前還在測試,測試巴格達的抵抗能力,如果巴格達無法抵抗,美軍可能大舉進攻;如果巴格達強烈抵抗,美軍會先撤退,等候全面攻擊的機會。

他說,如果美軍進攻巴格達遭遇強烈抵抗,真正全面攻擊巴格達的時間,將在美軍第四步兵師四月中全數抵達伊拉克後才會展開,目前則是測試性的攻擊,尋找敵人主力所在。

林郁方認為,傳言中的六萬多伊拉克精銳部隊有被誇大的嫌疑,因為伊拉克部隊雖然士氣不錯,但是抵抗能力根本不足,幾乎被美軍完全擊潰。

他表示,美軍往巴格達挺進,一天推進將近一百多公里,兩個禮拜就抵達巴格達,美軍並沒有遭受伊拉克部隊組織性抵抗,伊拉克號稱即將使用的游擊戰術與自殺戰術根本沒有成功。

林郁方說,另外一個可以觀察的數據是美軍死亡人數只有接近一百人,可見伊拉克的戰術與裝備都太差,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相對的,美軍的強勢轟炸與砲擊已經擊潰伊拉克軍隊。

他認為,伊拉克軍隊士氣並非如大家所想像,其實投降情況非常嚴重,逃亡的情形也常見,軍隊已經潰散,巴格達的駐軍並沒有想像中的多與精良。林郁方指出,戰事爆發後就可以看出,伊拉克的軍隊與裝備比上次波灣戰爭時更弱,不過,美國的人員與武器卻比以前更強,根據他的預估,四月底前戰事應該會結束。


NO:192_64
小毛  於 2003/04/07 09:2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archive.udn.com/2003/4/3/NEWS/WORLD/WORS5/1259549.shtml

戰爭掃描》何學儒、盧寧寧 作伴好還鄉

【特派記者林寶慶/希金斯號神盾艦二日隨艦採訪】

希金斯號上,台灣出生的大男孩何學儒透過記者說,「爸爸媽媽請不用擔心,我馬上就回家了。」

希金斯號艦長吉爾戴一日對同袍宣布,希金斯號換勤仍將照計畫進行,亦即十幾天後艦上官兵便將離開前線返國,官兵都很高興快回家了。

按照計畫,希金斯號將在新加坡停留,將希金斯號交給另一批聖地牙哥神盾艦的海軍官兵,目前希金斯號上的官兵將回母港聖地牙哥休息一個月,準備上另一艘神盾艦執勤。希金斯號的水兵現在每天都忙著刮掉?蛌o漆,希望交艦時煥然一新。

希金斯號被指定在阿拉伯灣執勤十八個月,這段期間將有三批官兵上船,每批在希金斯號上執勤六個月。

希金斯號去年十一月初離開聖地牙哥,曾先至香港訪問。艦長吉爾戴說,在希金斯號駛入香港時,幸虧有何學儒幫忙用中文與岸上溝通才得以順利泊船。

何學儒在希金斯號上經營福利社,販賣日用品、制服及紀念品。他九歲那年隨父母移民到美國,三年前加入美國海軍。他說當兵讓他找到了自己。

希金斯號上還有一位華裔女兵,來自上海的盧寧寧。她是七、八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父親在紐約經營車衣廠。廿歲的盧寧寧去年加入海軍,她說加入海軍是希望得以獨立旅行。盧寧寧在希金斯號上負責通訊及飛彈發射等任務。

盧寧寧說,她父母也很擔心她在前線的安危。她說平常都和家人打電話及發電子郵件,請他們不要擔心。
【2003/04/03 聯合報】


NO:192_65
U235  於 2003/04/07 10: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帥化民、林郁方←這兩人不是一開屎就唱衰美國與美軍嗎!
※政略、戰略、戰術←國親兩黨的三料白癡!
※請大家再回憶一下那些初戰開使就唱衰美國與美軍的霉體吧!

NO:192_66
yuio  於 2003/04/07 11:1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提一下這次在伊北的173空降旅吧!其實該旅和台灣交情匪淺,越戰期間173旅曾在台灣進行過10000人次以上的叢林空降作戰訓練,台灣的傘兵還替173旅取了個 天兵 的綽號,而173旅的鐵徽上也以直譯的方式寫著Sky Soldier!

NO:192_67
jumbo  於 2003/04/07 13:2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聯軍已經揮軍進入巴格達市中心了,美軍也已經佔領巴格達市的海珊行宮了,看來美依戰爭應可在近日結束。

只是海珊不知究竟躲在那裡?這次伊拉克怎沒使用化武戰?是化武真的早已遭摧毀?還是來不及使用?或是伊拉克當局有考慮到伊拉克平民?或考慮到國際反戰討伐對象會轉移到伊拉克?


NO:192_6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7 14:13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070057.html
林郁方:戰事預估月底結束凸顯高科技重要性

(中央社記者方旭台北七日電)親民黨籍立委林郁方今天表示,從目前美伊戰事的狀況,美軍挾著空優節節進逼,預估戰事在本月底之前就會結束。他強調,這次戰事充分凸顯了高科技戰力與制空權的重要性,國軍須高度注意。

林郁方(台北市)表示,目前可以看出,伊拉克雖然戰力尚未完全消失,但是美方挾著三度空間的戰備優勢,逐步進逼的結果,讓伊拉克無法對美軍產生嚴重傷害,都充分凸顯戰事應該已將宣告終結。至於美軍自家人誤擊造成的傷害,他則表示,原本就是戰事中無法確定的因素。他強調,從目前戰事的發展來看,凸顯了高科技戰力的必要性,美方充分掌握了空中優勢,讓伊拉克缺乏反擊能力,一路挨打,美軍本身的高科技戰備又能在伊拉克陸軍戰力反擊範圍外針對據點進行攻擊,都凸顯了未來如台海發生戰事,制空權的優勢將是戰事的關鍵。


NO:192_69
WILLIAM  於 2003/04/07 14:5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希金斯號上,台灣出生的大男孩何學儒透過記者說,「爸爸媽媽請不用擔心,我馬上就回家了。」

這次美伊戰爭中,聯軍陸.海.空三軍裡最安全的就屬海軍!!


NO:192_70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7 20:2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4/200304070354.html
避免慘烈城鎮戰 美軍將採圍困加孤立加淡化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七日電)美軍兵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軍部隊甚至攻入共和衛隊指揮部及部分海珊行宮等據點,但都未遭到伊軍猛烈的反擊,分析家認為,伊拉克無法有效組織反擊戰力,顯然共和衛隊的戰力已被削弱到超過外界推估的程度,而美軍會以圍困、孤立及淡化巴格達影響力等步驟,取代強攻城鎮作戰。

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帥化民表示,美軍現階段的戰術相當簡單,就是不斷派出少量兵力,吸引伊軍出戰或曝露行蹤,再透過空中及地面立體作戰殲滅巴格達守軍,不斷試探巴格達防守弱點,但從伊拉克一直沒有組織有效反擊力量,不是共和衛隊戰力已被削減到嚴重地步,就是伊軍的組織指揮能力已大幅降低。

帥化民指出,儘管如此,他仍不認為美軍會立即直攻巴格達,而是先搶攻點,再連結成線逐次完成合圍,待後續部隊趕來,再將糧食、藥品及飲水布在城外,促使城內居民大量外移,藉以區隔守城軍民,漸次組建親美的傀儡政權及自由軍接收伊拉克,淡化海珊政權影響力,達成「消滅海珊」的戰略目標,最後再肅清海珊在巴格達的守軍。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王崑義指出,儘管美軍已開始進出巴格達,但他認為仍有相當多的伊拉克部隊及戰甲車輛隱藏在固定陣地及碉堡內,因為任意調動很容易被美軍以陸空優勢武力摧毀,不利持久戰。

王崑義說,伊拉克的戰略就是一個「拖」字,盡量延長戰爭,就算不能引起國際干預,最後將戰局演變成另一個阿富汗,設法讓海珊脫身,指揮殘存勢力與親美的傀儡政權作戰,讓美國無法終結戰爭。

分析家認為,儘管伊拉克仍未進行有效反擊,但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部隊集體投降、大量傷亡,也沒有大量戰甲車被毀,合理研判伊軍仍將最後戰力部防在主要陣地及強化工事內,這些地區很有可能是在住宅密集地區,而不是目前美軍試探的開擴市郊,靜待最佳攻擊時機。此外,分析家指出,伊拉克應不致動用生化武器,以免招致美軍毀滅性打擊,但美軍如深入巴格達柔口稠密區後,將不斷遭受伊軍以人肉盾牌、自殺攻擊等「非傳統」手段的襲擾,因為儘量製造美軍傷亡仍是伊拉克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NO:192_7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07 21:1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以上新聞剪報轉貼,僅供討論參考之用

NO:192_72
SK2  於 2003/04/07 23:5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消息指,美軍在巴格達發現懷疑伊軍化武
[07/04 星期一 22:49]

http://pshweb05.881903.com/apps/news/html/intnews/20030407/2003040722493446100.htm

美國全國公眾電台引述美軍海軍陸戰隊軍官說,美軍部隊巴格達附近發現懷疑伊拉克化武,消息說,美軍在攻佔巴格達國際機場後,發現二十枚攜有沙林及芥子毒劑彈頭的中程火箭,這批火箭隨時可以發射,美軍中央司令部暫時未對報導致評。美軍在開戰至今,一直未發現伊拉克藏有大殺傷武器的證據。


NO:192_73
雪風  於 2003/04/08 01:0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越戰期間173旅曾在台灣進行過10000人次以上的叢林空降作戰訓練

別開玩笑啦,叢林空降作戰訓練?
民國50年代依據協防條約,美軍173旅到台灣和國軍空特旅進行過多次「中美天兵聯合演
習」,地點都在屏東,並曾經演習配合陸戰隊上陸攻防操練


NO:192_74
壞人  於 2003/04/08 07:5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法俄幾個國家反戰的真正用意越來越清楚,今天開始有人談到
伊拉克現在1116億美元的外債是不是能打折減免,CNN訪問的
某個專家建議說十元折五分之類的,給支持專制統治者的國家
們一個教訓,然後就有人說這不僅關係到伊拉克本身,可能有
幾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會大破產。法國和俄國顯然也是在「幾個
」之一,難怪他們要挺伊拉克。


NO:192_75
jumbo  於 2003/04/08 11: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剛剛新聞報導海刪及其子和高級將領開會中時,海刪及其二子被美國第二次砍頭行動轟炸死亡?報導說消息仍在查證中。

我覺得這有可能是要逼海珊再出來澄清,確定海刪還沒死,也許可從澄清影片中確定海刪可能藏匿地區。


NO:192_76
小滬尾  於 2003/04/08 11:5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貢糖衛隊  於 2003/04/08 10:38
美伊戰爭分析,很神!?

被貼在汽車討論網ㄉ,不曉得是不是虎爛ㄉ,那位大大評一下
下為原文
............

嘖嘖、、這篇好像是戰前寫的,啥米圍點打援、夜戰ㄉ、、看來還符合現況,大家以為如何ㄌ ----------- http://archive.udn.com/2003/3/19/NEWS/OPINION/X1/1238426.shtml

沙盤推演》夜戰心戰 關鍵戰役 【2003/03/19 聯合報】
蘇紫雲/民進黨政策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美軍對於第二次的波灣戰爭,由於伊軍軍力大非昔比,且美軍作戰目標也大不相同,因此戰略與戰術均應與上一次波灣戰爭不同。 首先,在作戰戰略上採取(一)圍點打援:基本上在於控制巴格達機場、重要政府機構,而非全面佔領。(二)阻絕「勤王」伊軍進入巴格達。(三)特種部隊、小單位部隊將扮演要角。市街戰在所難免,因此美軍特種部隊與連級作戰單位應是巴格達戰區的基本戰術運用要角。
其次,善用技術優勢,除外界提及的精準彈藥外,夜戰與戰場管理系統將是本次戰役重要關鍵。美軍的夜戰系統遠較伊軍領先二個世代以上,感測距離約為伊軍一倍,而戰場管理系統將使美軍獲得更有效的戰力運用,市街戰的發展也將改寫。技術優勢將使夜晚成為美軍的最佳盟友。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心戰手段。
當學者專家都將重點擺在各類精密武器時,卻往往忽略了美軍的心戰手段,在第一次波灣戰爭、以及出兵巴拿馬之戰的重要作用。美軍必定運用心戰手段減輕伊國軍民的反抗強度,且伊國民眾與軍隊是否完全效忠海珊可說不無疑問,因此心理戰將與美軍其他高技術武器一同扮演重要角色。 二次波灣戰爭的政治目標更接近美軍一九八○年代出兵推翻格瑞那達、巴拿馬的軍事行動。論者不能只拿越戰類比,無視第一次波灣戰爭、科索伏戰爭、乃至阿富汗戰爭,美軍一再創造「空陸戰」、「空權致勝」、「非線性作戰」等新典範,否則將忽略美軍的創新戰法與致勝可能。 ☆


NO:192_77
旁觀者2  於 2003/04/08 13:29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帥化民、林郁方←這兩人不是一開屎就唱衰美國與美軍嗎
......
>>夜戰與戰場管理系統將是本次戰役重要關鍵。美軍的夜戰系統遠較伊軍領先二個
>>世代以上,感測距離約為伊軍一倍,而戰場管理系統將使美軍獲得更有效的戰力運用

一個曾任國家重要位階的軍方將軍 觀念不如一個民進黨的觀察員
希望我們國家的將軍能藉此戰爭 深刻的了解軍方和現在高科技社會的脫節
對未來國軍現代化有所幫助


NO:192_78
觀戰  於 2003/04/09 14:5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兩顆星的帥老將昨天又再數落四顆星的法藍克斯,
說他打爛戰,不曉得各位以為如何

NO:192_79
格瓦拉  於 2003/04/09 16:2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看來開戰之後,大家對於之前的討論就有點冷掉了...或說是那位test仁兄不知道
跑哪去的關係...不過先前的論戰真是相當精采,獲益良多。

中時在4.4的觀念平台,有一篇李尚仁先生(不知道是否是那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所寫的歐元對上美元,其中引用了澳洲一位專欄作家Geoffrey Heard的文章,並且據以指稱:

歐盟整合之後,卻出現了一個可以和美國匹敵的經濟體,而且它還發行自己的貨幣。和美國不對頭的伊拉克,在一九九九年率先採用歐元來作為石油貿易貨幣。歐元在國際匯市起步不佳,大家原本不看好伊拉克這個做法。但美國經濟泡沫化之後,歐元相對強勁上揚,伊拉克反而獲利不少。這下子一些與美國不對盤的石油輸出國,如伊朗和委內瑞拉,也起了跟進的念頭。如果歐元成為美元之外另一個石油貿易貨幣,美國的經濟主導地位乃至全球霸權,恐將泥塗不保。美國攻伊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遏止此一發展。

個人對於他的引用和原作者的觀念,有一點疑惑,但是卻因才疏學淺,不知其中的主要謬誤
為何。我所想到的是,這使得美國在貿易上獲得重大的優勢,因為其他國家都得收集美元來買石油,結果美國光印鈔票就可以賺大錢了。這真的是國際貿易的現實狀況嗎?

不知版上有無這方面的行家,希望能聽到各位先進的看法。

觀念平台 歐元對上美元

Not Oil, But Dollars vs. Euros By Geoffrey Heard


NO:192_80
HENRYHSU  於 2003/04/09 16:4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格瓦拉:
這種理論在科索沃戰爭就有了,意思就是歐盟要求美國出兵
攻擊南斯拉夫,目的是為了打擊歐盟的歐元,
最早是中國的一批及左派學者提出的--

NO:192_81
HENRYHSU  於 2003/04/09 18:5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反戰份子的假面具一個一個被剝下來


:一是能源問題,2002年中國近60%的石油進口來自海灣地區,戰爭給石油价格帶來的沖擊﹔二是中國在伊拉克有工程承包勞務項目。此外伊拉克還欠中國几十億美元債務。


海珊還沒死,中國就急著分大餅---


======================================================
中新網北京4月9日電 中國外交部亞非司司長武春華今天下午在此間表示,中國愿積极參与伊拉克戰后重建,將盡全力爭取和維護中國在戰后重建中的利益。

  武春華是与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張軍做客外交部官方網站与網友在線交流時做上述表示的。有網友問:有報道稱,伊拉克戰后重建將耗資1000億美元以上,中國企業是否將有机會參与?


  武春華說,中國愿積极參与伊拉克戰后重建,將盡全力爭取和維護中國在戰后重建中的利益。至于提供重建援助的數額,將視需要和可能來決定。有關企業和民間捐助事宜由中國紅十字會負責。有意捐助者可与中國紅十字會直接聯系。

  据其介紹,伊拉克戰爭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近期看,最直接的影響是經濟方面的,一是能源問題,2002年中國近60%的石油進口來自海灣地區,戰爭給石油价格帶來的沖擊﹔二是中國在伊拉克有工程承包勞務項目。此外伊拉克還欠中國几十億美元債務。

  武春華表示,如何最大限度維護中國在伊拉克的權益,這是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或正在加緊研究的問題,并采取了相關措施。



NO:192_82
旁觀者2  於 2003/04/10 09:5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兩顆星的帥老將昨天又再數落四顆星的法藍克斯,
>>說他打爛戰,不曉得各位以為如何

戰爭打成這樣說爛仗 他來打打看

這讓我想到某空軍退役將領說的一則舊聞
說是老美開始協防台灣時 我空軍和美空軍展開交流合作
結果發現當時我空軍素養不足 連大編隊飛行都不知怎麼玩

換成帥老將 可能連軍種聯合作戰怎麼玩都不知道


NO:192_83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0 17:3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news.yam.com/cna/china/news/200304/200304090496.html
中國軍事專家指伊軍可能實施戰略退縮策略

(中央社台北九日電)伊拉克戰爭開戰三週以來,美英聯軍從伊拉克南部一路長驅直入,已經佔據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部分地區,不過,外界質疑為何迄今未見伊軍大規模抵抗?中國大陸軍事專家認為,伊拉克可能自始至終沒有與聯軍大規模作戰的打算,而是試圖打巷戰、打遊擊戰,也就是一種有準備的「戰略退縮」策略。

美伊開戰以來,雖然伊拉克軍隊對美英聯軍的進攻曾進行一定程度的抵抗,但無論投入的部隊規模與作戰激烈程度,與外界想像存在若干差距,引起各方好奇,甚至連海珊是否已經陣亡,也無法獲得證實。

新華網今天引述大陸一位未具名的軍事專家分析,從伊拉克方面來說,可能沒有與美英聯軍大規模作戰的打算,面對聯軍強大攻勢,伊軍可能吸取前次波灣戰爭的教訓,沒有集中部署大規模軍隊,特別是正規軍,而是將其分散在各個城鎮之中,試圖打巷戰、打遊擊戰。也就是一種有準備的戰略退縮。

報導指出,到目前為止,伊拉克軍隊為避免被聯軍一網打盡,沒有出動空軍,伊軍炮兵、裝甲部隊也沒有集中起來,而是分散部署,以機動火力襲擾聯軍,以坦克車作為獨立火力點打擊聯軍。

此外,伊軍步兵也沒有實施大兵團作戰,而是以遊擊小組形式出動,伊軍化整為零,不求與美英聯軍進行大規模決戰,但求以小股兵力不斷進行騷擾,使美英聯軍疲於應付。

另一種可能是,美軍攻打巴格達前後,伊拉克軍隊已經失去統一有效的指揮,獨自作戰的部隊無法對美軍構成威脅。 大陸軍事專家認為,隨著美英聯軍控制越來越多的伊拉克重要城鎮和戰略據點,伊軍再度結集的難度進一步增大,各路兵馬如同散兵遊勇作戰,只能三三兩兩地襲擾美英聯軍。這些士兵能否在群龍無首又沒有後援的情況下各自為戰,對伊軍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NO:192_84
壞人  於 2003/04/11 05:1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美國財政部長剛剛說,伊拉克欠的外債是前面專制政府欠下的,新政府會希望要有新的付款計畫,週末美國太上皇會提出計畫。他是還很客氣,沒有說1元折1分或是附應記者說的免償(forgiven),不過看來有些戰前為債反戰的國家會失不少血是一定的,另外有可能拿來當交換條件,要來分戰後一杯羹就不還錢,要還錢就不要來攪和。說實在的,英美流血流汗出力打仗把財源從海珊手上拿來交給百姓,不拿來重建伊拉克證明一下解放的善意本質,反而拿來還給這些在一旁反對出兵說風涼話的傢伙,等於是替他們討債,對國內是交代不過去的。


NO:192_85
壞人  於 2003/04/11 13:0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 中國軍事專家指伊軍可能實施戰略退縮策略

又不是中國有廣大土地,海珊能退縮到哪裡去?往北回老家
正好被前後夾擊。


NO:192_86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2 10:0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再來看看高雄柏是怎麼說的..........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304/200304110467.html
攻伊之後專家指美將面臨歐俄中聯手抗衡局面

(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十一日電)美國攻打伊拉克接近尾聲,一個新的國際架構隱然浮現,分析家表示,美國未來在處理伊拉克重建、聯合國架構等國際問題上,恐將面臨歐洲、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的聯手抗衡,戰後的國際關係將進入另一個複雜的合縱連橫,而台灣必須在這波新局勢中「技巧性」結合美國利益,才是上策。

美英聯軍攻打伊拉克,軍事行動上以「摧枯拉朽」形容絕不為過,但緊接而來的包括親西方伊拉克政府的扶持、戰後重建大餅乃至全球石油利益等真正問題才剛開始。

明新科大公共政策教授賴岳謙表示,美國這次攻下伊拉克後,強勢主導工程重建的態勢非常明顯,已明白表示不歡迎德、法、俄等公司參與工程,至於伊南的石油控制也將由美國的石油公司介入,加上以反恐之名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也控制了中亞的輸油管線及部分油源,為自己在本世紀打下有利的戰略位置。

賴岳謙認為,與其說美國是為石油利益而戰,不妨看成是美國另一次地緣戰略的秩序重規劃,使美國全球「超強」的地位更難撼動。

軍事評論家高雄柏指出,國際社會已有學者認為,美國侵伊象徵著全球「新軍國主義」的來臨,美國可以憑藉強大的政經軍及媒體影響力,對於不順從自己意志的國家予以武力威嚇,讓國際社會彷彿又回到十九世紀帝國主義的光景,只不過披上個偽善的民主外衣,今後美國的國際政策值得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國際局勢將陷入「低盪」不穩定的時代。

分析家也指出,反戰的法、德、俄及中國大陸等其他主要國家,勢必會在許多議題上組成一個聯合陣線,以聯合國為主戰場,與美國進行包括伊國重建、新政府組成及石油利益等多邊角力戰,至於向來挺美的英國,一旦發現自身利益被美國佔去後,很有可能加入歐洲陣營,與美國進行新一波合縱連橫。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教授陳漢華指出,無論如何,美國在今後的數十年仍是「一超多強」國際體系的龍頭,台灣更應技巧性的強化民主、人權、貿易等與美國利益相結合的部分,越是將台灣的利益與國際接軌,未來面對中共武力威脅甚至入侵時,才能獲得美國等西方世界的關注,科威特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NO:192_87
jumbo  於 2003/04/13 23:4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在DSIC找到這篇文章,也不知各位大大看過沒有?

http://www.dsis.org.tw/welcome.htm

美伊戰爭「美軍軍事整備作為」研析


陳漢華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撰寫於2003年3月28日)


--------------------------------------------------------------------------------

美英為首之「自願聯盟」已於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由於伊軍初期「戰略持久」戰略及沙漠游擊戰術之成功,加上沙漠高溫及沙塵暴天候因素,美軍「速戰速決」之戰略是否能湊效,仍待後續觀察。

 

壹、戰爭目的與軍事戰略

美國強調戰爭目的絕非長期佔領,而是為了推翻海珊殘暴政權解放伊拉克,因此作戰代號定為「自由伊拉克作戰」,以博取伊拉克軍民之認同。此外,美國並強調戰後整建計畫及扶植伊拉克本土民主政體,以昭信於國際。基於前述戰爭目的,美國對伊拉克動武之作戰指導為:打擊政治目標(海珊及其政軍領導成員)、維護經濟目標(伊北及伊南油田)、最低社會損害(以利爾後戰後重建)、降低平民傷亡並爭取民心(貫徹人權價值與人道精神並為民主伊拉克鋪路)。

 

美軍本次作戰結合了以往三場主戰役之經驗與優點(1989年突擊巴拿馬特攻作戰之「速度」、1991年波灣戰爭重裝甲之龐大「火力」、2001年阿富汗戰爭之「精準」轟炸。)並盱衡國際政經環境以及考量季節時序天候因素,採取的軍事戰略為:「速戰速決」。

 

伊拉克周邊由眾多阿拉伯國家環繞,形成戰略障礙。美軍所處的作戰環境面臨東西困境:在攻擊方向上,伊拉克東面有伊朗阻隔,可行性不高;西面基於避免將以色列捲入而演變成宗教戰爭,另顧慮約旦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內政情,自西面出兵構想暫時列為最後備案。在作戰位置上遭遇南北夾擊:美國僅有的選擇,北方有土耳其(美國對其北約盟邦土耳其的支持相當信任也十分倚重),南方則有科威特之參戰。因此,美軍主作戰計畫採南北夾擊之作戰構想。攻擊主力兵分兩路,北面自東地中海(經土耳其),南面從波斯灣(經科威特),向心包圍巴格達。備用計畫則視狀況發展,藉由強大之海空戰略運輸能力,機動彈性調整野戰戰略與兵力運用。

 

貳、戰前動員與兵力部署

一、美國之軍事動員與兵力部署:

(一)先期核准作戰綱要計畫

美國深諳伊拉克總統海珊之個性及伊拉克之外交手段,因此,對外交結果不敢寄予厚望。布希總統早在聯合國安理會無異議通過解除伊拉克武裝之一四四一號決議案的前數周,便已核准國防部長倫斯斐所提之攻伊作戰綱要計畫。並大規模徵召二十五萬名以上之美軍後備部隊預備參戰。

(二)軍事與外交交互運用:

為配合並增強對伊「威懾外交」手段之效果,美軍的軍事整備採「動態起跑」模式。美國採先發多批次增兵戰略,一方面兼顧國內後備動員之作業限制,一方面立即達到兵臨城下之兵力展示效果,預期能快達到臨界兵力,迅速且持續性的對伊增強軍事壓力。

 

二、聯軍兵力部署:

(一)美軍兵力部署:

美軍原駐紮在科威特、卡達、沙烏地、安曼、巴林等中東國家有六萬部隊,兩支航母戰鬥群。美國國防部於2002年時12月24日開始下達動員令,至2003年3月中旬,將攻打伊拉克之兵力增加至25萬人以上。

美軍之戰鬥序列如后:

1.陸軍:美軍中央司令部於卡達設立前進總部,負責對伊作戰之全般作業與指揮。自美國本土及德國駐地抽調三個師兵力至中東(包括101空降師)。

2.海軍:攻擊兵力:以五個航母戰鬥群為主力(每艘航母載有50至75架具備投擲精準炸彈能力之攻擊機,海軍戰機總數達350架以上),其中部署在波斯灣三個航母戰鬥群:星座號、林肯號及小鷹號。部署在東地中海兩個航母戰鬥群:杜魯門號及羅斯福號。此外,美國為掌握對伊作戰之絕對優勢及持續戰力之需求,於三月三日再增派第六個航母戰鬥群尼米茲號,自美西聖地牙哥前往中東。後勤運補兵力:多艘新式大型滾裝運輸艦(每艘可裝載300,000平方呎之貨物或200輛坦克)。

3.空軍:各類型戰機500架以上【含戰略轟炸機(B-2,B-1,B-52,F-117)150架、戰鬥機(F-15,F-16)150架、運輸機及空中加油機100架、空中預警機及電戰機40架、搜救及特種作業機60架】。

4.陸戰隊:攻擊兵力:已派遣七個兩棲直昇機航母戰鬥群,共23,000名兵力,開拔至伊拉克週邊地區。後勤整備:於東地中海及印度洋設置兩個海上預置基地,兩個基地之後勤能量足可支援43,000名陸戰隊作戰30天。

 

(二)其他國家之聯軍部署:

1.英軍:代號「目標作戰」,英國計劃派出之兵力包含:

2.陸軍:地面部隊26,000人。

3.海軍:兩個航母戰鬥群(皇家方舟號、海洋號),各型水面作戰及支援艦艇共16艘,另外加上一個潛艦艦隊。

4.空軍:戰鬥機100架,支援直昇機27架,作業人員7,000人。

5.陸戰隊:兩棲部隊4,000人。

6.日本:派遣包括神盾艦在內之勤務支援艦隊擔任通聯、補給、救援、防空等任務。

7.澳洲:派遣2,000人至中東,參予作戰。

 

三、野戰戰略與行動方案

(一)野戰戰略:

聯軍「速戰速決」之野戰戰略完全依據本次戰爭目的與作戰指導而擬定,為打擊政治目標,同時避免傷及無辜,戰爭初期針對首都巴格達採「精準戰略轟炸」。為維護經濟目標(伊北及伊南油田),武裝部隊第一優先目標為攻佔並確保油田之完整,採取的戰略是「特戰快速突襲」。最後主作戰為避免傷亡並迅速攻下主目標,以「地空同步聯合快速打擊」,繞越敵軍防守陣地及困守之城,全速直撲巴格達。

(二)行動方案:

美軍之特戰部隊在戰前已先滲透進入伊拉克,為後續之空地攻擊鋪路。戰爭正式開始,特戰、陸上、空中三路兵力同時行動展開全面攻擊。

(三)限制因素:

美軍由於外交折衝耽誤,開戰時序拖延,天候不利作戰,此外,土耳其之拖延與牽制,迫使北方主攻兵力第四重裝甲步兵師,滯留海上及美國本土,北方戰線無法如期開設,影響全般作戰甚鉅。

 

四、後勤革新作為

(一)企業化補勤作業,品項精確補給到位:

美國陸軍鑒於1991波灣大軍作戰補給作業混亂不透明影響作戰速度之教訓,因此,本次作戰美軍改採類似聯邦快遞公司之作業模式,所有品項均以條碼編號,裝入電子貨櫃,補給人員以全球定位系統將所有貨櫃以「快遞宅急便」方式,精確運補到位。運補全程受補單位均可追蹤該單位補給品項之即時位置,有效執行「補給速度管理」。這種創新之高科技軍事補給模式,雖然作戰期間曾發生極少數電子貨櫃因電池失效而無法尋獲的小缺失,但已為軍事補給作業立下新典範。

(二)創新野戰補給模式,補給節奏與作戰同步:

科威特至巴格達約370哩(590公里),補給線比1991波灣戰爭時長三倍,中途均為廣大沙漠,因此,美軍之補勤中心一改以往層級式補給,改以快遞直接補給。補勤單位全程監控戰況,需求確定後,派出快遞車隊以連續接駁方式向前線運補。每批駕駛每日負責運輸180至200哩(約300公里),概估14小時路程。然後將補給品移交第二批駕駛繼續前運。此一創新之野戰補給模式,可充分支援快速推進之戰鬥兵力。但由於補給線綿長,補勤車隊之安全防護成為聯軍弱點。

 

參、當前戰況發展

一、作戰初期戰況:

(一)美軍於3月19日,先期以「斬首攻擊」,藉衛星,敵後情報,以精準巡弋飛彈及匿蹤戰機,擊殺海珊及其高階指揮官,企圖達到有效打擊政治目標,瓦解指揮中樞之目的。可惜未能湊效。

﹙二﹚「斬首攻擊」未完全湊效後,美軍於3月20日展開正規攻擊,除對巴格達金準轟炸外,聯軍第一優先作戰目標為佔領並確保經濟目標(伊拉克西北油田及東南油田)之完整,三日後聯軍已全面掌控伊南油田。

﹙三﹚在此同時,地面部隊主力由南向北直撲巴格達,地空同步打擊,快速向心包圍巴格達。美軍最顧忌的生、化武器,是唯一能大量殺傷美軍及使戰爭陷入曠日持久的變數。

﹙四﹚美軍為減低伊拉克傷亡,第一階段對對巴格達等大城之政治中心及軍事指揮樞紐採精準「震撼威懾」轟炸,企圖瓦解伊軍士氣,但避免破壞水電供應,以減低對居民之干擾。對伊拉克外圍野戰部隊,則先期透過與單位指揮官之秘密談判,全力策反之。(美國防部長於3月23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網專訪時證明此事)

﹙五﹚作戰前兩日,戰況發展合乎美方預期,但進入第三日後戰況出現不預期變化:

1.伊軍投降情況複雜,威脅美軍側翼及補給線。伊軍並以游擊方式突襲美軍後方後勤部隊,擊斃或俘虜相當數量之美軍。

2.地面部隊深入伊境,遭遇伊軍主力之一部頑強抵抗,且面對伊軍使用人肉盾牌情況,美軍投鼠忌器,攻擊停頓。

3.土耳其拒絕美軍地面部隊借道,伊北戰線受挫。

4.巴格達地下工事堅固,雖經連續轟炸,伊軍指揮系統仍正常運作。

5.沙塵暴比預期嚴重,影響空中密接支援戰術轟炸任務之執行。

 

肆、後續戰況分析

一、兵力懸殊:

﹙一﹚美軍的提升型愛國者飛彈早已就要地防空防部署位置,以色列的箭式反彈道飛彈亦已進入警戒戰備,伊拉克有限的彈道飛彈能力,難以構成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二﹚由於這回「布希舞劍意在海珊項上腦袋」,海珊即將一無所有勢必背水一戰,動用生化武器遲滯美軍行動以拖待變之可能性增高。美國除在國內部署全國生化攻擊預警系統外,並強化參戰部隊核生化防護能力有備而來。美軍希第一波攻擊能使伊軍在準備反擊時,暴露美軍未知的彈道飛彈及生化武器部署地點,以利即將發動的主要空中攻擊一次殲滅。

﹙三﹚美軍由軍事事務革命及轉型衍生出之作戰構想,強調優勢機動,以靈活運動避實擊虛直搗戰力中心,運用聯合火力距外殲敵。「沙漠風暴行動」陸戰開打前,美軍大軍西移迂迴側背,將第18軍團西移400公里,7軍團西運240公里(20萬人、6,500輛車輛之大型戰術運動),出其不意顛倒正面,兩軍團蹈隙穿插,不到8小時即控制幼發拉底河(Euphrates)及底格里斯河(Tigris)間的肥沃月灣(兩河流域),導致伊軍快速戰敗。美軍本次作戰擁有更佳之優勢機動條件,目前尚未奪取空優應不至急於進行陸上決戰,目前宜先確保伊南之穩定,俟第四重裝甲師抵達再全面發動攻擊。

﹙四﹚伊拉克除10萬共和衛隊尚能一戰外,其餘部隊作戰能力及意志均差,「沙漠風暴行動」時,快速投降的伊拉克陸軍即有7萬8千之眾,美軍目前以心戰召降為主要手段,接著將發動大規模空中攻擊高速癱瘓伊拉克,再以空中阻絕戰隔離巴格達淨空其外圍,而與共和衛隊進行巴格達攻防戰才是美軍陸面戰的重頭戲。除非伊拉克使用化學戰劑,否則無法抵擋美軍之攻擊。

 

二、美軍改變戰略:

鑒於一週來伊軍之持久戰略擊游擊戰術之成功,及沙漠險惡季節性天候影響,美軍「速戰速決」戰略風險大增,因此,美軍第二週之作戰將彈性調整,改為「穩紮穩打」,利用海空機動運輸優勢,增強兵力加速投入戰場。

 

伍、戰後地緣戰略變化

一、全球地緣戰略之變化:

﹙一﹚美國繼其政、經、軍勢力進入中亞之後,賡續掌握中東地緣戰略優勢。藉此,美國於二十一世紀內佔據全球地緣戰略之中央位置,向北可監控俄羅斯,向東可牽制中共之勢力發展,向西則結合「新歐洲」之新興民主國家,牽制「舊歐洲」(德、法)之擴張。

﹙二﹚美國改造中東為「溫和」地區後,將可穩定世界石油之供應量及價格,有助於美國推展全球化經貿願景之實現。

﹙三﹚當前跨國性之恐怖主義擴張將遭受挫敗,美國將主導並建立以民主及自由貿易為主流價值觀之世界新秩序。

 

二、中東之改造:

美國摧毀伊拉克海珊政權後,中東已無可與美國抗衡之反美軍事武力。美國將能主導中東之民主改造計畫。民主化過程是中東國家所不樂見,因此,未來中東仍將會是影響世局安定的地區之一。

 

陸、對台灣的影響與啟示

一、就國家安全戰略觀之:

二十一世紀是人權、民主與自由貿易的世紀,任何國家違反此一潮流都將遭致美國之制裁,只是時間早晚,制裁程度輕重之別而已。伊拉克由於獨裁專制侵略成性,雖窮兵黷武並有一些利益強權撐腰,但終究不敵美國超強之軍事武力。科威特為波灣區域性小國,面對區域霸權伊拉克之威脅,科威特在國家安全戰略上與全球強權美國盟主緊密結合,終能確保本身之安全。伊拉克透過國際政治操作及外交努力,成功促成全球反戰及反美風潮,有效遲滯美英聯軍之行動,其總體作為亦值我國借鏡。

 

二、就軍事戰略觀之:

(一)學習美國之軍事事務革命:

美國之軍事事務革命對新武器的研發與應用,作戰構想的更新使美軍保持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是我們應學習的典範。

(二)特戰及海空戰略機動維持優勢:

美軍本次兵力動員及投射堪稱空前。雖然伊拉克周邊有眾多阿拉伯國家環繞形成戰略障礙,但美軍充分運用特戰及海空戰略機動,迫使伊拉克完全處於守勢作戰之不利態勢。參考此次美軍軍事作為,我應思考面對中共未來強大軍力威脅時之新戰略規劃。

(三)建立正式軍事外交機制:

由於全球化影響,國與國之危機或衝突將影響區域穩定甚至全球經貿利益。台海衝突也必然是世界各國之焦點所在,面對中共區域霸權之威脅,我應如何在兵力(硬性武力)劣勢下,提昇與他國之聯盟關係(軟性武力),以增強我國防禦中共之整體軍事武力(硬性武力與軟性武力之總和)。為有效拓展軟性武力,我國應跳脫當前外交與軍事分立之作業模式,建立正式軍事外交機制。

 

三、就聯合作戰角度觀之:

美伊戰爭開戰一週,已經發生多起友軍誤擊事件,未來三軍之聯戰指揮機制應全面檢討加強,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四、就軍備角度觀之:

革新補給思維,建立高科技補給作業體制:我國民間之物流企業已臻成熟,補勤作業應以新思維,革除緩慢之層級式補給作業,提昇補勤速度,在預警時間短促之台澎防衛作戰特性下,迅速有效支援作戰。


NO:192_88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4 21:1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中東地區為什麼會這麼狀況複雜
要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談起
歐洲國家以這地區的產油與非產油區來劃分
日後的版圖就是中東各國日後的雛型
但也種下日後戰爭紛亂不斷的種子

NO:192_89
flak  於 2003/04/15 15:1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最近有一個新聞很有趣,就是美國開始把航艦抽調回本土。
根據Rebuilding Americas Defenses一文的看法,美國應該加強對付伊拉克的空軍能力(直接打垮應該也算吧?),重新調整韓國的軍力(最近有一個新聞是美國打算把陸軍從38度線調到南邊去),將德國的軍事基地南調到情勢緊張的東南歐(土耳其?),把航艦調回太平洋制衡中國。

所以,真的要搞陰謀論的話,其實美國打伊拉克是為了中國,你看,準備步驟都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個步驟還沒出現。中國人民可以開始思考對抗蟲族的人民戰爭。


NO:192_90
WILLIAM  於 2003/04/15 16:0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玩完了........

2003.04.15 中國時報
美軍進駐提克里特象徵主要戰事已經結束
【中央社洛杉磯十五日專電】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104+112003041500656+20030415153711,00.html

洛杉磯時報指出,雖然美軍已經控制了伊拉克總統海珊家鄉提克里特市的絕大部份,但是仍然四處搜尋殘餘的伊拉克部隊與海珊的支持者,特別是共和衛隊當中的突擊隊員。

報導說,在美軍戰鬥直升機的掩護下,二十餘輛美製坦克於十四日陸續通過底格里斯河上一座橋樑,增援日昨進入提克里特的部隊。

海軍陸戰隊成員則開始在市區的交通要衝建立檢查站,一方面為了維持秩序,避免巴格達亂象再度上演,一方面也是為了搜尋殘餘份子和海珊的支持者,尤其是共和衛隊中的突擊隊員。

報導說,美軍在搜尋的過程中,曾進入海珊兒子烏岱的行宮,發現大批古巴雪茄、西方烈酒、奢侈用品等,同時還搜出大批應該分發給當地兒童的人道救援物質。

另外,在提克里特市區一些隱蔽的建築內,也尋獲共和衛隊遺留下的大批武器、軍品以及復興黨的內部文件。

報導最後引述中央指揮部副指揮官布魯克斯的話說,美軍基本上已經控制了提克里特,這也象徵著伊拉克的主要戰事已經接近尾聲。


NO:192_91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17 16:4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C-092-110.htm
國安(評)092-110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四日
April 4,2003

論戰美伊》不見「將才」 的一場爛仗


國安組政策委員 帥化民


美伊開戰迄今已近廿天,聯軍為減少傷亡,遇城則繞,在瀚漠中尋隙挺進,幾乎在作戰全程未見重大戰役,至多亦只是營連級小部隊戰鬥。聯軍重大傷亡多半出自友軍誤擊,倒是新聞媒體戰打得火熱,口水漫天。如今,雙方勢必攤牌,紮實一戰不容迴避。雖然美軍宣稱圍而不攻,準備逕自扶植傀儡政府,淡化伊政府影響力,從而營造速戰速決之「假象」。對外可平息世界反戰浪潮(生米已成熟飯),對內可穩住美國之民心士氣,此一戰略看似成理,實則取巧圖倖的成分太多。

海珊若真有作為,當乘美軍後援未達之際,聚伊北之殘眾,傾巴格達戰力拚死一戰,美軍之如意算盤即告翻盤。惜乎伊軍太弱,共和衛隊之盛名全屬子虛,否則豈容美軍輕易佔領海珊國際機場。亦有人稱海珊在搞後退決戰,誘美軍深入城鎮,以關門打狗之勢圍剿聯軍。但國際機場逼近市中心,炮火可直射巴城,其得失對伊而言如骨鯁在喉,理當發起逆襲奪回機場。若僅憑少數婦孺人肉炸彈搞所謂「非傳統戰」,那就是胡扯。打到今天伊軍靠婦孺、靠烈士,美軍靠繞越,兩軍均未見真正拚戰的勇氣。

所謂「城鎮作戰」,絕非消極性的街巷作戰,狙擊手只能遲滯敵人攻擊速度。城內應部署打擊兵力,不斷的逆襲反擊,形成有攻有退的拉鋸戰,才能增大敵軍傷亡、拖長作戰時間。民兵只能壯壯聲勢,城鎮戰主力仍是正規軍。就算美軍夜視能力超強,美軍打夜戰,伊軍亦可在拂曉白晝打回去。所謂近身短打,拚的是勇氣而非科技,打的是指揮「將才」,而非口水宣傳。

走筆至此,不由憶及二次大戰,蘇聯被精銳德軍擊潰,德軍可謂日進百里,俘獲俄軍常以數十萬計,俄軍被譏為農奴部隊。以當日德蘇兩軍戰力相差之懸殊程度,無異今日之美伊。當列寧格勒被圍,岌岌可危之際,史達林陣前換將,命朱可夫重整防務。三天內將極度混亂的指揮體系整頓得井井有條,定下城防作戰戰法,使列城足足撐了九百天。期間因為莫斯科告急,朱可夫轉調又守住了莫斯科;不旋踵史達林格勒被圍,朱可夫接手,以小部隊守點,主力逆襲足足打了六個月城巷作戰。德軍死傷狼藉,在城內遺屍高達十四萬七千具,俄軍四萬六千具。可見城鎮作戰不只是要民心士氣,亦不全在科技火力,「將才」常為重大關鍵因素。能帶虎狼之師並不足為奇,能率疲兵殘眾隻手擎天、翻轉戰局,才是國之重寶、世之名將。

若以此標準檢視伊軍,除了搞海珊個人崇拜外,未見有一將之名。十年備戰只見地宮之豪奢,未見軍隊之精練、工事之整備。往後城鎮作戰絕無可堪稱道之處,只能替美軍送上一頂勝利的光環,倒楣的是殉葬枉死的百姓。

若就將才、將德再審視美軍,違失之處亦不惶多讓。以美軍戰具之精良、部隊之精鍊,世上鮮有匹敵者。應不至有今日之表現,其責不在部眾,而在於聯軍指揮官法蘭克斯。早在戰前運籌決策階段,即應悍拒總兵力不足之規劃。曲從部長之指導,置大軍於危境,當美軍全部戰力未集結之際,即貿然開戰。機三師孤軍深入數百里,枯等七日既不能協力右翼英美陸戰師之推進,又不敢大膽向右迴旋,遮斷巴格達之南邊伊軍退路而閒置一旁,成為戰場遊兵。若聯軍任何一師有所閃失,試問美軍的應變兵力在哪裡?從三月二十日啟戰到月底機三師才發揮戰力投入戰鬥。再看伊北戰場只剩輕裝空降八二師,除了保護油田外,既不能形成北方向南攻擊的一鉗,亦未能有效牽制住伊北軍團南下。從美軍戰術運用上的缺失,應是海珊可乘之機。美軍應感謝海珊之無將、無能與無為。美軍縱然打贏這場戰爭,法蘭之將德有虧、將才亦乏善可陳。

同時亦顯露出美國文人領軍的積弊,文人跨越專長領域來指導用兵,是所謂「糜軍」。回顧美國近代史,舉凡總統親自指揮或干預作戰,無一不是慘遭敗績。當今倫斯斐所倡的高科技彈性用兵,這是一個未經驗證的作戰戰法,與鮑爾的「出兵正當」、「目標明確」、「優勢兵力」之主張,孰高孰下不待美伊戰畢,已可立判。美伊戰爭往後能否打得中規中矩,不可預知。唯至目前為止,雙方戰術上表現可謂是一場爛仗。

(本評論代表個人意見,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2003年4月8日,十五版)


NO:192_92
小滬尾  於 2003/04/17 21:0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帥化民的評論真的讓我看不下去
這種話也說得出來

NO:192_93
曾公  於 2003/04/17 22:0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嗯,所謂官大學問大大概就是指這個吧!

NO:192_94
壞人  於 2003/04/17 23:57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蘇聯的主力逆襲在史達林城內嗎?是「逆襲」嗎?看來沒有讀書哦!

NO:192_95
壞人  於 2003/04/18 00:0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很顯然他是在資料完全缺乏,對美軍作戰目標和構想完全錯誤的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只要算算里程,就知道第三師沒有枯等七日,而且本來目標就不在伊南,幹嘛要右旋切斷?

NO:192_96
razor  於 2003/04/18 02:2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賣牙籤的在批評賣木材的?美國式的糜軍可以在3個星期打下一個國家 我們的帥將軍呢?
幹了一輩子的軍人 連最基本的資訊收集 分析 判斷的能力也沒有 同樣的裝備 如果讓帥將軍作上法蘭克斯將軍的位置 我們將可以看到徐蚌(淮海)戰役 巴格達版
CNN 在開戰初期訪問史瓦茲科夫的時候 雖然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時 史瓦茲科夫雖然對法蘭克斯不甚滿意 可是在回答對他對戰爭情勢的看法 他也沒有對法蘭克斯 的做法指指點點
職業軍人的專業素養與道德水平 由此可見

NO:192_97
apollo  於 2003/04/18 02:5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哈哈, 我以為只有我看不下去帥化民的評論.

他怎麼把美軍的情報單位給完全忘了, 美軍的一舉一動, 絕對與情報的掌握有密切的關係.
想想看, 海珊在哪一家餐館開會, 美軍都知道的一清二處, 那巴格達的虛實如何, 豈會不知?


NO:192_98
razor  於 2003/04/18 03:18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回顧美國近代史,舉凡總統親自指揮或干預作戰,無一不是慘遭敗績。
把美國 改成 中華民國 總統 改成 先總統 蔣公 各位網友的意見如何?

NO:192_99
雪風  於 2003/04/18 04:54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想不到這麼多年了,部隊?埵陰N領還是那副「樣板」,就如同以前在學校遇到的教官一模一
樣:可以寫一副好毛筆字,說到忠黨愛國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罵到「三合一敵人」是洋洋
灑灑校刊上大篇筆墨銳利文章,但軍訓課被同學隨隨便便問個簡單戰史問題,馬上露出馬腳
--什麼都不懂!

NO:192_100
大東亞決戰機  於 2003/04/18 08:4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可怕的是這種人還是我國的備役中將,
還支持松山機場直航。

NO:192_101
看不過去  於 2003/04/18 10:4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當今倫斯斐所倡的高科技彈性用兵,這是一個未經驗證的作戰戰法,與鮑爾的「出兵正當」、「目標明確」、「優勢兵力」之主張,孰高孰下不待美伊戰畢,已可立判。
>>>>拉姆斯菲爾德式美軍改革方案有望得到認可

APRIL 11, 2003 22:18

據《華爾街周刊》10日報道,隨著伊拉克戰爭以美國的單方面勝利
而告終,比起兵力規模更注重機動性的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
斯菲爾德的“拉姆斯菲爾德主義”將占絕對上風。也就是說,隨著
美軍利用不及海灣戰爭時期一半的兵力取得勝利,曾主張“精簡軍
隊”的拉姆斯菲爾德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了曾強調軍事力量必要性
的美國國務卿科林·鮑威爾一方。
===============================================================================

帥將軍笑話,再添一則。


NO:192_102
acetw  於 2003/04/18 14:25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兩支MV:
http://www.grouchymedia.com/bomb_saddam_download.cfm

http://politicalhumor.about.com/gi/dynamic/offsite.htm?site=http://www.snickerplanet.com/humor%5Fsaddam%5Fbomb.swf


NO:192_103
壞人  於 2003/04/19 00:10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 當今倫斯斐所倡的高科技彈性用兵,這是一個未經驗證的作戰戰法,
> 與鮑爾的「出兵正當」、「目標明確」、「優勢兵力」之主張,孰高
> 孰下不待美伊戰畢,已可立判。

其實這兩者主張的差異只在於最後一項。倫斯斐的「出兵正當」是只要國內支持就夠了,他不會去理國際上的正當性。因為在現今世代中,所謂的國際正當性是個笑話。而這次目標從頭到尾也都很明確。唯一的差別就在於倫斯斐海軍飛行員出身,相信空權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再加上這20年來美國軍事事務上的革新,讓他認為不需優勢兵力也可成功,就是 Shock and Awe 的策略;而鮑爾屬於比較傳統陸軍思想,認為需要優勢兵力。


NO:192_104
acetw  於 2003/04/20 14:51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http://tw.news.yahoo.com/2003/04/20/odd/bcc/3942935.html

(acetw:摩登原始人…)

口糧吃膩了,在伊美軍准用石頭獵瞪羚吃野味

在伊拉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們,正在用石頭和手槍來獵殺瞪羚,他們喜歡吃在海珊狩獵場打到的野味更甚於美軍配發的速食口糧。

  海軍陸戰隊一個支援中隊的隊員冒險進入叢林,獵殺這些野獸,然後再把這些獵物拖回來,做為軍隊配發的速食食品的替代品。

  26歲的陸軍廚師威克塞爾下士說:瞪羚肉的味道好極了,或許這是由於兩個月來一直都在吃軍隊速食食品的結果。但是所有人都很喜歡吃這種野味。不過他們規定,這個中隊的每一個排每天只能獵殺一頭瞪羚。

  最初由於擔心在叢林?堥洏峈Z器會被誤認為是敵方火力,因此士兵們被禁止使用武器,他們只能用石頭來打獵。不過現在,士兵們已獲准可以使用手槍來打獵。他們把瞪羚的內臟取出,剝下它們的皮,然後像野蠻人那樣把瞪羚扛在肩上,並在地上挖一個火坑,用最原始方式烹飪。


NO:192_105
DignityTW  於 2003/04/20 19:36
Re:第二次波灣戰爭(2)

在伊美軍指揮官評說攻伊行動

--------------------------------------------------------------------------------

【大紀元4月2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阿利沙﹒柳4月19日報導) 美國之音在伊拉克的隨軍記者阿利沙﹒柳 在四月19號星期六採訪了在伊拉克的美國陸軍總指揮威廉﹒斯考特﹒華萊士中將。
阿利沙﹒柳:你認為是否有一個關鍵事件或因素讓聯軍能夠相對迅速地贏得這次戰爭的勝利?

華萊士:我不認為這和某個單一事件有關。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軍中培養了新一代帶兵人和老一代帶兵人的能力,能夠應對這種戰場,具有這份果斷,並在不同軍種之間擁有的傑出協調能力。

阿利沙﹒柳:聯軍中的英國軍隊在戰爭中給予的幫助如何?

華萊士:他們在伊拉克南部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也很成功。他們最後攻佔和接管了巴士拉,那是伊拉克第二大人口中心。我們很有興趣地觀察他們的行動,包括他們在巴士拉城內和周圍的軍事作戰和後來進行的人道救援和民政事務,我們或許學到了一些東西。

阿利沙﹒柳:你認為薩達姆﹒侯賽因是否真的相信,把他的薩達姆敢死隊、尤其是他的共和國衛隊調到南部去阻擋聯軍的北上能讓他們爭取到時間在巴格達重新集結和布防?

華萊士:我相信,薩達姆認為他要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把我們拖進城市戰中,在減緩我們的進軍的同時,繼續控制百姓。但是我們成功地打破了他對百姓的控制,並早早地在這場城市戰中取得了勝利。

阿利沙﹒柳:炮轟和空襲進行了好多天,這在使得共和國衛隊那麼早喪失鬥志方面起了什麼作用?

華萊士:我不認為任何一種武器和軍種能夠構成這次戰爭結果的一切因素。我認為,所有的因素極妙地結合在一起,象武器、軍隊調動和作戰,才有這次戰役的勝利結局。我們確實在戰術和作戰行動方面取得了適當的平衡,從而獲得了戰役的成功。

阿利沙﹒柳:伊拉克軍隊已經潰不成軍,這可能使得好幾十萬的士兵回流到社會中。你認為這些士兵在做些什麼?他們應該會在做什麼?你們怎樣才能防止他們捲土重來,成為反對美國的一支力量?

華萊士:先回答你最後一個問題:他們士氣大為瓦解。我認為,在軍事行動上,不僅僅是美國,應該說聯軍已經顯示了軍事優勢,這至少讓他們沒有信心捲土重來反對我們。至於他們在做什麼,我不知道。我想他們現在穿的是老百姓的衣服,我想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就站在街頭。我懷疑其中有些人--可能還為數不少--已經回家,一家團聚,象別的自由的伊拉克人一樣,等待著一個政府的出現,並希望抓住我們為他們提供的這個重要機會。所以,我願意相信,他們這些以前的軍人,現在都在等著成為建設自由伊拉克的力量。

阿利沙﹒柳:現在陸軍正在進入巴格達海軍陸戰隊一直巡邏的地方。這些地方還不穩定,趁亂槍劫等情況仍然繼續發生,對此陸軍方面有什麼計劃?你們預期在這種地方會遇到怎樣的麻煩?

華萊士:這是一個好多天以來就在進行的周詳謹慎的過程,為的是確保我們從以前的指揮官那兒把盡可能多的信息移交給新的指揮官,確保新的指揮官對這個地區的認知不會出現重要的差錯。至於我們會如何處理情況,我們會採用在巴格達西部處理事情的方式來處理這裡的情況,包括目前的巡邏、軍事崗哨和與平民百姓溝通。

阿利沙﹒柳:你在這兒是否看到平民和地面軍隊有了更多的合作?

華萊士:是的,我們看到合作非常多,我猜有些是比較克制的。你看不到人們在街上招手讓你停下來,---有時候還是會有,我們很頻繁地收到伊拉克公民的要求,他們希望在他們的地方有盡可能好的治安。他們前來指出窩藏武器的地窖,指出可能是還沒有爆炸的軍械所在地,讓我們前去進行處理。

阿利沙﹒柳:伊拉克公民當中存在著某種猶豫。我從一些當地人那兒聽說,這是因為有些人不相信薩達姆﹒侯賽因已經不在了,目前的一切只是一場夢,他們會醒過來,發現薩達姆仍然在位。你們怎樣才能向人們保證這不會再發生?

華萊士:如果薩達姆沒有死,那他也是在焦頭爛額地亡命。我想,要讓人們確信他們真的良機已到,真的已經自由,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阿利沙﹒柳:他們已經叫喊著要結束美國的佔領,要求美軍離開。我們目前的處境很微妙,既受到歡迎,同時又被拒絕。

華萊士:我們沒有一個時間表,一切都要由實際情況來決定,這取決於安全情況的改善,人們意識到他們有把握機會、控制命運的義務和責任。我無法對此有一個時間表。我不能給予什麼數字,不能定出一條底線,因為這一切取決於實際情況,取決於事情發展。但是我非常希望,並且是樂觀地希望這一切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發生變化。

(http://www.dajiyuan.com)

4/20/2003 7:40:48 AM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8&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